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8|回复: 0

[大德开示]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念佛內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4 编辑

  念佛的實修觀念與實現要領 ◎黃墩岩講述 《第25單元》佛內涵的第二個角度 ~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念佛修行的著力點, 就在於當下所緣起的那一個念頭的作用上。 一般人所緣起的每一個念頭, 它們的生起與流向, 都是由業力習慣所操縱出來的品質與顯現﹔ 而有真實的在念佛修行的念佛行者, 他每一個念頭的內容,則是屬於佛內涵的品質與顯現, 這是念佛行者和別人很不相同的關鍵。 修行念佛法門的人, 必須盡可能的通達佛內涵的總體內容, 如果愈通達的話, 就愈能夠把「佛」號「念」得愈真實、愈誠心、愈專一。 所以,對於更多角度的明白, 應該是為了要更通達於佛內涵, 而能夠把佛「念」得愈真實的緣故。 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說~ 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背景,都不太相同。 如果只是從單一角度的說明, 有時候,並沒有辦法落實在他~ 內心的吸收系統中來產生相應與共鳴。 接著,我們就從第二個角度, 再來談一談「佛內涵的總體內容到底是什麼呢?」 第二個角度, 四無量心,就是無量的慈心、 無量的悲心、無量的喜心、和無量的舍心。 對於四無量心的認識與修行, 大家比較容易忽略掉的地方就是~ 我們都並沒有深刻的在領會著「無量」的含意。 所謂的「無量」, 就是沒有預設立場的、不必附帶條件的, 就是沒有限量、或是沒有限設的意思。 比如說,對於自己的親人, 我們其實都能夠很自然的慈悲喜舍了﹔ 可是,對於非親非故的人呢? 又比如說,對於某一些特定的對象, 譬如,對於不同黨派的、或是不同理念的人, 我們不但會忘記要慈悲喜舍, 甚至還可能會有「幸災樂禍」的心態呢?是不是呢? 或者是說,當自己的心情還不錯的時候, 倒是還會有幾分慈悲喜舍的味道﹔ 可是,在情緒低落時,就不是那個樣子了。 經過了以上的說明,現在,大家應該都已經了 解說~我們雖然都知道「慈悲喜舍」這項佛內涵的內容﹔ 卻也時常並沒辦法更進一步的領會到「無量」的教育重點, 這是我們在認識「四無量心」的時候, 都很容易忽略掉的地方。 也就是說,談到了「四無量心」的修行時, 它的修行重點,其實是在於「難行而能行」的地方﹔ 因為,在這裏,才可以認證到~自己的慈悲喜舍, 到底是不是屬於「無量的」、或是「有限的」? 大家知道嗎? 阿彌陀佛的「阿彌陀」這三個字, 就是代表著「無量」的意思喔。 所以,對於「無量」的慈悲喜舍, 我們淨土念佛人更應該努力的精進才對。 慈悲喜舍的「慈」, 它就是在指~我們都應該要具有慈善的概念與態度。 當我們在稱念著佛號的當下, 都必須能夠提醒自己~要善良溫暖而柔和的, 願意為~促進大眾的幸福而勇敢的服務著。 那麼,有親自實現了慈無量心的念佛人, 他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在提醒而實現了無量的慈心時, 念佛人心中那一些屬於瞋恨與惡念的業力習氣, 很自然的就會消失於無形; 並且,心中也能夠毫無對抗與敵意, 而安和的經驗著生命與生活。 為什麼呢?因為~無量的慈善心,正是佛內涵的隨緣顯現﹔ 在心性佛內涵的顯現中, 總是能夠柔軟的包容與尊重著眾生, 所以,自然就能夠幫助了別人,也同時的幫助了自己。 慈悲喜舍的「悲」, 它就是指~悲憫的態度與概念。 一份悲憫的無量心, 總是不忍心看見眾生在受苦,而卻得不到救助的樣子。 所以, 念佛行者會很願意的伸展出自己的善意與能力來護慰著眾生。 我們念佛行者,每當在稱念著佛號的同時, 如果有提醒自己~要實現無量的悲心於當下的話, 將不會因為冷酷或冷漠而傷害到眾生, 更不會因為自我和自私的緣故而麻煩了別人﹔ 同時,也會在大悲心的付出行動中, 感應到自心中的溫暖與力量 為什麼能夠這樣的救度他人、也度化了自己呢? 因為~無量的悲憫心,正是佛內涵的隨緣顯現﹔ 在心性佛內涵的顯現中,總是會站在眾生的立場啊 ,所以,當然能夠恰如其份的救度一切眾生,包括念佛者自己。 慈悲喜舍的「喜」,它就是指~喜樂的概念與態度。 喜樂的無量心,它最明顯的特點是~ 內心會時常的保持著松坦與歡喜的感覺, 並且,很樂意見到眾生的成功與笑容~ 而由衷的加以讚美與祝福。 我們在念佛法門的修行中,在稱念著佛號的同時, 如果有提醒了喜樂的內涵而實現於當下, 那麼,心中那一些屬於厭惡與嫉妒的業力習慣, 在誠懇與真實的祝福中, 自然就能夠得到了淨化與融化, 而在念佛的當下,顯現出自然的松坦與喜樂。 為什麼呢? 因為~無量的喜樂心,正是佛內涵的隨緣顯現﹔ 在心性佛內涵的顯現中, 總是能夠隨緣歡喜與發揮隨喜功德和普皆回向的。 所以,念佛人當然不會凝聚著嫉妒與苦悶在心底啊。 慈悲喜舍的「舍」,它就是在指~舍執的概念與態度。 什麼叫做「舍執」呢? 就是要放舍得掉一切的執著觀念﹔ 當然,我執化的觀念, 肯定是我們都應該要放舍得掉的壞習慣。 舍執的無量心,它的內容是什麼呢? 就是要如實的明白著~ 現前當下,這一份能夠發生感覺的身心作用, 以及所感應到的外在塵界,這一切內外的現象, 原本都是屬於空無實性、了無自性的緣起顯現。 只要放舍得掉我執化的觀念,與休息了妄想的習氣, 我們將能夠明白與領會到~ 這身心塵境的一切內外相, 其實是本來空寂、也是本無擾亂的一種隨緣顯現而已。 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的佛弟子,在稱念著佛號的同時, 理應要提醒自己, 在當下就要放舍得掉一切的執著與習氣。 如果能夠盡可能的實現得開, 那麼,如此的念佛行者, 將能夠平靜而安實的放舍了愛憎分別於當下, 也會自然的休息了各種感官的欲動, 而能夠純淨且平等無執的無憂與自在了。 為什麼呢?因為~無量的舍執心, 正是佛內涵的本質與隨緣顯現, 而在心性佛內涵的顯現中, 總是會放得下「自我本位」的執著習慣。 所以,凡是能夠實現了「舍無量心」的念佛行者, 當然就能夠相應到「本覺」的顯現啊。 在這裏面,我們一時之間,比較難以通達的, 有可能就是第四個的舍執之心。 在這裏,想先提醒大家的是~ 在四無量心的實際修行中, 原本是在念佛的一念之中,就要總體具足的﹔ 但是,如果必須要分一個前後順序的話, 則應該是要把舍的智慧心排在最優先的順序才對。 只不過呢?有些人對於舍無量心的解說與認識, 都還只是停留在「佈施」或「施捨」層次上的觀念在打轉, 這實在是有待調整的地方。 其實,施捨的概念, 應該是屬於慈與悲這兩門的修行吧? 您說是不是呢?(舍:放下與休息) 那麼,在你稱念著佛號的同時, 您能夠於一念之中,把佛內涵的四無量心, 隨緣、清淨而自在的顯現於念佛當下嗎? 或者是說,在稱念著佛號的當時, 您到底又能夠隨緣的顯現出多少佛內涵的品質呢? 其實,在稱念著佛號的同時,想要把四無量心, 總體顯現於一念當下的話,這恐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是呢,在稱念著佛號的當下, 我們也應該要自我提醒一下,看一看自己~ 至少有沒有實現出慈悲的佛內涵呢? 或是~至少有沒有隨緣的實現了服務的佛內涵呢? 或者是有沒有隨緣的實現了「喜樂」的佛內涵, 甚至是舍執的「智慧」佛內涵呢? 敬請知行合一,有實現了多少就算多少! 只要有落實的加以實現的話, 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總是會恰如其份的相應到~ 自心中本然就具足的佛內涵而歡喜自在。 更何況說, 就是因為並不容易念念如實的相應著佛的總體內涵於當下, 所以啊,我們才要持續的稱念著佛號, 不要讓念頭又去投靠無明的業力系統啊。 因此,我們都要好好的都攝著六根的欲望習慣, 同時,佛念當前,念念相續,日久功深,習慣成自然。 當自然又轉化為本然時, 那麼,你對於經典中所說的~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的真實, 不但就能夠心領神會, 也肯定是不會再有什麼不必要的驚恐與疑惑了, 南無阿彌陀佛。 黃墩岩居士作品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3 11:51 , Processed in 0.21584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