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5|回复: 2

中庸不平庸:人生应坚持守心守道的中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夫!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一个“中”字,将中国的文化内核表露无遗。从《周易》的中道、中正,到管子的“中心”、“中治”,再到孔子的“中庸”、“中和”,体现了一种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色。由此,还派生出中土、中国、中堂、中年、中国画、中央等等“中”字文化。


  易经是中国哲学和中医的基础,它讲的就是阴阳平衡和转化规律。


  当然,孔子意识中的中庸,既是对易经的继承,又是对易经的人生变通。


  《辞海》是这样解释“中庸”一词的:“①平常的;②儒家伦理思想。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意;庸,有平常、常道、用等意。”其实,孔子的中庸,就是“中和”之意。


  在《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儒家“四书五经”,其中专门有一本《中庸》的书,来倡导这种思想。《中庸》中写道:“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以中庸之道说话做事,小人则相反。君子之所以能中庸,是因为时时将心放在中的位置上,言行认认真真、小心翼翼,而小人反对中庸,是因为没有畏惧心和羞耻心,才无所顾忌,为所欲为。

http://www.iguoxue.cn/html/60/n-159760.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就是一种中道、中和、中正。是一种“守常道”。


  我的理解,中庸与佛家说的平常道、平常心类似。平平常常是道,如来是道。


  这种思想本来是很好的一种东西。


  但在生活中,它们常常被误读。多少年来,许多人(包括我)都认为中庸就是一种平庸,就是毫无原则的和稀泥,就是放弃理想与原则;认为平常道、平常心就是平庸、平凡,没有出息。有些人不仅是这样理解,而且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才华能力不够的人,自己做不出成就,往往以“平常心”来劝诫那些因理想受挫的多才的有志者,希望他们最终与他一样平庸。


  中庸,不是放弃理想和个性追求——特别对年轻人来说。


  中庸,不是自甘平庸,自甘堕落。


  中庸,是一种说话做事得体和讲究分寸的修养,话说大了就说破了;事做过了,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上有天,下有地,中有那么多人,说话、做事都要讲究分寸,不要目中无人无物,忘乎所以。一举一动都尽力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符合当时的时空限制,不蛮横、不乖张、不怪诞,不好高骛远,一切自然,合乎情理、合乎礼法。这就是一种“常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有两个心高气傲的文人孔融、祢衡,因为做人做事都违反了中庸之道,最终死无葬身之地。孔融政绩上乏善可陈、文学和学问上也无经典之作,仅靠一张“利嘴”和一支笔扬我唾人,借机给自己造势,最终却因小事违令被曹操斩首。而狂狷到疯子的祢衡,既没有写出名句名篇来,也没有留下至高的善言善行,只是靠怪诞的举止、不合时宜的漫骂而名震天下。祢衡似乎不能不骂人,似乎骂人从不衡量值不值得,也从不考虑对方,当然也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最终,他被曹操和刘表借刀杀人,让武将黄祖砍了。这两人是反中庸的典型,是违反常理常道的典型。


  蜀国的邓芝一样是舌辩之士,出使东吴时狂捐地为国争辨,为让对方明识时务、识大道而大声训斥孙权,因为是为国,又有理,他最终不但没被东吴所杀,反而成就了蜀吴联盟。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中的极端分子,都表现出了骂人的刚烈,但目的不同,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乖违常道常德的免不了一败涂地,符合常德常道的最终会获得大成功。


  我觉得,孔子的“中庸”不是平庸、平凡的代名词,而是守心守道的中和体现(只是这个词已被用烂用坏了),凭着一颗理性的思想对待天地,凭着一颗良知的内心来处理纷繁人事,既能不卑不亢,又能该卑该亢、卑亢自如,才能与万物生灵一起消长,才能进退自如、出隐自如,一切水到渠成!(李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01:26 , Processed in 0.19495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