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29|回复: 1

[大德开示] 南师:反省功夫觉察到细的动念,已达一半圣人境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师怀瑾: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
修行路径---随时觉照
选自:南师怀瑾开示《宗镜录略讲》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若心不动,诸事寂然,入如实门住,无分别。
如《入楞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
青年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们却认为非常难懂。难懂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是翻译的文字,永明寿禅师本身的文学境界引发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动人了!因此我们有可能被它优美的辞藻困住了!
譬如我们发现一般青年人读书,不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欢反传统,尤其喜欢夹带外文。我常常听到很多朋友说看不懂中国书,哟!到美国看外国人的翻译却看懂了。我说这样啊!那我们几十年白活了!为什么看外国人的翻译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当然容易懂。啃不到骨头啃皮毛,结果我们把皮毛外边刮一点下来说懂了,这不是笑话吗!我们发现这类事实很多。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所以,如果能随时警觉、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万境万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随时觉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我们心念动得很厉害,尤其年轻大了失眠睡不著,这个念头、那个念头停止不了。不过,失眠的时候还容易觉察到。这个容易觉察的念头是粗的;细的念头则不易觉察。一个人反省功夫能够觉察到细的动念,已经达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话希望青年同学记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们,修养功夫不到,不会懂这句话。
如果一个人能够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换句话说,做到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烦恼不烦恼,乃至看到物质世界的一切动心不动心等等,都能清清楚楚。‘万境万缘’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因缘又包括人事的动向、物理的动向、感情的、心理的等等。你会觉察到,这些念头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
‘若心不动’,假使心完全不动呢?‘诸事寂然’,一切万境万缘就非常清净、寂灭。这样就可以证到‘如实’。注意!‘如实’是佛学名词,就是中国人讲的般若、悟道、证道的境界,住在无分别境界,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作用。
问题来了,这是大家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讲佛学、讲修养多半被这些文字盖住了。他们偏重什么呢?偏重‘不动心就是道’的观念,如同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一样。如果不动心就是道,那么,白痴、脑神经坏的人,乃至脑震荡活著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动心?对不对?
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逻辑问题。怎么才叫不动心?永明寿禅师只说心不动,一切事寂然、寂灭清净。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个问题:假使我们对一切外缘不动心,心里只有一个清净保持,这个清净算不算动心呢?对,算动心。这也是一缘一境,保持那个清净也是动心。要注意这个道理,所谓禅宗就是要深入地参究,你保持心境永远的清净也是动心。
后世许多儒家反对佛家这些话。老实讲,儒家的反对,是因为对佛学没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气多大的理学家,都没有彻底深入佛学。话又说回来,如果深入佛学,就不走理学的路子,也不叫理学家了。他们虽然不深入佛学,但站在儒家理学的立场,其批评也对了一半。
理学家认为《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至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道。这是对的,心可以动,不能说心不能动。动而不离中、得其用,动则不动也;不动则动也,这才是正确的道理。理学家这一半话对了,可是境界始终不大,只接近而还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体。
对于这个问题,此节并没有答覆,后文有,先保留。这是告诉青年同学,看佛经,不能因为文字懂就马虎看过去。
‘如《入楞伽经》偈云’,《楞伽经》是禅宗、唯识宗的宝典,这部佛经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心一动转,就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世间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说,世间法一切外境皆是来去生灭分别而来。真能够如实知,这一知去来就不复生分别了。拿普通话来讲,永远不会转到另一个生命境界。所谓转生,转到菩萨无生法忍,拿佛学来讲,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翻译得并不太好,但很忠实。‘见世’,见不是指眼睛,而心理上一接触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见世是自心,唯心所造。‘来者是事生’,外缘一引动,心里就是这个印象、这个事。‘去者是事灭’,事情过去,心理上这个事就灭了。
老实讲,‘去者是事灭’这句话我们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镜子一般,事情来了,有思想、有念头、有感情;镜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过去了,心里没事,镜子马上恢复它的清净、空灵。一般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人来事生,过去事灭,此人不是人,是圣人。永明寿禅师叫我们修养‘来者事生,去者事灭’,事情来了,心里就有事,事情过了,心里就没事。事情来去就是个现实问题。现实,佛叫‘如实’。
忍教哀乐作主翁
‘如实知去来’,来了晓得来;去了知道去,有一个灵明觉知的在。‘灵明觉知’四个字是佛学名词,灵灵明明。对于事情的来去之间,你有一个知道。这个能知的作用,不属于生灭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
例如我们欢喜,一边知道笑,一边也知道肚子笑痛了不能再笑。那个知道自己肚子笑痛的那一知不在笑的上面,那一知没有笑。笑的时候知道笑,控制不了;知道不要再笑了,一面还继续笑,有二、三个作用在。又譬如发脾气,明知自己争不过对方,骂两句差不多,不要再骂,第三句还是骂出来。那个知道自己不应该生气、不应该骂的那一知不属于生气。
所以,这些心理的现象都是来去的现象,有一个一知,都不属于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所以我们要做到‘如实知去来’,这个里头叫做不起分别,所谓不生分别是指这个。
这里又有个问题,一般人讲中国哲学思想,提到《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认为喜怒哀乐是心理状态。不对!喜怒哀乐不是人性的本性,喜怒哀乐是情。如果认为喜怒哀乐是性的作用,那错了!本性上非喜怒哀乐,而情绪上有喜怒哀乐。所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偏向由情绪引导到达心性修养状态。如果有著作说喜怒哀乐是心性的作用,那绝对错!虽然好学,但未加以深思。
喜怒哀乐是情绪,情绪有一半是属于生理的,这就关系到修养问题。庄子说,人到了中、老年,哀乐已不大起作用,好像很平和;实际上,这不是真正修养的功夫,那是身体衰败,‘没法度’。所以这方面的喜怒哀乐与生理有关系,属于情绪。‘天命之谓性’,能知之性不属于情绪。‘天命之谓性’,能知之性不属于喜怒哀乐。由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佛家讲的不知分别,是指能知之本性分别而不生分别。如果认为把心理的状态压下去,像石头压草一般,什么都不动叫做不分别,那何必修道?吃**使脑神经麻痹,岂不更干脆?什么都不动不叫道,如果这是道,那所谓一切唯心的道理就错,那叫一切唯物。事实上,唯物是不对的。不对的道理何在?这其中的道理要搞清楚。
因此,我们再回转来看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偈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心的转动都是世俗法,非超世俗法。超世俗法是分别而不分别,换句话说,我们的心,纵然修养到随时保持清明、随时保持清净一念不起,在佛学真正的修持上,保持灵明觉知也是世俗法。《楞伽经》偈说得很明白,这还属于外道法。在另一部很有名的《楞严经》里,说到五十种阴魔,把声闻、缘觉也打入外道范围,四禅八定、四果罗汉都不是真正地悟道。
《楞严经》开始便提及:‘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两句真是翻译得太好了!在文学的修养上,真要顶礼膜拜。‘内守幽闲’,清幽、闲逸,没有喜怒哀乐。假使我们认为保持这种内心的清净、空灵,一念不生是道,就错了。那不是道,是一种功夫,一种享受。什么道理呢?因为这还是法尘、意识的境界。意根相对外境的叫法尘,也就是对外境所起的分别心的第二个影像。等于我们长久居住在繁忙的闹市中,突然转换到另一个清净的山中,明月当空,轻风徐来,四顾无人,独立高山听流水,好舒服、好清净啊!这个清净是比较来的,亦即唯识学的‘比量’来的。
一个人突然从闹中脱离,感觉换了一个境界,这个清净是意识上的影事,第二种投影,是比量来的。我相信本来就住在山林中的猴子,并不觉得这个是清净。可见这个心理作用是比量。这就说明‘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转动到清净面也是转动,只不过把闹转到清净上。
发表于 2012-2-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9:39 , Processed in 0.56927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