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8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文当下谈】“和”乃至美,“和谐”最尊
2011年12月28日 作者: 叶小文
【导读】任何文化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并不是说现代性就把其他的一切传统都抛出去。
我不懂绘画,也未敢高攀范曾先生。但听很多人夸他的画如何“下笔如神”。耳闻多了,好奇,到南开大学讲学时,就悄悄去艺术系看一番。果然,那一幅幅“老子出关图”,出神入化,真的“有神”——活脱脱透着一股精气神,使人入则心灵震撼,出则心旷神怡。
再读范曾的《法乳传灯》画册,你看赵朴初命名的“法乳堂”,十八高僧站在那里,那神态,那眼神,分明也透着一股精气神。无论你赏画有无常识,跟佛有无缘分,扑面而来的,就是这股精气神!
“法”之如乳,传之如“灯”,要传的,正是这股精气神。
上月在北大,美国思想家罗伯特·贝拉教授与杜维明教授,有一场题为《轴心文明的精神滋养》的对话。罗伯特说,我们现在对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孔学的了解已大大拓展,但这些知识为多少人知晓尚未可知。文化遗产存在,但人们理解它需要时间精力。任何文化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并不是说现代性就把其他的一切传统都抛出去。啊,抑或是“轴心文明”,也要“精神滋养”;就算是“现代性”,也要“重新发现”精气神。
由于西方率先实现了现代化,“现代性”也就常被理解为西方化。若干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三片文化”——美国的电脑芯片,好莱坞的电影大片,麦当劳的油炸薯片,跟着全球化而席卷全球。但西方的“普世价值”中,却分明缺少了精气神。现代化引发了迷心逐物的现代病,让人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心高气盛欲壑难填。
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种种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既要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也要抑制人的过度膨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的文化之中,确实蕴涵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透着一股精气神。
这精气神的载体,滋润中国文化的“法乳”,挽救人类危机的“传灯”,便是一个“和”字。“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佛法东渐后中国化过程中高僧大德之慧业,不唯有益于当代,亦可垂褘于千秋”(范曾《法乳传灯序》)。僧人称“和尚”,佛教重“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此,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新六和”: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互敬,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
“精气神”在哪儿?《法乳传灯》虽是一本画册,也能给人灵感,催人寻觅,促人沉思。“法”之如乳,传之如“灯”。“和”乃至美,“和谐”最尊。
[小文当下谈]“和”乃至美 “和谐”最尊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196&fromuid=227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