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4|回复: 0

[佛教文化] 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机契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9 编辑

  所以说三身是一体的,而这三身在现实生活中经过一定阶段的修行,就可以逐步实现,就可完全与药师佛的消灾延寿思想结合起来。延寿可以法身常住,消灾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又可以消灾,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这都不是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这就是《药师经》,也就是药师佛法的深刻意义。   学习《药师经》不单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药师经》,只是求消灾延寿,平平安安过日子,还必须要与现实人生相结合,做到净化人生、净化心灵、净化世间。这个意义就很深刻、很广大、很精微。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萨行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   这些内容跟人间佛教是完全能够结合起来的,人间佛教就是讲如何净化人间,如何在现实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真理,如何发扬佛教大乘菩萨精神。这里面内容就很多了,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四无量心、六度都包括在里面。结合《药师经》来讲人间佛教,广大而精微,药师佛的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精神。   三、人间佛教是契理契机的   西方弥陀净土是弥陀佛的大愿,是一种终极的对众生的接引、最后的安慰。这是另外一个境界,是从唯心角度来讲的,一切唯心所造。   如何生前发挥做人的道理?《药师经》就突出这一思想。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后来实现的“人间佛教”就是从这方面发展开来的。   现在说教育、文化交流,要实现“三化”: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很广阔。而佛教大乘精神讲“净化人间”,与现实人生相结合,也是要实现这“三化”,这样就既继承了传统,又与时代相应,是契机契理的。   随宜履身,在印度,就可只穿一件衣服,天气热嘛,但是到了寒冷地带,如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就不可能了。   随宜受食,指日中一食,过午就不食,但是有的地方要劳动,很辛苦的,这就不一定只吃一顿或两顿。   随宜居住,原本是指树下、水边一宿,但是现在很多地方这样做就不可能,还是要把房子修好,殿堂弄得庄严。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诫,佛在世时就讲过的,方法上是因时、因地、因机制宜,而不是机械的。有些人把这个拿来当教条,完全不改变,那怎么可能呢?比如像东南亚一些国家,僧尼以乞食为主,我们汉地或者其他国家就办不到。所以佛法的弘扬也要讲究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这就合乎佛教的、佛陀的本怀,因此,人间佛教的提出在当今是契理契机的。   四、药师佛十二大愿的“方便”精神   什么叫“菩提心为因”呢?菩提心就是要发广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大就合乎菩萨的“悲智行愿”: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只有具备这四个条件,才为广大。具备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修行,这是成为菩萨的条件,要以这个为因。不以这个为因,你就不能普度众生,不能成佛。   大悲心生起来离不开报四恩: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如何报恩?就要念父母恩,父母生我养我,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知恩,要报恩,由此推广到整个众生界,知众生苦,而发菩提心,来报众生恩,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六亲眷属。这个修法也是从大悲心来的,所以大悲为根本。   “方便为究竟”,就是广行方便要契机,就是要适应各种根机、各个地方、各个时间、说各种法、修行各种方便,来恒顺众生。既要使众生解决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要使他得到法身慧命,使法身慧命能够增长,还要使他离开恐怖,得到安全、安宁。这就要以财施、法施、无畏施来推行各种方便。   方便是实现大悲、饶益有情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实际行动,就是对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根机的众生以实际行动使他能够得到益处,得到解脱。以各种手段来救度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现各种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以方便实现“救度众生”的目的,就可圆成佛果,达到究竟。   所以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很重要,不管你是显教、密教、圆教、顿教、渐教,若不以这三句话为标准,不依这三句话来践行的话,就不是真的大乘精神,成佛也没有基础。离开这三句话,要实现人间佛教也不可能。《药师经》就完全通于这三句话,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是讲发菩提心,以大悲心对待众生,广行方便,使其心里安静、身体健康、远离恐怖,同时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复法身慧命,这就是以方便来达到圆满、究竟、解脱。   五、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机契理   太虚大师讲过“佛教法门都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说哪个高哪个低,讲西方净土也不是忽略现实人生的,不过受历史上的宣传,中国过去制度的影响,就比较偏重死后的问题,念佛等死,生前应该做些什么就忽略了。《药师经》所倡导的东方净土恰恰就可以补其不足,佛教人间化的人间净土,恰恰就可以把这个偏差补起来,比较契合当前的情况。   佛教的宗旨是净化世间、立足于现代的。当今世界,形成了东西方两个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物质、科学方面的发展,以经济为主,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导致内心做不了主,倾向物质享受,贪欲心就加重。内心不平衡,就会引起争夺,争夺不得就发嗔心,各种是非、争议、斗争、战争因此而发生。   因此,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消灭贪嗔痴,使现实人生更加安静、和谐,就需要提倡东方文化,回归药师佛的东方净土,也就是人间净土,使内心得到净化。要使内心得到净化就必然要修福修慧,不是说我磕一下头,念一下经,拜一下忏,消灾延寿了事,而要深研大乘教义,以佛家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业,利国利民,这就是顺于佛道,就是药师佛大慈大悲的济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35 , Processed in 0.25099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