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37|回复: 16

[事迹传记] 【生辰纪念】农历十一月十三,唯识宗第二祖“窥基法师”纪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十一月十三,唯识宗第二祖“窥基法师”纪念  (转)

基.jpg

稽首离性相  心言本空寂
常住真三宝  及我亲教尊
理趣甚深法  非我所能赞
今依尊智悲  加持力故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归敬文》唐 窥基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2月07日(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恭逢唐慈恩寺窥基法师纪念日。

窥基法师,是玄奘三藏的高足弟子,俗姓尉迟,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京兆长安人,生长于贵族武官家庭里。

十七岁时,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654),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

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预译经。从此,他一直跟着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

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玄奘在印度就学于那烂陀寺戒贤三藏,对继续发扬龙树、提婆学说的无著、世亲,及其后继者陈那、护法之学,均亲所禀受,回国以授门下,各有专弘。

窥基组织师说,广制诸疏,加以发扬,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

玄奘逝世后,学人多认窥基为玄奘的继承者,讲习取为准据,成为奘门的权威,为国内外同所景仰,后遂成为慈恩一宗。

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窥基法师(632—682)

生平事迹

大师字道洪,又称慈恩大师,唯识宗的实际创立者。

大师是玄奘的高足弟子,俗姓尉迟,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京兆长安人。他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里;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县开国公。窥基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唐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直到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年)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同年十二月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高宗永徽五年(六五四年),复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二年以后,即应诏参顶译经。从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参加慈恩、西明、玉华等的译场,随从受业。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玄奘在玉华宫译场逝世,译经事业中止。窥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专事撰述。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在他的祖籍附近游历,沿途仍讲经造疏,从事弘化。他还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写金字“般若经”。永淳元年(六八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年)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思想著作

窥基出家并参与玄奘的译经事业,皆为奉诏行事。玄奘译出瑜伽学系的典籍,为成立唯识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真正成为一个宗派,应归功于窥基的努力。

窥基随侍玄奘参加译场,前后九年,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成唯识论》的翻译。这是一部解释世亲所造《唯识三十论》而属于集注性质的论书,是中国传译瑜伽学一本十支中的主要一支。世亲造《三十颂》时,没有造释就去世了,后经亲胜、火辨等诸论师相继作释。玄奘在印度,将著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了回来。开始翻译时,拟将十家注释各别分译。但不久,窥基就向玄奘建议:将十家的注释糅合起来,成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后人无所适从。玄奘同意他的建议。窥基自己说这一部译典是“商榷华梵,甄权重轻,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对于十家疏义,采取了护法的注释为主,加以抉择组织。这种糅译的体裁是窥基独创的,他在《唯识枢要序》里说:“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尤难,况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可见他对于本论的译成,是有创造性的贡献的。《唯识二十论》,原有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和陈真谛的两种译本。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佼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不闲奥理,难具陈述……基受旨执笔……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这段话是他对于佛典新、旧译本优劣的总评,也说明了新译是从那些方面来校正旧译的。

他的著述极多,在历史上有“百本疏主”之称。现根据有关资料,抄录其现存某些著述的名称和卷数如下:

史载玄奘三藏译籍中由窥基法师笔受的典籍

成唯识论(10卷)〖唐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1卷)〖唐玄奘译〗
辩中边论(3卷)〖唐玄奘译〗
唯识二十论(1卷)〖唐玄奘译〗
异部宗轮论(1卷)〖唐玄奘译〗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3卷)〖唐玄奘译〗

窥基法师著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3卷)〖唐 窥基撰〗
金刚般若经赞述(2卷)〖唐窥基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2卷)〖唐窥基撰〗
妙法莲华经玄赞(20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疏(1卷)〖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唐窥基撰〗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2卷)〖唐窥基撰〗
说无垢称经疏(12卷)〖唐窥基撰〗
金刚般若论会释(3卷)〖唐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16卷)〖唐窥基撰〗
成唯识论述记(20卷)〖唐窥基撰〗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4卷)〖唐窥基撰〗
唯识二十论述记(2卷)〖唐窥基撰〗
辩中边论述记(3卷)〖唐窥基撰〗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2卷)〖唐窥基注解,明 普秦增修〗
因明入正理论疏(3卷)〖唐窥基撰〗
大乘法苑义林章(7卷)〖唐窥基撰〗
等共43种,现存31种。


窥基的著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义都归纳起来,抉择贯通,细至一字之微,也有专章分析,如《法华为为章》把《法华经》中所有“为”字归纳起来,得出平声“为”有九训,去声“为”有三训,表现出他所提出的“示纪纲之旨,陈幽隐之宗”的特征。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他的著述内也常常表现运用因明以立说的倾向。要了解玄奘的学说,现在所可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窥基这些著作。

法脉流传

玄奘在世时,中国佛学的瑜伽学说盛极一时,但在窥基以后,华严、天台、禅宗渐次兴盛。华严宗反对三时判教,天台宗反对五种姓之说,禅宗不重文字、排遣名相,也立于相反的地位,法相唯识之学就逐渐消沉下去。再经过天宝以后的兵乱,唐武宗的灭法,窥基著作在其时就佚失了一部分。

宋仁宗天圣初年(1023),内廷出所藏窥基著作十四种,四十三卷入藏刻版。


《金藏》曾据以复刻,元代的《弘法藏》原由《金藏》留在燕都的遗版蜕化而成,所以《至元法宝勘同录》上仍见著录。

明代刻藏以南方通行的《碛砂藏》为据,未及搜罗,因而散佚失传,后人讲习失所依据,此学遂终于寥落。

窥基一传弟子慧沼,再传智周,均能继述阐扬。智周弟子有新罗智风、日本玄昉等,于第八世纪初并将窥基著述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法相宗。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从日本搜罗得慈恩宗著作多种,次第刊行,重加整理和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2011年12月7日 农历十一月十三 为肉身菩萨的唯识宗第二祖“窥基法师”纪念

◎宣化上人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三车祖师──窥基法师

喔,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啊!

头上有那么多鸟在上面蓄窝,我在那儿入定。

● 一坐坐了几千年

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一个钟头。

你看古来那个窥基祖师,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个地方,一坐坐了几千年 ,不知道究竟坐了几千年?

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

蓄窝在那儿住还不说,还生小鸟,小鸟又生小鸟,在那儿不知道几辈子了,这鸟雀的世纪不知道是多少个世纪了,人的世纪也不容易计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 投错胎,走错路

可是玄奘法师一看,啊!这个老修行入定了,虽然是没有气,但是可不是死了,衣服都烂了,就是尘土蒙着,身上的尘土有半寸厚。

玄奘法师也就没有事找事干:「我叫他出定,好同这个老修行谈一谈。」于是打了一下引磬,啊,这个老修行在这几千万年来,都没有人来到这儿给他开静,现在他出定了,但是身不能动弹了!

身虽然不能动弹,可是能说话,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啊?」这就好像那个尤孝子问我似的。但玄奘法师可就和他老老实实的说:「我是从唐朝来的,我想到印度去取经。你在这儿这么装死有什么意思呢?」

「喔,我是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

「等释迦牟尼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盘一千多年啰!」

「真的吗?」

「什么真的假的,你在这个地方睡觉,睡得这么久了,你真是睡得糊涂了。」

老修行一听说;「那不要紧,释迦牟尼佛入涅盘,我再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说完,就又要入定了。

玄奘法师说:「你先不要又入定去,我现在有事情和你商量。」这个老修行不愿意管闲事:「你有什么事情?我不管你的事情啊,你到这儿来打我闲岔,我在这儿入定,入得很自在的,很好的,你多事,我不管你的事!」

「这不是我的事啊!」

「那么谁的事?」

「这是佛的事。」

「喔,佛有什么事啊?」

「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盘,佛法仍然在世间,须要有人来弘扬佛法。你入定等弥勒尊佛,这还有很久的时间呢!最低限度也要十几万年之后,这十几万年你什么事情也不干,这太没有意思啦!」

「那我,我能干什么事啊?」老修行连自己能干什么事,他都不知道啊!

玄奘法师说:「你帮我弘扬佛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还在世间上呢!现在没有什么人发愿弘扬佛法了。你去到大唐国,等我取经回来,你好帮助我弘扬佛法。」

老修行本来不愿意去,但是想一想,时间太久了,唉,还是去作一作戏,到那地方看看,逢场作戏!他这一念想要作戏去,说:「那我怎么样去呀?」

「你从这儿向东,走到大唐国,你看房子是黄琉璃瓦的,你就到那家去投生,等我回来,你好帮我弘扬佛法。」

这个老修行大约眼睛也没有睁开呢,就这么说:「好,我去了啊!」一边走路一边好像没睡醒觉,等到了唐朝这个大唐国,眼睛还睁不开,一看那个房子是绿色的瓦,但是他没有睁开眼睛,就以为是黄的,于是就到这个绿琉璃瓦的家里去投生出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 出家太苦了,我不出家!

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也到那儿学佛法,听了很多法师讲经,跟了很多法师修禅定,一去去了十四年。十四年了,他就想,他有一个老同参到中国去了,他要回来找一找这个人啦!于是在印度把事情都办好了,就向回走。

在他要去印度的时候,和唐太宗有一个约会,唐太宗问他说:「国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他说:「现在你看这松树,枝子向西歪着,这棵松树什么时候向东歪,那个时候我就要回来啦!」这是一个预言。

有这么一天,唐太宗一看,宫殿前面这一棵树,枝杈都向东弯了,唐太宗就想起玄奘法师走的时候说过,他回来时,这树就会向东弯。现在所有的树枝都向东弯了,喔,这玄奘法师回来了!他就带着文武百官到西门去迎接国师,果然就迎着玄奘法师回来了。

玄奘法师回来第一句就说:「皇帝陛下!恭喜你又生一个儿子啊!」

「没有啊!你走时我那个太子,现在还是这一个太子,我没有多啊!」

「不对,我给你派了个儿子,怎么会没有?」

「国师!你是不是作梦啊?怎么尽说梦话呢!」

玄奘法师听皇帝说没有,于是就作观来查查看。喔,这个老修行真是走错路了!他一观察,知道这个老修行因为眼睛没有睁开,跑到大将尉迟恭的家里去托生了,做了尉迟恭的一个侄子。

玄奘法师就向皇帝说:「这个尉迟恭的侄子一定要出家,跟着我弘扬佛法。」就说他是怎么怎么一回事。

尉迟恭无所谓的,他叫他侄子出家。但和他侄子一商量,他侄子不肯出家,说:「不行,我不能出家!我怎么可以舍得世间这么好的东西?出家太苦了,我不出家!」

那么玄奘法师又去找皇帝了,说:「皇帝陛下!你要帮我的忙,因为佛教在中国当兴了。这个人前生是一个老修行,我叫他来托生的,他现在迷了不出家。你得要下一道诏书,叫他奉旨出家,如果他不出家就得杀了他。这样子,他就不得不出家了。」你看,在那个君主时代,皇帝说话,谁也不可以不听的!於是唐太宗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尉迟恭这个侄子跟着玄奘法师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条件讲好了,我才出家

尉迟恭的侄子说:「皇帝叫我出家,好,我去和皇帝讲条件!这条件讲好了,才出家,不合乎条件我是不出家的。」究竟怎么讲这条件呢?

在玄奘法师请唐太宗下诏书的时候,已经对唐太宗说了:「我相信这一道诏书下给尉迟恭的侄子,他会来向皇帝要求出家的条件,无论他要求什么条件,你都可以答应他。」

尉迟恭的侄子就去见皇帝说:「本来我不愿出家,皇帝一定要叫我出家,我不敢不出家。可是,请求皇帝答应我三个条件。」皇帝说:「喔,你要出家啊,不要说三个,三十个条件我也答应你,你就说说你这个条件吧!」

他说:「我这第一个条件:出家人不准喝酒的,但是我不能戒酒啊!我出家后,走到什么地方,必须要有四匹马拉着一车最好的美酒跟在我后边。这是第一个条件,皇帝您可以答应我吗?」皇帝本来不想答应他这个喝酒的条件,因为佛教里的五戒,其中一条就是戒酒,但是玄奘法师又预先告诉他,无论对方要求什么条件都答应他,皇帝因为相信玄奘法师,于是说:「可以,你是例外,我可以答应你,你不要愁你这个喝酒!」尉迟恭这个侄子,以为皇帝不应承,他就可以不出家,谁知皇帝答应他了。

皇帝问他:「你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第二个条件:我最欢喜吃肉,而出家人吃斋,不吃肉。我因为生到武将的家庭里,学武的人一定要吃肉,我出家之后要有一车肉跟着我。这个肉要新鲜的,一天都不能搁。」因为当时也没有什么冰箱,用一块冰装在一个箱子里头就叫冰箱了。所以他说:「必须要新鲜的肉,每一天都要换新鲜的,一定要有够我一天吃的肉放在车上,车上这箱子里头放很多冰,把肉放在箱子里。」皇帝想:你这么馋,肉都放不下!不过玄奘法师早就叫他答应他啦,就说;「也可以,第二个条件我也答应你,我供养你肉吃,供养你酒喝,那么你说一说你第三个条件啰!」

尉迟恭的侄子说:「这第三个条件哪,我相信你不会许可的。」皇帝说:「你说出来看看,或者我许可你呢!」他说了,第三个条件是:因为他有生以来就欢喜女人,欢喜美女,所以他出家之后,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必须有一车美女在他后边跟着。皇帝说:「这真是!出家人怎么可以要美女呢?」但是玄奘法师又叫他答应,于是他说:「好,第三个条件我也答应你。现在你应该出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车都回去,我不要了!

这个尉迟恭的侄子以为这三个条件,皇帝一个条件都不会应承,想不到三个条件皇帝都答应了,这回他就要出家啦!皇帝就给他预备一车美女、一车酒、一车肉,共三车,送他出家去。这时候,文武百官和很多的出家人都知道他奉旨出家,就送他到庙上去出家。

到了大兴善寺,这个大兴善寺,从方丈室到山门口,有十个mile(英哩)这么长的路,每一天晚间关山门,要骑着马去关的。那么从皇城送他去出家,接近大兴善寺那儿,就听见寺里钟鼓齐鸣。这是庙上有大的法事,就要撞钟打鼓。那个钟不是像我们这个钟这么小,那个钟扣在地上,十几个人都站在钟里边都可以的,就那么大的钟!那鼓也很大的,这个鼓钟声差不多十里路远都可以听得见的!

那么他朝着庙来了,一听到庙上的钟鼓响,豁然间开悟了:「喔,原来我是那个老修行啊!头上有那么多鸟在上面抱窝,我在那儿入定,我答应玄奘法师来帮着他弘扬佛法。」他得宿命通了,就向后面摆手,说:「你们这些车都回去了,我不要了!」美女也不要了,酒也不要了,肉也不要了,把这三车都打发回去了。因为他出家的时候有这个典故,所以在中国,称窥基祖师为「三车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 修行,要忍苦忍痛

这窥基法师最聪明,他能「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怎么叫「目下十行字」呢?就是你看一行字,他可以看十行,比你快十倍。例如,你读这本英文书,一个钟头读完,他十分钟就读完了,甚至於五分钟就把这一本书读完了。这不是马马虎虎看,他也一个字一个字看,但他看得快。「耳听百人音」,一百个人同时说话,他也分别得清楚你讲什么、他讲什么。不是像我们,有两个人讲话,你就听不清楚那个是说什么。这太笨了!

窥基祖师帮着玄奘法师翻译很多很多经典,所以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典,多数是窥基祖师帮着翻译的。

这个老修行,在那儿坐了几千年,甚至于万年以上,也不觉得腿痛腰酸,也不觉得辛苦。所以我们坐这二十几个钟头,这不算一回事。无论什么事情,你认为它很平常,不是很重要的,就没有麻烦了。你若认为这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很重要的,那就很多麻烦了。所以修行,要忍苦又要忍痛,不要怕腿痛。你现在怕腿痛不修行,不关上地狱门、不关上饿鬼门、不关上畜牲门,将来那个痛苦更厉害。所以我们现在以忍一时的痛,来得永远的快乐!

在座的各位善知识!我不知道哪一位有好像三车祖师的这种根基,也不知道哪一位有好像五车祖师的那个来历。所以你们各人要向前勇猛精进,不要落人后!或者你们前生有的是比丘,或者有的是比丘尼,或者有的比丘变成比丘尼,或者有的比丘尼变成比丘,这都没有一定的。各位都要打起精神来,把一切的困苦困难都打破,你就会有所成就了。

你如果腿痛了,可以骗一骗你那个腿。怎么样骗法呢?你这么样说:「你不要痛哪,我才坐下嘛!我坐下只有一分钟,一分钟你就受不了了?只有一分钟嘛!」你若能这样子骗你的腿:「才一分钟,等一等再痛,现在才一分钟啊!」那么你坐二十一个钟头也好像一分钟似的,这样它就不痛了。这个方法,你试一试看,如果不灵,再另想方法,Ok?要是这个方法你用灵验了,这就是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到道宣律师那儿去赶斋!

窥基祖师生在一个武将的家庭里,所以他的性情很豪爽,身体长得很胖很高很大。虽然他记忆力非常好,学问也很好,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他很粗气,就是不文雅,不是像文人那么样文质彬彬的。他虽然不吃肉,吃斋了,但是吃得很胖。

有一次他听说终南山有一个道宣律师,修行非常的好,非常有道德,也非常有学问,总而言之没有一样不好的,样样都好。感动了什么呢?他的道德感动了天人给他送饭。他一天吃一餐,专门修持戒律。他坐着一定要端端正正的像一座钟,站着一定要像一棵松,走路像轻风,躺着像一张弓。这行、住、坐、卧四大威仪,他做得非常之好。因为严守戒律,守得清净了,天人就想在他的面前来求福报,于是就发心给他送饭,每逢中午就给他送天人所吃的饭作供养。

窥基法师听人说,道宣律师是天人给他送饭,他就想:没出家以前,所有的肉类都吃遍;出家以后,所有的斋菜也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天上这饭的味道,这天厨妙供,究竟是什么滋味呢?他这时候啊就打妄想了:「Yes(耶),我到道宣律师那地方去赶斋!」因为在佛教里头,出家人和出家人无论从哪里来的,有东西大家吃,有地方大家住,不分彼此。他想,人间的饮食他吃遍了,天上的饮食他没有吃过,于是他预备到那儿赶斋,赶吃的去,吃一点天人所吃的饮食,于是乎就到终南山去了。

道宣律师所住的茅棚,他早就知道在什么地方,所以在没吃午饭以前,他就到了。因为那时候他是个很有势力的大法师,一个大德高僧,道宣律师也知道这窥基法师帮着玄奘法师翻译经典,就欢迎他到这儿坐,请问他来有什么事情?窥基法师很直爽的说:「我啊,肉也吃过,斋菜也吃过,人间的所有饮食,再好我也通通都吃过,但是我没吃过天上人所吃的饮食。听说你是天人给你送供养,我到这儿来赶赶斋,也尝一尝天人所吃的饮食是什么味道,大约你不会不结我的缘吧?」道宣律师说:「当然当然!这儿每天受的供养都很多啊!你当然可以在这儿,我们一同应这个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0:36 , Processed in 0.300073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