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65|回复: 9

[大德开示] 冯达庵:关于净土的开示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达庵阿阇黎关于净土宗的开示(转)


第三节 净土宗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以性理已与佛互融也;世寿告终,娑婆缘力不复牵缠,遂得完全解脱,专归净土。此本地上菩萨能事,非凡夫所能致;阿弥陀如来具大弘愿,凡夫苟信、愿、行三事具足者,临终亦得往生。此中国净土宗所由起也。
  

中国之有净土宗,自东晋慧远始。深明涅磐妙旨,兼达《华严》胜义,念佛三十年而后收往生之效。此实从性起修,迥非散心可比,许其得预报土也。元魏初译《摄大乘论》,阐发往生极乐之义,非初地以上菩萨不可。凡夫无此资格,今生念佛只种初因,盖于心地植一净种而已;生生念佛,渐次发达,终有往生之期。学人求速成者闻而生畏,有主张往生兜率;欲界所摄,凡夫所能及故。证阿弥陀如来之位者,其数本来无量,法藏比丘乃得果中之一人。在因地时,曾发大愿建立化土,将来愿生其土者,不论圣、凡一律摄受。昙鸾、道绰先后提倡此义于陈、隋之间,唐初善导继之,凡夫能生净土之说遂盛于世。然所见之佛多属应身,与菩萨往生必见受用身者异。
  

中国净土宗既为凡夫而设,往生当以化土为限,然亦有因根机、方法两殊而得迳生报土者,不可不先明其原理。分述如次: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 原理
  
有具体之身,必有所依之境。境界之垢、净,由于自心之执着与否。凡夫识执坚固,所感无非烦恼之境,所居总称垢土(间有美善境界,亦烦恼摄);圣者识执消除,所感无非安乐之境,所居总称净土(虽入热闹场中,亦安乐摄)。然圣位高下不齐,净土境界遂有差等。佛于诸执无所不尽,故所居净土最庄严。单纯法身无净土可见,姑不具说。诸佛受用身,不论有无色相,皆有净土可言:或显示庄严之迹,或隐具庄严之致,要皆加强水大以开敷之,复增火大以辉耀之,从而一一条理其意趣者,则妙观察智之功能;彰为妙相时,总体有类大莲花,花之上建立清净国土,事事物物无不庄严超俗,所谓极乐世界是也。行者能入观自在三摩地,自然感见;凡夫恒为识缚,迷不自觉耳。而因行者功夫深浅,所感略分二境。
  

(1)报土
  
行者已与二空真如相应,佛性分明呈露于心者,则能以妙、平二智证明诸佛由本性流出之净相,故所感纯属智境,纵兼用识亦不妨碍。此名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皆绝对无量。
  

(2)化土
  
行者只与生空真如相应,自心佛性尚未发明者,虽能解脱六识缠缚,不复牵于尘境,得归根于第八识,然俱生法执尚存,不免异熟识之拘碍,所感见者不过变易身土,所谓无量寿乃相对无量,佛与菩萨皆有涅?之时。(见《观音受记经》)
  
常住报土之受用佛皆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法身寓乎其中,化身依之而出。《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故极乐世界原为诸佛通境,非一佛所专有。“阿弥陀佛”四字乃“无量佛”之义,“南无阿弥陀佛”即“皈依一切佛受用身”之意。配列西方,则准俗谛“归结”之义比况受用果也。净土宗隐以“阿弥陀”为一佛之专名——即法藏比丘证果后之特号,专念一佛较易成功,亦一方便法也。然专名“阿弥陀”者亦不只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尊同名同号之阿弥陀佛云(见《龙舒净土文》)。或皆法藏果位之化身,但无根据。
  
《佛说灌顶经》略谓:“十方净土均可随意往生。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此约专名)国独多?’佛言:‘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心乱无志。为令众生趣向归一,易于成就,故偏赞一佛土耳。’”研究家不可不知此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二 根机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知极乐世界关系根机甚大,非人人皆得往生。盖如来之身非善根太浅者所能亲近,庄严之地非福德太薄者所堪享受也。净土有权有实,能生根机则分三品。
  

(1)上根
  
洞彻佛性,不受烦恼、所知二障之累者,庶称上根。此类根机已获得朴素法身之位,能与普贤心相应,惟妙、平二智尚未发展,不克自显庄严净土。然既免二障锢蔽,则他佛以福德性加持时,得令自心速开此性,当下显现他受用土;虽往生须待肉身谢落之后,而即生一入三摩地,妙境既随时现前矣。
  

(2)中根
  
未见佛性、但能解脱烦恼者,可称中根。此等根机尚未入法身之位,虽与“无生”之旨相应,只能不受六尘留碍,所知障尚厚,自心福德性未易开发,惟从事迹上三种布施获得局部福德因缘而已。如能发愿往生极乐,则以弥陀之接引力,临终不致入于偏空涅?,得转生方便净土,自成变易之身。
  

(3)下根
  
具缚凡夫二障俱厚、佛性埋没殊深者,则称下根。此类根机虽植人天福德、因缘,与言解脱,渺不可期。但能真诚发愿趋向极乐,隐隐中自获弥陀吸引之力,使心地净种潜萌;因弥陀本愿无所不摄,真诚者必起感应也。日日念佛无间,则与弥陀联络渐固。临命终时,诸识暂断,净种独存;第二念起,意识复生,已觉随同佛菩萨化身西去。惟未能得生变易土,则权设化境以居之,仍须涵养莲胎之中,多劫然后现身也。
  
三根胜劣不一,要非一成不变。初未见性者,因真诚念佛之故,弥陀引力日强,能令佛性逐渐开发,二障逐渐微薄,未往生前,如获大彻大悟,则中、下根亦可升为上根。倘用功不知精进,佛性终身潜伏,而又素缺福德、因缘者,则无生西希望,惟种一净因,来生或得继续念佛而已;福德稍厚者,亦得生天。但临终若得善知识加持,亦许摄入化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其三 方法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非若教家所习“圣道法门”之难行(见《十住毗婆沙论》),堪与禅、密两宗鼎足而三。此宗实行方法,以《楞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为主要条件。深达此旨,无不如愿往生;否则尚无一定把握。“都摄六根”者,不与六尘勾结,内守根性,从此发明八识净相也——此净相即建立净土之基础;“净念相继”者,于净相之上,提起弥陀本性,与他佛清净法流相接,念念不忘,终得被摄坚固也。净念方法有详有略,大别二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一) 观想
  

(1)从色相观佛为入手方便,由相会性即见真佛。详细方法有三。
 
 
(a) 《不思议经》所说
  
法于现在诸佛中随心所乐奉为本尊,起大净信心,于精舍内建造尊像(或用画图),相好庄严。即于像前恭敬礼拜,借假相契会如来真实之身。上下谛观,一心不乱,乃至离像亦见佛身在前。已了了分明,则舍相存性,勤修供养满三七日,福德大者即见如来真身出现。此须以雄猛精神求之;若稍滞怯弱之心,便不能成。确见真身,即请佛为说如来“不思议境界大三昧法”,并须自觉所见不过识所表现,当体全空。功行精熟,即入随顺忍,或登欢喜地,舍身则往生极乐世界(或妙喜世界),恒常亲近如来。夫任观一佛均能往生极乐者,以极乐为一切佛受用身通境也(妙喜则一切佛金刚身通境)。此法,上根适用之。
  

(b) 《思维经》所说
  
法以心眼先观自身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次观此骨辟方一寸,色白如珂。次观全身白骨变琉璃色,净光洞澈。次观此琉璃身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提。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入后复放,循环观之。白色初少后多。自身既能随念大放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对面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佛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念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及其纯熟,虽不作观,佛相亦常现前。如是,临终自有把握。此法,中根适用之。
  

(c) 《观经》所说
  
法分十二层观想,每层所观须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乃称成就:(初)观日,(二)观水,(三)观地,(四)观宝树,(五)观宝池,(六)观楼阁,(七)观花座,(八)观无量寿佛宝像,(九)观无量寿佛受用身,(十)观观世音菩萨,(十一)观大势至菩萨,(十二)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上根观法也。初观藉引光明性,二观藉引滋润性,三观至七观建立依报,八观至十一观建立正报,十二观则普现无数佛菩萨及诸眷属与夫一切庄严事物矣。十二观法成就,舍身必生报土,又何疑焉?中、下根不能观此胜境者,但观三圣化身立莲池上,可矣。(《观经》以此为第十三观。)观之纯熟,临终得生化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2)持名
  
心、身俱弱者怯于观想,则可执持名号以代之。略分二门。
  

(a) 定心念佛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承上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来。盖既具善根、福德、因缘之人,发愿往生极乐国者,须持名至一心不乱,而后可操左券也。一心者,一心念佛也。心中密提弥陀本性,藉持名号播为言音,水轮从而滋润之,净种虽未遽开,然既渐形坚定矣。不乱即三昧之初步,善根厚者,净持一日即得此境;次焉者,须持二日乃至七日而后得之;七日以后心犹散乱,善根斯逊矣。既得一心不乱,如能直入三摩地,真佛随时现前,舍身决生报土;不能入者,临终仍不颠倒,见佛菩萨来迎,生于化土也。
  

(b) 散心念佛
  
《观经》色法十三观皆定心念佛摄。外此而能生西者复有三观,不须定心,惟以善根为主;盖夙生固尝散心念佛,未获如愿西归之流也。然弥陀摄引之力虽未到饱和之度,今生倘遇增上缘,亦有往生机会。第十四观摄上品,以能发菩提心者当之;第十五观摄中品,以能止恶扬善者当之。——此皆发愿回向便得,不须刻苦念佛也。第十六观摄下品:现生本来广造恶业,转世应堕下三途,而四大分离之顷,意识无暇缘恶,宿根不无流露之机,倘遇善知识来临,向其提起弥陀本性,则善心顿发,趋势猛利;更依善知识之教,明念佛号十声以上,藉水轮滋润之功,居然净种活现,不被恶业牵累,能随瑞相栖神化土之莲胎。——此全仗善知识加持力为增上缘,否则无此特效。但夙生若未植相当之根,临终纵蒙善知识加持,仍不得往生耳。若夫夙根既具,平日又能修善发愿,一生虽散心持名,临舍报时,倘得善友助缘,宜有生西效果也。
  

以上所举为净土宗应有之法;亦有兼诵陀罗尼及《阿弥陀经》以厚缘力者。陀罗尼能令行者决生报土者,厥为无量寿根本真言。然须依轨修之,属密宗范围矣。常途所念之往生咒乃根本真言之一部分,苟得正当传授,助力亦大。
  

净土宗亦有祖师之名,但非如禅、密两宗之一脉相承;凡提倡本宗最力,复能以身作则、精进不懈、有切实瑞应可言者,后人每尊之曰祖。晋之慧远、唐之善导、宋之延寿,其最著者也。唐以后多用持名之法,观想一门罕能实践,因无三密加持难成就故。若用三密仪轨,则又不属本宗范围也。


出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76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达庵:净土篇 (转)

2009-11-07 21:08:40 来自: 夕阳


佛皆有其所化之土。娑婆世界外,佛土无量无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无所不遍。各各佛土应现何等境界,恒视化主本愿欲化何等众生而定。如释尊愿力在化导堪忍烦恼众生,故娑婆国土特现垢秽之象,因有秽土之名。


娑婆世界之西,越十万亿佛土,有阿弥陀佛化土,名曰极乐国(或称极乐世界),庄严清净,绝非娑婆可比,故又特称净土。略述内容,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楼阁树林,栏楯罗网,莫不琼瑶灿烂,珠宝辉煌(此等境界,姑藉人世金宝为喻,实则庄严胜妙,尚非诸天所能企及,无论吾人垢心所现之金宝也)。池中莲花,青黄赤白,妙分四种。众生自花中出,根身端洁,衣食随心。彩禽和唱,天乐自鸣;网树乘风,清响并作;一一皆演微妙法音。其中众生,既成大菩萨、阿罗汉者,为数无穷。阿弥陀佛放其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佛土,无不洞彻。任何佛土之众生,有发愿往生其国者,于其命终时,或率诸圣众相迎,或化佛菩萨代接。左右二大士,一为观世音,一为大势至,辅弼度生,随机说法。凡生其中者,以处境特胜,永远不复退转,故能超出三界,脱离生死。欲知其详,当取《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佛经》细读之。


国土莫不依妙有之理而存在,然须有所征验,凡情之信乃深。天道之美,有天眼可证,世尚少所致疑。惟极乐国远在十万亿佛土外,菩萨法眼犹未易窥,娑婆众生更难闻见。欲信其有,根本上当以佛说为凭。夫佛之所以为佛,为六度万行圆满无缺也。


六度之中有持戒,持戒之中,以妄语为四重犯之一。于语稍有未实,戒行即有所亏。六度既缺,佛岂能成!故知稍有妄语者必非佛。既有成佛之瑞应,定必言言皆实,无所用其狐疑。释尊之谈净土,兼有十方诸佛现身证明。此而不信,未免辜负诸佛恳切之心,抑亦未明妙理之过也。或曰:西方如是遥远,佛眼始能洞悉,吾人如何往生?曰:依吾人共识比例之,西方不能不在十万亿佛土外。若论究竟,固当处即是。盖当处之间,无量国土胥在其中。娑婆、极乐之分,视乎自心之显现耳。净土既的实存在,而一生其国又永不退转,是故吾人欲脱离苦海,自以发愿往生为唯一妙法。愿力要义,既具前篇。然而闻者或致疑曰:人情孰不欲富且贵?愿力既万能,南洲之中,生生世世,贫贱恒多,富贵恒少,其故安在?曰:无论何愿,必有相副业力为之资粮,实效乃得而现。譬如农夫植物,无其种固不可;有其种,又必须相当培养也。凡情富贵之愿,不能相偿,以缺布施等行为资粮耳。设至心行善,未有不如愿者。“世法篇”所举之乞女,非其验欤?常人恶念纷萌诸心,恶誓每形诸口,不论由衷与否,总属愿力一类。而恶业又在在造作,适足为其资粮。再世不坠三途,既属难得,又何怪贫且贱者之多耶?是故往生净土之愿不可不发,而净土资粮不可不备。此等资粮,又非徒事布施便足相济,须别修净业之行。其行维何?即忆念阿弥陀佛也。


佛莫不在众生心中,而众生能相忆念,便现身接引者,此惟阿弥陀佛本愿为然。他佛愿力虽皆弘大,而旨趣则各有所尚也。是以欲生净土,必须忆念阿弥陀佛。忆念之法,别为二种:一曰观想,一曰持名。


观想之法,具详《观经》,可不繁叙。其中要点,在以弥陀、观音、势至三圣妙容及极乐胜境,详示于世,俾众生确知标准,藉以住心。心本无住,住则著境。此法独取著境以为入手方便,及观想纯熟,则著境转入无住,意识化为真智,而成念佛三昧,净土时现目前,固不待命终报尽始足言往生也。夫入定而有所依傍,不落凡夫定,即落外道定。观想法虽取境入手,却为出世间上上定。其所以然之故,为凡夫外道等定,只藉境系心,心之驰散虽得收摄,而所藉之境,住著不能舍,反成妄执。纵能发现五通,亦有漏边事;即能得鱼忘筌,将妄执逐渐化除,归于无著,而根本烦恼,无法打破,依然六道长沦,故其为定,如空花之邀空果。观想法所对之境,一一取诸西方庄严佛土,一花一叶,一沙一砖,莫非释尊所亲见,与理想假设绝不同科。心之与境,原相表里。心净则境净,境净则心净。极乐众生为其心净,故日与圣容胜土相接。反而言之,我辈设能开目闭目皆得瞻仰圣容胜土,则我辈日趋心净可知。弥陀佛土原以类聚此等心净众生为主,我辈既具若是资格,而不能如愿往生,诚理之所必无者也。是以此定取境入手,表面若与凡夫外道同,而实为上乘之圆顿法。然行此法,万不能与《观经》相违。使行者心中自拟一种胜境以为观想对象,势必阴魔炽盛,陷入邪道,以十方虚空中原无此等理想佛土也。即所观之土,为虚空所固有,而化主愿力,与弥陀不同,亦不现身接引。此从事相说。称理而谈,弥陀性德在吾辈心中最易发现,一加提起,即脱露而出;别种性德,较为深藏,未易显现,故形诸事相,与忆念有相应不相应之异。


观想法殊极微细,非人人所能致思。稍不如法,又坠邪观,于普接群机之道,诚有所未备。故释尊更立执持名号之法,简称持名。此法但诵阿弥陀佛洪名,或加“南无”于上,共为六字。南无者,皈依之义。兼此二字,所以表向往之殷也。无论何等根器,苟于此法信、愿、行三事具足,无不一生成办。此又圆顿法中之最捷迳也。顾此法极为单简,寥寥数音,何以能收万修万人去之效?从事相说,则以时时称诵洪名,佛力自必时时加被,临终之际,遂接引生西。此固弥陀本愿如是,无庸他说。然世之喜谈性理者,或以事相解说,未能默会妙旨,因而不起正信;即能信矣,或不免以持名只为排除妄念之一种方法,而不起往生之愿。信、愿不具,行亦何为!是故性理之释,又不容已也。


洪名不可思议,本不能专就其音立论。然即从音解释,亦未尝不可。夫音声之道,微妙无伦,苟当于性,即现感应。古乐能移风易俗,足为音节可提善念之一征。若晋之师旷,琴音且通法相,故奏清徵,则玄鹤来舞;奏清角,则风雨肆威(出《韩子》)。彼乐师耳,因体验之精,尚知某音应鹤,某音应风,某音应雨之微理,况如来具有妙观察智乎!阿弥陀者,义含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原不离常寂常照之旨;而特表以此三音,乃释尊称性而立。以此性德若发表为音,当作“阿弥陀”三字之声。反之,凡称诵“阿弥陀”,心中相当性德必起而感应。若易以他音,斯无如是契合。故持名之法,虽极单简,而无限妙理寓乎其中。


执持名号之初,如未尝修定,其心未免驰散,不可不专心致志以为之。口中字字玲珑,耳中字字分明,意中字字递接,妄念可得而伏焉。心稍不专,游思杂虑,又乘机活动。口虽玲珑,耳不分明矣;耳虽分明,意不递接矣。经验渐久,熟娴摄心之道,乃得由散而定。每一持名,惟一念单提,三根交彻,性德遂发挥光大于其中。念至极熟,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号,两相浑融,无可拟议。是谓初入一心不乱。


音、性相感,持名则性显,固矣。然发音以持名,舌根之外,恒有意、耳二根连带俱动。此二根之发用,亦与性德相感通,是故持名不惟声诵而后有效也,即举意默念,与倾耳注听,皆可感召性德焉。明莲池大师(莲宗七祖)谓:海昌村民某甲,有老媪死,附家人言阴冥事;甲默念阿弥陀佛,媪忽致敬赞叹;问其故,则睹甲光明满身也。此为默念通于性德之证。且可知:凡人念佛,自身恒有光明,肉眼自不能睹耳。


本性光明,因念佛而发露。心相循精进力,默运潜移,渐次钟为清净色相。如现生业果尚未谢落,而净业功行大备,则净智、辩才、神通、瑞应种种胜相,自然流露而出。此为即生亲证念佛三昧,与观想节所论殊途同归。洎现身命终,形诸事相,为弥陀亲率西方无量圣众来迎,己则乘金刚台随佛往生其国。实则此心早自如如,娑婆、极乐了无界限。无所谓往,无所谓生,往生云云,乃不往之往、不生之生耳。此属上上品位,不可多得。如净业功行未满,而现身既达殂谢之时,则以念佛光明显著,阴境不能相扰,形诸事相,亦见西方诸圣来迎。惟心相发展未完,不能与极乐境界遽相融洽,则现莲苞未放之象。阅相当时期,心相发育成熟,乃有花开见佛之境。此固人人所能达到之事也。其中品位,尚有种种分别,详如《观经》说。无论何品,皆能一生成佛。以终日所闻无非法音,所接无非圣众。六根既净,八苦又捐,一切烦恼,不期断而自断。本性光明寂静之德,遂得发挥无量,而与佛合。中间化身入十方世界,以满六度功行,阎浮提中在所应有。惟或现沙门身(出家人),或现帝王宰辅身,或现居士命妇身,示迹无定,行同常人,世罕能测其蕴。若现三十二相之应身,为三界所共知,则在万行圆满时也。
执持名号之效用,既洞明其理由,则信当益深,愿当益切,行亦当益笃。行之功课,古德论述甚多。《西归直指》、《修西定课》等书,在家人均可取法(若欲仿行他著,亦无不可)。参考经典,如《弥陀疏钞》、《弥陀要解》、《观经四帖疏》、《无量寿经义疏》、《普贤行愿品》、《净土津梁》(或《净土十要》)、《净土津要》等,皆当研究。若更广阅本宗著述,尤佳。


本宗著述之外,又有重要经论,在所当读者:为《圆觉经》、《维摩经》、《楞严经》、《楞伽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成唯识论》。若其他经论及各宗著述,则视学者余晷多寡与能力大小而择读之。


偈曰:业海苦无边,殷勤把手援;有情非尽度,誓不取泥洹!



出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5845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要论 作者:冯达庵

序(印光大师)

序文如下

甚矣众生之昏迷倒惑,莫能自悟也。背本具之如来智慧,逐幻现之众生根尘。于空华幻影之声色货利,起爱憎执著之贪瞋痴心。贪瞋痴既起之于心,杀盗淫便作之于身。自兹久经长劫,互相报复,从苦入苦,无所底止。纵或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善道,而惑业未断,福尽犹复堕落,轮回六道,了无已时。然得人天者如客居,堕三途者如家乡,如是则不但三途可畏,虽人天亦复可畏也。于是大觉世尊,特垂哀悯,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众生,说种种法。大根则直说一心具造之理,令彼亲得证悟,小根则详示三世因果之事,令彼渐次修持。既知此理此事,谁肯怀珠作丐,求乐得苦。其背尘合觉,返迷归悟,以期复我本具之天真佛性,不容已也。虽然,烦恼深厚,未易消除,非多劫善根成熟者,实难现生即得超出轮回之外也。故我世尊,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往生净土法门,俾彼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实为抚育保绥之要道,亦是速证菩提之妙法。以一切诸佛,非此法莫能圆满菩提,一切众生,非此法莫能即出生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近来世道人心,坏至及极,废经废伦,竞立新法,昧因昧果,任意妄为。因兹天灾人祸,屡屡降作,匪盗纵横,民不聊生,忧世之士,惄焉伤悲。达庵居士冯宝瑛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彻悟自心,深入经藏。悯斯人之迷昧本心,述救世之佛法要论。种种发挥,契理契机。俾知吾心固有之佛性,锢蔽于幻妄所起之惑业。因兹于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故致其形陋劣,其识暗昧,其受用困苦艰难,危险逼迫。譬如置恶陋之相于明镜之前,断无微妙庄严之善影可得。从兹洗心涤虑,笃修戒善,及与禅定,以作出世之因。又复发四宏誓愿,与大菩提心,自行化他,共修净业。以期一期报尽,径生西方,亲炙弥陀,参随海众,速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普度法界无边之众生。如是则上不辜于佛化,下不负乎己灵,而达庵著论之深心,与诸君流通之至意,亦可畅慰而无遗憾焉。



出处:http://www.fjlt.net/viewthread.php?tid=485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作者:冯达庵     【点击打开】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1-10 23:5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摩訶羅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49538&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一圣冯达庵(汉传两千年实证成就最高的佛教瑜伽行者) 【点击打开】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0-12-24 11:03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心是莲花开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3768&highlight=%B7%EB%B4%EF%E2%D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1:56 , Processed in 0.18257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