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生无明,妄造无边之罪,迷沦苦海,头出头没。佛圆满觉,善开般若之门,慈济有情,究竟解脱;众生迷惑,愚痴暗蔽,入邪见林,无由得出。如来导师,慈悲无量,燃大法炬,得正见路;众生如子,舍父逃逝,周流他乡异国,贫穷孤露,资生艰难。世尊似父,常住世间,昼夜怀忧推觅,福慧无尽,委付诸子……
“一切法空!”——佛陀的狮子吼,犹如一声春雷,震开了众生种种的邪见迷雾,降下解脱的甘霖,涤荡了无量有情的烦恼尘垢,令不可称计的众生趣入了清净贤慧的佛境地。然而,时至今日,走在大街小巷,尽管也随处可闻“四大皆空”等佛言祖语,但人们早已不解“空”的深义,而只是把“空”这个字眼,变成了泛滥于嘴边、谈玄说妙的口头禅。
昔日世尊,一切时处,乃至灭度,大悲普覆,敕诸弟子,拥护正法。佛陀的潺潺法音,经过诸佛菩萨的护持,历代祖师、诸大善知识的传播,穿越时空,漂洋过海,早已在世界各地遍开菩提觉花。然而,时过境迁,通过今日世间的网络、媒体、书刊等多元文化的交流形式,已将“诸法皆空”——这清净无垢的微妙法义传播得面目全非,世人对佛门、出家僧人的诸多误解,也多由此而来,甚至加深,岂不悲乎?
我们往往会相信自己所见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并在心中坚固地认为事实就如自己所了知的那样。我们总是觉得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殊不知,我们的许多观念,其实都是自己的“无明”在导演,才让我们无法彻见诸法实相——“诸法毕竟空”的义理,从而在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都活在一种“最真实的幻觉”当中,妄造诸业,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不知出离。诸佛如来大智大悲,乃无上大医王,为欲救拔迷茫的罪苦众生,宣说无尽甘露法药,以除众生眼中的无明翳障,令得睹见佛性之光。
幻觉无论有多么的真实,终究只是幻觉,当我们遇到佛陀的那一刹那,就意味着我们如幻如化的梦——该醒了……
一、世人对“空”的误解
1.“四大皆空”——世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
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按我们一般对“空”这个字的原始定义去理解佛陀所说的“空”,把佛经中的“空”武断地理解为“虚无、什么都没有”,也常常用“四大皆空”来否定一切、抹煞一切,给人透出一种消极色彩。其实,佛陀所说的“空”为何意呢?
2.“遁入空门”=“出家”?
人们对“出家”的误解,不知起于何时、何处,但是电视剧中却常常有这样的故事情节:男女主角遭遇种种烦恼,或难闯情关,于是,就挥泪削发而为僧尼,所谓“遁入空门”,认为可以用这种方式与世隔绝,了此残生。
我就常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要是你都不爱我了,我也生无可恋,倒不如去出家当和尚落得清闲。”而事实上,现在的确有很多人,因为工作不顺利、感情受到挫折,或是承受不了生活中的巨大压力而想要逃避,于是,就想要去寺院出家。一般人认为“遁入空门”,就意味着“出家”,并认定这是一种逃避行为,是一种消极意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思想没落、没有生命气息的代言。
“遁”——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0版《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逃走,逃避:~去. 夜~.……”
由此可知,现在许多人认为:“出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意味着与世隔绝,六亲不认,住进山林,整天敲着木鱼,念着一些让人无法听懂的经文,过着一种“青灯伴古佛”的生活。人们对出家人的感觉——似乎是在社会上遭遇了种种挫折,或是因为男女间出现了感情纠葛等等不如意事,才选择了这条“仅次于死”的路。
难道说改变了形象,换了生活的环境,就等于换了心境?烦恼,难道会因为环境的改变就一扫而空了吗?难道现在在河北肚子饿了,跑到北京呆着就不饿了吗?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承许这种谬论。出家修行的生活,又怎么会是“逃避”——这样低俗的意义呢?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对“空门”的深意了解了吗?
“空门”,是佛教的总名,是破除“常”、“有”等自性执,并总摄“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相的法门。因为佛陀教导众生以体证“诸法皆空”为趣入解脱——“涅槃”之门,故有此名。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释初品中三?三昧义第三十二〉曰:
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种法门是三世诸佛为欲饶益众生,拔其苦难,所共宣说的无上微妙法门,是三大解脱门。所以,“入空门”不是说就要出家的意思,而是形象地表达了“断烦恼、得解脱”的意趣,由此可知,一般寺院的正门有三道门,自然是这三大“解脱门”的喻义了。
而当许多人给“空”贴上了“虚无、什么都没有”的标签之后,教内教外铺天盖地的诘难就层出不穷了。
有人认为:要是什么都“空”了,那还得了!那不是连因果之理也空了?要是无因无果,那么修善得善果,造恶感恶报岂不成了虚妄之理?难道所有的善恶业报都变成了偶然?要是承许了“空”义,那就等于是破坏了因果和否定了罪福,这也就破了一切的世俗法,承许了“空”义会有这种种的过失,所以一切法“不应尽空”。
之所以会有这些担心,是因为人们对“空”义一厢情愿地按照一般对“空”这个字的定义去理解和认识,不但自己不明白“空”为何义,也不知道佛说“诸法皆空”究竟为何意,对于这些问题,没有如实了解,才会衍生出这种种的疑难,才会荒谬地认为“一切法空”就意味着否定了一切。
要知道,佛陀常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依“第一义谛”(或“胜义谛”)。若不能正确体会佛依这二谛讲法的深意,那么,不但因谬解佛法而自生烦恼、自招苦报,而且无法通达佛法的真实义。
“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那这“二谛”是指什么呢?
1.“世俗谛”——如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卷第二〈摄事品第一之二〉中解释:
“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
2.“第一义谛”——又称之为“胜义谛”、“真谛”、“涅槃”、“实相”、“中道”、“法界”、“真如”,总括其名,是指深妙无上的真理,也指究竟圆满的智慧境地,言忘虑绝,是相对于“世俗谛”,才显第一义谛。如《大集经》卷十八云: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言语,则有滞碍,若有滞碍,则是魔界。若法不为一切言说所表者,乃无滞碍。何谓法不可言说?所谓第一义,其第一义中,亦无文字及义,若菩萨能行第一义谛,于一切法,尽无所行,是为菩萨能过魔界,无所过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