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4|回复: 3

[大德开示]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7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土一莲 于 2011-12-17 15:02 编辑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大安法师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佛说无量寿经》


译 文

  
   愿我成就佛果时,与世自在王佛功德齐等无二。
  越过度脱生死急流,解脱一切烦恼系缚。
  行大布施对治悭贪,奉持戒律、忍辱、精进。
  安住禅定三昧,般若智慧最为珍贵。
  我誓愿成就佛道时,普遍平等地行持如此大愿。
  在众生一切恐惧中,作大安隐、大安乐的慰藉。

【按】


这是法藏比丘赞叹佛德时所发的菩提大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乃四十八愿之眼目。


发表于 2011-12-17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佛说无量寿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转)

学习善导大师“三心释”有感

文:李光

正视恐惧不安

人自呱呱坠地之始,不安亦即与之相伴。首声啼哭,即是内心不安与恐惧外显之征。继之遂于刹那不断之迁流变化中,开启了其苦海无边之人生历程。自幼至壮,自壮而老,无数的忧虑、恐惧缠绕于身心,怕失业、怕生病、怕失去亲情爱情等等,种种物质的、精神的恐惧,令众生苦不堪言,不一而足。然此一切恐惧均为表象,对死亡之恐惧实为其底里!穷其一生为之奋斗不已的绚烂果实,知识、财富、地位、亲友眷属等等,如是一切皆将被死亡所扫荡净尽!不思则已,倘或思之,遂会被由此所带来之恐惧牢牢地攫住与笼罩,其心境非亲历者不能知。世人虽不乏有此觉受者,无奈多被学业、工作、家庭等所牵缠,此恐惧不安遂渐被淡化,以至隐没于无形。否则必踏上追寻佛法的修行之路,因佛法实为解决此恐惧之唯一途径!

楷定古今之《观经四帖疏》

佛法浩瀚广博,于中求其至直捷要妙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是以佛法东来之初,净宗典籍即次第迻译。净土根本宝典《观经》译出后,即受到各宗各派注经家之广泛关注,纷纷注解。然诸家之注均局囿于自宗立场,于净土宗旨皆未得其正。致令如来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现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幸我善导大师,出兴于世,智光雪亮,梵行冰清,具正知见,发大慈悲,以楷定古今之气概,著《观经四帖疏》,将净土宗旨,弥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之弘誓大愿,和盘托出。令众生取法有地,出苦得方。实则大师著此书之目的,即为令众生突破净宗根本信心一关,远离颠倒与恐惧,获致彻底之大安心!大师所著五部九卷中,此疏独诠教相教义。而于此疏中,三心释一段文句又独显净宗心要。故三心释实为大师净土思想之根本。

何谓“三心”?《观经》云:“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诠释三心对治

首先,何谓“至诚心”?“至”有“最、极”之义,故多半解为登峰造极之信,如是解本无错,但此登峰造极之信心凡夫究当如何把握与生起却是大问题。故此解多有令人生畏之感。善导大师释之曰“至者真,诚者实。”大师此解简洁明快。至诚心即为真实心。何谓真实?真则不假,实则不虚。“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如人渴则思饮,饥则思食,此饮食之心念决非为装饰门面或其他因素方才生起,而实源于身心所需,此即真实也。昔一同事,好吸烟。一日夜半醒来,想吸烟,但遍寻不得,时外正下大雨,亦不顾忌,出外很远方购得。此心即是真实之心也。若移此心来念佛,当生成就又有何难!

其次,何谓“深心”?大师释之曰:“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此语虽极真实,却又殊难令人起信。昔一同修,读此文后颇不解,自言此生从未作恶如何为生死凡夫。果真从未作恶吗?起心动念无不是恶无不是罪且不必论,即身所为、口所言,终日终年又有几毫可称善者?!《无量寿经》云:“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确为凡夫之真实写照。至于未作大恶,只是未遇恶缘,倘遇恶缘,当无事不做。只因心粗眼翳致不解此。此种深信为对吾人自身根机之定位,众生多我慢贡高,总觉自己非同凡俗,甚或可以比拟圣贤,实则只为一罪恶生死凡夫而已。

再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大师于此将阿弥陀佛彻底悲心,无条件救度众生之弘誓愿力和盘托出。弥陀五劫思惟,发四十八大愿,无量劫难行苦行,其目的只为摄受凡夫众生往生净土。吾辈虽为贪瞋痴之种种烦恼所摄持,一毫不得自由,内心之困顿苦闷无量无边,但佛大慈,悲心召唤吾人: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但能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此二种深信于净业行人关系至大,可兼治狂愚二病。凡夫通病非狂即愚。狂者谓心净土即净,只需少用功夫即可达致心地清净(此系具信者之狂,不具信者则谓净土不必生矣)。大师第一信中,可治此病。若非罪恶生死凡夫,何至佛无量劫来早成正觉,而我等至今昏迷倒惑尚处轮回!以果论因,自非生死凡夫而何?且己之三业所造,贪瞋邪伪,自私自利,据因论果,无量劫后亦当常没常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愚者言,生净土见弥陀,只为上根利智之事,我辈但求来生不堕恶道即足矣。第二信即可治此病。阿弥陀佛五劫思惟,无量劫难行苦行,目的只为救度吾等生死凡夫。况彼佛悲智无穷,救助吾辈岂不易如翻掌。

最后,大师于“回向发愿心”释文中言:“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犹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疑为六根本烦恼之一,于凡夫份上,绝难透脱。普通信众且不必论,即隋唐诸宗并起之时代,各宗注经师尚以己意测佛智而未能彻底信受。大师以金刚眼,发明此决定不疑之金刚信,令众生于不可思议之层面认知领纳弥陀誓愿,彻底突破信心一关,真可谓千古未有!

凡夫知见浅,心量狭,能信受佛法,已为不易;继而又信净宗,更属难能。故佛于经中屡陈净宗为难信之法,至有“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之叹。净业行人中,真起信者实属寥寥。一辈行人,用功虽勤,但究其心,则尚未起信。早年一同修,为生净土,辞去工作专门念佛,日日用功,如是三年,后不再念佛。人问其故?言曰:“初念佛时,信心必证一心,日久方知不乱绝不可及,往生无望,故净业决非我等可修。”悲哉!此实不明至理之所致也!阿弥陀佛五劫深思惟,见以名号度生易,发愿称名必往生,无奈凡夫苦迷执!阿弥陀佛有逾父母念子之悲,十力四无所畏之智,救助吾等岂不易如翻掌。无奈吾人置“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于不顾,苦苦于自心中找寻往生之法,种种计度,种种筹量,不知仰靠阿弥陀佛愿力。总思我要一心,我要成片,我要清净,我要不乱……,念佛法门全成“念我法门”。古德叹为以横出法作竖出用。岂己之才智果能超越弥陀五劫思惟之功耶?实则此疑只是坚固我执之所影现。真是可悲可悯,可笑可怜!今则大师此语既出,若能当下信受,则如杲日当空,群暗自消。往日之迷执粉碎,今日信净土必生。具此信心而念佛,与前之以迷执心念,其感受真不可同日而语。“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诗颇能道出信心念佛之心境。

明辨信行中误区

若以信废行,谓有弥陀愿力可凭,故而业不足惧。不持戒,懈怠放逸,不肯断恶修善,老实念佛。大师于“就行立信”文中,实则早有此对治之方。“言正行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信、行本是一体,有真实无伪之信,必有念念不舍之行。反之,若懒惰懈怠,口言信心,无念念相续之功,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岂非痴人说梦。如此只成自欺欺人而已。

若以行障信,本是我执坚固,智慧不够之表现,为害固大;倘以信废行,自失误他,贻害更是无穷!

三心统摄净土行

三心文句虽仅见于上品上生章,然其义理实则贯通九品。四摄六度,无量行门,若以三心统摄,即皆为净土行,即可必生净土。此三心中,又以深信之心为根为本。净业学人,于净宗由不信、疑信、浅信,继之到深信、定信、真信,倘达于此一念不疑之金刚信心,即可谓参学事毕,天下太平!实则此金刚信心乃为超越信疑之信,本无信相可得。如衣能御寒,食能解饥,而人于穿衣吃饭时,于此功能并无信心之相可言。此金刚信心亦复如是。其所具之神妙大用,本非凡夫心力所及,然“商丘开信伪”、“信女得道”之种种公案,无不显此、说此、证此。故吾人于此当生决定信向!

细读精思大师三心释文,真可谓悲喜交集!悲则悲吾辈无量劫来枉受生死,无苦不受!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喜则喜向来苦海浮还没,何幸今为彼岸人。无始昏迷今朝得脱!由是思惟,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何以故?不如此则不足以报我佛及善导大师之广大深恩!

时下净土信众虽多,知见却至为混乱。彼此竟争短长,弥陀必为痛心!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吾辈同为弥陀之子,同念一弥陀,同生一净土。故当抛却种种知见戏论,尽弃种种人我是非。世人尚能演倡联合起来之口号,佛子岂可不发偕手奋进之大心!唯愿净业行人,同具金刚心,共立向上志。自信教人信,令诸众生同离恐惧,得大安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净土》杂志2010年第一期
编者按:这是第二届东林净土研究班学员学习《观经四帖疏》的心得文章,现选登其中两篇,以飨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3:24 , Processed in 0.409018 second(s), 2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