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78|回复: 3

转: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万万不可诽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万万不可诽谤!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
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
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
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
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
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
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
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音“单”),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
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
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
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
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
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
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
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
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
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
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转自豆瓣社区

[ 本帖最后由 静显 于 2011-7-15 14:31 编辑 ]
发表于 2011-7-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恭敬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历代高僧大德读儒书、学儒家的实际行动

印光大师,阅读道家太上感应篇,把此书发行流布了几百万册。
印光大师:“儒家与佛家——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
净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阅读道家太微仙君功过格,仿写出了一本《自知录》传世
请看祖师写的序言,自述是根据道家太微仙君功过格而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221930/
圆瑛法师说弘一法师是三百年来一人。弘一大师,自己读儒书,赞叹儒书,教诲大家学儒书
印光大师说: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儒释一贯?序)
印光大师还说:“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又说:“初为真儒,后为真僧,可谓不枉读书学道。世有真儒,方有真僧,彼无赖之徒出家者,皆破坏佛法之魔王外道也。”
印光大师还为儒家书籍《格言联璧》作序弘扬(《文钞》〈初编〉)。
宣化上人:儒教是佛教的根本;世界的好坏,关键在家庭。家庭教育好,子女的前途就光明;家庭教育不好,子女的前途就黑暗。佛教经咒偈诵也好,四书五经也好,常讽咏、朗诵,可以怡悦性情,涵养气质,打下人格基础、增进语文能力。
净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师说:佛法之盛衰,由儒学之隆替。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乃为真佛,以真儒心行而学佛,则不学世之假佛——名利存怀,偷心见刺,魔王长欢,大圣永叹,坏周室者齐桓、晋文耳(齐桓公、晋文公打着尊崇东周的旗号,为自己谋利,周室反而更加衰落了)。
藕益大师还说:“世、出世,固不可判作两橛,亦不可混作一事。盖儒佛下手同,要归异。虽从真儒下手处下手,学道有基;不向真佛要归处要归,真性不显。东坡学佛,然后知儒,以宣圣出春秋世,众生根性机缘未熟,一往且就伦常指点。五乘格之,仅属人乘。闲露极谈,终不彰著,非藉三藏十二部教,求开眼目,不唯负己灵,宣尼亦受屈多矣。”
藕益大师早年习儒,二十岁时因诠释《论语》到‘天下归仁’句而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他终究不以儒学为足而归佛出家,但在他以后的著述中仍有以佛理释解儒书的大作,如《四书藕益解》五卷,《周易禅解》。
憨山清公大师的《自叙年谱》中记载,大师曾嘱咐侍者要经常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弘一大师也常劝僧俗大众要读《格言联璧》:“我在童年的时候,常常读《格言联璧》,到了三十岁以后,才稍微注重人格修养(这是大师自谦),也是奉这本书为圭臬。现在我已经出尘离俗二十一年了,偶尔披览它,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真是百读不厌啊!”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则彼始终不容有,殊胜佛法之规故。”
佛理能如甘露滋润众生,要众生都欢喜学习信受,这就不得不观根性机缘,为之分别宣说。
一个佛理, 对佛家弟子, 当用佛经言语表达
对道家弟子说, 当用道藏言语表达
对基督徒说, 当以圣经言语表达
对儒家弟子说, 当以孔孟言语表达
诸法之所以空相, 就是因为法没有佛家相, 没有道家相, 没有基督相, 没有儒家相, 不论用何言语表达, 大乘法是这个佛理.
譬如孝顺父母,佛说当孝顺父母,儒说当孝顺父母,基督说当孝顺父母。
佛法是孝顺父母,而不是佛说,儒说,基督说。
一切世间法、外教善法,都是针对众生根性因缘的方便教化。
他遇不到佛法说孝顺父母,或者不肯信受佛法去孝顺父母,但他肯依圣经、弟子规去孝顺父母,此时圣经教诲孝顺父母就是针对他根性因缘的佛法。
譬如佛说我慢是障道的因,儒家说谦,基督说谦卑者必被升高,骄傲者必被降低,佛法并不是佛说,儒说,基督说,而是不应贡高我慢。
有的人的根性机缘欢喜听佛说教我慢,有的人根性机缘欢喜听儒说教我慢,此时我们若把儒说封杀了,这部分根性机缘要依儒得度的人,怎么办呢?
所以宣化上人告诉大家,老子是迦叶长老再来,孔子是水月童子。
佛菩萨观察众生根性因缘,化各种身份去度脱众生。欢喜儒说的,就化孔子来教诲。欢喜上帝说的,就化耶稣圣母来教诲。
但是这些化身,是针对众生当时的根性而为,最终的目的,还是度化众生向最终的生死解脱道,所以佛陀要告诉大家,佛是终途,外道只能走到一半,不究竟。
别因为自己暂时不能理解、接受,就妄作分别,论说「这是法」、「这不是法」。
胜乐金刚密续偈言说:所谓甚深法,虽未能理解,不应嗔或谤,法性不思议。
由于众生无量,心和想法也是无量的,所以说法方式也是无量的,不是我听得懂的、能适应的才是佛法。
密乘戒律「十四根本堕」中说:不可诋毁自他宗派,所谓自他,有上座部、下座部之分别,或佛教、外道之别,所以连外道之法,都不可以嗔恨之心加以批评。在应断的十不善行中,如果批评他人宗派就会犯「不恶口」罪,破了自己「不恶口」的戒。
现在要说个故事。久远劫以前,释迦牟尼佛还是一位名为确比丘的出家众,阿弥陀佛则是措哇养达比丘,当时两人都分别为大众说法。
确比丘只说实相了义法,虽然也有一些弟子证悟诸法实相,但也有很多人因不了解而谤法而堕地狱;
而措哇养达比丘比丘则对不同根器的人有时说了义法、有时说不了义法,很多弟子见到了诸法实相,弟子就越来越多。
确比丘因此对他说:「你说的是非真实语、不了义法,是为弟子的面子而说,我不是你这样的人。」以此因缘,确比丘七十生落入地狱,六十生中忘失菩提心,九万投世生为畜生,六万世生为人、但为贫穷且无舌之人,最后在五浊恶世,生为释迦国净饭王之子,终于修持而成佛。
确比丘因谤法之罪,只能在不净国土中成佛;而措哇养达未曾谤法,且持戒清净,所以在净土成佛。所以我们实在应该小心。由于我们还没现证自心本性,被深厚无明所遮障,总是鲁莽地批评别人,这样是很容易堕入地狱的。我们都还看不见别人的功德力,也看不见别人的神通,没有他心通,所以不要随便论说别人说的不是佛法。
一个有四只脚的大铜器,只有一个人、再使力也是抬不起来的,各教派如果互相帮助、互相赞叹,佛教法才会兴盛。一位利益众生的菩萨,对声闻道也应了解,对他宗他派都不了解是不行的,这样才能广利众生。我们想得到遍知的果位,所有大小乘佛法都要了解,连外道法都要有所涉猎。有时我会想:「为何佛陀要了知一切?」佛是为众生而成佛,若为自己,成就阿罗汉即可;因为佛了知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愿望和细微的差别,所以要具足一切方便,因为众生心无量,所以法门无量,所以不要轻率说他人是非法。
观世音菩萨多少化身? 这些化身有佛菩萨高僧大德,还有无数其他身份深入到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你对面不识菩萨还诽谤呢。


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





忏悔过去曾经 出言不逊、谩骂、诽谤过儒家、道家及祖师大德的业障及过失,永不再造!阿弥陀佛!  
忠告学友:
不这样忏悔也会成为修行佛法道路的障碍的




-----转自豆瓣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5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标题

长怀敬畏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2 16:36 , Processed in 1.68809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