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6|回复: 1

[大德开示] [转载]百法百句 人生百味 (十五)——学诚师父法语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二 于 2011-8-2 08:44 编辑

《百法明门论》学诚师父法语摘录

[15.1]色法是我们心王、心所法所变现出来的影子,常常讲“如影随形”,我们看电影,我们看的时候,会以为是真的;结束以后,一关机,这些影像都不存在了。色法也是如此,它是虚幻不实的,它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变化。
[15.2]我们心有生住异灭,色法本身也有成住坏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所感受到的,仅仅是色法的形象,色法的表层,也就是说,这种色法本身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影子,虚幻不实的。
[15.3]增加跟减少,它都是人的一种思想的观念,人的一种认知问题的角度。我们操作的时候违约次第,所以它就不能正常,不符合如是次第的缘起,我们符合如是次第,它就不会有问题。
[15.4]我们学佛法,常常容易发生的问题是自己想象出来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比如说我们常常会认为说,我们自己一个人在那边静静地打坐,虔诚地念经,与人不往来乃至闭关等等,这些是佛法。实际上,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佛法的一些方法,不是佛法的本身,如果认为说这些就是佛法,除此以外就不是佛法,(是不对的。)实际上,佛法最高的境界——无为法,是在有为法的基础上来显示的,“四所显示故”。
[15.5]我们持戒也好,戒杀也好,放生也好,世间上面的种种伦理道德也好,都是佛法的一种体现。六凡四圣,都是同佛法有关系的,就是:佛法学好了、用好了,我们人的生命的境界就往上提升;学不好、用不好、学错了、用偏了,人生命的境界就往下坠落。
[15.6]比如我们一个人,他活在世上,是很难生存的,需要很多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吃的,我们穿的,我们用的,我们所依赖的一切,都是无数的人为我们服务,包括现在的人,包括过去的人,包括未来的人。我们要活下去,都有无数的人为我们服务。我们吃一餐饭,我们穿的衣服,有许许多的人层层相应。我们住的房子,我们坐的车辆,(都是许多人劳动的成果。)
[15.7]我们平时接触到的人,看到的人,等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缘所生法。
[15.8]刚开始是依赖感,不想去做,往后人家交代去做,交代去做就觉得不是自己愿意去做的,是上面人交代的,虽然也很高兴,但总不是自己的事,慢慢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很多事情不能自主,完全听人家的摆布,觉得这个不做也不行,不听也不行,上面的话不听也不行。刚一开始你的心态好,上面的人说是对的;今天心态不好,上面人说这个,你就认为他的话不对,应该怎么做,应该换一种方法来做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如何非常正确地来认识在人与人关系的过程当中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状态,这非常的重要。
[15.9]世间上面的一切执着,最后都会产生冲突,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团体,都是有执着产生冲突,也就是有冲突都是因为有执着。不产生冲突,有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不跟你接触;一个要去除执着,要断除执着。佛教告诉我们是从心里来用功,要断除执着。你如果不见人、不和人接触、不理别人,你就是跟众生结怨,至少是结怨,有违缘,我们常常讲违缘。
[15.10]人也好,环境也好,它不断在变化,天天都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如果对环境产生过度的依赖感,就会被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所困,就是一种执着。
[15.11]所以我们学唯识、学佛法,就会认识到要改变环境、要改变人的关系是很难的,怎样才能做到不难?大家都想去改变,就不难。你想办法让他知道有什么过患,他就会改变。这个也就是处理一个事情,会牵扯很多人的问题。怎么来处理?会有很多选择,方法很关键,方法也是因缘所生法.
[15.12]人有技能,人有知识,任何一个行业的知识都永无止境,也就是说,环境在改变,技术也在改变,人也在改变。比别人的差距很大,内心就很苦,比较分别就产生痛苦。你只想为什么人家会做那麽好,没有想到人家专门经过培训,设备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你如果去这么想,才是符合因缘所生法。好、不好,都跟因缘有关系,好、不好,里面都是有次第的,有次第最后才会变成果,乱了次第,果就产生不了。
[15.13]我们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快乐、内心的解脱,都是指我们内心的功夫,跟外界是有联系,但是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坐在蒲团上,会认为说这个身体是我的,我的身体坐在这里,所以我就坐在这里,这个作意就是我执,就是我们人对身体一种非常坚固的执着,一种微细的无明,是非常深刻的。这就有一个问题,“我”跟“我的身体”的关系。我们坐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的心不一定就在那个地方。你说哪个是我?都不好说。
[15.14]我们一直以来把这个身体当成是我,忽略了我们人的心不断的过程,不断的状态,这就是世间法。我们要解脱,要成贤成圣,要在佛法上面有成就,必须按照佛法的一套来做,才有办法扭转,没有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是杂乱无章,是无序的状态。只有照佛法的标准来做,我们的心才是有序的,才是规范的,才是清净的。
[15.15]内外差别,佛法与外道的差别,以及三宝中互相的差别和其功德,这些我们都要随念,皈依。我们只有念三宝有功德,才会去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忘记掉了,记不起来,或者三宝的功德很陌生,我们就不会有皈依心。你说三宝离我们很远,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怎么会去皈依?只有三宝有恩、有德、有功,我们才有办法去培养一颗皈依的心。
[15.16]三宝对我们有大恩,恒常是永远,勤是精进。供养,做到什么程度呢?“嚼啖之先亦当供养”,就是我们要吃饭之前、喝水之前,都要先供养,供养三宝。就是时时刻刻把三宝放在心里,时时刻刻都忆念三宝的恩德,时时刻刻都需要有对三宝的皈依心。
[15.17]我们懂了三宝的功德,懂了我们该皈依、供养,那么因为三宝的悲愍,三宝的智慧,福德因缘,对我们个人的生命、人生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众生皈投三宝、皈依三宝。因为佛、三宝,所缘的所有的众生,大悲心,我们安立诸余有情令受皈依,这就是学习了佛的悲功德,佛陀大悲的功德。法,昨天谈到,不损恼有情,我们今天还要让有情得到法的殊胜的利益,这是皈依。
[15.18]我们没学佛以前,没皈依以前,我们做的事,特别是我们有求的东西,有需要的东西,都是世间法,我们学佛法,做的事、需要的东西,首先和三宝联系起来,供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要做事,我们要“求”得到的东西,如果同三宝联系在一起,就是三宝的事业,都是三宝功德的体现,一切时中都能够做到至心皈凭三宝,内心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就会清净、轻安,人的思维就会正确,人的见解就会正确,就不会有很多世俗的观念,慢慢这些世俗的观念就没有掉了,世俗原有的这些分别心就没有掉了。
[15.19]这些都是对治,不是说我做事一定要给佛说,要给什么人说。我们对佛、对三宝启白的话,肯定都是好的事情。这里边谈到说我们吃饭,我们做事,都要启白三宝、供养三宝、皈依三宝,我们需要的东西,也报告三宝,这些都是非常好下手的法门,这些就是我们佛法的实践,这样去实践,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个就是修行,就应该这么做才是正确的,不这么做,就会有问题。
[15.20]我们修皈依法门,就是要让我们皈依心不断,恒勤、恒常、精进,永不间断,我们才有皈依心,不是我们想不开的时候才要来皈依,问题解决不了了,去找法师,那也不行。你自己要想方法去解决。那为什么解决不了呢?我不听你的,你又不听我的,一定要去找一个比我们这些人更大的、上位的、当官的人出来才可以,这不是佛法的用心。
[15.21]他本身有毛病,你说他有毛病他一样有毛病。有毛病,你把他修理好,就没毛病了。人也一样,他有毛病,你把他修理一下,就没有毛病了。你不修理一下,他毛病去不掉,说还是不管用的,你要去办,把他毛病去掉,事情就好办。做事情不一定要上面,你只要懂这个方法,通达这个缘起法,你都能去做。
[15.22]这些都是人的情绪,都是人的烦恼,我们的心被烦恼控制了,然后我们的行为又被我们的心贼控制,你只有去转烦恼,把烦恼转过来,那心就正常;心转过来,行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人的行为有问题,是因为人的心有问题;人的心有问题,是因为人的烦恼在起作用,有障碍,你就把这个障碍去掉。
[15.23]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不能舍弃皈依。这么想以后,常常发愿,乃至戏笑到死命,我们都要皈依三宝。这里面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皈依是皈依十方三宝,这是很关键的,皈依十方三宝,我们功德才大。如果我们一直在分党分派分执,我们这个学习就会有毛病。你这个佛皈,那个佛不皈,这都是不对的。皈依本身就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概括一切的。成佛,佛佛道同,悟的道理都是一样,所以我们修皈依,对三宝的功德,我们不能去分割,他本来是完整的功德,我们自己去把它切成一块一块,这个是不对的,也划不来。这都是我们学的过程当中的毛病,非常大的毛病。
[15.24]这些毛病的产生,都是因为我们的心造成的,因为我们的心没办法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一种广大心,但是至少我们不能去作意说,我只皈依某某佛,只皈依某某人,那你的功德就很小。我们看到任何的三宝,(都要同样的恭敬。)皈依是要让我们的心对所有的三宝都有恭敬心,不能说我们对什么经、什么佛、什么法我才恭敬,对什么就可以不恭敬,你这样会养成很坏的等流,你会有非常大的麻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我执和法执混合在一起的一种体现。世间杂染,你会认为说杂染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好的,这个是法执;法执的前提,是我执,我执法执在一起。学佛以后,我们会把这种等流不知不觉带到庙里来,带到佛教里来,带到佛法里来。
[15.25]佛法告诉我们的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世间都是痛苦、轮回、迷茫、烦恼,出世间都是清净、解脱、圆满,所以我们对这些境界如何来用心,就是修行。我们对照这些清净圆满的境界,都应该有恭敬心、希求心、诚恳的心,我们才有办法悟道。
[15.26]不管组长不组长,法师不法师,都是三宝、师法友。师法友的概念不是随便说的,你自己随便乱安立,一切都是非理作意,都是虚妄分别,都是颠倒,都是邪见,最后自己搞得很苦,别人看了也苦。你天天很快乐,天天很开心,别人看了也高兴。所以,佛法一定要学懂,不能学得糊里糊涂,越学越执着,世间的执着没有去掉,把佛法的执着又加上去,那很麻烦。

“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第二次招生通知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ab8d5b0100vyyh.html
报名要求:凡报名的师兄要求无特殊情况必须按时上线听法并按要求完成复习预习和作业等,“网院”将免费提供《广论》教材。
要报名的师兄请登录
http://124.207.43.218/renai/Default.aspx
填写相关项目,并务必在本人通信地址上写清楚本人详细地址和QQ号及QQ昵称,以方便我们与您取得联系和邮寄教材。感恩您

发表于 2011-8-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2:54 , Processed in 0.13956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