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盐官安国寺经幢
建于唐代会昌年间的盐官安国寺经幢
从安国寺三座经幢中,可以看出经幢的时代风格流变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安国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初称镇国海昌院。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毁佛,安国寺亦废。大中四年(850年)重建,改称齐丰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称安国寺,规模宏大。宋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苏轼应寺僧居则之请,作《宋安国寺大悲阁记》,它与《黄州安国寺记》同为东坡名篇。今寺早已不在,留存三座石质经幢及残散的一些碑石,历尽千年风霜。
三座经幢有两座建于会昌年间,分别是会昌二年(842年)、会昌四年(844年)。造型简洁,体量较小,由须弥座、幢身及顶部仰莲等组成。幢身细长,呈八边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须弥座上雕刻有肩扛幢身的力士像,生动传神,早期经幢大多有这种图案。四周雕刻礼佛图和佛像。
经幢最初的宗教功能,是扬幡作为“接引”之用。在这两座经幢中,尚留有经幢的最初形态特征,如幢身细长,在八边形幢顶上雕饰有流苏,尚未出现以后经幢常有的仿木构建筑痕迹。
另一经幢建于咸通六年(865年),有两重须弥座,上饰九山八海,束腰压地隐起蟠龙。基座上用仰莲承托幢身。幢身八边形,有上下两层,上层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下层浮雕佛经故事。与前两幢经幢不同的是,它雕饰华丽、精致,并出现了诸如腰檐、斗拱、栏杆、勾头滴水等大量的仿木构建筑构件。出檐深远,翼角起翘。
从安国寺三府经幢中,可以看出经幢时代风格的演进和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