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760|回复: 88

[事迹传记] 带你领略---南海普陀山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7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上世界~ 于 2011-9-29 15:08 编辑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宣化上人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4644&fromuid=22587

序言
观世音菩萨的广大灵感,历代以来,在市井之间一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迹流传着,因而被收录于典籍中不可胜计。这些著作中,近代高僧煮云法师所写的《普陀山传奇异闻录》可说是最为脍炙人口。法师的写作风格与他在各地弘法演讲一样,向来有趣、生动,完全将这座名山所流传的故事,活活泼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就算没去过普陀山,读过本书之后也能如神游太虚一般,如数家珍地知道普陀山上怪人怪事多;能知道千步沙的海潮音,吼声如雷,有如大海朝拜观音一般壮阔;能知道有个梵音洞,用心虔诚者,可以从洞中看见自己的前生,或看见瑞相;还有一座佛顶山上的大丛林,是由一位小沙弥所开创等等。山上的神异传奇有如华严境界一般,美不胜收。

这本书以浅显的文字,简单的道理,生动的故事向社会大众介绍发生在普陀山上的传奇异闻,道出每一地的特色、传说,以及在各地所发生过的,扣人心弦,感化人心的故事,自然是希望读者能从中体会出人生无常,因果不虚的基本道理。自从本书问世以来相信已流传各地,深入人心,这不能不说是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以及法师的慈心悲愿所使然。从佛教界的出版社、印经会,多年来争相发行,可以想见,本书确实已经发挥了教化人心的效果。

现今社会道德观念每况愈下,天灾人祸,层出不穷,教界大德莫不普劝佛弟子竭诚礼拜称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消恶业。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果能至诚,定有感应,转危为安。近年来,海涛法师极力提倡戒杀、放生、念佛、吃素,发愿作观世音菩萨的千手千眼,心在极乐,爱洒人间。本会同仁大众一致感念于菩萨普济世间的悲愿,至诚希望借着本书的再次印行,祝祷世间斗争平息,干戈不起,世人共享安乐和平,同增福寿!
p521959603.jpg
(注:南山海上三面观音)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1-9-17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肯去观音与慧谔开山

话说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候,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留学的日本出家人,都到中国来访道寻师,其中有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一方面寻师访道,一方面参礼各处的佛教圣地。有一天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遍游五台山,参观名胜,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庄严,心羡不已。本想向该寺当家师父商讨请回日本供养,恐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办法,只有不与而取。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人民睹圣像而生信敬,「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偷偷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在五台山逗留下去,马上束装就道,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本国去了。当这条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忽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花(今称莲花洋),挡舟不能前进,如是者三日三夜,这只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在普陀山西边打转。如果向东开,即有铁莲花从海中涌现出来,阻道不前。慧谔和尚此时已经吓得惊惶万状,心中忐忑不安,俗语说:「为人不作亏心事,空中打雷我不惊」,他这时自已开始静坐思过了。他扪心自问,生平无大过,从来没有做过甚么不可告人的坏事,为甚么今天在海洋遭阻,进退不能呢?佛教徒遇着无法解决的困难事,唯一的法宝,就是跪在佛前,求哀忏悔。当他跪到菩萨像前,忽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很快的跪下去祷告着说:「大士!弟子因见菩萨圣像庄严,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假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弟子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还是一片荒岛,野无人烟,虽然在汉时就有汉光武皇帝的好友严子陵先生的岳丈梅子真先生,隐居在这个山上,修真养性(即今梅福庵,内有梅福仙人炼丹井,普陀山又名梅岑山,即指此也)。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直到五代后梁明贞年间,仍然还是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篷子,住在海边山凹里。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不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过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感动,同时也欢喜得不得了,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因缘了。我们住在这里附近的人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善根哩,所以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他思想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么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大家来山拜佛供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慧谔禅师因此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了。这就是我国普陀山开山之由来。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8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花上世界~ 于 2011-9-18 21:21 编辑

唐文宗嗜蛤菩萨无言说法

唐朝文宗皇帝嗜吃蛤蜊,下旨要东南沿海的渔民,频年入贡蛤蜊,一班贪官污吏们乘此机会,鱼肉乡民,捐献诈取,害得他们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忽然一日,皇帝的御馔获一巨蛤,刀劈不开,甚为奇怪,御馔把这只巨蛤,送到皇帝面前,奏明其意,万岁接过以手指弹扣了一下,说也奇怪,那个巨蛤,自动张开,其中有一尊观世音菩萨梵相在内,文宗皇帝看见了惊异不已,急令宫监,以金饰檀香盒,贮起来供奉。即召当时德高道隆的惟政禅师入朝请问,禅师对曰:「物无虚应,乃启陛下信心,以节用爱人耳。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帝曰:「朕见菩萨矣,未闻说法!」师曰:「陛下信否?」帝曰:「焉敢不信?」师曰:「如此陛下闻其说法竟!」文宗大悦感悟,誓戒永不食蛤蜊,因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敬奉,这是菩萨显化,各地崇奉,盖亦普陀山香火之所由来也。

笔者没有看到蛤蜊中现观音像,可是亲眼看到在蛤蜊中的罗汉像,此像现存半片在盘石庵珍藏,非有特殊重要香客慕名请看,普通人是不容易见到的,据说已有五百余年了,那是一个红漆盒子装在里边,半个蛤蜊内天然长成的十八尊罗汉像,真是一件无价的宝物,菩萨显化不可思议的神异奇迹,不是科学所能说明的。

顶礼南无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短姑朝圣大士亲送饭来

相传有一位老翁和媳妇女儿虔持数年的愿心,远道航海来山进香,舟抵普陀的时候,翁嫂们正预备舍舟登岸,上岸进香的当儿,忽然小姑天癸适值身体不清净,所以不能跟随父亲和嫂嫂一同上山拜佛,请她嫂嫂在菩萨面前,代为进香以了心愿,其嫂短而笑之,小姑更觉惭恨,自己无福亲见菩萨,只得独坐舟中,静待父嫂上山进香回来。那知正值海水涨潮,潮水不断上涨,把刚才上岸的一条路全淹没了。道路断绝,无法上岸,而腹中又饥不得食,忽然看见一个老妪,手持饭箪而来,屡搬小石投水中,搴裳濡足登舟说:「特为姑娘送饭来!」说罢置饭箪而去,小姑甚为奇怪,以为是父亲使令此老婆婆送饭来吃的,直至下午天晚,父嫂在山上各处礼佛而归,那时已经潮退路现,他们实在忘记了预备小姑的午饭,迄至回船见面的时候,方才想起来小姑还没有吃午饭,因此忙问:「姑娘受饥饿了吗?」小姑说:「午后已经有一个老太婆,送饭来给我吃过了。我以为她是你们遣来送饭的,难道不是你们叫她送饭来的么?」他们翁媳两个很惊奇的说:「并没有叫人送饭呀!」小姑娘即将老太婆送来未吃完的饭,拿出来给他们看,表示所言不谬,嫂嫂这时已经悟知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显圣,变现一个老婆婆送饭来,以济这个虔诚远道来山拜佛的少女,因身体不净,惭恨自己无缘得睹佛面为憾,所以菩萨现身变化给她看,以增其信念,她与她的公公赶快返殿祷谢,瞻仰莲坐,见大士之衣犹湿,因此后来就称靠船上岸的那个地方,名曰「短姑道头」。就是嫂嫂短笑小姑于此,菩萨显圣送饭的感应,说明小姑诚心的故事,后人名其地以志纪念也。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香客船来山靠岸边停船的码头,菩萨显圣的那个大殿,就是现在的慈云庵,紧靠在码头旁边上岸,不几步就到,笔者曾在该庵大殿后面,见有后人塑供纪念的短姑像,也不断有人来向她进香礼拜。

短姑道头上有一座「道头牌坊」,是民国八年无锡陈锡周居士捐资建造,钢筋水泥,工程坚固,形势雄壮,较之本省竹南佛教名胜狮头山紫阳门,高下悬殊,真是不可以道里计了。上面匾额有不少名人题字,例如滇南王人文题曰「南海圣境」,东海徐世昌题曰「同登彼岸」,河南冯国璋曰「宝筏迷津」,黄陂黎元洪题曰「金绳觉路」,江朝宗题曰「回头是岸」,又有大兴冯恕联云:「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四明王禹襄联云:「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简照南联云:「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像这类文情并茂的题词,真是美不胜举。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顶礼南无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9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僧斋罗汉应供

山中自古就有如此的传说:「凡是有斋主檀越来山,供众千僧大斋,必定有一位罗汉降临应供的。」不过罗汉来应供,大多是现比丘相,混杂在大众僧人之中,凡眼不能识得罢了。民国十七年春天,有一位大心居士是江西彭大融先生,来山进香,他知道未成佛道要先结人缘;更知道在三宝门中要广种福田。所以他诚恳的发出无上菩提道心,打一堂千僧大斋,广结众僧缘。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居然亲遇罗汉,授他一尊古铜佛像,事后遍寻不见,所以他为感佛恩,撰一长文联语,悬于大圆通殿以志感念。今将联语及跋文抄录于后:「航海朝普陀,遍值斋供千僧,蒙老比丘,施我古铜圣像,想是应真阿罗汉;梯山礼大士,喜游驰两名剎,趋梵音洞,看他妙相分形,灵出趺坐紫金身。民国戊辰仲春月,奉皖省迎江寺竺老师尊之约,来斯进香,兼酬斋僧之愿,饭僧后,念佛到大圆通殿,大融在门首,迎接诸僧,忽一老比丘交我古铜圣像一尊,仰目视人,弗见踪影,想系阿罗汉现身示法也。特撰联语悬于殿首,以志纪念,且供诸来客,发信愿心,一诚有感云。江西吉安县皈依三宝弟子彭大融虔诚敬撰。」

写到这里,有人提议,要笔者将千僧斋的仪式说一说,使没有到过内地的台省佛门中四众弟子,多增一点见闻。可惜我的言钝笔拙,也只有稍为说几句以应某大德的心愿。谈到设斋供僧的由来,是始于佛世时目连尊者,为欲救拔他的母亲脱离饿鬼饥渴火烧之苦,于七月十五日设斋供养诸大菩萨贤圣僧,以此功德,回向其母脱苦生天。后来各方的檀信居士们为了要超度先亡,或者植福延生,就到名山古剎的大丛林里,打斋供养清净福田僧。不过斋供的名称也有各种不同,在本省有什么「红斋」和「香斋」的分别,在内地也有什么腐斋(即豆腐斋)、平斋、上堂斋、千僧斋等种种不同,不过在普通腐斋、平斋和如意斋,没有什么重要,如果打到上堂大斋的话,就得要请本寺和尚(住持)上堂说法。在普陀山大香会期间(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十九日)差不多每天都有几堂上堂大斋。这是极普通的事。上堂斋的仪式简单的如这次大仙寺传戒期中所见的差不多。现在所要谈的是千僧斋。

一个大香会期中,都有几次千僧斋的。打千僧斋,小庵是不举行的,就是三大丛林之一的佛顶山也还不方便,唯有前后寺才能举行。因为前后寺的地方大,执事全,如果有一千个和尚来应供(有时多至六千人),必定要有煮饭的千僧大锅。不然粥少僧多很是麻烦。打千僧斋通告的牌子,在三天之前,就要挂在前寺大门外,昭示全山僧众,届时来寺应供。千僧斋的仪式相当隆重,和尚上堂说法和斋主请法的那一幕,如皇帝上朝一样的隆重庄严。请僧说法的这种敬师尊道的礼节,人见之莫不叹为稀有。先由客堂纠察师集合大众师至法堂,知客僧引导打斋的施主随至说法堂站立,由维那师鸣盘说:「钟鼓齐鸣往方丈迎请和尚!」到了方丈室斋主执香由知客师引至和尚前礼毕,和尚登座,斋主上香顶礼后,由知客师拈香礼拜,长跪合掌,代表斋主白词,迎请和尚。大意是:「仰白和尚!大慈忍听,今有某省某县某某信士,来山进香,为植福延生事,敬设千僧大斋一堂,供养两序诸师,恭请和尚,上堂说法,普利人天。惟愿和尚慈悲默然允许,下情无任,恳祷之至!」维那师呼:「末后先行!」,丈室里大钟大鼓一齐敲,这时全班执事随行,最前边有两面长幡大旗导路,跟着两序大众,和尚前面有两只提炉,有传炉的侍者,和尚身边有四个侍者,一人执说法的柱杖,一人执拂尘,一人捧钵,一人捧具,和尚身穿黄海青(大袍),披大红祖衣,挂大念佛珠,严肃威仪,步至法堂,维那师鸣盘一下,停止钟鼓,和尚礼佛升座,大众唱香赞毕,这时有香灯师拈香展大具顶礼三拜,上去接侍者手中柱杖,四个侍者一齐下来,展具拜三拜,维那师呼:「梵音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和尚接过柱杖震地一下,开始说法,斋主跪听。说法毕,维那师又呼:「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呼毕,和尚下坐,斋主谢法,维那师说:「钟鼓齐鸣,送和尚回丈室。」然后佛前上供,和尚过斋堂应供,斋主拜斋,饭毕结斋后念佛,由和尚领班,斋主随和尚后,千僧齐集,在大殿前丹墀里绕佛。这时前后寺的知众师、知客师、纠察师,全部出马,各执各人应执的警策僧值的香板,四边站定;又有好些巡照师各人手执藤条,往来巡查照看,看大众师有无举动轻乖,交头接耳,有犯威仪。知众师知客师纠察师等,如大队长一样的指挥部下,巡照师执藤条维持秩序如警察一样的负责,看样子真是如临大敌,莫不为之心惊胆惧,千余人整整齐齐的在那里一心不乱的念佛。绕佛毕,和尚进大殿向外站立,斋主跪在和尚前面合掌迎接众师进来。大殿门口有人结缘散衬,简单仪式如此。这虽不是正题,可是也不无有一点小补。老参上座们,固然不屑看这些家常便饭的话,可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还是未见未闻,见此也可以做一参考。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顶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48 , Processed in 0.338399 second(s), 2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