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1|回复: 4

[佛化生活] [转载]瀑布从楼下流过——7月27日龙泉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8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27日龙泉日记

瀑布从楼下流过

  当大家还沉浸在昨日瀑布的欢快中时,正思维楼的地下室里传出了滴滴答的滴水声。负责库房的贤栋师跑去一看,地下室已经积了一指深的雨水。旁边就是图书室,如果水位瞒过门槛,后果将是不堪设想。贤栋师寻来觅去,也没有找到水源,好像是从地下渗出的泉水。正当他大惑不解时,才注意到通向继升老和尚塔的石板桥下,这两天竟没有流过一滴水。难道上流的瀑布泻出来的水都人间蒸发了?正行楼的地基就是贤栋师挖的,最后挖出了不少古河床的沙石。而正行楼和正思维楼的对接处,也即在靠天井的东南角,当时留有一条高两米,一人宽,长近十米的暗道。只因外面用石头掩藏了起来,门口留了一个不到四十公分高的洞。这一切的线索才让贤栋师恍然大悟:“暗道被水堵了!”

  贤立法师听到这个消息时,拍着脑门直嘘气:“当时为了赶工期,两边落下的碎石和水泥就没及时清理。我们楼下就是古河床,平日里,水都从下面流走了。一遇到大雨,地面水位一抬高,就能从暗道里涌出来。当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才留了一个排水口。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迎来了这么大的一场雨。中间遗留的沙石把暗道堵了一半,憋在里面的水只好渗到库房里了。库房做的防水也只是起到防潮的作用。”

  雷厉风行的贤栋师马上拿起锤子和钳子,就要进洞清理沙石。一旁的贤书师什么都爱尝试,自然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出家前几乎干遍了他周围的所有工种,甚至还当过一段乞丐。出家后这种猎奇的等流一直延续,只是换成了在不同的修行法门上尝试。常规的诵经拜佛自不用说,日中一食也不在话下,夜不倒单也“折腾”过一段。培福劳作更不甘人后,化粪池改迁时,他第一个跳进大便里,我们在井边都要晕倒了,他倒是在里面无限清凉。这样钻洞的经历怎会错过。


  不过等我到时,他们两个已经在里面叮叮当当地干起来了,好奇的我边用相机取景,边询问里面的情况。原来里面竟留有一块尽三米长,高三十公分的砂石块(类似水泥),把水都堵住了。只有漫过的一些水才能从洞口哗哗地流出。洞外的护坡上也有好几个泉眼,渗出的泉水在洞口汇合后流进图书馆下面的排水管道。没想到昨日的水帘洞,经过两日的潜伏,尽来到了见行堂下。虽然两位沙弥在里面奋力地凿石,我还是很洽意地赞叹“太棒了,上面读书经行,下面泉水涓涓,真乃巧夺天工”。正当他乐在其中时,突然脚抽起筋来,没想到不到十分钟,竟被冰冷的泉水激住了。由烂漫回到现实才想起里面的两位沙弥师会不会更冷,借着微弱的灯光,看到两个脚丫子泡在水里,在往上只看到膝盖以下的裤子都以湿透。

   

  

  我:你们几点进去的?

  贤栋:14:30。

  我看一下表,将近16:00:要不要换人?

  贤栋:没事。

  贤书:我还可以撑到18:00。

  这时候贤山师和贤高师也赶来了。贤山师拿着摄像机说:要把这段宝贵的经历记录下来。

  贤栋师听到外面有说话,就喊:去库房拿两把四角锤来。

  贤高师跑去找,贤山师为了拍到好的镜头,就爬在水里,头顶着洞口,手拿着录像机往里录。

  就这样不断的用铁锹把打碎的砂石清出来,再排出一些淤积的泉水,反反复复的干到17:30。贤高师坚持要替换一个人,因为贤书师晚上要带课,就答应出来了。等贤书师从洞口往外爬时,才注意到狭小的洞口怎么能挤进一个人呢?当贤书师从洞口艰难的爬出来时,他全身已经湿透,泉水从头流到脚,嘴已冻的发紫。赶紧找来干布给他擦身子,没想到他嗷嗷大叫。才发现粘在身上的碎砂石被我用布一抹,不就拖了一层皮。没有用心观照,好心帮了倒忙。

  望着狭小的洞口,贤高师有些茫然,不知道如何从这个只有一头宽的洞口爬进去。贤书师指挥着:先在下面铺一层旧棉毡子,那是为了防止下面的碎石擦破皮肤;再以标准的右斜卧,先把头放进去,然后用我们的脚给他助力,就这样徐徐往里蛹动。当肩膀通过一半时,还是被卡在了石头上。里面的贤栋师大概有相似的经历,他在里面喊:“深呼吸放松身子”。估计缩骨法就是这样子的。只见贤高师的身子像面条一样,随着洞口的形状不断调整,从洞中不断流出的泉水,也瞒过了他半个身子。进过一番挣扎,终于挤了进去。

  泡了一下午的贤栋师,大家都担心他的身子。劝他出来用药石暖暖肚子,可他那种大炮脾气,一发作起来就必须一口气干到底,不但不出还提出非要在洞里吃饭。我们都不知道在四壁冒水的只容一身的阴暗的洞里如何吃饭。无论我们如何劝他,他就是不说话,一个劲地干。没办法,只能通过洞口把饭递进去。在一个四壁冒泉水的洞里,跏趺坐在泉水中,吃一口馒头,夹一片咸菜,再抬头喝一口冒出的泉水,恐怕这种豪爽只有贤栋才有吧!想起前天,他冒着大雨,只身一人爬到山上的水库查看水位;今天,又钻进暗洞,疏通泉水。一个是龙泉寺的最高点,一个是龙泉寺的最低点,不由得忆起毛主席的诗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这时传来班导法师的话:“都回去上课,谁不听话留他一个人在这干。”里面正干得起劲的贤高师,劝了贤栋师一会,就灰溜溜地出来了,看他左右为难的样子,倒是可爱的像个很讲义气的小孩,正同他的小伙伴玩的畅快,突然被母亲拎着耳朵,赶回家吃饭的情景。当我们都离开时,贤山师悄悄说:“贤睦师你留下吧,其他的先去上课,也正好暖暖身子,下课后连夜干出来。”哎,不知道里面的贤栋师能不能体谅到法师的这份苦心。


  我们坐在教室里上课,只听见一声声“咚,咚”的锤击声从楼底传来,这堂课学的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散乱”,大概也是此时同学们共同的心声吧!

  20:30,下课引磬刚起,我们像蜜蜂一样蜂拥到楼底,才发现贤俊法师一个人在洞口清理砂石,外面也架起了探照灯。法师赞叹贤栋师:“修行就应该有这股牛劲,今晚我们把它干完。”

  当大家提出进洞时,法师笑着说:“贤前师和贤高师已经抢先一步了。”我们只能做些打杂的外围清理。法师一边清理砂石,一边给大家提策心力:“从这狭小的空间,清除我们依师学法的障碍和违缘。”接过法师的工具,我也感同身受“对啊!正是内心积满了这些各式各样的砂石,才堵死了心灵的泉水。”法师又说:“你们看这个洞,多像法门寺的地宫。”经法师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了疲劳和倦意。

  那里有紧急艰险的事,那里就有不休息菩萨的声影。今晚亦是,22:30,贤启法师开完会,就匆匆的跑来了,手里还拿着干果和黄瓜。法师建议洞中的同学,先补充些能量,再换一批人。没想到洞中的这三位,边吃着干果,竟互相推脱。

  贤高师:贤栋出去吧,你都待一下午了。

  贤栋说:我才不出去呢!这么好玩,让贤前出去。

  贤前师:我刚进来,还没热身呢?

  我在外面献言献策:你们划拳,谁输谁出来。

  贤信师也苦苦“哀求”:要不贤高出来?你都进去两次了,让我也感受感受。

  经过一番交涉,贤高师答应出来,没想到长期泡在水里,身子冻得僵硬,又被卡在了洞口。贤信师急中生智:“谁让你贪吃那根黄瓜,撑的肚子都出不来了。”逗得贤高一笑,身子一软,就给拉了出来。急不可待的贤启法师一溜烟竟抢先钻了进去。最后贤信师还是找了一个照相的借口进去了。

  23:30,贤俊法师换出了贤前师,这时外面又下起了雨,忙完工作的贤山师和贤白师也加入了进来。直到凌晨1:30,整个暗道疏通。从昨天下午14:30,到今早1:30,11个小时的抢修中,几位同行分别在洞中坚持了:贤启法师2个半小时,贤俊法师2个小时,贤书师3个小时,贤信师2个半小时,贤前师3个小时,贤高师4个小时两次进洞,贤栋师11个小时。

  

  当晨起缘念问起他们的感受时:

  贤启法师:看到大家把常住当成家一样去奋力抢修,真的很随喜。

  贤俊法师:自家的地下室漏水怎能不卖力。

  贤栋师:一直忆念师父,就没感觉到冷和累。

  同行们的质朴,让我想起了师父的话:龙泉寺就是你们的家,就是你们的根本道场,我愿意生生世世同大家走下去!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82ab8d5b0100vzp4.html

发表于 2011-7-28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4日龙泉日记  (转摘)
炒豆腐的众缘和合
  上午十点半,贤满法师来到大寮,再次略施了他的厨艺——炒豆腐。

  满师来到时,豆腐与辅菜油菜、红萝卜、香菇,以及各种调味佐料全部准备停当。只听得满师一声令下“开灶”,旁边烧火的小净人在鼓风机的“呼呼”声中,很快将菜锅烧热了。满师将花生油倒入锅中,待到油烧到七成热时,加入姜丝、香菇,然后满师加入了适量加碘盐。一旁观摩的是厨师长马路,他表示平生只见过两位大厨如此炒法。
  满师解释道:“这是因为豆腐不吃盐,因此先要在油及佐料中加入盐。”

  很快,满师加入了红萝卜,抡起铁铲上下翻炒后,又加入豆腐。随后,满师再加入新鲜的暖棚油菜。稍后,加入蘑菇精等各种调味佐料。最后,满师又加入少许香油后出锅。几分钟后,另一锅油菜炒豆腐也出锅了。至此,一共大约120斤的豆腐全部炒好,整整盛了三大盆。

  这次满师炒豆腐,与上次从容备菜不同,而是如同禅宗心法直指人心——一来就直接切入主题,马上炒菜。虽说没有像鲁肃进曹营——一言不发,但绝无半句废话。甚至在炒完菜,脱下了围裙,临走时也只说了一句话仅四个字“众缘和合”。

  想一想,这四字真言也足以含摄炒豆腐的全部事项和意乐了

  法不孤起,仗缘方生。

  仅仅炒豆腐的各种原材料,就足以说明众缘和合了:先是贤启法师爸爸妈妈供养了500斤的优质黄豆,张厚生师兄开车拉了回来,四位义工运到库房,大寮义工泡豆子,李俊与马路等义工做豆腐,是众缘和合;某公司十几位员工经过近一个月建好暖棚,满师、乐师带领农场义工及其他义工整好土地,移植西跨院及冷棚里的油菜,在适宜的阳光、温度、肥料、水分等条件下茁壮成长,又在大寮、文化部等义工的参与下收获,大寮义工洗好、切好,也是众缘和合;红萝卜在平谷农场经过义工们的辛勤劳作,采摘收获,再运输到寺院,仍是众缘和合……甚至炒菜时的锅、灶、火、柴、油、盐等等,无一不是众缘和合,才有了看似简单实则奥妙的炒豆腐。
  
  这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缘生缘起,点点滴滴,在在处处,小到极其细微的环节,那一个不是众缘和合呢?!正如《朱子家训》中脍炙人口的一句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推而广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众缘和合的。

  诸有为法,皆从缘生。缘起则生,缘灭则散,缘起性空。

  佛陀说:“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大千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正如《缘起偈》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嘹亮歌声 回荡德尘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德尘居的大会议室传来的这歌声,远远地在金龙桥上就能听到。愈走近,愈真切,愈想贴近,从门窗口望进去,原来是老年组的老菩萨们在排练《三宝歌》。

  上午,是老菩萨们在见行堂绕佛念佛的日子。老菩萨们,更像是“小菩萨”,各个可起劲儿可精进了,每个周二从不落下,身着海青,肃穆庄严,眼观鼻,鼻观心,结手印,绕一圈又一圈。
  下午,菩萨们会来到德尘居大会议室为寺里即将举行的春节晚会排练合唱。今天与往日与众不同,负责人郑老菩萨为大家请来了专业的导演郑老师。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果然不同,从刚开始低沉而柔软的声音,转变成高亢且充满激情的歌声,响彻耳畔。这其中的奥妙在于专业的方法和真诚的发心。郑导演引导大家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来练声,因为其中有“a”、“me”等关键练声的音,且唱念佛号是很殊胜的。

  一位老菩萨说,今天导演教换气、练声,自己也找到那么点专业的感觉,不光如此,这么一训练对《三宝歌》的感受也不同了,佛陀的慈悲,在练歌时不知不觉就入心了,自己感动得不得了。郑老菩萨还为大家请来了钢琴,老菩萨们说,这感觉就更不同了。有了专业的老师指导,专业的设备,练歌的心啊,一个字,美!大家越唱越带劲,一遍又一遍,一直唱到了二点半。

  师父以这种善巧的方式接引了更多的人走上皈依之路、觉悟之道。

一位高级经理人在龙泉寺的体验心得(之二)
  为真正地去体验一回寺院生活,我早晨四点钟准时起来准备跟着大家一起去上早课。早课是4:30分开始,看来我还有足够的时间,不妨先领略一下龙泉寺的夜景。从东配楼住的地方一走出来,顿时感觉到山里初冬空气的清新凉爽。朝霞还没有升起来,只有几盏路灯发出的柔和的光些许照亮了四周的景致,远远地可以望见那几棵千年银杏和老槐古柏的黑色的倩影。

  天很黑,满天繁星笼罩下的龙泉寺跟本来就已非常安静的白天相比显得更加幽静,我觉得这是龙泉寺与别的寺院不同的重要地方。在别的地方见到的很多寺院要么游客成群,喧闹无比;要么商业气氛异常浓厚,总是在宗教氛围之外又加上一些我内心所不想接受、感觉并不舒服的东西,而这里却不是,很少有商业气氛,用自然纯朴和返朴归真来形容龙泉寺应当说是恰如其分的。

  顺着小路往上早课的地方走,突然听到了一阵阵的声音,停下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上早课的人们匆匆走在石板路上发出的脚步声。脚步声由远而近,略有些在山涧回荡的感觉,在静谧的夜色氛围当中听起来显得格外清脆和响亮。

  进到上早课的斋堂,一看!哇!已经是满满的一屋子人了,大家怎么都到得这么早,我还以为我是起得早最先到的那一批呢!屋子里非常安静,一切秩序井然,里面有很多人在自愿地帮助别人安静地去拿用于跪拜的垫子。我想起了我们在公司上班的情形。每天规定9:00到办公室,但总有一些人每天这个那个理由晚到。什么时候公司里那些人都能够像这里这些人一样自觉准时出勤,那我们的管理工作就简单了,大家的工作效率也就不一样了。我看了一下表,这时才凌晨4:20不到啊,是什么力量让这些人每天都那么自觉自愿地起大早来这里做早课呢?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带着我对问题的思考,我们在法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我们的早课。有好心的同修看到我是新来的,摸不着头绪,就主动给我递上了一本小小的经书,我就跟着大家一起诵读。一开始大家读得很慢,我还能跟得上,但到后来读得越来越快,再加上里面的很多字都是我平时所见不到的,不太认识,所以慢慢地就有些跟不上了。到后来干脆就跟不上了,我也不知道他们都诵读到了哪里。于是我就索性把经书给合上了,一边双手合十,一边仔细观察我前后左右的这些人了。

  站在我面前的是几位老太太,年龄大约在60上下岁的样子,她们对经书的娴熟程度毫不夸张地说达到了让我惊异的程度。她们也不用看书只是微闭双眼跟着诵读,只见她们的口型在飞快地变换,丝毫没有迟疑和停顿。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发现其他人的水平跟她们几个比起来其实一点也都不差,都非常棒。对于我这么一个在国内外受过数家名牌大学教育的人来说,这些艰涩难懂的经书的内容我根本就读不全也搞不懂,跟着读都跟不上,又怎么谈得上把它们给无比娴熟地给背下来呢!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简直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

  她们是怎样把它给弄得滚瓜乱熟的呢?若不是被佛法和高僧加持得到了神奇的力量,便却是凭借对佛法僧三宝的坚定信念,经过多少年如一日的千锤百炼而达到了这种水滴石穿和炉火纯青的效果,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也不知他们花了多少时间达到了这种效果,他们靠的是什么呢?经过思索我想明白了:她们靠的是一种神奇的精神,精神转化为毅力,毅力加强了行动,行动产生了结果,所以让我看到了眼前这仅仅代表一小部分结果的很小很小的一幕。

  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商业经济极为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人衣食住行都不发愁,但是精神生活却极为贫乏。我有几个好朋友,他们个个都是驰骋商场的将帅之才,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我了解他们,我知道他们也是跟我差不多的,亟需精神方面的资粮和加持。实际上在我看来,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物质层面的东西是可多可少、甚至在有些方面是可有可无的。人的适应各种物质环境的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的,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却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了在某个阶段就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包括家庭问题、健康问题和事业发展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并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和实践它,就像做早课时站在我前面的几位老人家一样!

  站在早课堂上,当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如同其他人一样,浸入其中诵读经书的时候,我突发奇想:等我回去后,一定要把在这里的所闻所见和自己的诸多切身感受说给我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听,让他们也来龙泉寺体验一下。哲学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我便开始憧憬着回去后与亲朋好友们分享这里的美好体验的那一幕的到来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b901017ol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6 12:52 , Processed in 0.23030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