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5|回复: 1

[大德开示] 不净实相 ,饵与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国法师开示,不净实相 ,饵与钩 (转)

把头发放在地上,谁会去捡呢?在托钵的路上,如果你看见一些皮肤或头发,你会被吸引而想去捡吗?这就是它们的实相。但是人们却想尽办法装扮它们,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

我们很容易被迷惑,不知道头发与指甲的实相。因此,出家时,我们就被告知它们的本质:发毛是不美的、指甲是不美的、牙齿是不美的、皮肤是不美的,它们都被说成是不净与不具吸引力的。但是人们却总想去美化它们,我们因此而被愚弄了。

看不见它们的实相,我们就看不见佛,这些东西阻碍我们见佛。因此,有必要澄清我们的知见,想想它们,深入思惟。你可以坐下来,重复念诵并思惟:“皮肤……肤肤肤……皮肤包覆身体与里面的所有东西,剥下皮肤后,我们会看见什么?有谁会想接近我们?”剥下皮肤后,只剩下肉贴着骨头,小沙弥会吓得夺门而出,一刻也无法停留。因此,哪里有美?彻底检视这五者,你将会了解它们真的不美,你将对它们失去兴趣,而信赖这五支禅。

但是人们很容易被误导,我们被世间所依赖的装饰与美化所欺骗,包括:发型设计、皮肤化妆、指甲美容与牙齿漂白等,每一件事都经过包装,让原本不美的事物变得吸引人,这就是迷惑的因。你如果没有看清楚,就会被愚弄。就像一条鱼,你看过鱼吞下鱼钩吗?事实上,鱼不是吃鱼钩,而是吃饵。如果它只是看见鱼钩,它就不会咬下去了,它没有想到会吞下鱼钩,而是因为被鱼饵诱惑的缘故。当它咬下去时,就被钩住嘴巴,无法挣脱了。

我们人也一样,被毛发与指甲所诱惑。我们不应该贪着它们,为什么你会想要这些无常与不确定的东西呢?那些执着这些事物者,都被迷惑了,认为它们是美好的,就像鱼吞下鱼饵一样。

鱼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它明明是吃饵,但是最后却被钩住。接着,无论如何拼命,都无法挣脱,它被捕了。发毛、指甲、皮肤与牙齿,也用同样的方式困住我们。一旦我们贪着它们,喔!当我们最后终于了解是怎么一回事时,已经很难逃脱了。届时我们可能会想出离这个世间,但是我们会担心我们的子女、财产,以及充塞于身边的各种事物。最后,我们只能坐困愁城,直到死亡。

我们就是这样被迷惑了,就像鱼被饵所迷惑一样。我们被困在这个世间,因为我们认为那五样事物是迷人与美好的,所以一辈子都爱恋不舍。事实上,这只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就和钩住鱼嘴的钩子一样小。请想想这点。

有些人不这么想,他们希望把戒律与禅定都修到极限。至于极限在哪里,或何处是终点,他们也不知道。事实上,一个有智慧的人,不需要事事都要求完美,重点在于看破并放下世间的假象,以获得解脱。超越并放下世间表象,即是解脱。表面上,事物似乎是确实存在并拥有某些特质;当你不再被迷惑时,就可以解脱表象的束缚。这就是觉知你自己的心,不需执着任何事物,这样就够了。


但是这也可能成为一个麻烦的问题。修行对某些人来说变得很困难,因为他们陷在自己的想法里。他们热过了头,因而偏离正道,总认为一定要做得很多,或修得很难,才能获得伟大的成果。从“很多”或“伟大”就可以看出,他们其实一点也不明白。

对一些人来说,修行很困难,无论做什么,都遇到层层阻碍,并且觉悟得很慢。这意味着他们过去只累积了一点点波罗蜜,因此他们现在要做得更多,不能就此放弃。如果有一个穷人心想:“好吧!我很穷,事情就是这样,因此我不需要尝试工作,或改变现状。”那他就真的有大麻烦了。他应该想:“我很穷,所以我应该更认真工作,或至少和别人一样地工作。”同理,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努力向善,我们一样会进步。

有一种人修行很困难,但是觉悟却很快。他们拼了命似地修行——不断挣扎与奋斗——但是他们很快便觉悟了。虽然吃很多苦,不过没关系,这些苦很快就过去。

第三种人,修行很容易,但是智慧却增长得很慢。他们没有遭遇到太多的困难,修行得很顺利,但是却要花较久的时间,也许一直到死,都还不一定能见道。

第四种人,修行既简单又愉快,那是一条快乐的解脱道,也能轻松地觉悟。也有人像这样。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结果来得快或慢,能力强或普通,精进修行都是值得的,必定功不唐捐。善能掩恶,正能去邪,或许现在看不到结果,但是未来一定可以看得到,这就是业。一个业正在受报时,另一个业就会蛰伏着。我们现在受的是过去的业果,而非现在的业报。不过,因果丝毫不爽,报应会一个接着一个来。因此,我们现在修行,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有所收成。

如果你想正确地种树,收获果实,那么你应该怎么做?你只需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拿起树苗、挖洞、种植、施肥、灌溉与驱虫,这些都是你的职责。就是这样,然后就此打住,至于它长得快或慢,就不是你的工作了,这个部分你应该放手。你已经把树种下去,并好好照顾它,这些都是它成长的因缘,你不应该再想:“它什么时候才会完全长大?什么时候会结果?……”这不是你的事,是树自己的事。如果你想:“我已经浇水并做完其它的事,现在我应该怎么加速它长大呢?”那一点都没有帮助。它并非你的职责,你和树的关系是,你只需做好份内的工作,至于树的成长就看它的本质了。如果你这样想,就会很自在;如果你在辛苦工作之后,期待它一两天后赶快长大,那就是自寻烦恼。该放下的时候,就应该放下。

这就是造因,若是因不错,果也应该会不错,因为事出必有因。我们有我们的任务,所以应该尽力去完成,但是不应该执着,照顾好手边的工作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去管树的任务,那就是自找苦吃。重点是,种好因,才会得好果。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会很轻松;否则我们将会越俎代庖,今天看树,明天不放心再去看,看个没完。

例如,责难与称赞总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批评就没有称赞,没有称赞也没有批评,我们必须能够妥善应付两者。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事情都是帮助我们,让我们清醒的。它们就是警钟,但是我们却不这么想。如果有人毁谤我们,我们马上气得跳脚,如果受到称赞,我们则心满意足。就像这样,我们不晓得它们是相依相生的。我们现在可以把事情做好,但是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对,直到有人从另一边来,指出错误的一面,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对的。这真的很自然,如果能够这样了解,我们自然就能放下。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思惟与修行的。

明白实相便能安心

佛陀教导我们像这样去了解这个世界,他能够安心,是因为他明白事物的实相。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们看过猴子吗?它们安静吗?有安静的猴子吗?猴子就是这样,总是四处攀爬,静不下来。也许你会因此而感到沮丧,你觉得它们应该乖乖坐好,不应该到处攀爬与跳跃。你可能气得想杀掉它们,但是你看过静止不动的猴子,能够像人一样打坐吗?不可能,除非那只猴子死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你应该强迫它们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吗?你应该了解猴子就是这个样子,宇宙里的每一只猴子都会继续像这样。如果你看过一只,并清楚地了解,你就会知道所有的猴子。你会随顺自然,因为那就是猴子的方式。无论猴子安静与否,你的心是另一回事,它能静得下来。让猴子做它该做的事,不要意气用事。你能静下来心,因为你知道猴子的方式,了解之后,你就会放下,并获得平静,而不会被“猴事”给绑住。你看见它们,并了解猴子就是像那样,你再到其它地方看见猴子,你会想:“猴子就像那样。”你并无恶意,因为猴子确实是那样。事情就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猴子安静,是自找苦吃。那不是佛陀希望你解决问题的方式,你应该根据实相去解决问题。如果一直钻牛角尖,最后你会发觉,你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它们。你必须放下,随顺自然。

如实觉知的智慧,知道它们是这样,让它们保持这样,将能带给内心平静,去除疑惑。

这个世间也是一样,佛陀被说成是清楚觉知世间的人,就像我们清楚地知道猴子一样。这个世间应该是像这样的。

通常人们会认识这一点,是因为时机逐渐成熟,他们已经具备许多经验。

因此只要听闻一点法,就会回顾过去,并懊悔:“喔!我已经痛苦这么多年,只因为我固执己见。”如果你还是用从前的老套去看事情,不懂得放下,则你的内心将一直不得平静,到死都一样。事情原本就是那样,但是你却硬要改变它们,何必呢!你应该把握一切机会,看清事物的实相。

当憍陈如行者,听到佛陀的话,成为首位声闻弟子时,他所了解的并不是很复杂的东西。他了解到,凡出生者,必然会转变与灭亡,那是事物的本质。先前,憍陈如并不了解这点,他还没有看清楚事实。也许他有想过,但是不够彻底,因此没能出离,仍然执着于五蕴。但是当他第一次坐在佛陀跟前,专心闻法时,他心中的佛性觉醒了,因此他能得到真实法,看见诸行无常。一切事物出生之后,必然会转变与灭亡,那是再自然与平常不过的了。

●得慧眼见法

憍陈如听到佛法后得到的觉悟,与他以前的经验完全不同。他了解心的实相,佛陀因此在他心中生起了。接着世尊证实憍陈如已经得到慧眼并见法。所谓见法是什么意思呢?他已经得到诸行无常的智慧与洞见,了解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经历中间的转变,最后终会结束的道理。“一切事物”指的是身心的所有现象,这些特征完全适用于它们,无一例外。

当这样的了解清楚地在闻法的憍陈如心中呈现时,它成了让他断除执着的因。相信有一个自我的我见与身见,被清楚看见与根除。一旦我见根除后,心中的疑惑也跟着消失。对于现象不再有错误的想象,他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转变,不再执着对于戒律与禁制等所生起之谬见,没有疑惑与犹豫,并且深信因果,不再摸索。即使身体生病或遭遇其它变故,他也不会再有任何疑惑。所谓断疑就是断除贪与执,如果还有贪,对于身体的感觉就会藕断丝连,想再寻求其意义,这种摸索就是迷惑。当执着身体为我与我所有的身见断除,就不会再有不确定与迷惑的想法了。

当世尊说法时,憍陈如就这样打开了法眼,他清楚地看见了。他看见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已纠正过来,当这个洞见愈来愈清楚与集中时,他的执着就被从根拔除。根除执着之后,真实的觉性就显现了。先前虽然具有知识,但是仍然无法断除执着,亦即他只知道法,但是还没有见到法,或者虽然瞥见法,但是没能与法合一,因为不了解实相的缘故。就这样,世尊宣称:“憍陈如觉悟了。”

从根拔除执着

我们通常对自然迷昧无知,例如,我们的身体,它们是由地、水、火、风所组成,那是自然的一个层面,是眼睛可以看得见的物质现象。这种自然的形式是由食物所滋养,然后成长与变化,最后则消失。

就内在的层面而言,有一个东西在掌管身体,即识或觉知的机能。当这个觉知透过眼睛产生,就称为眼识;透过耳朵,就是耳识;透过鼻子,就是鼻识,依此类推,还有舌识、身识与意识等。经典上提到这六种识,但是这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用以帮助我们掌握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外境后,所产生的觉知的功能。事实上,没有六个,唯有一个觉知的功能,能觉知这六根。这一个心,这个能觉知者,具有如实觉知的潜能,换言之,它能觉知自然的本质。

当“觉知者”被遮蔽时,一切的知都是妄念,以错误的方式认知,并且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其实,基础的觉察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正见与邪见都是出自同一个觉察,因此当我们说正见与邪见时,我们指的不是两个分开的东西。当妄念呈现时,它掩盖实相并遮蔽了心,因此我们得到错误的觉知。当我们觉知错误时,我们的见解就错误,接着,行为与生计也会错误,一切都会错误,而这些都是源自于错误的认识。

正见邪见出自同一觉察


解脱的道路是出自同一处,依循同样的步骤。正见也是从“觉知者”生起,当正确出现时,不正确就会消失,当它对时,错就会消失。当佛陀在修菩萨行时,他实施严厉的苦行,只靠很少的食物维生,因此身体变得非常憔悴,此时他得到一些洞见。他了解到,过去诸佛都是透过心觉悟,而非透过身体。身体本身什么也不知道,喂不喂它不是重点,其他人甚至可以杀死身体,但是却伤害不了心。在观点改变,得到觉悟,并开始传法之后,他便指出,诸佛的觉悟都是透过修心而得到的。当他深入内观时,他放弃了纵欲与苦行两种极端的行为,他在第一次传法时,清楚地指出这点。

他的第一次传法,扭转了一般人的误解与错误的修行方式,让他们了解,沉溺于欢乐、舒适与快乐的追逐中,或抬高自我来满足自己虚妄的尊荣,都不是解脱之道。至于含有消极、憎恶与嗔恨的极端苦行,则是自我折磨,也丝毫无助于解脱。

●随顺因缘,放下苦乐

这些都是见道者,是平静之人,他们了解什么是看似平静,实际却不平静的方式。结局为沮丧或得意的世间道,是错误的道路。智者虽有经验,但是不会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意义,因此能够放下这些反应。安心之人不会被这些事情所左右,他会随顺因缘,自然放下乐与苦的经验。当它们被如实觉知时,就无法再兴风作浪了。对于觉者而言,它们已经没有意义,只有纯然的觉知,就像对待冷热等自然现象一样。他们仍然有感受,并非麻木不仁。

因此经上说,阿罗汉已经远离内心的烦恼,事实上,他或她并不是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她没有逃离烦恼,烦恼也没有逃离她,就像水中的荷叶一样。荷叶生长于水中,它虽然与水接触,但是并不会被渗透或淹没。

烦恼就是水,行者的心则是荷叶,它们互相接触——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开。行者的心就像这样,它并不逃避,善法来时,它觉知;恶法来时,它也觉知。无论苦乐或好恶,心都清楚觉知,它觉知每一件发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觉知而已,不会被渗透;换言之,心不会贪求与执着于事物。

用法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平等心,保持心的平衡与中立。用平常的话说,我们称它为认知,即注意正在发生的事。不需选边站,就像我们遇见某人,他告诉我们一些事情,我们只是记下他所说的话,没有必要相信什么,我们就只是记下来而已。

●修行止观,保持正念

初学者看到这种情况,会认为自己办不到,要放下它们太难了。这只是意味着他们害怕付出努力。当烦恼出现时,世间八法压抑并遮蔽了八正道。人们没有担当,当然就无法持戒与修定,让心安定下来。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与忍耐,以便思惟心的运作。这就像那个坐在蚁丘上的人,他被咬得心神不宁,因此静不下来,也办不成事。如果不能将苦难的根源移除,他只能继续待在那里受苦。

就像这样,世间法与佛陀的解脱道,一直都是相互对立的。当一般人试着修心,让它静下来时,原本潜伏着的妄念就会纷纷冒上来。如果妄想占上风,心就处于黑暗中;但是当智慧透过精进生起时,妄念就会消失,心也被照亮了。智慧与妄念同出一处,当智慧生起时,妄念就无法停留;当世间法战胜时,我们就找不到八正道。我们必须努力修行止观,持续保持正念,直到我们看见世间八法所衍生出的贪嗔痴减少为止。当它们减轻时,我们就更能清楚地认出它们,并且开始出离世间,出离内心的妄想与执着。

实相存在于自然现象中,在生、住,异、灭里。无常才是真理,人不是真实的。我们会因为事物而兴奋,但是现象本身不会兴奋。我们会贪着事物,希望它们能顺从己意,将之据为已有。我们照着自己既有的成见,做出极端的情绪反应。

像这样,憍陈如见到了事物的本质,就在他第一次听到佛陀说法时。他清楚而确实地看见。从那一刻起,无论遇见什么,他都只看见生与灭。喜欢与讨厌的现象仍然持续出现在他的心中,不过他再也不会落入极端的反应上。他的心稳固地建立在觉醒之上,不会再有情绪化的反应。因此经上说,憍陈如得到了法眼,能够如实观察。觉知诸法实相的智慧已经在他心中出生。

这就是觉知并见到法者,当一个人觉知时,他就会自动出离与放下重担。若是勉强自己放下,或强迫自己忍耐与出离,这样做并无法让我们见法。当一个人真正到达并看见时,他不需要勉强自己忍耐与放弃。一个人见法时,就只有法,法里面没有忍耐与放弃。但是当我们还没有觉知与了解法,当它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必须引进法的概念,进行各种修行。因为懒惰习气的缘故,我们必须精进;因为缺乏决心与刚毅的精神,所以我们需要忍耐与自制。但是如果一个人修得很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那就不需要任何勉强了。

发表于 2013-3-2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01:27 , Processed in 0.28869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