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86|回复: 0

[大德开示] 《静思晨语》之忏悔的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忏悔则清净
  凡夫众生,孰能无过?
  我们自懵懂无知而至体认世界,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错,皆须忏悔。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
  忏即「发露先恶」,悔即「改往修来」。人人皆有良知,能勇于面对现实,忏悔反省,始能自觉错误。进而坦诚告白,誓愿改过,并力行正道,则能明心见性,清净圆满。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开口动舌、举手投足无不是罪。
  学佛应慎防过失错误,切莫覆藏罪恶。时时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方得自在安然!
  依谁为师
  佛将入灭,阿难请示佛陀:「佛在世时,我等比丘,皆以佛为师,随佛而住,仗佛威德,劣性比丘而自调伏。佛若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何处为住?谁能调伏不守规诫、不能和睦者?」
 佛陀慈祥地回答:「佛灭度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不和睦群众、不守规诫者,汝等宜应谆谆规劝;知过者善,不知悔改者,默而摈之!」
  良师难过、佛世难逢,后世时代,学佛者更应以佛戒为师、依佛教法为住。
  知过不悔、屡劝不改者,慈悲如佛尚默而摈之!面对劣性之人,确是万般无奈!
  
  于大众书房的角落里,放置一个磅秤,看到它的人,都会自然地站上去,量量自已的体重,是胖了呢?或是瘦了呢?但是,却少有人会关心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其实也应该常常反省,看究竟是善业重?或是恶业重?
  这是简单的道理,但还需用心深思,不只要关心体重,更应该每天比量看看,今日所造作的善事量多?或恶事量多?
  如是比量,即能及时反省。有错立刻改过,使恶念息灭;已作好事使事日日增长,善念速生。
  心如镜
  「镜子」用来鉴照物体之影像,但必须镜、物之间有适度的距离,方能清沏映照;若把物体贴在镜上或尘封镜面,则即使是一面明镜,亦难映照境物。
  人之「心思」如镜,若欲显发智慧、明辨事理,必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俗子、凡夫孰能无过?有的是懵懂无知而犯错;有的却是有心蓄意而故犯。
  不论有心或无心之过,都必须忏悔,忏悔则清净。若心离罪恶,则离烦恼;亦如镜离尘物,无不明净朗照。
  从心做起
  不肯认错的人,永远无法改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的人可能错而不自觉,亦可能明知故犯,这都是日常习气累积而成的。
  每个人都曾犯错,有人犯「粗相」的过失,也有人犯「微细」的错误;这是烦恼的根源。
  所谓「粗相的过失」,是由于观念不正确而导致行为的错误。例如社会上许多作奸犯科之人,皆因心念偏差引起罪行。心存贪念,则身现取态,若强取则成为抢、盗之罪行;心有贪色之念,则身行奸淫之罪业;心起瞋念,则言行粗暴,甚至争头号杀戮。
  所谓「微细的过失」,即观念上的错误。主是存于心而未现于形的过失,虽在心念不正,但未现于行为;仅止于内心充满烦恼歹念,而未造下伤天害理的罪行。此过失虽覆藏于心中,却是烦恼的根源。
  人之所以造罪业,皆起于错误的观念,心念一旦失控,则会显露于行为上。学佛者改正过失,必须从根本心念做起,才是治本之法。
  「心是恶源,开为罪薮」,一切罪业皆因爱欲使人愚蔽,一切造作皆由无明而起,不可以为小恶而轻忽。须知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若放纵自己随心所欲,则罪恶源源不断,逢身所感受的果报,将不堪设想。
  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愿改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当心中有错误的想法时,应赶紧发露忏悔,面对现实,勇敢认错,积极改过。若不肯坦白认错,还强调夺理、覆藏罪恶,在心理上则会有严重的压迫感;因为人人都有良知,做错事便会耿耿于怀而起烦恼,无法自在解脱。
 所以,心灵上有烦恼,必须自省过失;否则如同乌云遮月,心地一片黑暗。唯有自觉错误,誓愿改正,不再重犯,并力行正道,亲近良朋益友,心中才会舒畅坦荡,呈现出清净与光明。
  「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赖断」,人生无常,能闻善法,遇善知识启发正念,即应精进勤快,不可拖延等待。
  向前走
  人来到世间,即需互相负责任,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不论布施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尽自己的责任。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专心于今日的道念,把握今天的时间,注意自己今日的行动。忘却昨日种种烦恼,绝不计较过去是非。
  若能舍离念着之境,则能分别真伪,明辨虚实,专心一念地面对今日的真实人生,永不沉溺于过去;若一直停滞在过去,就会产生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瞋怒,不甘心。
  所以要谨慎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守护今日及未来的道念,排除无谓的烦恼、执着。
  慎独
  修学佛法,实非三、五天的事,应学兹在兹,时刻不离修心养性、端正行为。
  有些人最初修学时,非常热衷也很认真,但时日稍久就逐渐松懈了。所谓:第一年学佛,佛在眼前;第二年学佛,佛在半天;第三年学佛,佛已不见。实应深自警惕。
  「君子慎独」,一个人独处时,行为亦不能苟且放逸,务必谨慎于闲居时之所作所为。学佛者「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行兹在兹,何时人可地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犯错造业。
  通常人只在众目昭彰下会注意自己的形象。真正的君子则是内外合一,表里一致,无须臾片刻违仁损德。
  修行如初,则成佛在有余。若能长持佛心,恒修佛行,日新又新,德业与岁时俱增,则修行功德圆满。
  学佛者的起步
  没有深入接触佛学的人,总以为佛法多么玄虚、奥妙,或以为它是脱离人间的学问。须知佛法是人间生活的指标,是塑造人生美态的教育。
  如我们每日早课完毕静坐时,反观自性,清净心地,反省昨日的功过得失。对人、对事无过失则心安;有错误,即应发惭愧心,加紧忏悔,莫再犯错。
  孔子赞美弟子颜回:「不行怒、不贰过。」这的确是待人、处世的良方,也是学佛者应有的起步。
  一般人稍有烦恼,就会说:「我今天情绪不好……。」这就是凡夫,因理性薄弱,容易受情绪控制。圣人不受情绪所染,不随境转,更不迁怒于人与事。
  「不贰过」——做人处事有过错时,应力求悔过。悔过后,不应再犯同样的过错。做人理应如此,学佛者更应努力、守志持戒。
  如果习性未除,在不自觉中,还有无明的过犯,更应以「不贰过,不迁怒」,时时警惕反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1:59 , Processed in 0.17833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