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50|回复: 1

[亲子互动] 教育宝典,有了它你会少犯很多错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宝典,有了它你会少犯很多错误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爸爸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父亲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父亲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也很理解这位家长当时的心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我也不是圣人,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时,谁的心里都有打番五味瓶的滋味!可是,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补救,而不是图自己一时心里痛快——先骂了再说!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
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从女儿贝贝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刻意把她往神童的教育路上领,买了很多关于早期教育的书籍,听了无数这方面的专家讲座,然后“按图索骥”进行培养,一心指望着她成为一个小小神童。几年过去,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可在这方面却没有看到一点苗头,直到小学毕业,贝贝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有一回,有人问一些孩子长大后做什么?不少孩子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做科学家,成为音乐家,或是成为电影明星,唯独我们家贝贝她摆弄着手中的玩具说,我才不要做什么明星、科学家、音乐家,我要做妈妈,生一群孩子,天天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大家顿时呆住了,我这个做老爸的恨不得挖个地缝钻下去。

  自从上小学开始,贝贝的成绩就一直落后,一个班50个孩子,总是排在30名以后,也许这孩子将来没啥出息了,我们整天里唉声叹气,但是贝贝很快乐,整天和院子中的孩子们游戏,看动画片,俨然成为了孩子王。直到有一回,我们和朋友一起聚餐,一位奥数拔尖和语文拔尖的孩子为了一盘土豆丝放在谁面前争执不休,大人们都束手无策,倒是贝贝急中生智,想出了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决定,轻轻松松地化解了这场“纠纷”,大人们都夸奖贝贝懂事、聪明,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特质。

  这以后,我们开始换个角度观察女儿,原来,在女儿身上,也闪烁着许多优良的品质,比如说,活泼开朗、乐于助人、聪明伶俐。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以前总被“学习成绩”蒙蔽了,没能看到。我们想明白了,神童不重要,成绩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在爱中成长的童年
---------------------------------------------------------------------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何不同


 父母对孩子影响不尽相同,这是我们容易觉察的,可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近听林文采老师的课受到很多的触动,零散的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母亲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多一些,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影响孩子如何与人互动,比如孩子是否有分离焦虑,影响孩子是否老粘住一个人不放,或者根本上就没信心、不敢与人亲密连接,孤独而苦闷的一个人生活。

  母亲影响孩子的自我接纳度,影响孩子是宽松还是严苛的对待自己。

  女孩子的母性主要靠和母亲的互动中建立,如果和母亲关系不好,那么宽大、温和、接纳方面的母性品质,就很难获得,她可以依旧善良,却很难温和与包容。

  总体上来讲,母亲的影响主要是和人、家庭相关的。和母亲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

  父亲影响到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和人生基本价值观。很明显,父亲的影响的社会性特征很强。

  和父亲连接好的孩子,自信心相对是比较好的,胆子偏大,易于在工作或者事业上取得成就,他们若是在事业或者生活上受挫,他们自然会低落自感不好,但是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一个限度就会反弹,帮助他们东山再起或者另选出路;性别认同方面,父亲的影响明显大于母亲,如何女儿和父亲连接好,比如亲密、温暖,那么女儿往往就颇具女性的妩媚,即便女儿不是那么漂亮,也会有一种觉得自己漂亮,并真的散发出女性的美;如果儿子和父亲连接好,儿子就更容易有男子气概。相反,在所有的同性恋群体中,无论男同还是女同,都是和父亲关系不好的。临床还没有发现一名同性恋和父亲关系是好的。

  父亲也非常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亲是一个具备什么特制的人,父亲喜好、追求、信奉什么,对孩子影响深远。父亲和母亲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父亲的爱更偏重于有条件,而母亲则不然,母亲和孩子是血肉相连的,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吃母亲的奶水长大,以及母亲对孩子幼年的大量的呵护、照顾,使得母亲和孩子的连接更加的天然,血缘性更强于父亲,以至于即便孩子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母亲内心深处还是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看来爱,而父亲则不然。父亲对孩子也有宽容度,也有血缘联系,但是和母亲相比,两者都明显偏弱。父亲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心意,如果孩子非常的不符合父亲的期望,甚至违背父亲的期望,父亲是可以宁愿没有这个孩子、不怎么爱这个孩子的。印度国父甘地就曾因儿子信仰某个宗教而拒绝和那个儿子接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父亲的爱更需要争取,作为孩子,更需要贴近父亲的标准、期望才能获得父亲的爱。我们知道人在年幼的时候最重要的心理食粮就是父母的爱,那么,无形当中,孩子就去注意、靠近父亲的价值观,父亲的喜好、追求、人格特质,孩子都会不自然的去靠近。
--------------------------------------------------------------------
家长五行为最令孩子反感


 一直以来,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可谓“鞠躬尽瘁”,可偏偏孩子们不买账,近来有调查发现,家长的五种行为令孩子十分反感。家长不妨比对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孩子眼中的“讨厌之人”。

  唠 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父母唠叨总是批评抱怨的多,孩子当然不爱听。作为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尊重孩子,以孩子能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脾气暴躁

  孩子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家长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教育时,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

  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这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他们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过分限制自由

  我们吃什么,都是爸妈定,说是有营养;我们玩什么,爸妈要监视,说是怕玩出格;我们搞聚会,爸妈要参与,说是恐出事。总之,我们的一切都要在父母的控制之下。这是学生们的控诉。

  对待孩子要充分尊重,少采取命令式,多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

  有学生说:父母似乎眼里只有学习成绩,什么都可以跟学习挂上钩。哪怕是在路上看到有钱人开高档车,父母也会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你看,不好好学习,哪赚得到钱买这么好的车!

  这类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可以忽略。毕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把孩子局限在只有学习成绩的范围内,学生会感到枯燥而乏味。
--------------------------------------------------------------------
帮孩子制定“玩”的计划


 案例:嘉嘉在和平区某小学上三年级。最近放学回家后,她总是喜欢躲在屋里跟同学打电话,不但说学习的事,聊起玩来更是兴奋。嘉嘉妈妈却很是苦恼,因为女儿不像以前那样跟她那么亲近了,甚至嘉嘉妈妈试图邀请女儿一起出去玩,嘉嘉也不感兴趣了,还说:“跟你有什么好玩的?动不动就指点我。”嘉嘉妈妈无奈地说:“我特别重视亲子关系的培养,也明白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就要跟孩子做朋友,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孩子还缠着我一起玩,现在我是越来越失落,因为孩子总觉得我不会玩。”

  近日,常有家长咨询如何带孩子“玩”的问题。有的家长认为“玩”是孩子自己的事儿,家长不必过多干预;而有的家长想和孩子一起“玩”,但不知怎样“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玩”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玩”是教师、家长教育、培养孩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玩”的学问可大了。孩子在玩中学习科学知识、开阔视野、积累生活经验、锻炼身体,进而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能力。可见,“玩”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聪明的家长一定要把和孩子一起玩重视起来,学习科学的“玩”的方法, 明确“玩”的目的,学会制订每一次和孩子“玩”的计划,让孩子玩得有意义,玩得快乐,在玩中健康成长。那么,家长该如何和孩子一起“玩”呢?

  要清楚可以和孩子“玩”什么

  从动静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静”的。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益智游戏,如走迷宫、找不同、拼插玩具等;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画、弹琴、下棋……如果家长把带着孩子学绘画和学乐器当成玩,而不是很功利的去做,孩子该是多么的快乐。另一类是“动”的,可以和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如游泳、踢足球、打羽毛球、跳绳、踢毽、荡秋千等;还可以带孩子到游乐园、公园、动物园,带孩子参观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

  “玩”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

  否则,玩的意义将大打折扣。一类“玩”有一类“玩”的目标,例如:我们和孩子一起看书,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一次“玩”要有一次“玩”的目的。例如: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动物,一次去可以重点引导孩子认识偶蹄类动物的种类、生活习性,每种动物的家在哪里?下一次去再认识鸟类,再下一次去带着孩子重点认识两栖类动物,这样,孩子既玩了,又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了很多课外知识。

  “玩”要有计划

  每一次“玩”,玩什么?玩多长时间,在玩的过程中,家长承担什么任务,孩子承担什么任务?因此,在带孩子玩之前,家长也要先备备课。还是以去动物园为例,要带孩子认识偶蹄类,您作为家长又了解多少?所以,建议您要先查查资料,储备一些知识;如果您的孩子已经上小学,您不妨启发孩子共同查阅资料,然后到动物园再实地考察。活动结束后,再让孩子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都是非常有必要,都有利于提高“玩”的意义和价值
--------------------------------------------------------------------
吓唬孩子是最笨的办法




每个育儿者都会遇到孩子不听话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打骂孩子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保准孩子能听话。真的是出发点好,就不会伤害孩子吗?

  孩子与生俱来有平等意识,打骂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对于七岁以下的、个性形成期的孩子,一旦受到心灵伤害将是永久性的。

  下面,姥姥以自己教育外孙女小荷重新喜欢去花园为例,看看姥姥是如何说服小荷的。

  在所有的育儿方法中,打骂吓唬拉扯是最奏效的办法,但也是最有害的办法

  “咱们去花园吧”,我对两岁的小荷说。

  “我不去花园,我要在屋里玩儿。”小荷说。

  我又重复了几遍咱们去花园吧,并且告诉小荷去花园能呼吸到新鲜空气,在花园干点活儿能让人身体健康,精神舒畅。两岁的小荷正处于口语发展期,所以姥姥在不断跟小荷说话,以便让小荷的听力、理解力和发音器官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

  不管我怎么说,小荷还是坚持说她不去花园。通常如果姥姥要小荷做什么事,只要重复三到五遍,小荷就会照做。但这次我温和地对小荷连说了五遍,小荷还是不想去花园。

  去花园是好习惯,我为了让小荷建立这一良好习惯是不能妥协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不能强迫小荷去花园,我开始动脑筋。

  首先,我很清楚跟孩子说事要态度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实现既定育儿目标的必走之路,也是避免溺爱的最佳良方。可是,我已经态度坚定地说了好几遍,小荷还是不听,怎么办呢?应当说,任何成人都是有办法让小孩听话的,最简单奏效的法子莫过于连打带吓,目的一定能达到。可是不行啊,在所有的育儿方法中,打骂吓唬拉扯是最奏效的办法,但也是最有害的办法。孩子受屈辱后会在心田留下烙印并存在于潜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变大变硬,直到人成熟才尽显无疑,成为性格缺陷,变为失败根由。

  我的育儿智能在接受挑战,既不能迁就小荷,也不能强权征服,只能深深思索……

  哦!终于明白了,她不愿意去花园,来自一次不愉快的体验,那是我的失误。

  小荷刚会走路就喜欢拉着我的手,歪歪倒倒去花园,追蝴蝶,采野花送给妈妈,挖土刨坑,种花种菜……从花园回来,小荷总是小脸红扑扑的,吃饭特别香。花园是个健康的好去处。

  但是,上次和我一起种向日葵种子后,小荷就再也不愿去花园了。开始小荷在我的鼓励下干得很起劲,可是那地有些干硬,挖到后来,小荷发出了吃力的叹息,可惜我当时没在意。没错,小荷挖坑累坏了,这,给她留下了不良印记,她小小的大脑还不会区别和分析事物的缘由,只会一股脑儿接受第一次留下的印象,于是她全盘否定花园,以为花园是让她受疼的根源。这就是她这次拒绝去花园的根由。如果姥姥妥协,也许她从此再也不喜欢在花园干活,那她就失去了建立一个好习惯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极大程度靠的是模仿大人,每个孩子都是模仿的天才

  我抬头眼盯蓝天,不说不动足有十秒钟,终于引来了小荷的好奇心。趁她在注意我的时候,我夸张地惊呼一声:我看到仙女了,在云彩上跳舞哪!小荷急忙仰头望天。

  我张开双臂,激情满怀,好似跟天上的仙人对歌共舞,下了台阶,越过草地,在树下旋转,舞蹈着前行……小荷不由自主受了感染,咯咯咯笑起来,亦步亦趋地跟随我,祖孙二人就这么一起到了菜地。

  我知道小孩的注意力不会持久,必须趁热打铁,一到花园就拿起铲子挖土。这次土是松的,我事先翻过,铲子一碰即刻土花四溅,小荷很好奇,便也拿了她的小铲子见样学样。从她的神情上我看到了惊喜:咦?地变了,变松软了,好挖了,是仙女变的吧?

  我挖了带根的薄荷,带根并有花骨朵的勿忘我,缓缓地、慢镜头一样种下去。不说你也能猜到,小荷自然在好奇地观看并跃跃欲试。

  薄荷和勿忘我都是泼辣的半野生植物,很容易成活,过了些日子,小荷再次来姥姥家,一起去看新种的薄荷和勿忘我,薄荷已发出新绿,勿忘我已开出蓝色的小花,小荷又惊又喜,说,我还要种花!

  我的教育目的达到了:小荷扭转了花园让她受苦的印象,终于重新爱上了花园
--------------------------------------------------------------------
美国家庭让孩子从小爱劳动


时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对孩子从儿童时代就开始 “爱劳动”教育了。学龄前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督促和指导下学会卖报纸,或帮助修剪园子里的花木,大些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利用周末和假期打点短工。即便是富翁的孩子,大多在家也是干家务的能手,在外打工挣钱也并不鲜见。

  这是因为美国人深信:勤劳的童年是帮助将来事业成功的一块“跳板”,换句话说,即儿童时代培养的勤劳习惯将是富裕未来的保证。

  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时,不少美国家长大都遵循如下“原则”:

  目的明确。让孩子干点家务,其实主要并不是为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甚至也不是为让孩子学会一些实用本领或增强动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自尊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些都是塑造健康人格所必需的保障。

  早早开始 刚刚学步的孩子都有帮助妈妈的愿望。两岁的幼儿会帮助妈妈取一些小东西,能干的还能为妈妈在洗衣时将脏衣服分门别类。

  要求不宜太高 一般来说大人干活要比孩子省事省力。但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干活有点笨拙,就不耐烦地取而代之。因为这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不谈金钱 美国家长大多认为:对孩子完成任务的最好报酬是微笑、拥抱和说声“谢谢”,或是当面表扬。相反用金钱作奖励多少会引导孩子“一切向钱看”,从而降低了孩子参加劳动本来的价值。

  走出家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与时俱进”。走出小小家庭上大街当报童,或在为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义务扫雪,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触社会,并从中品尝到为别人服务的快乐,同时对进一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独立工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
不要毁掉孩子的宝贵东西




周周和苗苗、乐乐、思思一起爬小区里的那座小山,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家了,周周舍不得和小朋友分开,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我们家吃饭。周周挨个去邀请,“思思到我们家去玩吗?乐乐,到我们家去玩吗?苗苗,到我们家去玩吗?”三个小朋友都欣然接受了周周的邀请,孩子们都不想和小伙伴分开。

  三位家长反应不一,思思妈妈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思思的要求;乐乐奶奶犹犹豫豫,劝说乐乐回家吃饭,不过在乐乐的坚持下还是妥协了;苗苗妈妈坚决不同意。苗苗妈妈起初是笑着劝说苗苗先回家吃饭后再和周周玩,苗苗不干,她就“威胁”苗苗说:“那你一个人去周周家。”苗苗说“好”,头也不回地跟着我们走了。苗苗妈妈发下狠话说:“要是你不讲理,那妈妈下次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把你关在家里。”苗苗毫不畏惧。见这些招数都无效,苗苗妈妈又想出一招——“利诱”,指着路边的小超市说:“妈妈到超市给你买糖吃。”苗苗眼皮都没抬,说了句“那你去买”之后继续跟着我们走。苗苗妈妈没辙了,让了一小步说:“那我们到周周家玩5分钟就回家好不好?”苗苗说:“好。”

  苗苗一直比较胆小,不愿意和不熟的小朋友玩,这几个小朋友里面,她只跟周周玩,不跟思思和乐乐玩。苗苗害怕未知事物,比如月亮、小鸭子、小乌龟等,不敢参加游戏,尤其是有“坏蛋”角色的游戏,比如大灰狼抓小白兔之类的游戏。她也不敢玩游乐场的大型玩具。苗苗妈妈和我沟通过多次,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胆小。我给她分析是给孩子的自由不够,限制和保护过多所致。我曾经亲眼看见苗苗的外婆和妈妈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她,并且用“不要摘花,要不保安叔叔会来抓你”之类的话吓唬过她。我对苗苗妈妈说:“只要你们解除过度的保护,不过分限制,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苗苗一定会逐渐变得胆大的。”

  现在看了苗苗妈妈对待苗苗的这些招数,我起初猜测她可能是怕麻烦我们而客套一番。我跟她说:“不要讲客套,一点也不麻烦,孩子们在一起,随便吃一点便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太孤单了,需要同伴。苗苗就是不想和小朋友分开,到小伙伴家串门、吃饭是孩子之间正当的社会交往,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支持。”我的一番解释暂时说服了苗苗妈妈,她没有继续阻止苗苗。

  上得楼来,几个小朋友先去洗手。手还没洗完,苗苗妈妈就催促苗苗说:“5分钟到了,我们该回家了。”苗苗屁股还没落座,哪里肯回家呢?苗苗妈妈威胁恐吓一番没用,火噌噌噌就上来了,使出杀手锏,扔下苗苗摔门而出。苗苗委屈地哭了两声,但并不恐惧,妈妈刚出门,她便停止了哭泣。

  过了一会儿,苗苗妈妈敲门进来,眼睛瞪着苗苗说:“苗苗,跟妈妈回家,你要讲理。如果你不讲道理,下次妈妈再也不带你出来玩了。”苗苗不肯妥协。我把苗苗妈妈拉到一边说:“孩子怎么不讲理了?她只是想和小朋友玩,仅此而已。”苗苗妈妈说:“我不想让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一玩就玩疯了,不着家了。这个习惯可不好。”我说:“现在又没有到晚上睡觉的时间,怎么是不着家呢?如果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间还赖在别人家,那就真应该带走,可现在孩子只是和小朋友正常交往呀,为什么要阻止呢?”我苦口婆心的劝说并未能说服苗苗妈妈,她坚持要把苗苗带走。她把苗苗斜抱在身上,强行把苗苗带出门。苗苗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一边用力挣扎,一边大喊“我不回家,我要在周周家玩”。不知怎么回事,她那满脸痛苦的表情和挣扎着的小小身躯让我一阵揪心。下楼的时候,苗苗妈妈没忘笑着对我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无言以对。

  苗苗妈妈是大学老师,非常不错的一个人,尽管她知道孩子胆小,也想去改变孩子,但最终却没能扭转自己落后的观念。她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了孩子,哪怕心爱的孩子拼尽了全身的力气,反复地哀求,她也未能心软。苗苗只不过是要和同伴多待一会儿,不愿意和同伴分开,这是孩子正常的社交需求,被妈妈以“建立良好习惯”的名义给掐掉了。

  苗苗挣扎着被妈妈扛下楼,这个孩子的内心被压制着。父母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思考:这到底是谁不讲理?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这样做的恶果是:你与孩子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要么抵触你,和你对立;要么屈从了你,而变得卑躬屈膝。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城市家庭大多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守着一堆玩具孤单地长大,他们需要同伴,他们需要友谊,他们需要一个社交圈,他们需要到朋友家你来我往地串门、玩耍。我们成人不也会三五好友、亲戚之间串串门吗?很多人都感叹当今的城市家庭邻里之间太冷漠,楼上楼下、隔壁邻居都可能不认识。而孩子天生是最热情的,最没有隔膜的,他们很快就能跟陌生人熟络起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压根儿不认识的俩孩子,在外面碰到了,很快就可以玩到一块。这是因为孩子没有任何戒心,没有顾虑,彼此真诚。成人则顾虑太多、对人设防,表面客气、内心疏离,所以,成人世界远不如孩子的世界纯净而温暖。

  重点提示:

  孩子在成人面前是一个弱者,成人仗着自己身高体力的优势,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达成自己的意愿。

  在孩子的事情上,到底是谁不讲理? 很多时候是父母。父母不要利用身高、体重的优势强行带走孩子,不要利用孩子依赖自己的心理来胁迫孩子。强迫、威胁孩子,孩子要么抵触父母,和父母对立;要么屈从了父母,而变得卑躬屈膝
-------------------------------------------------------------------


转自:智慧空间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小圆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8-10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感恩师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6:52 , Processed in 0.13979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