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3251|回复: 249

[佛经佛典] 《解深密经》白话翻译——唯识宗必读经典(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2-1 23:28 编辑

《解深密经》


题解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是唯识学理最早的系统化表述。《解深密经》中陈说了佛说意蕴的观念、三时教法的观念、三种存在样态的观念、三种存在本性的观念、深层心识的观念、一切存在唯识所现的观念,这些观念展示了唯识佛学的基本理念轮廓,它们不仅对唯识教法的成立造成直接的、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佛教的思维传统构成深刻的提示及挑战作用。

本经在中国共有四个译本,其一是北魏菩提留支所译,名《深密解脱经》;其二是宋求那跋陀罗所译,名《相绩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及《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其三是梁陈间真谛三藏的译本,名《佛说解节经》;其四是玄奘大师的译本,这就是现在最通行的《解深密经》。


发表于 2011-11-1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功德,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以上五个译本中,真谛和求那跋陀罗的翻译实际上都只取原经的一部分,真谛的《佛说解节经》实际上相当於奘本《解深密经》中的(胜义谛相品);求那跋陀罗的两个译本则对应於奘本中的(地波罗密多品)和(如来成所作事品)。因此,完整的《解深密经》汉文译本事实上只有两个,这就是菩提留支的《深密解脱经》和玄奘的《解深密经》,上述诸译典中传诵最广、对後世佛学影响最大的也推这两种翻译。
菩提留支是北印度人,後来到中国从事佛典的翻译和弘护工作,他是六朝时代最著名的译经大师之一。据魏沙门昙宁在<深密解脱经序>中的记载,留支是於永熙二年即公元五三三年进行这项重要的翻译工作的。留支学问精博,道行高深,深受孝武皇帝的赏识,孝武帝不仅倡导了留支的这一翻译工作,而且还直接介入了这部经典的整个翻译过程,《深密解脱经》的初稿就是在留支宣译下由孝武帝笔录的。留支的译场在显扬殿,当时参加这部经典翻译的,除了孝武皇帝之外,还有慧光、昙宁等著名学僧,初稿完成後,这几位学僧又对之反复润色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大概在正式定稿後,留支又在永宁上寺讲授他的这部新译典,律师僧辩、居上李廓等缁俗名流几十余人与会听讲,孝武为示奖掖,也多次侧身於讲席。昙宁赞叹当时的情景说:「法事隆盛,一言三覆,慕尽穷微,是使深密秘藏光宣於景运,解脱妙义永流於遐劫。」这是说,当时的《深密》法会盛况空前,师徒君臣共相激荡,对於经典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反复讲解、反复讨论,这样就使深奥的宝藏、「解脱」的妙义从此以後永远明朗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17 22:49 编辑

      昙宁躬逢译事,他以上的记述应该是可信的,随著菩提留支《深密解脱经》的翻译和传学,北魏时代的确兴起一股研究唯识学的潮流,留支师徒的翻译和研究为中国人接受唯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菩提留支被时人称为「识性内融,神机外朗,冲文玄藏,罔不该洞」 。其译典文字精美,条畅通达,足证留支於唯识学理的高深造诣。但是留支的翻译由於属於唯识佛学的初传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一整套的规范语言来传达唯识思想,而当时的佛学界又大都不了解印度大乘佛学发展的全貌,人们普遍缺乏充分的唯识佛学之自觉,这就使得留支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随意性和模糊性。克服留支译典的这一缺点并使《深密》在翻译上臻於至善至美境地的,是唐代著名佛学大师,译经大师玄奘三藏的功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深密经》是玄奘大量译典中的一部,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这是由《解深密经》在唯识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唯识的思想源泉虽然号称「六经十一论」,但这「六经十一论」中事实上有好多部在奘前奘後都没有传译,以经而论,《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厚严经》以及著名的《大乘阿昆达磨经》这三部就一直没有传至中土:再以中土所传的三部经典论《华严》和《楞伽》实际上都更深切相关於「真如」理论,虽然这两部经典中也不乏对心识结构的分析,但日常心识的结构问题毕竟没有受到全力以赴的关注,这就说明了被当作唯识理论源泉之一的《华严》及《楞伽》为什么後来能深得中国佛教的垂青。因此,总起来看,说《解深密经》是全部唯识佛学古典资料中最重要的一部,这一点也没有夸大之处。
  《解深密经》的殊胜地位使得玄奘在翻译时采取了极其慎重的严谨态度,如果人们对读留支和玄奘的两个译本,就可以在很多地方发现玄奘对原典精心梳理、细心安排的痕迹。留支那种明快通达的译风被玄奘独有的凝重典雅代替了,而後者确实是更适合表达唯识佛学品性的翻译风格:唯识术语在此完全规范化了,经典结构也更加逻辑化了。有人把《解深密经》称作「经中之论」,这固然由原典的特性使然,但玄奘大师苦心孤诣的翻译整理之功也著实为这部唯识巨典增色不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解深密」这个经题是什么意思呢?「解」是分析、解析、探讨之义,「深密」是隐密幽深之意,「解深密」意即分析、探讨隐密幽深的道理或意蕴。经中成立了「三时教法」的观念,它把佛陀的全部教法陈说过程分成三个时期,其中,第一期教法侧重解析存在现象,把宇宙世界、人生现象归并在各种各样的范畴裏进行描述,承认每一个事物的自身特质、事物与事物间的差别属性,这一期教法可以称为「有特质性」的教法;第二期教法彻底否认了一切存在现象的存在性,佛陀在诸部「般若」中宣布说:「一切存在现象都没有实体存在,生命现象既没有产生又没有消亡,生命自身本无痛苦烦恼的扰动,存在就其本身即是圆满安乐自由的。」因此存在现象的自身特质、现象与现象间的差别属性,这些东西统统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一期教法可以称为「无实体性」的教法。《解深密经》指出,前两期教法思想观念上的绝对矛盾性促成人们思考两期教法间的内在关连问题,佛陀是最圆满的觉者,因此他所陈说的两期教法虽然在形式上有著矛盾,但是在本质上则不会有矛盾,以上信念使修行人联想到,前两期教法本身都是不完善、不圆满的,它们隐藏了佛陀的一些真实思想,必须在般若教法和小乘教法的语言背後寻找出幽深隐密的佛说意蕴,而这也就是第三期教法的宗旨所在。因此,我们说,《解深密经》是解析整个佛教教法语言深奥意蕴的经典,也是探讨佛陀最真实思想的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1-17 22:53 编辑

《深密》有关全部佛说隐密意蕴的体会是在这样一个思路下进行的,它说,「般若」所谓「无实体性」的教法实际上是从「相无自性性」这个角度对存在作出的一个说明,「相无自性性」就是说认知生活中被意识虚构为外在实体的认知对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无实体性」教法所要否认的存在就是这个被虚构为存在的存在实体,而这个实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这一方面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的其他方面呢?或者说其他的存在呢?显然,意识所执著的实体以之为依据的生命现象本身则存在著,透破一切实体执著後显示出来的存在本性,也就是最真实的存在,它无疑更加存在著!这样我们看到,《解深密经》对佛说隐密意蕴的探讨必然使佛教教法的思维方式从破斥存在的不存在性转移到认识存在的存在性,存在性问题,随之而起的杂染性的现实生命及其进化、净化、改造问题就势必成为全部佛学思考的中心,——这就是由「空」到「有」的逻辑,《解深密经》就是这一教法逻辑的最成功的解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简而言之,存在的三种样态,深层心识、净化实践以及「真正生命」这几个重要的教法环节都是在存在的「存在性」这一思维框架下展开的。在它们当中,「深层心识」更是对存在的存在性予以深切思考时所作出的最重大发现,「深层心识」是《解深密经》为唯识佛教及整个人类思想所提供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译文
  我所听到的教化是这样的:

  当时,佛陀(那已与真理绝对契合的觉者)住在净化了的佛国世界裏,佛的智慧和功业散发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处,到处珍宝罗列,璀璨夺目,交相辉映。那光明无边无际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仅笼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没有欲望但有肉体的生命世界、既无欲望又无肉体但残存思想活动的生命世界,而且从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透出来,充溢一切存在著的宇宙空间。那庄严美丽的佛国世界是从生命中基本的良善品性裏引发出来的,这良善品性与日常生活的道德心理不同,它是真理的基础。光明普照的佛国世界摆脱了一切的生灭和变化,它是已净化的心识之产物。佛陀是这光明世界的主要创造者,那些大菩萨也云集而来,八部天龙常常侍奉他们、护卫著他们,佛国世界中的所有生命都被真理滋润著,充满喜乐和愉悦。佛国世界裏到处都是有益众生身心性命的事业,这些事业能消除生命活动中一切痛苦烦恼的系缚和污垢,能远远摆脱开诱惑生命的各种邪恶势力。佛国世界是佛一切功业的源泉和归宿,同情众生,誓愿救济一切生命的广大志向及智慧指导下的一切修行活动便是引导到佛国世界的康庄大道。修行人认真学习心念相续的思维方法和观照思维的修行方法,彻底研究一切存在没有实体、认识对象没有实体,以及不作任何会给未来生命带来恶劣影响的身心事业这三条原理,这就等於找到了通向佛陀宫殿的大门。那朶朶红莲雕饰而成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佛、菩萨、天龙八部以及其他一切众生用美德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8:58 , Processed in 0.192293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