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众分享】 20天改变20年 孙启波 我是一个刚接触佛法20余天的居士。
在20多天前,我是一个在商场打拼了20余年,利欲熏心视佛法为迷信的商人。偶然看到了仁炟法师的电视纪录片《祈愿》,抱着一种猎奇和怀疑的心态来到了博山正觉寺,近距离地接触了这里的信众们——上至从北京来的87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其中有企业家、商人、教师、机关干部、工人、大学生甚至是社会最低层的农民工;以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社会文化阶层,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这里没有竞争、没有歧视、没有怨恨、没有私心杂念,人们的脸上都印满虔诚和信心,抱着一颗忏悔感恩的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就是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源”吗?难道这就是人们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生活模式吗?是什么样的力量规范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是佛菩萨的加持,是仁炟法师的感召啊!
正法、正道、正觉,这就是“人间正道”。
在正觉寺十几天下来,我发现自己变了,变得善良了、文明谦让了、脾气柔和了,满口的粗话、脏话不见了,不良的嗜好消失了,妻儿、朋友刮目相看,可喜可贺!
我决定跟随仁炟法师朝山几日。在老法师的率领下,我们三步一叩头沿着曲折狭窄的盘山路,朝着佛教圣地——安徽九华山行进。就这么三步一叩头,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不论是泥泞的道路还是坚硬的水泥路面,依然不折不扣地三步一叩头;平常开车不需一个钟头的路程,在艰苦的朝拜中要耗时三个多小时。朝山两天来叩头786个,我的双膝青紫了,浑身腰酸腿疼,一周后才恢复过来。
当想到仁炟老法师以70岁的高龄,拖着伤痛的双腿和沉积多年的腰病,冒着严寒酷暑,踏着雨天雪地,要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叩拜22万多个头,艰难地行进约1000多公里才能到达朝山的目的地——九华山,这需要何等的虔诚和坚定的信念啊!想到这些,我心中酸楚、双眸湿润了……。此时看着老法师在雨中静坐休息,面容慈祥可亲,又可见其心若止水、坚定自信。看着他忍受着自身的伤痛,和颜悦色地为弟子、善信们开示经文,解惑答疑,不失幽默地叮嘱、关心着跟香的义工们,我更是心潮澎湃。仁炟法师是我心目中永远慈祥可亲的老父亲,我真心祝愿老法师身体安康,朝山圆满!
朝山的人们(之二)
妙住
仁炟法师朝山拜进莱芜城,为了避免影响交通,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老法师决定不再让淄博当地信众跟香叩拜。由于这一决定我事先不知,又因我是几十里路赶到正觉寺,老法师也就默认了我的跟香意图。
凌晨四点,晨曦初露,朝拜节点处就聚集了一群信众,戴着头套和护膝,恭敬地等待着仁炟法师到来。原来,他们是莱芜当地的居士,在正觉网上看到仁炟法师拜到莱芜,自发地跟师父朝山来了。仁炟法师也只好随缘了。
伴着淡淡朝霞,念着声声佛号,朝山队伍开始慢慢地向前挪动,忽然迎面开过来一辆面包车,在朝山队伍边上停下,下来七八个人,没有带任何护具,站到队伍后面就起拜。原来,他们是家住离节点处较远的莱芜市北的信众。他们早上三点就出发了,一路上从沿途的几个村庄、小区接上信众,刚刚赶到。
图1:没有护具也朝山。
朝山队伍沿着孝义河向前行进,一辆黄色的小轿车从我面前开过,不一会又拐了回来,停在彩虹桥边上,从车上下来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士,大约30岁左右,一只手提着裙子,向朝山队伍飞快地跑去,停在离老法师不远处向老法师顶礼,然后插在队伍中开始叩拜。我走向前递给她套袖和头套,笑着说,今天你的打扮在这个朝山队伍里可算得上是“另类”了,没有准备吗?她说:“昨天在网上看到消息说仁炟法师三步一叩朝拜九华山进了莱芜,可不知道老人家从哪里走,今天一早是去给女儿报名上学,开车过去后又下意识转回来看看,没想到真就看到了仁炟师父。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就不顾一切地跑来了。虽然还有事情要去做,但是我想,能拜一段是一段,不要错过了这个殊胜的朝拜机会。不管我这身打扮合不合适,能有缘见到老法师,就很开心了!”她拿出人民币供养仁炟法师,被老法师婉言谢绝,理由是朝山路上持金钱戒。我看到这位居士有些沮丧,就告诉她可以把钱直接拿去山东省博山正觉寺支持建寺,也可以在博山正觉寺的淘宝网上认捐,也可以汇到博山正觉寺的账号上。只要登陆正觉网,这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而功德都是一样的。她终于露出了笑脸,表示要告诉其他人经常去正觉寺的网站上浏览。
图2:穿长裙的朝山者。
适逢端午节和双修日,来朝山的人更多了,有的是和儿子一起来的,有的是和公婆、孩子一起来的,都不想错过这个又朝山、又听开示的好机会。 在朝山队伍中有一位师兄很是引我注意,看她的表情明明是在笑,但仔细看看眼里却含着泪花。她的名字叫妙丰,是正觉寺淘宝网的义工。(正觉淘宝网方便了远在外地的以及平时工作较忙的信众,通过在网上轻轻点击,就可以为正觉寺做各项功德,给信众提供了种福田的好机会。( http://zhengjuesi.taobao.com/)。 她说:“我这是第二次来跟随师父一起朝山了,每一次来都是心灵的一次净化。跟师父朝山,坚定了我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师父同愿同行。师父七十岁了,不管风吹日晒、刮风下雨,每日坚持叩拜、阅藏、诵经持咒做功课,一路随缘为信众开示,走到哪里就把佛陀的慈悲、智慧、欢喜带到哪里,平时就睡在露天的三轮车里,每天休息还不到四小时。我们偶尔跟香一次,回去都会觉得很累很疲惫,师父天天都在这样做,还带着腿伤啊!上次拜山(5月22号)回家后,师父风雨里拜山的情景经常出现在眼前,忽然明白:他老人家的每一拜,都是为我们这些业重的众生忏悔和祈福啊!我们在家舒舒服服的,却不敢发愿与师父同愿同行,每天108拜都觉得困难,做弟子的太惭愧了!想到这些,忏悔和感恩的泪水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所以自己也发愿开始认真计数,与师父同拜。虽然我现在离师父的朝拜数目还差八千多,但是有师父做榜样,我一定会赶上的!” 图3:妙丰师兄泪眼朦胧的笑脸。
朝山队伍中最小的朝山者是杨慧生了——她还不满两岁,是妈妈带她来朝山。她好乖巧,在休息时给仁炟爷爷捶背,在朝拜时非要跑到最前面和仁炟爷爷一起拜。你看,她朝拜起来好认真。
图4:不满两岁的小朝山者。
 朝山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是崔老居士,老人家已经86岁了,还要坚持和师父一起去九华山。 图5:86岁的崔老居士来朝山。
图中这位拉着小车的是张居士。仁炟法师在莱芜钢城朝拜的几天时间时,她和其他两位信众一起,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给朝山队伍送饭。她高兴地说:“仁炟法师途经莱芜,我们能供养早餐是我们的福报,原想午饭和晚饭也供养,可是不行啊,不能我自己全占了,还要给其他人机会嘛,我能供养一顿饭就不错了。”她精心熬的五谷粥真香。她的脚踝前期不甚摔裂尚未痊愈,不能跟着拜下全程。脚痛的时候,她就在后面替朝山者拖行装,一瘸一瘸地跟着走。图片6:张居士 
还有,还有…… 朝山人的故事说不尽,每天都有感动,每天都有领悟;每天,都坚定着一个信念——同愿同行,一起朝山去!
如何看破钱财 离尘 (离尘,原博山正觉寺义工,2010年于博山正觉寺剃度出家。) 佛陀告诉我们:万缘放下,即可成佛,问题是如何放下,放下什么? 如果要放下,就必须先看破。真正看破世间的一切钱财、男女、名利、亲情等。那如何才能将钱财看破呢? 世间应该没有人不喜欢钱,因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满足感、荣誉感等一系列愉悦的感觉,特别是安全感。人们都要吃饭,穿衣,养家,任何事情都要花钱。没钱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感觉天要塌下来一般。人的这些心理非常正常。 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看见一包黄金在路边,他却告诫弟子们黄金是毒蛇,让大家赶紧避开而行。为什么呢?佛陀并不是让大家都受穷,都去过苦日子,都进行所谓的苦修;而是告诉我们:自己的钱财也绝非自己能独享,它本质如流水,随时都在流动。缘成则来、缘散则去。想要把它长期据为己有,抓住不放,纯属愚痴。 很多世人迷惑颠倒,对钱财有很强的占有欲,觉得自己的钱,一定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很多人拼了老命也要去挣钱,想尽各种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去捞钱。 钱财真的是自己的吗?且不说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因非法所得被罚没等,使钱财消失殆尽的极端情况;也不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老理儿。我们只来讨论一下钱财的一些正常来去。 世间很多东西都有它自身所谓的价值,如果用钱来衡量就变成了所谓的价格。这个价值或者价格都是以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人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不需要的就一钱不值,而价值只有通过相互交换才能体现出来。 而人的需求会随环境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绝非固定不动。所以任何一个东西,今天可能很值钱,明天可能不值钱,再者,同样一个东西,我觉得很值钱,你可能根本不放在眼里。你自己认为的贵重东西,只要一直没人愿意同你交换,也是一钱不值。所以,世间没有绝对值钱的东西。 也许你会说,我的宝贝现在没人要,我就把它暂时收藏起来,说不定将来有可能就很值钱。这种想法没错,也真有这种情况出现。但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福报,因为收藏的东西还面临损坏,丢失等意想不到的情况。 因此,大家对同一样东西,价值判断会完全不同,所以买卖双方才会不断讨价还价。你买的任何一样东西,其价值多少,你只有一半的决定权,另一半在他人手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价值的自然属性就决定钱财不完全属于你自己。 另外,你买的所有东西里面,多少才是你真正用得着的?很多人买东西都很盲目。买来很多东西,后来才发现很少用或者根本就用不着。这里先不谈是否在浪费。自己不用的东西还能算是自己的吗?是不是已经变相把它们送给时间和虚空了呢? 再者,就是你买的那些自己感觉有用和在用的东西,有多少是对你的身心一直有好处的呢?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没有考虑过,也不想费那个精神考虑那么长远。很多人买东西不是被广告忽悠,就是盲目攀比,多少都有冲动的成分。 很多买来的东西,对自己不但没有一点好处,从长远来看,反而给自己的身心造成了很多伤害。这里包括了很多吃、穿、用、住、玩的东西,我不用一一列举,估计大家都能体会得到的。所以才有“花钱买罪受”的俗语。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真正对自己身心一直有好处的东西才是有用的,才具有价值。可是这样的东西,人并不需要很多,因为人的一生吃不了多少,也用不了多少。其他全是在玩一种“过家家”的交换游戏。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有智慧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对自己的身心会一直有好处呢? 有人说不管你有多少钱,只有自己使用了才算自己的,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看似有理,实则不然。如果你智慧不够的话,用钱不当,不但对自己无好处,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害死自己。 有人说,把钱财留给自己的后代,让他们享用也不错嘛。事实真是如此吗?“子孙比我差,留钱有何用?子孙比我强,留钱又何用?”这话即使不算真理,也算有一定道理。 先撇开“人的钱财多少,要看个人福报”这种说法不谈,后代如果比你差,没有智慧,不知道挣钱的艰难,不但会将钱挥霍光,将你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拱手送人,还可能债台高筑。他们自己也会因此留下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因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最后沦为废物。所以,留钱给后代,未必是为他们好,也许是害了他们。 如果后代比你强,你自己能挣钱,那他们也一定能挣到钱;同时还能在挣钱的过程中,挣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那才是最好的结局。所以也没有必要留钱财给他们。 能不能挣到钱,看一个人的福报;会不会花钱,看一个人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知道怎样才是真正地爱护自己的子孙后代,知道如何为子孙后代积德积福。比尔•盖茨、巴菲特、陈光标、冯军……,一个个富翁做出了“裸捐”的承诺,要把自己全部的钱财捐出来做慈善。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佛告诉我们说:财布施得财富。他们的后代有他们财布施的根基,不但不会贫穷,因其祖上积下的福德荫庇,他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满。 看清钱财的本质,对钱财就有了正确的态度:取之有道而不执着,只因做事而得财,不为挣钱而做事;钱来不喜,财去不忧;知钱财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养生亦能害命;取之于他,还之于他;不视之为粪土,亦不视为命根;随缘而得,随缘而去。这样是不是很洒脱呢?! 正是:
世人视钱命相连
为它狂来为它颠
那知钱财如流水
何苦为奴随它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