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多变,小心秋病“来袭”(转)
初秋的天气总是冷热多变,清晨感觉到阵阵的凉意,而到中午的时候太阳又让人感到热得难以适应。秋季是一年中由热向冷的过渡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偏小,“肃杀之气”易侵入机体,所以古人称秋季是个“多病”的时节。此时稍不留神,一些疾病就可能悄然而至,因此应该注意多关注自己的健康,提防这些疾病的伤害。
秋燥最常见
入秋后,不少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
中医认为,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秋燥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
有些人会出现咳嗽、鼻子敏感、皮肤干燥、惊厥、便秘等现象。如果有类似情况出现,建议去医院请专业大夫调理。
避免秋燥应规律饮食: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第三,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
“三多”抗秋困
俗话说:“春乏、秋困、夏打盹。”进入秋季,人们很容易犯困,尽管睡眠不少,可白天还是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人也显得倦怠无力,毫无神采。
在传统中医看来,秋困是由于人体在夏季消耗了太多的气血、体力和津液。在秋季气血、津液供应不足,加上秋季以燥邪致病为主,易伤津液,从而出现易疲劳、口干舌燥、睡眠质量差等症状。秋天人的机体进入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得到缓解,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人体自然会产生秋困的生理反应。
对付秋困的方法主要是,多补水、多休息、多运动。
补水时,建议一般每天喝上5—6大杯白开水,即能达到一整天人体对水的需求量。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尽量在晚上10点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以保证白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中午时分,适当小憩一会儿,10—30分钟,也利于化解困乏。
吃些清淡可口的饭菜,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忘却疲劳。吃不宜过饱造成胃部负担,导致困乏。积极参加一些健身活动,让机体在运动中兴奋起来,振作精神,克服秋困。
留心这些病
感冒: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此时感冒的预防,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至关重要;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另外,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
肺炎秋燥症:入秋时节,因湿度降低而出现秋燥,而秋燥对人体危害最大的部分是肺部,因此,应积极锻炼,增强肺功能,预防肺炎的发生。要注意饮食方面的调养,少吃辛辣食物,多吃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梨、萝卜等,以增强肺部的水分。
胃肠炎症: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秋季也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如果防护不当,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泛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关节炎:入秋之际,一方面暑湿蒸腾,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有关节炎病史者,可选食猪蹄炖海风藤、木瓜鸡蛋酒,以祛风通络、化湿止痛。还可用当归、鸡血藤、桂枝、杜仲等煎汤药浴,对防止关节炎发作有积极作用。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
皮肤感染:秋季,皮肤易被病原寄生虫和蚊虫叮咬出现红肿且奇痒,搔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疮(疹)。被蚊虫叮咬之后切记不可抓搔,可涂抹风油精、清凉油消肿止痒。
中风:秋季寒气渐长,与燥邪结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缩,脑血管病变也因之增多,此时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防止进食过饱,晚餐以八分饱为宜,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