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3|回复: 2

[大德开示] 三皈五戒佛法问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问:请问皈依有没有护法神? 师答:要护什么法?如果以佛教的戒律来讲,皈依三宝,只是成为佛弟子而已,如想要得到利益,必须要受五戒,每一个戒条有五个戒神,可以维护我们的戒体;五戒中能守一戒,不管任何一戒,就有五个戒神可以维护戒体;此中,是以五个成为一系统,这系统是针对著戒律而来,不要当成护法神。 客问:没有皈依三宝而念佛,或虔诚念大悲咒,有否好处? 师答:没有皈依三宝而念佛,也可以念,但不是佛弟子修行。不能谈它是否有好处,但可以确定没有坏处;一定要皈依三宝才称为佛弟子,以他的心情来念佛是绝对不相同的,因为佛弟子之虔敬较能与佛相应。比如,社会上做善事人很多,但以佛弟子的立场做善事,则感受不同,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无相布施,什么是三轮体空,但是一位三宝弟子要如何亲近三宝(佛、法、僧)?此乃指依法不依人,让它成为一种力量,这是我们要去认识及了解的问题。 客问:老禅师曾说在家人皈依之后,每天仍须作皈依,请问应该如何自作皈依?听说皈依三宝以后,若每天早晚没有作三皈依,四十九天以后,皈依就已经消失了? 师答:在家学佛的居士,每天早晨自己一定要静下心来作皈依,念三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即可,晚上不要作,纵使夹杂著妄想杂念也无所谓,因为皈依是祈求,不是功德,目的是皈依而已。一天不作就一天远离皈依,若是四十九天,那还得了。类似平常我们说读书人,三日不读书,就会面目可憎,真正说作皈依,乃是每天早晨自己都要作皈依,这样才不会失去皈依。 客问:家中没有佛堂,如何每天作三皈依? 师答:只要心里清净,提起正念即可,即使站立床边亦可,但不能在厕所作三皈依。 在家人作三皈依一定要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才可。 出家众念「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为早晚课诵领导天神、鬼神及每个「自我」,使其跟著一起来皈依,意义不同。 另有些人以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来皈依,或者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这都不可以,未依教如法。 客问:请问师父,每天早晨作皈依,要不要烧香、礼拜?为什么晚上不要作皈依?若早上没有作,晚上可以作吗? 师答:烧香、礼拜乃属供养,皈依是自己得皈依;烧了三柱香,顶礼三拜,这是香供养、礼供养,而于香、礼供养之间,最简单浓缩起来的就是心供养;如果早上烧香、顶礼三拜来不及,也可以站在佛像面前,合掌念三遍皈依,然后再问讯即可,不一定非烧香、礼拜不可,可是皈依一定要作。皈依一天作一次就可以,不可以晚上作皈依,为什么呢?下午以后都是鬼神皈依,我们是人怎能皈依,所以作皈依一定要早上。 客问:我来菩提寺跟师父学大悲法,可是那时候尚未皈依师父,这有没有关系? 师答:过去已经皈依,本身就算皈依了,我并非说有没有在本寺作皈依,而是说有没有皈依过三宝。我为什么说要皈依三宝才可以学呢?理由很简单,佛法是教佛弟子,若对方不是三宝弟子,而欲学习佛法,即变成盗法。 其实,这种要求还是为了帮助不皈依的人,因为既然想学佛法,又不愿意成为三宝弟子,于理、法是说不通的;若不想做为佛弟子,那学佛法干什么?佛法是教佛弟子的。 客问:以前我皈依过,但中间这段时间,并没有每天作皈依,是否已失去皈依? 师答:不知者无罪,现在知道了就不能再错。 客问:我们都是忠实信徒,已皈依三宝应该不会失去人身? 师答:不一定,要如法依教方有可能。切莫以为皈依三宝即不堕入三恶道,不如法、不依教都有可能堕入;如果善事阴德做的多,福报大,没有回向给一切众生,则可能到天道享福。所以想要保住人身,应将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分散给别人,不要自己保有,如此到天道的机会就会减少了。 客问:每天早上皈依三宝时,心中应如何观想?僧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吗? 师答:心里一定要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以及释迦牟尼佛所建立起来的僧伽。僧,不一定是皈依师父,而是所有的出家人,因为「僧」是指凡依释迦牟尼佛建立起的制度而出家的比丘,他们显现的即是僧宝相。以皈依来说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个人,因为皈是皈投,依是依止,皈依僧宝,所有的僧伽都是师,可是不一定每位师父都在你身边,离你很近;所以我们通常说,你的依止师是那一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指你经常亲近的那位师父,也就是你的依止师,而皈依是皈依三宝,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佛宝,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道理为法宝,依释迦牟尼佛所建立起的僧团制度,而显僧相的为僧宝。 客问:想深入佛法是不是一定要皈依三宝? 师答:如果只是想研究佛学,当成一种学术研究,那不必皈依。如果是想依佛法来修养自己,就像入学先要注册一样,想接受老师的教诲,就必须皈依了。 客问:常于公寓的邮筒中,抽取他人的广告海报,及路边放置书报、杂志或衣服,未经物主同意而取者或擅取回家,是否犯盗戒? 师答:公寓里每户都有放邮件的信箱,别人的广告海报还是不要动,如果这份广告,你的邮筒没有放,那你又想看,就现场看一看,再放回去,不要拿走,这么做比较好,因为那是给那个邮筒的主人的。 目前在台湾有很多地方,设有箱子,供人把旧衣服放进去,像这种衣服你最好不要去拿,那有专门的机构回收,经过整理,然后转赠给贫穷需要的人,属于这种的你千万不要拿。如果是店铺、走廊,或者是公共场所,摆有架子,放有书、杂志......等,本来就是让人家拿去看的,那没有关系;我们还是要分辨一下,什么是可以做的。 客问:请问喝酒对一个有修养的人来说,是不是不会起分别? 师答:所谓有修养,就是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一个有修养的人,他对酒所起的分别是将它当成药拿来治病!并不是说有修养的人喝了酒,其分别就不同。其实,喝酒在戒律上属遮戒,为什么?因为喝了酒,会使自己的智能被遮住了,结果因醉酒而控制不了自己,造作许多错误行为。因此,并不是说有修养、有智能的人就可以喝酒,而是在必要时,可以拿来当药治疗病痛。 客问:堕胎是否为杀生? 师答:依十二因缘论(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要到识神进入母体才有生命,故在识神未进入之前,不可谓杀生。例如:当孕妇会呕吐时,可说识神已进入。若是自然流产或是意外流产,皆不可谓是杀生。 客问:受五戒,初一、十五可要诵戒? 师答:受五戒毋须布萨,因为至多五句,怎么诵呢?必然是繁杂而不易记忆的,才需一再复习。如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经中说「月半」即十五诵,初一不是月半。 客问:如果已受三皈五戒,破戒了怎么补救? 师答:戒不能说破不破,只能讲违反了戒,戒是不能补的,因为它不是网,也不是陶瓷做的碗,只能说重受。你这问题的重点在于--戒应先去学习,自觉能做得到,可以求受五戒,而后才能守。否则一个从事屠宰业的人,他怎么受不杀生戒? 如果违反了戒,自觉做不到,就到佛前忏悔、舍戒,如果自认还能持守,那么还可去重受。五戒里若只能做得到一个戒,也可以只受一条,其它做不到的先慢慢学,以后看自己的能力,再求受戒。 客问:受过菩萨戒的在家居士,如果是做生意买卖,要如何做到不犯戒? 师答:受菩萨戒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所谓的菩萨戒是受五戒的菩萨戒,还是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这差别很大;如果只是五戒的菩萨戒,就没有太严的规定;如果受了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依梵网经来受戒的话,一个月要八天时间持八关斋戒,像出家人一样过日子,如果只受五戒的话,只要在五戒限制之下都不成问题。 至于谈到做生意,可能有关杀生的问题;或做买卖难免成本不是很高,利润却很高,是不是有欺骗行为?或东西质量并不是真正这么好,可是并不是自己做的,厂商本是如此,广告也这么说,该怎么办?诸如此类,有许多顾虑。 再说现实的生活中,不能因为学佛,就都否定它;要从多方面去解释问题,比较复杂,只能说,如从未开始做而现在涉及到杀生,当然要尽量避免,如已做了很久且关系到杀生,而自己又受了戒,就不要再做杀生的行为。倒有一个建议,也是一点取巧的方式,如自己受了戒,本身就不要参与,总之家里其它的人也在做嘛!他们没有受过戒,但并不是鼓励他们去做,因为已经做了那么久了,总不能因为你现在学佛,就要一下子改变,没那么容易。若是其它一些买卖上、利润上的问题,及一些言语上的问题,则不要忘了做生意是将本求利,如果不想赚钱,开始就不要做,这是个必然的现实问题。 客问:受菩萨戒或是五戒后,要向皈依师父谢戒,是何意义? 师答:因为皈依师父的帮助与允许,方得受戒,因之才能得戒,故受戒回来后应要谢戒。受戒必须要做得到受持,受而不能持,反而会更加苦恼。 客问: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应如何把握菩萨戒的戒行? 师答:这问题应该受戒时,由传授菩萨戒的师父讲解。我平常不太喜欢讲戒律的问题,因我讲菩萨戒,必须在座的都受过菩萨戒,我才能讲菩萨戒。而且菩萨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皈五戒,第二阶段为增上戒,即梵网经中所说。例如讲三皈五戒,必须大家都受过三皈五戒,也就是只能高不能低,如讲三皈五戒,受过菩萨戒法的也可以听;讲菩萨戒法时,受三皈五戒的就不能听,如根本未受三皈依,更不能听,所以我平常不随便讲戒,因根据律部有太多的要求。 例如,跟出家弟子讲戒,跟比丘讲,比丘尼就不能听;跟比丘尼讲,沙弥尼就不能听;同样,跟比丘讲,沙弥也不准听;因为戒是你现在授什么,就讲什么,是要你守本分,否则,就是说「过人法」,佛陀特别强调不可以说过人法。 除了戒律外,比如要跟大家讲修行办道的事,因先从人的立场谈起,所谓从人乘思想谈起,使你突破人而能超越凡俗,如果已入菩萨道,则应说菩萨法,令你认识菩萨行者应具的修养;否则,都是说过人法,因此,开口说法,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违法,甚至谤佛谤法,那是要下拔舌地狱的,什么是拔舌地狱?就是死了以后,入地狱中,把舌头拉得长长的,以代替耕田的犁。 客问:八关斋戒和过午不食的意义何在?学佛的人应如何去做? 师答:八关斋戒法是受菩萨戒同时要受的斋戒法,而这菩萨戒法是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不是三皈五戒的菩萨戒法。按照八关斋戒法,每月要过八天与出家人一样的生活,但不一定要连续,因现前是工商业时代,不可能有连续八天的假期。八关斋戒法里并不谈过午不食,其实佛教的律部中也没有这个名词,只有日中一食或非时食这两个名词。日中一食是正中午吃一顿;非时食是不应该吃的时候去吃。晨午两顿是正当的饮食,午后之食则是不正当的饮食,这些才是律部里的要求。 戒律中也未要求出家要日中一食,只有修头陀行,也就是修苦行的人才日中一食。中国寺院因出家人要工作,所以早晨也吃;晨午两餐对出家人而言是受供养,但以平常在家人来讲并没有规定,除非受了八关斋戒。一个修行办道的人,究竟要怎样饮食比较好?我的看法是出家若配合环境于晨午两餐接受供养,而做到不非时食就很理想。在家则不同,不能以饮食为要求成为办道的方式,不吃饭不是修行。如果以健康之道来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才是维护之道。如以学佛的经验说,晚上最好不吃。一个喜欢打坐的人晚上吃得太多,打坐不卫生,因晚上气血弱,吃得太饱,除了要负担肠胃消化的运动量外,我们还要用功,这样对身体不太好。 客问:有人已发愿吃素,可是因生病必须吃荤,可以吗?有没有罪? 师答:若是为了治病,没有关系,佛陀从来不以法官自居,何罪之有!发愿要发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不要发,否则易成妄语。 客问:请问师父,吃素可不可以吃蛋? 师答:不能说可不可以吃蛋,吃素不是持斋,佛法中说不肉食,重点在不可以杀生。你可能会说蛋不一定有生命,其实凡物无不有生命的,故青菜萝卜也都有生命。佛法中说生命有两种,乃有情类和非情类。所谓有情类,就是可以直觉具有情感作用的,比方说他会挣扎、会流泪、会流血、会痛苦等情感的表现,叫做有情类。非情类不是说没有情感反应,而是人不能直接感受到其情感反应的众生称之为非情类。所以说青菜萝卜也是有生命,只是我们感受不到其情感反应而已。 所以,不要太在乎什么东西能不能吃;毕竟断肉食是个很高的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吃三不净肉、五不净肉、七不净肉等,这些基本的条件,以什么为标准呢?像不是我自己亲手杀的,不是我叫别人为我杀的,我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也不是专门为我而杀的,在这五种条件之下的都可以吃。具备这五种条件,市场里到处都有,尤其是超级市场,也不要在「会犯罪、会造业」上面着想。要了解,超级市场把东西都弄得好好的,他绝不会说,我是为了佛教徒而杀的,用不著钻牛角尖。 我并不是反对吃素,真正要说的是:吃素与持斋是不一样的。素食很简单,就是不吃动物性的东西,所吃的都是植物类,这就是素食。斋,是一种法,比如八关斋戒法,它是有要求的,不杀生并不是持斋。我一直这么说,不要太过于在意什么东西可不可以吃,想做什么事,一定要考量自己的环境许不许可,要顾及到家人、旁人、当事人,各种不同的环境都要考量。我说一句话,大家听了可能会感到很奇怪,如果今天有个出家人要吃鱼吃肉,他吃五不净肉、七不净肉,我也不会反对,也不会说他错了;只能说他的境界、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某种地步,而不能说错了。 修养是慢慢累积起来的,不是一蹴可及的;可是,不能去鼓励他吃。因此,你问我可不可以吃蛋,我也不能回答你可以或不可以,这么做我就变成法官,成了裁判了,也是不对的,我只能把道理分析给你们听,毕竟我一直在这里跟大家分析道理。所以若问能不能吃,并没有什么能不能,可不可以,自己可以选择,我只把事情的利害和它的道理告诉你。 客问:如果现职是军人,受菩萨戒之后,有时任务特殊,如演习之类,因体力不足而无法持过午不食,怎么办? 师答:菩萨戒不要随便受,做不到就不要受。曾有人问:「我受了菩萨戒,结果不能守,环境不许可,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谁给你授戒,就去找谁;因为戒不能随便授。通常学佛者,先受三皈依就可以了,然后学戒,如学习五戒,则看自己能受多少,一条一条的去受,不一定非到戒坛做个样子,结果回来做不到,这都是知见上的错误。佛陀教我们学佛是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来,受戒是为了自己修养的提升,如环境不许可,怎么提升呢?就变成了知法犯法。 客问:我以前不了解佛教,也不了解道教,但有信心拜佛,因此而去受戒,之后未曾再穿过海青、披衣,披衣放久了褪色,觉得穿出去不好看,就把它丢掉。现在慢慢深入佛法,心中有一困惑,我把披衣丢掉,会不会有什么因果? 师答:没有关系,不过劝你不妨于现在有点概念之后,最好去重受戒,因为过去在完全不知道的情形下受戒,对你而言没有帮助,现在知道了些,干脆重受戒,已过去的事不要管它,像披衣丢掉了,也不要去管它,因为你不知道嘛!而现在对佛法有一点认识,也产生欢喜心了,怎么办?这时候再去受在家戒的话,可能对你帮助会更大。 通常我比较赞成先皈依三宝,不要马上受戒,先学戒;学即是对戒先有一些认识,自己试著去做,看能做到什么程度。如果认为自己的环境还做不到,干脆暂时不要受戒;认为自己的环境的确可以做到了,自己也愿意去做,再受戒,那才是真正的受戒。学是学著去做,受就是能做了,授予戒之后,就守著它,不去破坏它,受戒是这个意思。 客问:我是一位种花者,面对花的病虫害,如果不洒农药,花的质量不好;喷农药的话,于佛教的杀戒又有违背,请问师父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做到不伤害? 师答:其实不只是种花、种蔬菜,种什么都一样,重点在:我们应该抱持什么心态去面对。因为佛法是讲究一念之间,也就是说在你的意念中起什么样的想法。比如说:所谓病虫害,如果等到它发生了再去喷药,其实已经来不及了;因这产品本身已经受到伤害,当还没有发生病虫之前,先喷药做预防的话,这种杀生的方式就不一样。我们晓得,喷药它有一定的维护时间,在预防的时间未过期时,再去喷第二次,不是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吗?这是方法跟意念的问题。 万一遇到需喷药才能挽救,在这情形下去做,的确还是有杀生的行为;但这时你能够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去面对,就已经拥有慈悲心了。毕竟我们是人,活在人的世界,于佛法上总难免有很多,一下做不到的事,如果那么容易做得到,就不会有「杀生」的问题。 我讲过「杀生」的问题,大家知道养乐多,它是种活性菌的产品,都是生命;只是它属于非情类。所谓非情类,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事实上它还是生命;不也是拿生命当营养吗?其实有很多生命,它都是细菌,只是有好的细菌、也有不好的细菌。当然我们说害虫、益虫,或者一些生物,最要紧的是,我们尽量不要使自己感受得到--我们在对付它,好象是一种残忍。其实可以用另一种观念去看它,改变一些方法去做,这样的话,至少你已经尽心了。千万不要说「老师父」说没关系,我就这么做,那就错了。 我们要有一份慈悲心,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总是要生存,要生存难免或多或少会有些事情跟佛法有所违背,可以一步一步慢慢的去改进。 像台湾有信徒开渔业公司,而且他的渔船是万顿级,这杀生如何说?可是话说回来,你现在叫他把渔船卖了也没人要,难道要他把船摆在那里让他烂掉吗?从另外一种角度去想,他一条渔船不仅全家要维持生活,还造就了多少人的就业机会,帮助多少家庭维持生计。也许有人会问:一定要这么做才对吗?没有别的方法吗?这情形是可以慢慢去改变的,并不是一下子就要他一定要怎么做;因此,真正的问题是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要有一份慈悲心;唯有将这慈悲心慢慢地培养起来。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2 收起 理由
传宝 + 1 随喜,请楼主把贴子排一下版吧
凡室利 + 1 随喜,请楼主把贴子排一下版吧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6-2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3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9:36 , Processed in 0.28014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