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54|回复: 1

[大德开示] 学诚法师问答10月2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49 编辑

法海释疑:
222.73.191.* 2011-10-0205:56
师父,有句话这样说:色心不除生死难了,淫心不断往生难了。这是真的吗?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6
淫欲是生死根本、障道因缘。要了生死,必须彻底断灭淫心。但往生则不要求彻底,只要信愿行具足,临命终时起善净心,不念淫欲,是可以往生的。
222.73.191.* 2011-10-0206:10
师父,是不是功德是心的作用,福德是成绩的作用?比如在寺院干活,有的人不会干却很用心,半天没效果是不是功德大福德小?而有的人不认真干、心里想别的事,却干出好多成绩是不是功德小福德大?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6
狭义来说,相应于无漏智慧才是功德。广义来说,福德也是功德。福德是用心和成绩的综合感生,以用心为根本,但如果只管用心而不管效果,那用心本身有欠缺。
222.73.191.* 2011-10-0206:18
师父,自性空和断无空是什么意思?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7
自性空是没有恒定的自体本性,但不妨缘起生灭有;断无空是认为因果缘起也断然没有。
221.223.57.* 2011-10-0213:17
请教法师,诵经念佛真能利益众生吗?佛是教人修自己心性的。自己不修,光靠他人诵经、念佛、祈祷回向就能改变命运,感觉不真实。佛陀连自己的族人都不能拯救,何况现在的僧人,念经回向他人这只是方便权益之说,其实改变命运还是要靠自己心境的改变,境随心转!现在的人都是心随境转,所以才痴迷沉沦。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8
学佛要修心,深入修心才能从根本上拔除业障、断灭烦恼。诵经念佛等是方便法,不能保证断灭烦恼、转化定业,但对自他也有缘起作用,可查阅藏经中记载及近现代流传的诵经念佛的感应故事,《地藏经》、《药师经》等倡导为亡者、病者念佛诵经,《普贤行愿品》等倡导普皆回向,对这些如果断然否定,岂不是谤毁三宝功德、谤毁因果缘起?
221.223.57.* 2011-10-0213:27
法师好,佛是教导众生修练自身心性的,并不是靠诵经、念佛、祈祷回向就能够替他人消灾解难的,佛陀尚不能拯救自己的族人,何况现在的僧人?佛陀教导通过众生修炼心性,达到境随心转,从而解脱苦痛,出离三界。而现在众生都是心随境转,所以才会痴迷沉沦。而又迷信于神灵的护佑,更不知自身心灵的修炼,从而达到解脱。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8:21
因缘果报是很复杂的,不可简单看待,如《大毘婆沙论》说:“业异熟果各别决定,谓二十岁业感二十岁果,乃至八万岁业感八万岁果,然由父母修善业故,令子所造业能与果。虽无他(他人)作业他(他人之外的他人)受果理,而有互为缘业与果义。”(卷第二十)《阿毘达磨杂集论》说:“有业令诸有情展转增上,由此业力说诸有情更互相望为增上缘,以彼互有增上力故,亦名共业。由此势力,诸有情类展转互为诸心、心法变异生因。”
221.223.57.* 2011-10-0213:27
法师好, 佛是教导众生修练自身心性的,并不是靠诵经、念佛、祈祷回向就能够提他人消灾解难的,佛陀尚不能拯救自己的族人,何况现在的僧人?佛陀教导通过众生修炼心性,达到境随心转,从而解脱苦痛,出离三界。而现在众生都是心随境转,所以才会痴迷沉沦。而又迷信于神灵的护佑,更不知自身心灵的修炼,从而达到解脱。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8:22
很多业是不定业,可通过自他的努力加上三宝的加持而转化不受,即使定业也可转轻。佛陀没救自己的族人,那是展示定业难转,以此教导众生,并且遭死的族人多已证圣果,不会生瞋而堕落。《成实论》说:“若业或现报或生报或后报,是名不定。如是业多。”《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书写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种种庄严置清净处,……,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221.223.57.* 2011-10-0213:37
佛教是教导众生通过修练心性,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并不是靠诵经、念佛、祈祷回向就能够提他人或自己消灾解难的,佛陀尚不能拯救自己的族人,何况现在的僧人就能化解他人的苦难吗?诵经、念佛、回向只是佛陀为教化众生方便权益之说。 佛陀教导众生通过修炼心性,达到境随心转,从而解脱苦痛,出离三界。而现在众生都是心随境转,所以才会痴迷沉沦,同时又迷信于神灵的护佑,更不知靠自身心灵的修炼从而达到解脱。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8:22
究竟要以方便来达成,乃至可有众多方便,闻思佛法、参禅打坐等都是方便。佛设方便权宜自有其作用价值,可以方便破斥,不可实心抹煞。另外,学佛不应只是追求解脱,还应种种方法利益众生,如《大智度论》说:“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221.223.57.* 2011-10-0214:07
佛陀是众生心灵解脱的导师,可惜被一些信佛人搞的迷信了。佛教其实是佛陀的教育,严格来讲不是宗教,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思想。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54
可以方便说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以结缘接引不怎么信佛的社会大众,也区别信奉天神的宗教。但不能说佛教就不是宗教。《瑜伽师地论》说:“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教、观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教、胜义谛教、隐密教、显了教、可记事教、不可记事教。”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宗者佛心,教者佛语。……宗者无言之教,教者有言之宗。”
59.120.15.* 2011-10-0221:30
法师好!阿弥陀佛!现有一个问题有两种答案,不知哪个才对,特向法师请教: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时是“依法不依人”还是“依法又依人”呢?祈盼开示,谢谢!阿弥陀佛!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55
依法为根本,依人为手段。依人是为了依法,依法需要适当依人。
了打杂 2011-10-0217:52 向“ 学诚法师”请教:求“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
求这句话的正确解释,何谓菩提心? 印顺法师是入魔吗?这么讲的话?
学诚法师 回复于:2011-10-0409:10 魔的意思是障道。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会增长生死系缚或者趣向二乘,障碍大乘菩提道,所以从大乘菩提道的角度说为魔业,不是说成为恶心害人的魔。 菩提心是求正觉的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等不同层次差别。世俗菩提心是凡夫希求成佛利生之心,胜义菩提心是在世俗菩提心基础上又开悟见道,即圣者的菩提心。说忘失菩提心是指忘失世俗菩提心。 《大智度论》:“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卷四十一)《佛说佛名经》:“发菩提心者,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于身命财无所悋惜。”(卷第一) 唐朝昙旷法师《大乘起信论广释》:“十信位人名不定聚,或进退故。今此所言不定聚者,即是大乘种姓中者,故《本业经》依此说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圣人,未识好恶因果,一切不识不解不知。从此不识始凡夫地,依佛菩萨正教法中,起一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名为信相菩萨,亦名假名菩萨。’是故亦名 不定众生。今依此人明所修行故,言依不定聚众生也。”(卷第五)
问答万花筒:
福寿德慧 2011-10-02 11:09
师父,如何判别我有没有出家的因缘。我心是想出家的,但是我也不知这世有什么因缘?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7
先要省思为什么出家:为过清净的生活,还是为佛道?为自己,为佛教,还是为众生?
122.96.48.* 2011-10-0211:37
敬问法师。现在接触媒体愈宽广,了解事物愈多样化。让人对事物更多怀疑,担忧甚至忿然。渴望社会公平正义,要发声评论,可这种效果自己都怀疑。敬请法师指教,我该抱何心态对待所知事物?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47
学习佛法,认识根源,深悲切愿,护教弘法,把握缘起,净化社会。
pauluniversity 2011-10-02 20:52
阿弥陀佛!感恩老师! 师父,我是一名在校修习艺术设计的大四学生。在大三时休学一年短期出家于无锡,今年由于多种因缘还俗回学校读书,12月份又要来了,同学们都在忙着找工作,弟子实感世间无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去,而弟子实想出家为僧,度化有情众生,愿常伴佛前了此一报归极乐。万望师父慈悲剃度收留。祝师父六时吉祥弟子圆月合十 留下电话13944188154
学诚法师 回复说 2011-10-03 07:54
可来龙泉寺做义工,了解、体验,然后决定是否在龙泉寺出家。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欢迎登录北京龙泉寺仁爱义工网报名参与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

发表于 2011-10-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49 编辑

《大智度论》:“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卷四十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11:22 , Processed in 0.22758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