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57|回复: 3

[僧伽图文] 关于精确校对佛经的一些感想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精确校对佛经的一些感想  (转)

历来的高僧大德,从来没有人反对过诵读佛经,赞叹读经诵经的不胜枚举。我师父也一直鼓励我多看经,多诵经。从信佛伊始,我也是一直是从看经,诵经开始的。从开始的看不懂,到逐渐的思考,曾经有一段时期读经非常精进,感觉佛法的广大。而且觉得经书字字都是真的,都是对的,从经书上面得到的收获实在是太多太多。

随着读经的精进,开始接触各个版本的佛经,有时候能读到明显错误的经文,这些经文很大一部分是电子版的,尤其是网络上面,经文的明显错误简直是让人痛心疾首。看到很多居士发心印经,有的经文还加上了拼音,但是这些实体书的经文也有很多是没有校对过的,也有明显的错误,有的拼音标注的也不对。(如地藏经第七品: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dàn) 渐困渐重足步深邃 第八品:啖兽鬼王负石(dàn)鬼王主耗鬼王 此二处的"石"字,应该读为dàn而不是shí,在庙里看到的所有的地藏经的注音版,此处都是shí,听大部分同修也都读成shí,只有少数人读成dàn。又如:炉香乍爇(ruò) 此处爇,很多同修,包括很多法师,都读成rè,汉语字典里面爇根本就没有rè的发音,甚至还看到过有的居士或者法师印的经书里面直接写成了炉香乍热,这难道不是以凡夫心度圣人意?这种粗鄙经文流通于世,怎么可能有功德?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意义,详情翻阅汉语字典)这种类似的明显错误,根本就读不通或者不能读,找到其他版本的经文对比,绝对是错别字,这种经书的流通,对正法弘扬的损害是巨大的,对世人或者后人的误导也是非常巨大。
   
后来穷根寻源,从找实体书开始,到找历代的藏经,最后找能找到的最早的佛经,从大正藏,乾隆藏,永乐北藏,碛砂藏,中华藏,高丽藏,到房山石经、敦煌遗书,最早的是唐代的敦煌遗书和房山石经。就一部经书来说,就没有找到一部真的能让人完全满意的。方广昌教授说过:就没有一部佛经是真正完美无缺的善本佛经,要想要,只能自己去校对。开始我听到这句话,非常惊讶。现在却深以为然。可能很多人听说没有一部佛经是真正的善本,和我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侯一样想不通,方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我校对过的金刚经(坛经、楞严经未完成)作为举例来说吧。

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这部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不信佛的基本都知道。而且在佛教里面差不多算是读诵最广的了。现在流通本的金刚经有32分,可以确认绝对是后人加的,加入的时间应该在中晚唐时期,这个是有依据的,大量的敦煌文献唐代初期的金刚经绝对没有32分。唐代末年开始在大量的个人抄写的经文中出现,一些比较正式的抄写中还是没有的。中晚唐后开始有的经文里面加入了冥司偈“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关于冥司偈方广錩教授有专门文章提到过,此处值得一题的是唐代的经文中的冥司偈很多是60字,后世的藏经中多为62字)。此句是由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经中节选出来。宋代开始经文有少量的变动,如“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宋代的少量经文中(当时是在西夏的汉文佛经中有看到)变为“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加了一个不字,唐代的经文是没有这个不字的,宋代的藏经中也没有。明代的经文变动最大,这个不字也写进了藏经。永乐北藏里面就有,洪武南藏没看到,还不好下结论。嘉兴藏是复刻的永乐北藏,应该也是有的(没看到,只是推断),乾隆藏基本也是复刻永乐北藏的,也有。而且永乐北藏和乾隆藏对经文的改动基本一致,实在是太多,详细的把这两部藏经的金刚经经文和唐代乃至宋代的佛经对比,改动之处多于10处。大正藏的新加的错误也是无法让人接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中的“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为“是福德即非复福性”。现在流通本相比于永乐北和乾隆藏走的更远,改动的更多。明后的金刚经改动是这样,那么宋代的藏经有没有改动或者变动呢?宋代的藏经中的金刚经我手头有的是高丽藏初雕本,高丽藏再雕本,碛砂藏,契丹藏(房山石经辽代刻,有千字文编号)。同是高丽藏,高丽藏初雕本和再雕本,只是一卷金刚经有4处不同,和契丹藏多处不同,与碛砂藏也有不同(碛砂藏有一处明显错字)。但不可否认,这至少证明了高丽藏再雕本对初雕本进行了勘校和修改(据最新从方广錩教授处得到的信息,高丽藏初雕本是对开宝藏进行了校勘,而再雕本是完全复刻的开宝藏)。三大系统藏经的祖本:开宝藏、契丹藏、崇宁毗卢藏的源头,都应该源于唐代的手写藏经,感觉契丹藏中的佛经底本质量要高于开宝藏(个人推断,开宝藏的每行14字,契丹藏是17字,而唐代的通行佛经是每行17字左右,还有其他一些经文中的痕迹),再向上推就是唐代的金刚经了,目前唐代的经文主要是敦煌遗书和房山石经,敦煌遗书里面有大概3000多号金刚经,房山石经也有10块,从敦煌遗书这么多的金刚经文,可以看出唐代的金刚经是多么的普及。仔细研究这些经文,基本可以看出唐代经文的演变脉络,其中质量最好的我个人认为的精品(文字的正确性)是宫廷本的金刚经,其中以高博的宫廷本金刚经为最,不光首尾全,而且经文基本没有抄错的情况,目前为止,我只发现一个字的不同(与其他手写本比较),其他宫廷本都有错别字。错别字,也是写经区别于刻经的一大特点,包括明代董其昌写给莲池大师的金刚经都有明显的错误,可见写经出错的概率有多大了。敦煌遗书和房山石经都有很多抄错刻错的,所以难以找到一个不错字的善本。光是这些唐代的经文的查阅,工作量就非常大,限于很多敦煌文献没公开出版(日本不公开的最多),还有一些出版的没有收集到,很多号根本就看不到。大部分经文缺头少尾,更是难以作为底本来校对。我收集了18个版本的金刚经,从敦煌遗书,房山石经到历代的能收集到的藏经,集中到一起,一个字一个字来校对,发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样纵向的对比,就能自然看出各个版本的优劣,校对采用原文截图贴图方式,文件占用空间大概在120M左右。
   
现在教内很多人认为民国的江味浓居士校对的金刚经是古本的金刚经,我也详细对比过,江居士的金刚经是按照法藏的Pelliot chinois 4503 柳公权拓本金刚经做主要底本来校对的。除冥思偈外,一字不差。但柳本金刚经成书在中晚唐,对比早唐时期的金刚经,尤其是对比宫廷本的金刚经,还是有几处出入,就是说江居士的金刚经比较完善,但也不是最好的。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前人做得不好,而是说善本佛经是多么难得。唐代以前,经文基本都是抄写,抄写的经文难免因为个人原因影响经文的质量,错字、漏字很常见。宋代之后的藏经刻版审校严格,基本杜绝了这种现象,但是底本没有唐代的手抄本底本质量高。就是说明没有一处金刚经是完美的。完美的金刚经是需要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各个版本的经文,仔细的校对,最后才能有一个完美版的出现。每个人的完美版的标准可能不一样,我个人的标准是就是鸠摩罗什大师译完的版本(方广錩教授认为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是胡本,菩提流支、玄奘大师等的译本是梵本,所以导致同一经文各个译本的不同)。找不到当时的版本,那就越接近越好。不要后人改动的。试想当时六祖慧能大师听到的金刚经,五祖大师讲的金刚经能够再现,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以肯定的说当时六祖大师听到的金刚经和我们现在读的不一样。
   
之所以写这些东西,是今天校对坛经,发现泰倉本的坛经是经过憨山大师校对过的,刚发现一处明显的漏刻的文字。哎,别的版本呢,还有楞严经,我也校对过,高丽藏再雕本,初雕本,房山石经,赵城藏和现在的通行的大正藏、乾隆藏的校对本也多处不同。限于时间原因,而且这2部经书还没有校对完,就不多写了,如果把这两部经文中的勘校举出来,更是触目惊心,应该引起佛教内有识之士的注意了。
   
目前关于校对经文,我知道的有法鼓山的cbeta,佛光藏和赵城藏,cbeta出的经文以大正藏为主,是以近代校对古代,我觉得应该倒过来。就一部经来说,我个人感觉还是不满意。如果以唐代经文为主,实在找不到唐代的,用宋代的藏经代替,这样就不用校对宋代以后的藏经中的佛经了,除非及其特殊的情况如后代的佛经用的底本是很好的善本。Cbeta的财力和人力以及各方面的资源令人非常羡慕,期待他们走的更远。
   
佛光藏只有采用高丽藏、碛砂藏、乾隆藏,校对的不全,也是少了唐代的经文,而且就佛经来说,感觉收集的经文实在少了些,佛光般若藏中找不到摩诃般若经(鸠摩罗什译本),采取的方式和历代藏经也不同。好处是有现代标点和电子版同期发布。现在cbeta也开始陆续更新现代标点了。
   
赵城藏的校对其实是中华藏的电子化,个人不喜欢他们的思路,但其中的辛劳只有参与的人才有体会,不多做评论了。
   
其他还有一些个人在进行校对,但是接触太少,有的资料不足,有的校对不严谨。我看过黑龙江佛友校对过的摩诃般若经是以乾隆藏为底本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校对过其他的藏经。还有广济寺印的楞严经以大正藏和乾隆藏为底本。首楞严经网站也是以大正藏和乾隆藏为底本。我的楞严经是以敦煌遗书、房山石经、高丽藏初雕本、再雕本、赵城藏为底本,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完成,敦煌遗书中的楞严经至今都没有收集全。
   
虽然佛说自己说法而无所说,又说说法如空拳诓小儿,但古人译经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制度,主持和参与的无不是一时才俊,解行相应,德行高隆。历代的佛经抄写刊刻无不是高僧大德们祈愿正法永久驻世,前仆后继,为法忘躯。阅读和整理这些佛经,心里感觉沉甸甸的,就如同听佛讲法,如同和历代的高僧大德交流,这些佛经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无不是佛菩萨们的护持,无不是历代祖师的愿力所致,无不是高僧大德心血的结晶。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看到这些经文其实是我们的福德,怎可不珍惜?作为真正的佛子或者严谨的佛教佛经研究者应该在尊重古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精确校对。
   
佛经的校对的重要和紧迫,我个人深有体会。不知道其他朋友的感觉如何?真希望佛教能有人站出来担当起这个重任,做这种功在当代,利益千秋的工作(最起码常诵的佛经都做成善本),法师讲法有依据,学佛诵经的人有真正的善本来研习,学者研究也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那将是佛教的幸事,也是学术界的幸事。佛经的精确校对必然带动读经的人更多的研究佛经,验证佛所说的经,然后真正的依教奉行,我个人认为这是佛教真正振兴的标志,也是新中国文化繁荣的见证。

发表于 2011-11-2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在当代,利益千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是这样的,我就发现过几本地藏经拼音不一样,这确实是存在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5:21 , Processed in 0.11915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