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233|回复: 1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3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0-8 14:34 编辑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前几天,在布施论坛见一位朋友发言:“只要自己的发心是好的,那么即使让别人少赚了钱也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人赚钱有人赔钱,这是社会的正常生活,不算做坏事?”
       针对这个问题,不论其发心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学佛修行人应有的想法,因已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掩耳盗铃的贪,是有大因果的。


       曾有一位朋友问:“我在消灭对手的时候是否应当‘无所住’?那做坏事能不能‘无所住’呢?我担心自己在‘无所住’地竞争中会走上邪路!可不竞争如何在现在所处的环境中生存?我一直生怕侵犯到别人的利益,可偌大的公司人人都在算计,我真的有些迷惑……”
       当时这样回答:
       “在日常工作中,应与对手共同争取最大的利益,体现自己最大的价值,也就是,让他在最大程度上重视你、研究你、学习你,求你指点他,但在此期间,自己在心相上是戒忌用力地、慈悲地、以让其放下妄想执着为目的地去做,从而体现出佛法的妙用。
       “在放下自我的妄想执着、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斗志与心量、使自己的事业步入成功的同时,从侧面指点周围的人们,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因缘众生,使其走出因无明而生的种种烦恼困境(不是错误地迷信佛法,而是学习般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要记住,永远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人们是否承认你所说的(有人可能会谩骂、嘲弄你),都要如如不动,一笑了之……最后,注意发愿、布施、持戒、心念佛。

             “一切有为法,
             本来如幻相。
             般若如是用,
             随顺显实相。”

       以上内容是当时针对这位朋友的疑惑心动以后,又头上安头,只考虑自己的因果得失,忘失菩提心,随缘回答的。
       因此,这只是一味药。
      
       一、如何验证入世修行的发心是否正确?

       当代学佛者结合时代特征,弘扬大乘佛法,如理如法地入世修行,首先看自己的发心是否正确。
       如何验证自己的发心呢?
       学佛修行乃修心,不是从外相上去找的。因此,发心是否正确,只有自己与如来地的修行者才可彻知,从外相上是无法真正印证的。
       心性上的东西,无法从相上找到一个标准,如实在要找一个标准,就是以戒为师。
       大乘修行者在度尽一切自性因缘幻众的过程中,其念念发心,皆不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地引导因缘幻众发菩提心、破无明、出六道、入无余涅槃,根本没有“让别人少赚了钱也没关系”的想法,更没有“这世上总会有人赚钱有人赔钱,这是社会的正常生活,不算做坏事”的分别。
       因此,如修大乘,应在心性上证到了无四相,即使证不到,也应先在理论上明白(即解悟),在事相上努力向之靠拢,慢慢将习气除尽,而不可以大乘佛法为借口,实则以自己的贪欲和放逸、发泄为根本,行贪嗔痴恶业。这是有大因果的。
       佛经中关于“四相”的解释,请大家读《圆觉经》“净诸业障菩萨问世尊”一节,这里就不多说了。

       记得一位朋友因为某个原因发愿:“我要度我那位好朋友。”
       当时对他说:“自找麻烦……”因其已着众生相。
       《圆觉经》云:“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修行者,如有一念要用佛法帮助别人,帮助众生,就已经有了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证得高的尘沙般细微念头……
       (这里不包括放生与超度等非人法界的事情,因那些众生正处在痛苦中,时时喊着救命。)
       那在日常应如何做?
       戒忌用力地严持戒,无一切相地广布施,无力可用地心念佛,做一个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孝子、优秀老板或员工……在一个很大(甚至大到没有边际)的范围内,体现出自己正面的人生价值。说白了,就是做凡夫,也要做个大心凡夫,人之龙凤。
       这样将影响很多人来学习、请教自己。此时,对于向自己学习、请教的人,不分恩怨情仇、得失多少,只要心动了,就尽最大力量,全心全意地帮助、指导,让其学到真正佛法上的东西。这是佛法入世的入门功夫。
      
       重点:
      学佛者入世修行,弘扬大乘,在心相上,彻证了无四相的境界;事相上,严持戒,广布施,心念佛,结合时代特征,引领正的方向,做一个人格完善的好人;行动上,妙用般若大乘,引领时代潮流,体现出自身最大价值,去影响因缘幻众学习自己,同时学习佛法般若,破除无明,入无余涅槃。
       在入世修行的过程中,戒忌用力至无力可用地时时反省、观照内心的落处,如落四相,立刻忏悔,如失菩提,当即修正,日久习气自然消。否则,不名修诸善业,有大因果。

      二、当前时代特点与大乘佛法的接轨点在哪里?

      有人问:“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大乘佛法的接轨点在哪里?”
      谈论这个问题要看一下中国的历史。
      有史记载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得以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传统,直至今天。
      这不单纯是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三面有高山,一面临大海,使中国国土相对独立,被保护起来),还由于从释道儒等传统文化底蕴中演化出的包容精神。
       这包容精神如同大海,无论何种外来的文化、思想……都能被包容下来,慢慢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当年达摩祖师观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有大乘气象的原因。

      接下来,简略回顾一下中国的历史文化变迁。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那时的人们崇尚一种灵魂的享受,故而有了“颜回三月不违仁”、“庄周丧妻鼓盆而歌”的故事。这体现了那个时代道德典范的特点。
      之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这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意识与道德准则,同时影响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文化与重视宗族血缘的社会文化。这些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基础,而中华民族本有的包容精神从未泯灭……

       前段时间,参加一位亲人的葬礼,亲友们聚集在一起,足有上百人,哭声震天……
       现在的美国等移民国家,还有多少人承认自己是英国人、西班牙人……?而身在海外的中国人,多数都会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就是宗族文化与忠君尚义思想形成的民族向心力,也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

       中华民族的这种包容精神,包容了外来的佛法。
       南北朝时期,达摩祖师、志公禅师、傅大士和梁武帝,找到了佛法与那个时代的接轨点,使佛法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发展。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志公禅师居庙堂而严持戒,傅大士卖妻度众,梁武帝提倡素食……这些都带有鲜明的引领当时时代潮流的特色,使佛法深深扎根于当时的人文文化中。
       佛法第一次真正融入了中国文化,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朝,禅宗四祖驻西山,六祖演《坛经》,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使佛法彻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佛教分为十宗,也被士大夫阶层广泛接受,深深影响当时的政治与经济,也一次次冲击着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大量佛经被翻译,同时有很多大修行人出世。他们结合时代的特点表法,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文化的发展,如:庞蕴居士将家中金银财宝沉入江中,去精进修行,最终全家证悟。
       这个接轨点找得不错。但那时人们的价值观,从崇尚灵魂的享受,下落到了崇尚精神深处的享受。
       这是佛法第二次通过变革,系统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

       到了宋朝,理学就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内容。其中的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最终成为一个完整而精致的思想体系,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
      元朝,弯弓射雕的蒙古人带来了大漠文化与欧洲文化,形成对中原文化的冲击。故而到了明朝,出现王阳明这样的人才,将理学与佛法(尤其是禅宗)更好地相融。他在宋朝陆九渊所提“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深远。
      明清时期,虽然出现了永乐盛世、康乾盛世,佛教也进一步融入当时的社会文化,大乘佛法更接近平民,但再也没有出现像傅大士、庞居士……这样的大修行人,同时佛门十宗也只有禅、净、密(藏密)三宗依然枝繁叶茂了。
      最可悲的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从崇尚精神深处的享受,变为精神浅层与肉体感官的享受,并在清朝末年,开始转向肉体与物质上的享受。洋务派出现以后,大家见面的问候语就改为了“恭喜发财”。
      这时,大乘佛法又一次融入当时的中国文化,同时也为百年后今天的文化演变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在,中华文化面临着断层,这个断层是战争与时代的产物。正因这个断层,才形成了思想文化重新交融的又一个接轨点。
      但这个接轨点无法单独存在,它既要承接、延续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又要与西方文明相融合,还要与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相结合。
      时值盛世,我们国家领导人提出“和谐社会”和“八荣八耻”,是针对当前社会与人们价值观的最契机引领。

      人身难得,得了;中国难生,生了;盛世难遇,遇了;佛法难学,学了;大乘难弘,弘了……
      作为一个修行人,应积极地入世,如法持戒地表法。
      修行人不能将佛法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也不能成为只会满口之乎者也,实则执着清净的白痴废人;还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使佛法与社会脱钩,造成周围很多人谤佛;更不能以佛法为借口、幌子,实追求名闻利养,犯杀盗淫妄……
      因此,修行人不严持戒律,不了四相,不行般若,而入世修行,如盲人行在悬崖处,稍有不慎,则落大因果。


       重点:
      当前时代特点与大乘佛法的接轨点是:内行沙门戒律,外显大乘菩萨作风,严持戒律,了四相,行般若,发大心,积极入世表法,在精神、物质上都引领这个时代正确的潮流,应机地弘扬大乘佛法,以幻善法度尽一切因缘幻众。

       三、在当今社会,如何满足众生的贪心?

       问:“在当今社会,如何满足众生的贪心?”
       这是入世修行的佛子遇到的又一个问题。
       贪心起于一念无明。布施,从某些意义上讲,是满足众生的贪心(这贪心也包括我们自己的)。
       有的朋友,总是有四相地渴求他人学佛,尤其是渴求那些亲近的、熟悉的、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人学佛……最终自己的心落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太用力了……
       对于这样的朋友,常打一个比方:你还能慈悲得超过观音菩萨吗?观音菩萨也要众生称念他的名号,求他,他才相救。
       记住,在此末法时期,单纯对人而言,别人不求自己,不要心动,否则是自找麻烦。

       但如别人求你给他钱,因他没钱;别人求你给他官,因他没权;别人求你放过他,因你掌握了他犯罪的证据,他会因此入狱……怎么办?
       求到眼前,就是因缘到了。对待这样的问题,从相上看,所用方法千差万别,但实质上概括起来只有两种:一,给予其暂时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可能又会不满足了;二,给予其终极的满足。
       只是给予暂时的满足要注意:应选择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行动准则,而非自私,只为小我,应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

       这里谈谈终极的满足。
       当年六祖至法胜寺,遇僧众争论——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
       六祖给出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解答。六祖让其反观了自性的落处,这就是终极的满足。
       终极的满足,不是给人以权、色、名、利……的表象满足,更不是给人加持,让其更加放逸、发泄……而是让其反观自性,认识到“所谓高官、盛名、娇妻、千万家财……仅是修证自性落处后的下脚料、附带品,是表法的工具而已”,从而严持戒律,修正内心的种种落处,了四相,破无明,行一切幻善法,度一切因缘幻众入无余涅槃。
      如本末倒置,学佛修行则修不出真正的快乐。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讲,这些道理我都懂,但碰到一个人,身上没钱,非常痛苦,向我索要,我是否应该给他?
      答案是:一定要给他。
      几年前去寺院拜佛,遇到门口的乞丐上前乞讨。于是让他们念“阿弥陀佛”,说好念5声给1元,念50声给10元。一群人非常虔诚地掰着手指念了起来……
      碰到此类事要注意,在满足他人所求的同时,应尽可能让其与佛结缘,而不是满足之后,反培养出他人的贪心。


       重点:
      谁也改变不了谁,谁也不能强逼着别人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改变,除非他真心愿意。
      学佛修行者所能做的,是融合现代社会潮流与人们的价值观,做人们心目中正的一面的引领者,符合其内心所谓好的形象(说白了,就是合理地有钱、有权……达到物质上的真正自由),让人们学习、研究自己(说白了,让人们合理心动,也就是找到一个符合当前人们心理欲望的欲钩),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其修学大乘佛法,严持戒律,反观自性,修正内心种种落处,了四相,破无明,行一切幻善法,入无余涅槃。这样,才能如理如法地满足众生的贪心。
      不了四相,入世修行,终无真正的善果。

      四、如何融合现代社会潮流与人们的价值观,做人们心目中正的一面的引领者?

      问:“如何融合现代社会潮流与人们的价值观,做人们心目中正的一面的引领者?”
      众生各有因缘,谁也不能强求度谁,皆是依各自的因缘、愿力与福德招感,形成相对的因缘幻境来度尽三界的执着。因此,度众生只能是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基础上,如幻地行一切善法,从而影响一切因缘幻众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1]
      学佛修行者的一生,从有为法的相上讲,是一个“赞天地之化育”[2],补自己之不足的修习过程。从无为法上说,则是令一切因缘幻众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影响其出离六道,入无余涅槃。

      有人说,启用甚深般若,不失菩提心,则行一切法,作一切事业,均为善法,非魔业。
      这种讲法是合理的。
      在《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参访各位善知识,其中一位婆须蜜多女是有名的妓女,另一位无厌足王残杀众生无数,但他们二人均用甚深般若,不失菩提心,虽行恶业,却显大菩萨行持。
      婆须蜜多女有很高的三昧功夫,那些欲火很重的男子,有的只要看她一眼,有的只要与她牵一下手……就会因与她思念形成的加持,灭除了内心的欲火。婆须蜜多女在心性上了无四相,无丝毫淫心,更不要说淫念了。[3]
      而无厌足王所惩罚、残杀的那些人,皆是他以自性神通变化出来的。这里所用的功夫更高了,因惩罚那些人而生的痛苦,都会反射到无厌足王的心里,也就是说,无厌足王是自己在惩罚自己,从而使国中众生不敢起任何错误的念头,最终远离恶业而向善。同时,无厌足王心无一念善恶之分,如如不动,无有四相。[4]

      现在一些朋友,连什么是四相都没有搞明白,就用神通和非正事业等为外相上的欲钩,强说妙用般若,行恶业,显大菩萨行,实乃内起贪嗔痴等恶念,外造贪嗔痴等恶业,为满足私欲而放逸、发泄……其罪非轻。
      说了这么多,无非告诉大家,在此末法时期,虽应结合时代潮流(时代潮流与文化就是当代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的表现),但应作正业,行善法,远离杀盗淫妄,不作五欲恶业。在心相上修行般若、了四相……

      以上所讲,是学佛修行者在做世间事业(包括做员工、助手、经理等一切世间职业)时需注意的地方。
      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道”。这里的“道”,是指符合天地自然、社会人文……的真谛。
      世界级富豪沃伦·巴菲特曾这样评价比尔·盖茨:“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这是因比尔·盖茨已得产品运营之道。
      华人首富李嘉诚白手起家,将企业做大,虽经风雨而屹立不倒,因其已得诚信经营之道。诚信乃实事求是,乃天地之正之始,也是“直心是道场”[5]的一种体现。
      ……
      任何世间事业,都有其道。
      入世修行,做世间事业,应从大处着眼,成世间人之龙凤。但要记住,不能不择手段地去做。应离四相,发菩提心,戒忌用力至无力可用地时时反省、观照内心的落处,结合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努力工作,把自己的福德和心量修正到无穷大,而成世间人之龙凤。

      最后,列举一些入世修行过程中的善巧方法。
      如有人愿意帮助他人脱离痛苦,可以去做医生。其中,做心理咨询师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可以反观自己心性的落处。
      如有人向往金钱上的自由,可以学习理财,从事金融交易行业,在过程中修正心性上的落处。
      ……
      简言之,若想有钱,就和钱打交道;若想有权,就和官打交道……同时记住,去找向自己心性落处开刀的工作去做。

       重点:
      学佛修行者应无四相地与时俱进,积极入世,修正心性落处,成就世出世间事业以表法,从而影响因缘幻众学习大乘佛法,直至入无余涅槃。
       既已生而为人,就做国家、民族的脊梁,不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更不能食古不化,与时代脱节,一味排斥金钱……行此无病呻吟之举。

      五、针对几个问题的回答

       1.人生在世,到底该不该追逐财富、享乐?
      答:真正的学佛修行者不应有追逐财富、享乐的念头。如有,即显四相。

       2.这里讲的追逐,指的是用正确的手段去追逐,如努力工作以获得提级加薪、生意成功等;享乐,指的是正常、善意的享乐,如亲人们都健康快乐、生活无忧等。
      答:以正确的手段追逐财富与享乐,这属于十善业,最多是人天福报。
      真正的学佛修行者,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从相上看,也用正确(如理如法)的手段去追逐财富与享乐,但那是建立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基础上,而行一切善法,内心根本没有追逐财富与享乐的念头。

       3.挣到了钱,除了保证自己的温饱和健康,其余的应该用来帮助别人,才是善,对吧?
      答:这至少属于人道、天道的善。如无四相为真善。

       4.自己该用多少?该享乐到什么程度?吃野菜和吃大米饭,都可吃饱,吃哪种才正确呢?睡硬板床和睡席梦思,都可睡着,睡什么床才正确呢?
      答:学佛修行者,如有为自己、为别人、为众生、为一切时空范围……的念头,不论自己享用多少、享乐到什么程度,都是错误的。
      如在无四相的基础上,发大菩提心,启用甚深般若,以幻善法度尽一切因缘幻众,则用多少、到什么程度,都不为错。
      但以目前社会的现实情况,还是自他双利地入世修行最为稳妥。

       5.如何对待那些用不正当手段牟利的竞争者,应怎么办?
      答:用不正当手段牟利者,多属于自私、短视之人。
      可以从长远眼光看待这一问题,学会舍,学着将心胸扩大,把一切事情装下,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以诚信去做,最终会成功的。关键是要反观自己心性的落处。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就算唠叨完了。实际上,告诉大家的只有一点:放下浮躁与幻想,无四相地到世间中,踏踏实实地从自己每个念头、每句佛号开始修行。

                                                                                               回家人于香宅小榭
                                                                                     2006年3月



      一切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回师作于2006年3月,最早为入世弘扬大乘佛法的主导思想做了阐述。
编辑:和奘、净莲子等。

[1] 参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 参见《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 参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九》(《八十华严》):“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若天见我,我为天女,形貌、光明殊胜无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见我者,我即为现人非人女,随其乐欲皆令得见。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着境界三昧。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音声三昧。若有众生暂执我手,则离贪欲,得菩萨遍往一切佛刹三昧。若有众生暂升我座,则离贪欲,得菩萨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暂观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寂静庄严三昧。若有众生见我频申,则离贪欲,得菩萨摧伏外道三昧。若有众生见我目瞬,则离贪欲,得菩萨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4] 参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七》(《八十华严》):“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意云何?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如是色身,如是眷属,如是富赡,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多行杀盗,乃至邪见,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离恶业。善男子!我为调伏彼众生故,化作恶人,造诸罪业,受种种苦,令其一切作恶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厌离,心生怯弱,断其所作一切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诸众生,舍十恶业,住十善道,究竟快乐,究竟安隐,究竟住于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于一众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宁于未来受无间苦,终不发生一念之意与一蚊一蚁而作苦事,况复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法故。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知诸有趣悉皆如幻,菩萨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间悉皆如影,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入真实相无碍法门,修行帝网一切诸行,以无碍智行于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于陀罗尼已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5] 参见《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第四》。

评分

参与人数 9人气 +9 收起 理由
金祥源 + 1 很给力!
熏习成就 + 1 +99
知见无 + 1 弹鼓知琴音 感恩老师
光明无量照十方 + 1 感恩回家人老师!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布施网 + 1 破四相~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2-13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做坏事能不能无所住呢?
这个问题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02:29 , Processed in 0.12660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