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禅和茶,是现代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联系在一起。“茶”和“禅”的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被赋予禅的精神,提升到文化的、精神的层面,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的结合,令通常认为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的当下,也可以体会得到。“禅茶一味”,不是佛教刚传入中国就有的,它发展的过程非常漫长,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理解、吸收和消化,是中国特色佛教的缩影,也是了解汉传佛教的较好契入点,是佛教在中国生存、调整的最佳方式之一。汉传佛教,他的精神没有离开佛教的根本教义,只是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盛开出美丽的花朵,别具风韵,脱俗而不怪异。 在禅寺里,僧人喝茶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而是提升到修行的层面。禅也不是一种枯坐,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中论》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二谛思想,中道观。吃茶是禅寺里僧人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修行之一,在许多清规中都有具体规定。当然,“茶”能引起禅师的高度重视,这和茶自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同时茶也是供佛及待人接客的佳物。那么如何令现实生活中充满禅机、如何将禅的精神落实在日用事中,这才是“禅茶一味”的目的所在。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禅和茶之间的关系,笔者就禅寺规约中对茶的三种功用,进行简单的探讨,来认识禅寺吃茶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从戒律到清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禅宗,不但不与佛教本义相违背,而是更好的对佛教内涵的发挥。清规虽然不是佛陀制定,但其精神和佛陀的本怀没有区别,都用来规范僧众的身心。
二、从清规中看茶在禅寺中的功用,简单介绍禅寺清规中茶的三种功能。在落实这些具体事物时,茶已经融入禅的精神,吃茶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三、禅茶不二。寺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茶,茶是生活的缩影。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禅茶的精神,迎接我们每天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完善我们的人格,这是探讨“禅茶一味”的价值与意义。笔者生活在丛林中,愿就茶禅的关系,同大家交流与分享。
一、从戒律到清规
佛陀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把自己觉悟的真理告诉大家,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到这无上的法喜。追随佛陀出家,分享佛陀生活的艺术,这样的一个群体,就是僧团。如在佛经中经常读到“僧千二百五十人”,就是那时长期追随佛陀修行的团体。由于佛教不断发展,僧团规模越来越大,僧团内部的管理制度亟需完善。僧团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精神食粮,通过听闻佛陀讲法,同修之间法益交流,以及自己努力修行来解答内心的困惑,以达到和佛陀一样的觉悟。二是物质食粮,在现实世界生活,必须要解决滋养色身的问题,僧团需要供养。印度出家僧众自己不从事生产,以托钵乞食维持色身。但僧团日益扩大,若没有足够的社会声誉,谁肯供养这个群体呢?我这里不是说僧人出家是为了供养,但是为了社会大众能认可僧团,欢喜地供养僧众,佛陀必须要制定戒律,完善僧团内部的管理和建设,令社会大众对僧团有信任感。有了戒律的保障,佛教才能健康地发展,佛法才能得到传播,僧众才能安心办道。因此印度佛教的戒律必须要符合印度文化的大背景,遵循印度世俗文化,这也是体现佛教真俗二谛圆融的思想。
佛法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最初佛教影响还不大,不但被时人误解,还遭到外道的排挤。人们会把佛教与神仙方术等视。到了魏晋时期,依靠西来圣僧和中土大德们的弘传,佛教才在中国土壤上扎下一点根。此时的佛教还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因为没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只依附于上层贵族和士大夫们的护持,所以道安法师讲“不依国主,法事难立”,可以想见当时佛教势力的微薄。而到了南北朝之际,中国佛教的命运大大改观,首先从义理上能得以相对正确地理解,而且经过大德高僧的努力,在教制上也发展出一些比较符合中国佛教的制度,和印度佛教是不完全相同的。到了隋唐时期,各个宗派的建立,使汉传佛教达到顶峰。不过此时对僧众的身心规范仍是采用佛陀在印度制定的、适合印度文化特色的佛教制度(戒律),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则仅为辅助,来充实制度建设、僧团管理及政教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