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7|回复: 1

[大德开示] [转载]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49 编辑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七)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49 编辑

【又须以佛法为鞭策,善友为提携,造次[2]弗离,终身依赖,则无退失之虞[3]矣。】 又要以佛法作鞭策(当心安于逸乐而不愿上进时,要像鞭打马匹让马行进一样,以佛法来鞭策自己进步),又要依止善友,互相提醒、勉励,携手共进。这样,时时不离佛法、善友,终身依赖佛法、善友,就不会有退失的忧患。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莫说一念轻微,莫说虚愿无益。发心真切,事便真实;愿力广大,行便深切。虚空不算大,菩提心最大;金刚不算坚,愿力最坚。 问:为什么不能说“一念轻微,虚愿无益”呢? 答: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一切缘起原本在自心上,心作心是,丝毫不爽。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天,是心是人天……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升沉迷悟,趋祸趋福,全在一念间,所以一念关系甚大,不能说轻微。 下面以公案证明发愿并非无益: 过去有个郁头蓝弗,在水边林下修习非想非非想定,每次快得定时,都被鱼、鸟干扰惊动。他因此动了嗔心,发愿以后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吃鱼。后来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定,往生天界安住了八万劫,受完天报,果然堕为飞狸身,吞食鱼鸟。 这里郁头蓝弗发的是损害众生的恶愿,一般人会认为那只是心里想想而已,不会出现什么严重的后果。结果怎么样呢?恶愿的种子存留在八识田中,尽管经过八万大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也没有丝毫损减,当因缘会遇时,就像一颗长期潜伏的定时炸弹被引爆,爆发出巨大的破坏力量。 我们想,既然恶愿都能实现,当然善愿更不会落空。我们发的成佛度众生的大愿,必然会让我们在未来成就佛果,普度众生。如果只有恶愿能成熟,善愿反不能遂愿,那这个世界就只有恶人能遂心满愿,而三世诸佛却无一能成就佛果。实际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由菩提心成就佛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 《神僧传》的公案:古代有个僧人在石佛像前戏笑发愿:如果今生不能了生死,愿我来世作威武大臣。后来果然成了一名大将军。 有人问:为什么开玩笑发愿也能变成事实呢? 就像再微弱的火也有燃烧性,不经心的戏愿也会起作用。可见因无虚弃,发愿力何时也无空耗。我们能诚恳发愿,力量远超前者,当然起到的作用也更大、更持久。 《神僧传》里还讲到一位出家人博通经论,所到之处却无人请法,他为此哀声叹气。 旁边有僧人对他说:“你学佛法,没听说未成佛先结人缘吗?你虽明了佛法,但没有人缘也无可奈何。” 出家人说:“难道就这样了此一生吗?” 那僧说:“我来为你代办!”说完问他有什么积蓄。 他说:“没有别的,只剩一件衣料。” 僧人说:“这也够了。”说完变卖衣料买了食物,带他到一处幽深的树林,找到一块禽鸟昆虫多的地方,把食物放在地上,再教他发愿。之后嘱咐说:“二十年后才可开法。” 僧人遵照嘱咐,二十年后开始传法,多年受他教化的都是那些接受施食的禽鸟昆虫。 像这样,由别人的发愿都能摄受虫鸟脱离异类,何况我们是主动发愿,怎么不能利益自己和众生呢? 佛在世时,有一国人民难以调化。佛说:“他们与目犍连有缘。”就派目犍连前去度化,结果都愿意接受教化。 有人问佛:“他们和目犍连有何因缘?” 佛说:“往昔目犍连是位樵夫,在山间惊起一群蜜蜂。目犍连当时发善愿说:我得道后度化你们。现在这一城人都是当年的蜜蜂。”所以心发什么愿,就会得什么果。 由以上公案可知,发愿具有真实的作用。《百业经》里讲到许多修行人往昔在三宝前发愿,以发愿力,后来都如愿以偿。这些显示了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不可思议。 以大乘发愿来讲,大乘的发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菩萨依靠发愿能在今生和来世成办二利。而且,虽然没有以身语意专门实行其事,而只是用心按内心的愿望来祈愿,但以此就能在今生产生果报,并以此愿成办未来的一切大义。 我们在经中看到,具福德力的菩萨由发愿力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以语言难以描述。总而言之,以愿为因,随欲皆成。而且未来也必将以愿力显现愿果,身放光明,口发声响等等。《入行论》云:“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由昔发愿力,显示诸佛身。” “心真则事实”:心是事的作者,心真了,事就不虚。“愿广则行深”:愿是行的引导,愿越广大,行越深入。 “虚空非大,心王为大”:我们认为虚空是最广大的,无论往哪方看,都不见边际,但和菩提心相比,虚空也不算广大。《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十方虚空在你心中就像一片浮云点缀在太空里,何况诸世界在虚空中呢?那就更微不足道了。)由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说“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再从世俗菩提心来说,大悲缘一切众生,智慧缘无上佛果,广大无量、长远无尽,从这心量上说也是虚空非大,心王为大。 “金刚非坚,愿力最坚”:“金刚非坚”是指金刚会被摧毁,《大智度论》上说,世间的金刚放在牛角上就可以被摧破,而愿力则无法摧毁,即使须弥可崩溃、四海会枯竭,愿力也终究不会被四大所损坏。只要我们内心不舍弃大乘发愿,这愿力就永不消失,会尽未来际不断发挥作用。 《普贤行愿品》说,到了临终最后刹那,身体诸根要散坏、亲人眷属要舍离、权威势力都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一跟随自己,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顷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世间事物都会坏灭,唯有愿王不相舍离。愿王在心,遭遇生死劫难,也了无损坏。 【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4],莲社宗盟自今缔[5]好。】 如果大众真能不弃我语,那么今日相聚,因缘非同小可,我们从此结拜成菩提道的亲友,成为永不分离的菩提眷属,而且彼此结成莲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这是多么好的菩提因缘!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 我的愿望是我们一起往生我们的故乡极乐世界,一起面见我们的慈父阿弥陀佛,然后一起教化众生成就佛道。这是我们向往并一致行持的成佛之路。 我们共同发愿生净土、见弥陀、度众生、成佛道,实际是选择一条殊胜的成佛之路,就是选择今生往生净土、登不退地、由此成佛度众生的菩提路。 【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 我们怎么知道未来成佛时的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是从今天发心、立愿开始的呢? 《华严经》云:“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未来成佛就是以今天发心立愿为起点的。这是何等殊胜、甚深的因缘!《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我愿意和大家共同勉励来发菩提心。这是值得庆幸的胜事!真是无比的幸运! 以上浅显地讲解了《劝发菩提心文》。为什么要讲这篇文章呢?因为汉地有成千上万的道友修持净土,求生极乐,但很多人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成就净土的要因。这次选讲净土宗祖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也是提醒大家大力弘扬菩提心的教法,努力实修菩提心。这样好的文章,五、六次就能讲一遍,应该多宣讲、多弘扬,让人人都知道菩提心,都发起菩提心。 当然,藏传佛教中有清净、完善的菩提心教授,以世俗菩提心来说,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中,都有极殊胜的实修教授。还有印度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是一部开示如何趣入菩提心、菩萨行的大论典。如果能摒弃门户之见,深入学习这些教典,我相信无论对菩提心的认识或修行,都会有很大增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4 21:45 , Processed in 1.80725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