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5|回复: 3

[大德开示] 学诚大和尚学佛问答——7月29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不二 于 2011-7-31 08:05 编辑

居士问:

顶礼师傅!弟子有一疑问请教,弟子所在地的学习班,是每周三晚上诵经,如《药师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每周日上午学习《广论》或是师傅的开示。可是现在学习班里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晚上不适宜诵经,因为寺庙里晚上是不诵经的,如诵经都是为做法事之类的,所以学习班也应该学习寺院,晚上不诵经,改为白天诵经。祝师傅六时吉祥!

学诚住持回答:

任何时候诵经都有功德,如同念佛,不必局限,看集体的时间方便来安排就可以


居士问:

我最大困惑就是儿子和我长期对立,有时好点但时间不长又回到原点,为此我诵地藏经几年了,平时所有诵经都回向,还应该怎么办,很郁闷!尽我所能该做的都做了。师父我该怎样才能消除这业障现前景象。阿弥陀佛!祝师父法体安康!


学诚住持回答:

除了诵经忏除过去的业障,也宜查找现前的缘:是什么事缘引起对立?要想办法消解、改变。另外,对儿子要体谅、包容、尊重,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不宜强行灌输什么



居士问:

感恩老师。弟子参加学佛小组以来开始于学修上精进了。但是发现和另一位师兄相似,现在太贪恋佛法和喜欢沉浸在法喜中。对事业和家庭生活的关注开始下降。我知道这肯定不是佛法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我提供了自己的办公场所给学佛小组,并发心要尽形寿坚持下去。但是如果自己对事业打不起精神来,这个发心也是空的了。请师父开示。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回答:

佛法以慈悲为首、智慧为本,要有坚韧弘毅、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只是追求个人某种法喜的感觉。要以长远心、慈悲心、耐烦心、精进心兼顾学佛、事业和家庭


居士问:

感恩老师!我想请问一下师父,我现在接触佛法也将近两年了,也看了不少佛经,可是却怎么感觉不到有什么收获,自己还是那样,脾气一点也没改变,对周围的人也没有帮助,心胸还是如此狭窄,不能容忍一点的委屈,事过以后却有万般悔恨,不知该如何是好,请师佛指点迷津。感恩师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学诚法师回答:

多亲近善友,与他们共学、共事。方便时可来龙泉寺参加法会,也可参加学佛小组


居士问:

师傅,我去寺里参加完念佛会,回家可以坚持念佛1周,可是一周以后又开始懈怠,怎么办?感恩师傅。


学诚法师回答:

初修者可允许自己的精进有一定的浮动,回家后不低于底线标准就可随喜自己。另外,回家后多与同行善友互动交流,还可参加学佛小组


居士问:

阿弥陀佛!
请教一问题:六祖慧能大师圆寂时,如《坛经》言:“兀兀不善修,腾腾不造恶......”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那么,大师端坐时是念佛吗?(有念无念?或念至“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与“失念”的区别?
大师当即回归自性是即刻成佛?还是生净土?


学诚法师回答:
《坛经》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大师端坐时不一定念佛。
“念而无念”是与智慧相应的正念任运相续的明定状态,“失念”是与烦恼相应的忘失正念的昏散状态。生唯心净土


居士问:

法师好,请问学佛网上办的皈依证是真实有效的吗?


学诚法师回答:

是结个善缘。正式的皈依应亲身参加皈依仪式



居士问:

学诚法师,你好,我总是陷在忧郁里不能自拔,家务也不想干,屋里乱得一团糟,也什么都不想干,有什么好办法吗改变现状呢


学诚法师回答;
多读大乘经典,开阔见识,相信三宝,相信佛性,建立自信。另外多亲近良师善友,熏习正见和精进



居士问:

感恩老师,念佛时必须面向西方吗?有的佛友说,只有这样,西方才能收到我们的心意。是这样吗?请师父指点


学诚法师回复
不必局限。佛遍知众生心,不必众生面朝着他



居士问:

大师,我生忍辱心,利它心等,是不是要参个话头,"忍辱者是谁?""利它者是谁?"  生起疑情, 知我,无常,无自动性.这样是不是好一些? 否则怕停住于善念, 我觉得,应该,放任善念才对.比如念佛,禅家注重"念佛者是谁?", 生起疑情, 不断的参, 可,若这样,是否是 念佛心不专呢?


学诚法师回复
一般人学修宜依次第,先执持善念以远离痴心、恶念,然后再超越善念的执著



居士问:

弟子顶礼法师!经过法师的开示,弟子不在像以往那样执着了,但还是有所难以理解的就是:所谓的第六感觉为何坏事都很快就发生呢?看是凑巧其实并不是,好像是因缘所致。在弟子的内心很难平静,如果弟子把听到和感觉到的告知他们也许可以免去灾难吧。弟子早已经皈依佛门,只求多做善事,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今天所得所做,要利己利人,广结善缘。如果弟子不要这份感觉可以吗?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啊!不知道将来对弟子而言是福还是祸?心中不免心生恐惧!请法师开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学诚法师回复
可以试着告诉对方,看看有什么效果。如果觉得不好,可以念佛拜佛,祈求去掉这种感觉



居士问:

感恩老师!弟子有个疑惑。我们平常所说的冤亲债主是相互的吗?比如,以前我对别人造了恶业,我是别人的冤亲债主,他要来讨债的时候,我把他当善知识对待,我还是他的冤亲债主吗?别人对我造了恶业,我以德报怨的话,他还是我的冤亲债主吗?


学诚法师回复
善心相待,以德报怨,便能化解冤业,否则冤冤相报无时了


居士问:

师父您好:弟子实在缺乏知识梁皇宝忏是属什么经典,弟子常参加拜忏是否可以恳求师父慈悲开示。


学诚法师回复
是南北朝笃信佛法的梁武帝编集的忏罪仪轨,内容很好,不违佛法忏罪的原理,历史上很流行


居士问:

顶礼师傅,最近一直在看六祖坛经,心中有豁然开朗感觉,领悟人之心本应清净,若感觉心不舒服,必是你的想法,行为有所不妥,所以与内心的善相抵触,如人身体生病必是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需要检讨自己是自己贪嗔痴,还是执着自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我感觉大师的开悟真是明心见性.人慌乱,紧张的时候,应该是恢复到自己本自清净的状态,人的本能就有智慧处理一切的问题.不犯错,但我遇到困难时还是茫然失措,请教师傅


学诚法师回复
人的自性虽然清净,但还需戒定慧而得彰显


居士问:

感恩老师。我们学佛小组有一位同学,以前没接触佛法时,曾为一位亡亲时烧了一部《地藏经》,本意是让亡人在阴间可以诵这部经吧。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喜欢烧东西给亡人的。但是其他师兄说这样做不如法?但是应该如何补救?求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回复
不应该烧。是由于无知,并非恶意,不算大罪,可以拜佛忏悔,还可印经流通,以后好好学佛,帮助自他破除无知


居士问:

阿弥陀佛 请问梵呗赞诵用的法器对于初学者有忌讳吗


学诚法师回复
原则上没有什么忌讳,注意不要扰众,集众的钟鼓等不能擅打


居士问:

师父,近来思考“我是谁,来到世上做什么,将要到那里去?”不得其解,请求指点:我是身体和思想的结合体,物质归根结底是空,思想也是看不见的虚幻,所以我不存在,或有一天会不存在。如果我是轮回因果,可是无论顺应还是摆脱,那到底是在与天抗争?与自己抗争?还是与他人抗争?既然我是空,那么我还有什么意义,既然我迟早要离开,那来到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将来到哪里去又有何关系?如上,我只看到“我”是空,一切存在也终是空,不知道“我”的存在有何意义。请师父明示,谢谢。


学诚法师回答:

佛说无我是无世俗外道所认为的“我”,深层还有佛性常在,如《大般涅槃经》说:“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世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于无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无我想。”



居士问:

弟子昨天出去放生了。同修说,我们自己这种放生不规范,应该把钱寄到龙泉寺让寺里帮放就行了,听说,放生是有很多的仪轨很复杂。弟子觉得,如果把钱寄给寺里放生,就没有了自己亲身感受动物们从牢笼里面被释放时的那种感同身受的体会了,但她说的那么肯定,弟子想请问师父,我们可以自己组织简单的放生仪式进行放生吗?去寺里很不现实。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回答:

可以自己去放生,重在护生的心行,放了就有功德,仪轨是其次


居士问:

什么是空证见?空证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您可以大至讲一讲吗?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因缘所生,没有常一实在的体性。无我执,无烦恼



龙泉网络佛学院正在招生,详情请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ab8d5b0100vyyh.html

发表于 2011-7-3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31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2:52 , Processed in 0.16061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