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学诚师父法语摘录
[10.1]娑婆,翻译成堪忍:可以忍受,有力量来忍受。
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有种种缺陷、问题。其实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娑婆世界世俗层面的境界,充满种种苦难。释迦牟尼佛虽然也是处在这个世界中,但是因为心不同、业不同,世界对他来说是不同的。
娑婆世界,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佛法,更加容易用功、学习、修行、办道,更加容易体会无为法,证入涅槃。
[10.2]同一个境界,因为不同众生的业感不同,所以产生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我们不容易把娑婆世界理解成一个佛土,一个清净世界,是因为我们的业杂染、烦恼杂染、身杂染,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也是一个杂染的世界。
[10.3]我们好不容易能够所知一点佛法名言,好不容易知道我们应该怎样用功、忏悔、做功课、过堂等等,就这么一点点事情,我们知道了却不一定愿意去做,并不愿意真心实意去实践,只是刚刚开始一小段时间很新鲜,过一段时间不新鲜了就不愿意做了。
如果知道了不愿意去做,没有去做,则知道的又成了障碍,绝对成障碍。
佛法归根究底,教理行果,就在这个“行”字。
“行”与“证”是辨证统一的,没有行就没有证。
烦恼障、所知障,经论中不是随便安立的,具体对我们的现行都是有所指的。
[10.4]我们的见解都是断常二边: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都是两边。
没有去观察众缘和合,没有去观察错对在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善,外在的境界错的也是善;我们的心恶,外在的境界正确的,对我们来讲也是恶的。
善恶是我们怎么来观察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在于外在的境界。
[10.5]只有在法上行持,才不会有障碍。
行持的本身就有一种很强的观照力——自我观照的能力,(能提醒我们)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不能这么对人,不能这么对事。
我们自己内在的障碍没有了,就很容易与别人沟通。
如果不是这样发心、安立,一定会有问题。
[10.6]无明最大的问题是邪见,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内心的障碍就叫无明。学佛法就是要破无明,让我们内心光明、清净。邪见的出现和存在,是因为所知有问题;所知有问题,是因为能知有问题;能知有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烦恼、执着。
[10.7]需要讲一句话的时候,讲两句就是多余,讲十句是散乱,讲二十句就是浪费生命。起烦恼,就是心中有垃圾了。有垃圾不往外倒掉,人的心会难受,所以就喜欢说。内心里有烦恼,不动就受不了,所以就乱动。纯粹都是烦恼的表现。
如果我们内心寂静,看到这些同行善友就会非常真实、亲切。内心不寂静时,看到所有的人和事都是障碍、麻烦。
[10.8]什么叫“万法不离自心”呢?为什么讲“一切最胜故”呢?为什么讲唯心呢?怎么用心,就得到什么法;不懂得用心,就没有法,只有烦恼。
心用对了,法用对了,境界就不一样。
[10.9]很多人把虚妄的境界当作真实的境界,把有为法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一天做多少事,磕多少头,念多少佛,这些都是有为法。实际上我们设立这些功课、设立这些目标的深层次原因是要让我们发明心地,寂静自己的内心,要见到无为法,要涅槃寂静。这些才是我们的目标。
有为法修持的部分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不是一个目标,我们错把方法当目标,最后怎么能达到目标?
[10.10]要与无为法的涅槃寂静相应,靠的是智慧;与有为法相应,更多靠的是福德。
福德不够,就会障碍重重,有很多问题的出现;如果福报大,问题就少。
福,可以讲是有形相的,慧是无有形相的。
[10.11]心心念念都是有业果的,人的心识是流动的,每一个心识都是有业果的,所有的念头,都是有果报的。这样,我们对心念的了解、洞察,以及对有为法、缘起法的观照,就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对佛法没有真正意义上面的希求心,也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去作意佛法对自己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外在的因缘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10.12]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都是法,都是心功能的体现,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
什么心,变现出什么境,十法界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不仅仅是我们的娑婆世界。
心清净,果报就清净;心杂染,果报就杂染。
[10.13]世俗社会上一般有成就的人,多数都是自我意志比较强的人。自我意志比较强,要学佛法就非常困难,自我意志强,就说明我执重。
世间上追求成就,都是与“我”这个主体连在一起的。小到我们个人,大到单位、产业、土地、财富、员工,等等,都是与我联系在一起的;
佛法上的成就,恰恰要放下这个我,是与无我连在一起的。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法无我”,是他对娑婆世界的观察。
世间法是建立在有为法生住灭的成就上,实际上是建立在“住”相上的成就,暂时存在的成就。
[10.14]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用佛陀的教法来作意,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实践,团体的建设、弘法利生事业的开展?我们只有这么去做,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真正不共世俗的团体。
人、社会、团体、事业,都是假借因缘和合而有,任何一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些因缘是能够改变的,都与自己的发心有关系。
[10.15]很多人去研究心,去开发内心的宝藏,去追究心的源头在哪里。众说纷纭,有千百种说法。无形中,我们就会把自己很多有限的、琐碎的、虚妄的东西,作为要开启内心宝藏、寻求智慧源头、(挖掘)内心最本然的状态(的工具)去认知。
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我们奔流不息的妄念的状态.只有让我们杂染的心沉静下来,慢慢才能认清内心的方向、状态。
[10.16]没有系统完整的来认识,首先就没有这套学问,我们就很容易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认识附加上去,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修行、修心。
我们学习经论,实际上是去体会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境界。他们告诉我们如何来体会,如何来认识我们内心的境界,如何来用功。
[10.17]只有把得的概念放掉,心态才会正常。如果没有放掉,就是障碍,就会成为所知障——你不知道还好,一知道肯定起烦恼。别人得了什么好处,你没有得到,就会起烦恼。
如果把得的概念放掉,就没有失去什么。反过来,失的概念放下了,才能得。这种概念放下,才能够得到佛法。
[10.18]为什么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呢?
出家如初,因为你想去改变,“我哪里不对,该怎么改”,修行就是要改变自己。修行时间长了,不想去改变自己,老想去改变别人。没有意识到要改变别人需要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去影响、帮助别人,这都是有关系的。
[10.19]一切法,都是靠我们身语意的造作,都是业感。所有的造作都是有为法。在有为法造作的基础上,能显示出无为法的道理。
当然,我们应该这么去用心、去理解,不等于说我们听到了就能够做得到,也不等于我们说了就能够做得到。我这么说的目的,是让我们大家有一个不同的用心角度:怎么去用心,怎么去体会佛法。
[10.20]大部分人缺乏对自心的认识和觉察能力,甚至这种认识能力慢慢越来越匮乏,最后完全丧失掉了。
人的心性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所有的名言概念安立上去,与它的本体都是两回事情。所有的名言、概念,安上去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对心性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一些的体会、认识、了知而已。
[10.21]涅槃寂静,无为法,无有生住灭,没有形相。如果我们贪图功德,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得到什么,就会把我们得到的最后的结果作为我们的发心,当成我们的方法、手段、行持,这就是倒果为因。
只有说我们如何发心,如何行持,如何用心,我们才能得到什么结果。果是果,因是因。
[10.22]行与证,行的过程也就是证的过程。行就是做,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行与证是一体的。而不是说我们要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最后才能证到什么。
很多人内心不寂静的时候总是在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善知识,寻找法,寻找路。实际上,我们内心不寂静的时候,遇到法一样不寂静,也不会把它当作法。所谓法就是要让我们内心寂静。
[10.23]三法印(才是佛法的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只要法与这三个法相应,就是佛法,否则讲得再好也不是佛法。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法印,要同这个法印相应。
只有我们追求涅槃寂静,才会去实践,才会去追求诸法实相。追求的不是涅槃寂静的功夫和境界,我们只能以我们有分别的心、虚妄的心来认识世间上的种种境,虚妄心对虚妄境。如果真正追求涅槃,自然会反观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不寂静的地方在哪里,(思考)如何让我们内心寂静,并且会一直去实践。
内心寂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动力有几分,对涅槃的希求有几分,对终极信仰信几分,这都是成正比的。
[10.24]我们内心是苍白、空虚的,感受不到内心中佛法的力量,就很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弥补我们内心的不足,追求外在的价值,就很需要别人的肯定、赞叹、鼓励,来满足我们虚假的价值。
我们需要的是佛法的价值,自然而然我们各方面关系都能处理好,人、事、物一切的关系,一切的因缘,都能够处理好,佛法的力量也会很强,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也会很强。
《楞严经》里面讲:“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
转载: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