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38|回复: 3

[大德开示] 意幻供养观修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意幻供养观修法

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提到非常殊胜,无需任何困难的迅速培集资粮的供养方法,即【意幻供养】,仅仅每日或一时修行,也有巨大功德,而且是断除即生贫困以及内心的贫乏和执着的方便,以下与大家分享并一起观修,愿吉祥!         (悟妙法师       辑文)

〖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

  如经云:“浴拭妙衣饰,香薰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其他论典中也讲了十二种意幻供养,并以偈颂的方式作了总结,下面对此一一介绍:

【入行论】颂云:“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一、沐浴供: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

这也属于一种观想方法,我们应当经常以这种仪式对诸佛菩萨沐浴清净。

有些人可能想:诸佛菩萨需要洗澡的话,那他们的身体是否也不干净呢?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这方面的分别念特别强。

这一点你们是不用怀疑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这种浴佛仪式,各教各派当中都有,包括小乘的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卫赛节”[1],这一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门口装饰着各式各样的彩旗,人们将佛像[2]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云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仪式。据大乘经典记载,这种浴佛的功德是相当大的。现在很多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每天都有许多人一边念偈颂,一边为佛作沐浴。

   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一边给佛沐浴。

颂云:“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我们可以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今天是文殊菩萨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节,按照世间的习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种药来洗自己的身体。我们最重要的是在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节日中,为佛陀作沐浴,或者将佛像上的灰尘打扫一下,用清净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话,佛像、佛塔、佛经上面都是灰尘,自己收拾得特别干净,这样没有一种恭敬心,可能不太好。有些老修行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经书、佛塔上的灰尘,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这种行为是平时不可缺少的。

颂云:“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洗个脸、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以前希绕嘉措格西到泰国时,政府官员马上拿了盆给他洗脚,他都有点不习惯。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垢染。

二、擦拭供: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清洁柔软、无与伦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们的身体。

在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

在很多小乘国家,施主对出家人也常作这方面的供养。每天早上出家人出来化缘时,他们就供养一些香皂、毛巾,祈求这些出家人接受,让他们以此擦拭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资粮。

三、妙衣供: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

  平时我们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养诸佛菩萨或寺院的僧众,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佛经中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来时,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衣[4]。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穿衣服,另一个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衣服供养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

所以,我们若能遇到佛陀那样的殊胜对境,供养的功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话,在诸佛菩萨的像前,或者在上师面前供养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百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生来身体就是金色的,这也是以供养妙衣的功德,获得了生生世世特别庄严的身相。供养妙衣的功德,佛经这方面的公案相当多,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

颂云:“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四、饰品供: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诸位大菩萨。

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鬘、金鬘等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观想迎请诸佛菩萨后,先为他们沐浴、擦拭身体,然后供养妙衣,供衣之后,就要供养装饰品。不然的话,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没有装饰品的话,一点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个项链,没有项链的话,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

供养装饰品的功德相当大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装饰品,死后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了,留着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供养佛像或者真正殊胜的对境。如果要供养的话,对觉沃佛等佛像供养比较好一点,把金项链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里的人不会随便乱用这些供品,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资格。所以,最可靠的就是供养佛陀、佛像,这样的功德相当大,《释尊广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供养时,一定要发愿:以此供养的功德,令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始终都要有一颗利他的心,不管做什么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愿,这样自己以后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一定要发一个利他的心!


五、妙香供

颂云:“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

这里的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有一种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违缘、顺缘,都能转为修行的道用;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供养、忏悔、修行。

  《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须弥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数,许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

  在此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

   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纯金般奕奕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

现在世间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觉得这种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里面供养,这属于有所缘的供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观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香当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鲜花散发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制的,如各种香料制成的香水,这些全部都可以供养。

  人们经常喜欢在身上喷香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再怎么喷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过观想意幻供养,或者象征性地洒一些香水,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天早上,拿香水在佛堂里喷一下,表示对佛陀的供养,这样心里也很舒服吧!

  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相当大的功德。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大。

颂云:“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

“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在佛教的诗学中,经常用青莲花、白莲花、曼陀罗花等来作比喻。“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现在的西方国家或东南亚的个别国家也是这样,在机场迎接一些国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时,就有一个小孩捧着一串花鬘,挂在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

六、美花供: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悦意的花鬘、宝鬘。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曼陀罗是天人的花。

不管是花鬘还是一束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如是大的功德。

《白莲花经》中说: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观想的如来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获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无法衡量、无法宣说。尤其是到了夏天,我们经常能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你没有受比丘戒,顺便采一些撒向空中,这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约束,那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见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口里就开始念:“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一般到了春夏季,我们的身边有那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供养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看到的时候,一定要念花供仪轨。

  供花的同时不要忘了发愿,这个很重要。《白莲花传》中讲:义成王子与妻子曼达被流放丹得山时,王子将儿女布施给了婆罗门,曼达知道后特别伤心,这时王子对她说:“以前我们不是在燃灯佛前发过愿吗?当时你是婆罗门女,我是婆罗门子。你在卖七朵花的时候,我用仅有的五个银币买了五朵供佛,剩下的两朵你也给了我,我们后来一起在佛前发愿,你说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当时就说:‘你不要这样发愿,因为我十分喜欢布施,如果以后布施妻子、儿女,你会后悔的。’你说:‘我不后悔,我不会给你的布施善举造任何违缘。’”王子这样说了以后,曼达忆起了当时的发愿,从此以后,不管王子怎么样布施,她都没有任何怨言。

总而言之,我们平时见到鲜花或花园时,第一个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大家不要忘!

颂云:“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七、香云供: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

“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云弥满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的香云供养。

我们平时不管是到寺院还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种类有很多,如末香、涂香、烧香。

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管是什么样的香,檀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我们到寺院去,就在寺院里供香;平时在家里,每天应该供一根香。印度的白檀香气味很香,相当好。一般而言,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自己觉得好闻,都可以供养。供养的同时也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戒律清净的人,给所有的众生带来清净的芳香!

八、神馐供: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的神馐。

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2]组成的食子。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

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征性的供养,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供养完以后,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

在发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恐怕这也很困难,但有两个字大家最好不要忘——众生!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颂云:“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九、宝灯供: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法轮般的珍宝灯,并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油,点燃以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即使只是一盏小小的油灯,你也可以这样观想。【供灯祈愿文】中说: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3]或四大海洋[4]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油灯,但其功德却是相当大的

拉萨人对灯供非常重视,每到佛教节日,男女老少全部来到寺院,手里拿着酥油,在每个殿堂的每盏灯里加一点,一直到供完为止。也有一些虔诚的老居士,一辈子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这个灯器比较大,除了换灯芯外,平时一直往里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灯都是不灭。现在的大城市有卖各种各样的灯,如果一直在佛堂点着,交一点电费就可以了,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贫女叫年嘎母,她看见国王用金银做的灯器供灯,心里特别随喜,自己很想供养,但苦于没有什么供品。后来,她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酥油,就做了一盏灯在佛陀面前供养。到了下午的时候,目犍连认为白天这样供灯有点浪费,晚上佛陀传法的时候供灯最好,于是想把这盏灯扑灭,但依靠各种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就问佛陀:“我的神通那么厉害,怎么连贫女的一盏灯都扑不灭呢?”他有点不高兴(当然,“不高兴”是我加的,阿罗汉有没有不高兴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说:“因为贫女在供灯的时候发愿:以此功德,愿照亮所有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声闻的神通,根本无法扑灭大乘菩提心所点的灯。”后来,释迦牟尼佛为贫女授记,她未来成佛时名灯光如来。可见,供灯尤其是油灯的功德是相当大的。

   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佛教的这些传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此根本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供灯有什么用?这些油还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从一方面来说也可以,但很多事情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

    对于修学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因果观念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对今生来世,还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见没有打好基础的话,所谓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对佛教的基础一定要下功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础,也就是对佛教的正见、因果、人身难得等方面确有一些甚深的见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奥的,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给他们讲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上的人格人品还没有完善,就让他牺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么样,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义就是这样。

不管我们修什么法,世俗中的积累资粮非常重要。《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平时发愿也好,供护法也好,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象征性地积累资粮。

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有一种所缘,比如说在佛像面前点一根香、供一盏灯、磕三个头,这说明自己对佛陀并不是口头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是说“顶礼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这样在他人看来,也有一种不太实在的感觉。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万不能忘!

十、香水敷地供: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以此作供养。

如果在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时候,在地毯上、讲堂里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

如果有些人没有意幻供养的能力,到一些清净悦意的地方时,觉得“这个地方多好啊”,在这样的时候,心里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颂云:“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所谓“无量殿”,是指它的颜色、形状,以及整个装饰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无量宫殿、星级宾馆以及高楼大厦,这些既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亲眼看到之后,马上说:“这么好的房子,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

十一、宫殿供: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所有大恩上师。

即使在玩耍时作这样的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与阿难到某城市去化缘,有两个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样的无量宫、宝库、如意宝,当他们见到远处走来的佛陀与阿难,不由地生起信心,准备把自己的这种财物[5]供养。但由于他们的个子特别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于是一个孩子跪下来,另一个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献供,佛陀也弯下身放低钵盂接受供养。回去后,佛陀让阿难把这些土石涂在僧众的墙上,并且授记:作供养的那个孩子,在我涅槃后一百年,转生为阿育王,另一个孩子做他的大臣。后来也确实如此,在佛陀涅槃后,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现在遍布于整个世界。所以,在遇到殊胜对境时,我们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极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为给一位独觉供养针和线,后来成为了“智慧第一”。

因此,我们平时到寺院或佛殿时,一定要好好地发愿,供养后没有发愿是不行的。但在发愿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一定要带上所有众生,然后再说“愿我成为智慧第一”、“愿我成为慈悲第一”、“愿我的相续中尽快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活在这个世间上会特别痛苦,对别人一直看不惯,觉得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是坏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么众生,都会觉得他们是菩萨、是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话,自己现在的修行境界实在太差了!

颂云:“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法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伞或伞盖。

  佛教中高僧大德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也会撑起宝伞,此举具有一种象征,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因为白色代表胜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获全胜。以这样的宝伞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具有相当大的功德。宝伞的周边可以有一些缨络、半缨络等装饰品。不仅高僧大德在传法过程中,应该撑起宝伞,佛像的上面也应该有宝盖(即宝伞)。当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并不是佛像特别害怕下雨,必须要打一把伞!

十二、宝伞供: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

总而言之,对佛陀、三宝等殊胜对境作供养,首先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不一定这样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这样做有什么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就目前来讲,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到了哪里,都有相当多的佛教团体。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见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1] 入行论花:华智仁波切不管在哪里讲《入行论》,都会开这种小黄花。


[2] 三白三甜:牛奶、酸奶、酥油,与白糖、黄糖、蜂蜜。


[3] 七大海洋:七大内海。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指须弥山至持边山的七个间隔处,它是所有龙王的游戏之处,这些海中盈满八功德水。


[4] 四大海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5] 有些经中说是土石做成的宫殿,有些经中说是土石做成的如意宝。




[1] 卫塞节:五月月圆的日子,对佛教徒来说是一个无比神圣的节日,这一天代表着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涅槃。


[2] 本来白衣是在家人的衣服,出家人不能穿。但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讲过,有些众生因异熟业所感,天生就有一些衣饰随身,如果是这种情况,这种白衣也不用改。(悟妙法师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2-2-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14: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5:25 , Processed in 0.26267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