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39|回复: 55

[禅修] 初学必读——上座部佛教止觀禪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思议 于 2011-10-20 21:52 编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上座部佛教止觀禪法

一、兩種禪法系統
上座部佛教,巴利語Theravàda,又稱南傳佛教、巴利語系佛教,於佛陀般涅槃二百多年後的阿育王時期,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里蘭卡、緬甸等地發展而成。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經典使用巴利語(Pàëi),嚴謹保守原始佛教的傳統。今天的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上座部佛教也傳播到歐美等地,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流傳於上座部佛教的禪法大致可以概括爲兩大系統,第一種爲正念系統,第二種爲止觀系統。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正念系統
正念系統重視對「四念處」的修習,強調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保持正念與明覺,觀察身、心的變化。如泰國的阿姜•查(Achaan Chaa)說:「單純地安住於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修行是自然湧現的。」
此系統一般不注重強而有力的禪定,有的禪法次第也不甚明顯,甚至認爲追求證悟也是一種執著。修行只是順其自然,單純地專注於當下,正念於所做的任何事情;放下一切,回到當下,智慧就能自然呈現。有些禪師也教導禪修者把心念指向特定的對象,如:身體動作的變化、走路時腳部的移動、身體某部位的感受、心念的變化等。這些方法有時也被稱爲「內觀」。有關正念系統的書籍文章國人早有譯介,於此不作詳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止觀系統
止觀系統強調巴利三藏聖典的重要性,特別是對《阿毗達摩》的研究與實踐;此外,也重視三藏的註釋與疏鈔,依三藏聖典及其註疏建立禪修的方法與次第。此系統強調禪修者首先必須嚴持戒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業處,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後再轉修觀業處,次第成就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乃至斷除煩惱、現證涅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二、修習止觀的必要性
(一)、四種根基
佛陀依據值遇佛法者的根基利鈍,把人分爲四種:
1、敏知者(ugghañita¤¤å),又作略開知者,這種人只須聽聞佛法的簡短開示,即能證悟道果;
2、廣演知者(vipa¤cita¤¤å),這種人在聽聞了佛法的詳盡解說之後,即能證悟道果;
3、所引導者(neyya),這種人僅靠聽聞佛法尚無法證悟道果,他們還必須假以數日、數月或數年的時間精進修行佛法,才能證悟道果;
4、文字爲最者(padaparama),這種人即使值遇佛法,再盡其最大努力研習與修持佛法,亦都無法於今生中證悟道果。(增支部.4.133, 人施設論.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敏知者與廣演知者屬於利根上智之人,他們於過去世皆累積了足夠成熟的巴拉密(pàramã,波羅蜜),能令其在今生中僅是通過聽聞佛法,即能證悟索答巴帝(須陀洹)道果乃至更高的道果,例如沙利補答(舍利弗)尊者、給孤獨長者等。
於現在的佛法時期,世間上已經不可能再有敏知者與廣演知者了,只剩下所引導者與文字爲最者。所引導者必須很有系統地精進修習戒定慧三學,修習四念處、八聖道等。通過止觀禪修,他們將能夠在今生中證悟道果。但假如他們懈怠于修行的話,他們只能於下一世證悟道果。
文字爲最者雖然不能於今生中證悟任何道果,但他們通過系統地修習止觀,能夠在下一世投生於人界或天界時獲得解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八聖道、戒定慧與止觀
佛陀在證悟全自覺後對五比庫所宣說的《轉法輪經》中開示:證悟涅槃須捨離兩邊,行於中道;中道即是八聖道。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對蘇跋達尊者的最後一次說法中又強調:唯有修習八聖道,才能證悟出世間聖道果,才能趣向究竟涅槃;如果離開了八聖道,絕不可能有超越世間的沙門果;八聖道只有在世尊的正法、律之中才完全具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部·有明小經》中提到,八聖道又可歸納爲戒定慧三學。戒定慧包攝了八支聖道,是全部佛法之止要,也是一切修學世尊正法、律者所必修之學。
    其中,正語、正業與正命三支聖道屬於增上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三支聖道屬於增上心學,正見與正思惟二支聖道屬於增上慧學。
增上戒學包括四種律儀戒,即: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與資具依止律儀。
增上心學與增上慧學又可稱爲止觀的修習。其中,修習止業處[1]屬於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屬於增上慧學。


[1] 業處(kammaññhàna),字義為「工作處所」,即修行法門,或修行時專注的對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止,巴利語samatha,音譯作奢摩他;義爲平靜,乃是心處於專一、不動、無煩惱、安寧的狀態,亦即禪定的修行法門。
觀,巴利語vipassanà,音譯作毗婆舍那;乃是直觀覺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亦即智慧的修行法門。
下面,筆者想就緬甸帕奧禪師 (The Most Venerable Pa-auk Tawya Sayadaw)依據巴利聖典與《清淨道論》中的記載而教導禪修者的方法與次第,簡單地介紹上座部佛教的止觀禪修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止業處
(一)、入出息念業處
南傳上座部佛教把修習止的方法歸納爲四十種業處。禪修者可以選擇其中一種適合自己的禪修業處來作爲入門的方便。然而,在四十種止業處當中,最爲禪修導師們推崇與教導的應該是入出息念[1]

[1] 入出息念,巴利語ànàpànassati,或稱阿那般那念、安般念,即保持正念專注於呼吸的修行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於《大念處經》等諸經中教導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於該經中說: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1、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2、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8 08:55 , Processed in 0.167960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