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修养而善自制之人,自处之时,能独得超然之乐;与人相处,能和蔼温存;闲暇时,则空明澄澈如一潭静水;遇纷争,则不怒不嗔,波澜不惊。 贪、嗔、痴、慢、疑,是世人受“苦”的五因。其中,一嗔为最,嗔即怒,嗔心不除,休言四禅八定。所谓“火烧功德林”,是指嗔恚(hui)之火一朝燃起,便毁及所有往日功德。 有一个朝廷官员,已厌倦官场,专程到南岳怀让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南岳怀让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南岳怀让:“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 南岳怀让:“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南岳怀让:“慢慢再说吧!” 官员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院里礼佛,南岳怀让一见到他便说:“官人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 官员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官员一听,非常生气,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南岳怀让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挥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脾气,怎算放得下?” 看来官员并没有真的看破红尘。 “宁起百贪心,不起一嗔恚”,怒而能自制之人,才是有佛性之人。苏东坡一生好佛。一次,有人告诉他玉泉承皓禅师机锋迅捷,锐不可挡,便有心与起一比高下,挫其锐气。于是他脱下官袍穿上民服,便去见承皓禅师。 侍者看见苏东坡开口要见寺主,一把拦住。苏东坡不由地高声吵嚷起来。承皓终于出现在眼前,问明缘由,很客气地请苏东坡到堂间用茶。 双方坐定,承皓斜身再次作礼:“尊官高姓?” 苏东坡不自觉地整整衣衫:这和尚好眼力!他不紧不慢呷了口茶:“姓秤,就是称天下长老的秤。” 侍者听到这句极不礼貌的话,瞪圆了眼睛。 承皓一声大喝,整个屋子都仿佛都动起来! 想必这老和尚一定是恼羞成怒。但苏东坡转眼看看,承皓却是端坐不动,面带笑意:“你就称我这一喝重多少吧?” 打出去的猛拳仿佛遇上了极有弹性的物体,苏东坡被问得哑口无声。他在心中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禅师确实是得道的高僧! 要做到不嗔不怒,遇事便要能忍,能定,而后才有慧。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包容之心。 宽容即宽厚仁爱、宽恕别人,“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上,这就是宽恕。”尘世间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是非并非只有怒火与仇恨方能平息,只要怀有宽容之心,即便是血海深仇,也有望化为一缕过耳清风。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