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64|回复: 14

[素食与佛教] 【慈恩善诺】感人心扉,香积厨里的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慈恩善诺】感人心扉,香积厨里的佛事

文:苗四海

【一】

初到五祖寺时,天近中午。

在林荫道上漫无目的地走,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沉静的暗香,从林丛间袭来。原来已经走近了寺院的厨房——香积厨。

香积厨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源自《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居士病了,佛陀派弟子们去探病,维摩诘居士借机宣讲大乘佛法。临近中午,舍利弗动了个如何吃饭的念头。维摩诘居士骂他,你是求解脱的,怎么能念念不忘吃饭?既然你想吃饭,就给你吃从没吃过的饭。居士凭借神通,到遥远的香积佛国,向香积佛求来一钵香米饭,馥郁、清冽的饭香,弥漫了整个城市。饭看起来虽少,却使在场的大众都得以如愿满足,不少人因香而悟道。自此,寺院就把厨房取名为香积厨,希望弟子们能够因饭香而悟道。

这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典故。

也许,同样因为悟道解脱的愿望,许多寺院又把厨房称作斋堂、五观堂,把吃饭叫做“过堂”。在四祖寺小居的时候,大家都对“过堂”这个词很新奇,因为在民间,打官司才叫做“过堂”。一向沉稳的北京来的师兄,也童心大发,吃饭时,叫我:“走,过堂去!”周围人都笑了。

出家人饭食很简单,馒头、大米、各类青菜。能有顿豆腐吃,就很阿弥陀佛了。虽如此,过堂仪式却很隆重。

僧俗列队进入斋堂,排排坐定,静谧的斋堂里,年轻比丘引磬轻敲,斋堂正中的主座上,居中而坐的是住持和尚。维那师拉开嗓子,清唱:供养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过堂的人全体合掌,跟着慢击的悦耳引磬,声声念诵: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维那师接着念: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大众齐念)“阿弥陀佛”。

完毕,恭敬端坐,一人两只碗,规规矩矩摆在面前。斋堂行堂人员给每个人碗里装饭,装菜。不够了,把碗轻推到桌子前端,行堂人员马上来添菜,添饭。整座斋堂,一片肃穆,偶闻碗筷轻轻撞击声。

饭后,引磬一声,破空而起,大众起立,随着维那师念准提咒,然后为供养者祈福: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据说,这个咒愿是佛陀亲自传下来的。

“佛制比丘,食存五观”中的五观,也是佛陀传下来的。僧侣每次吃饭时,要作五种观想,所以斋堂又叫五观堂。

五观是: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

每次吃饭时,要观想为了这些食物,农夫在日夜里奔忙,付出了不尽的辛苦,多少牛马劳累倒毙,无数小虫在耕作中被误伤性命,自己有没有精进修行,够不够吃这顿饭的资格?为维护残躯,成就道业,只好抱着惭愧心、感恩心去吃饭。

饭前观想,很多宗教包括社会团体都有,基督教每餐前念诵《谢饭歌》:

我们会食,同心感谢,一粥一饭,来处不易;

上帝恩赐,同胞血汗,欢喜领受,为人服役。

国外的一些团体,譬如华德福学校,每日就餐前学生们唱道:

大地供我们种植,太阳让花结果实。

感谢大地,感谢太阳,我们真心的谢谢您。

也许是感恩和正念的力量,驱散了心头对司空见惯的饮食、阳光和水等事物的轻慢心,寺院的饭蔬尽管简单,但粒粒清米,滴滴菜汤,都如甘露般走进了心里,不自觉地对大地、对农夫、对众生起了敬惜之情。窗外飘过的风、小鸟的鸣叫也格外精美。心,也不自觉地柔和起来。

因此,凡是真正过过堂的师兄们,每到各地,都特别喜欢找寺院的香积厨去过堂,在饭香里,体味市井间早已忘怀的感动、清净和柔美。

一位师兄还让自己的小女儿念诵简单易懂的《谢饭歌》,他无论在何地,每餐前,都要念供养咒。经过一段时间念诵,幼小的女儿竟然懂得节约每粒米了。他自己,在如法的熏陶中,也起了大悲心,每到饭食时,就想到自己的生命,需要多少人一起来辛苦维持,是多么不容易,而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吃不上饭,在饱受饥饿的煎熬。

这份柔和、感恩、善待山水大地的心,或许就是佛心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2-2-11 22:41 编辑

【二】

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到很多寺院,我发现,香积厨名副其实。无论什么时辰走近它,总有暗香淡然飘来。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僧人碗里没有鱼肉,菜里油水也很少,厨房周围却有莲华般的香气呢?

香积厨之所以被称为斋堂,因为斋是清净的意思。这首偈子,形象地表达了僧人与众不同的饮食观:不为满足自己的一张嘴,而与众生结仇。

南 怀瑾先生曾风趣地说,“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吃饭,看似平常,却是让多少人头疼的一件大事。寒山大师早年独居寒岩时,感叹道:

吁嗟贫复病,为人决交亲。
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
蓬庵不免雨,漏榻略容身。
莫怪今憔悴,多愁定损人!

为了一张嘴,世界上衍生了多少罪恶:杀人、贩毒、卖淫、贪污、战争……佛陀不让弟子们杀生取肉吃的原因,正是看透了嘴里的因缘。

两千多年前,佛陀成立教团时,人类还处于农耕文明不发达的时期,刀耕火种,渔猎养殖,杀生食肉依然是主流饮食习惯。佛陀的教团,并没有厨房,每到早晨中午,就托钵化缘,为了不增加居民的负担,也是为了随顺程度不够的弟子们,起初并没有要求严格素食,但规定,必须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被怀疑是为供养我所杀),培养大悲心。

到佛陀行化的晚年,就严格规定不能吃肉了(除了西藏这样贫瘠的,不能长庄稼的地方可以吃三净肉)。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人们吃肉,有两种过患,一是“随力强弱,递相吞食”(增加恃强凌弱的习性);二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不能解脱。”(增加不能脱离轮回的结)。这两种因缘,都离大悲心远了。因此,佛陀临涅盘前讲《涅盘经》时,说“夫食肉者断大慈大悲之种”。不仅弟子们不杀生吃肉,他还随缘劝化一些食肉众生不吃肉。

《杂宝藏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专吃人间婴儿的鬼子母有五百个儿子,她对儿子们非常疼爱,总是偷王舍城居民的婴儿供儿子们吃。佛陀将她的小儿子嫔伽罗捉来,扣在钵里,鬼子母不见了儿子,哭着上天入地,发疯般寻找,最后发现是被佛陀扣留了,向佛陀索要。佛陀说,你有五百个儿子,丢了一个,就急成这样,那么,人家只有一个或几个儿子,你偷来吃了,他们的妈妈是什么心情?并告诉她,你要好好持戒啊。迦叶佛时,你原是羯肌王的九公主,虽爱布施、修行,却因为不好好持戒,才变成这个鬼形。

鬼子母深感惭愧,答应不再吃婴儿,佛陀就把儿子还给了她,并许诺今后弟子们用斋时,按仪轨出食,供养她们母子。

还有一次,龙族向佛陀求助,说金翅鸟快把龙族吃光了。佛陀给了它们一件袈裟,每条龙身上挂根袈裟线,金翅鸟自此捉不到了龙。它知道是佛陀所为后,找佛陀论理。说,龙是我的饭,我不吃龙,就要饿死。你救龙族,导致我没有饭吃,我该怎么办?佛陀说,你吃斋吧。今后我的弟子们每次吃饭时,都布施给你一点。自此,僧侣每次午斋时,总要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就是供养给金翅鸟、鬼子母和所有饥饿众生的。

出食时还要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这是一种专供养。

在寂静的丛林里,每当听到众人拉长嗓子真挚地唱诵,我就一下子定静下来。

一个承诺,两千余载日日不断!

这种精神,是何等伟大!目的,无非是让这些为饥渴所恼的众生,能够得到温饱安乐,改恶向善。

很多人吃肉,除了生存,更多的是为满足口腹的欲望。宣化上人的一位在家弟子曾调皮地说,我就是喜欢吃肉,肉香。上人说,喜欢吃肉的动物多了。猪也喜欢吃肉,它吃你的肉,你高兴吗?弟子说,哪能高兴,我怕疼。上人说,它吃你你不高兴,你凭借着能力比它强,吃它,它会高兴吗?你当着它母亲的面,把它儿子杀了,吃它的肉,它母亲能不痛苦么?将心比心,弟子再也不吃肉了。
佛陀敏锐地观察到这种人性的弱点,因此,让弟子们每次吃饭前,都要作“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的观想(通过自我反观,使心对美妙的饮食不起贪婪,对平淡的饮食不起抱怨,对粗糙的饮食不起恼怒,从而保持平常心,脱离贪心带来的过错)。

这一切的一切,无非是为了淡化人们的贪欲,保持一张清净漂亮的口。让唇齿间时时流散出与众生和谐相处的大悲之情。

大戴《礼记》中说“食肉者勇而悍,食素者慧而巧”。日本科学界研究发现,“食素者比食肉者神志清醒、脑力敏捷,不易罹患动脉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症”。爱因斯坦认为:“素食仅从对人性情上的改变来看,对人类就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

我想,这种吉祥,智慧、平和的馨香,来自一片因平等、少欲而宁静、淡然的心田。有了这份心田,人间何处不吉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我到过的寺院不少,但来去匆匆,真正“过堂”的地方不多。在四祖寺、文殊院和高山寺吃过斋,感觉高山寺的饭最好吃。

坐在风林遍洒的蜀地山间,柔软、清静的米饭和南瓜、豆角、辣椒、苦瓜等菜蔬,淡、辛、酸、甘、苦、咸六味俱全,那滋味,悠然绵长,让山珍海味和人间嘈杂糊腻了的心,顿生清爽之感。

寺院的饭虽然简单,却很重养生,讲究三德六味。认为三德六味俱全的饭食,有益于身心,有益于成就道业。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禅师专门有一篇《示厨文》,警示为厨者,要明三德六味之理。

三德,即清净、柔软、如法(清洁无污染为清净,精细甘和不粗涩为柔软,按时置办,合乎大众口味为如法)。

六味,即淡、辛、酸、甘、苦、咸六味俱全。他认为,咸味性润,能滋养肌肤,故诸味以咸为首;辛味性热,能暖脏腑之寒;酸味性凉,解着味之毒;甘味性和,能解和脾胃;苦味性冷,能解脏腑之热;淡味为诸味之体。

“三德无缺,六味无失,此等饮食若触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饮甘露,五内调和,百毛畅悦,身适心安,显资色力,冥资心力,色力得资,则身康健;心力得资,则神无扰。身康健,则进道有资;神无扰,则观智易成。”

禅师还指出,修行人的性命,实系于厨者之手,若厨者三德不辨,六味不清,如同杀人的牛头阿旁,过恶和苦报无量。反之,则厨者功德无量,因为日日助人修行的缘故,自身的愚痴必破,智慧必开,众罪必消,万福毕集,现在身心安稳,当世或将来得无上道,登菩萨位,出苦有分。

细想想,不仅是寺院,即使在坊间,一向被我们看不见的厨师,不也是掌握着我们的性命和身心健康么?因此,欢喜为厨,欢喜做家务,本身就是在修行六波罗蜜之一的布施波罗蜜。丛林里,许多大德都亲自服役于厨房,故佛门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据说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化身的寒山、拾得,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都曾在厨房服役。

厨房服役是苦差事。别人禅堂修行时,他们在奔波买菜做饭;别人吃饭时,他们在一旁饿着肚子供应着,待大众吃完,才吃些残羹剩饭。这三大士不以为苦,寒山、拾得大师,为了节约,甚至连洗碗时涮出的米粒也收集起来吃了。

唐朝有个文喜禅师,未开悟时,千里跋涉,去五台山见文殊菩萨,却当面错过。禅师惭愧之余,发愤修行,一开悟,就自敛身光,扮作苦行僧,到厨房服役,为上千僧人做饭,在服役中实践菩萨行。一日,文殊菩萨忽然现身,骑着狮子在锅沿上跑,他就用锅铲打文殊,说,去,去,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

文殊菩萨见他悟道了,幽默地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

赞许他不为苦动,也不为见佛菩萨而喜的平常心,保持禅心,得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解脱。

在寺院吃饭时,每当见到身系围裙,恭敬地站在一边为众人上菜、分汤的行堂人员,我就忍不住想起这个故事。他们哪位是文殊、普贤菩萨和阿弥陀佛呢?

色、声、香、味、触,是陷溺了众生的欲望之海。但转过来,它也是悟道的坦途。一个人,在诱人的众香中,时时保持清明慈悲的心、干净柔和的口和不计名利、为人服务的双手,怎么能不心胸朗然,回归清净的心地本源,怎能不令人怀念呢?

每每走过饭香脉脉的斋堂,恍若走过以香说法的香积国,身心漾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清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2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阿弥陀佛

楼主大德的文每次总能让俺感悟许多

深深感恩

点评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2-13 2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2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等愿 于 2012-2-12 20:51 编辑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布施好文

点评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2-13 2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感恩一切,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2-13 2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求解脱的,怎么能念念不忘吃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心杂话,信施难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恩赐,同胞血汗,欢喜领受,为人服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惟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9:40 , Processed in 0.13635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