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三大高僧: 虚云法师、倓虚法师、太虚法师, 并称民国三虚
民国三虚或其法脉弟子, 皆以弘扬"人间佛教"为主
主张佛法要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世间修行和觉悟
我想主要原因还是老百姓对佛法的普遍印象:
"纯精神、精神麻醉、精神鸦片、不竞争、消极避世、失意失宠长伴青灯古佛、不积极进取、抛家弃子、出家出世、六大皆空、看破红尘、万缘放下什么都不干、遇困难就退缩逃避放下、出家就是不干活吃闲饭、追求涅槃就是追求不生不死没感情的麻木、信佛的人都是受重大打击不敢面对现实又无力改变现状找的自欺欺人避难所、精神境界再高也得先找工作赚到钱养家糊口解决生活问题、怎么年纪轻轻就学佛, 学佛应该是退休后的事....."
-- 现代人对意识中这样的佛法接受程度不高
在一些大公司内, 一般人想多谈佛法也是不太敢的, 为什么
别人会认为你在削弱公司员工的积极进取意识, 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都去消极避世了, 谁来干活撑起企业发展
所以要在公司里谈佛法, 首先要表一个工作上和为人上都被认可的法
想和谁谈佛法, 首先要让对方认可你的俗世言行和生活现状
为什么不可以在工作中谈佛法
-- 因为不知道怎么把佛法用到日常工作中去解决琐碎而具体的实际问题
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虚云法师法脉弟子,罕见之五家法脉传人: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静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就只是一种古董而已。
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佛教成了专为超度死人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
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世间、改善人世间。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的主流,我们都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在这个世间。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民国三虚的法脉传承情况:
虚云法师法脉传现今的净慧长老
倓虚法师法脉传已圆寂的上能下阐大和尚
1、虚云法师把法脉传给了当时年仅19岁的净慧法师 -- 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 净慧法师的俗家弟子都积极入世, 把佛法弘扬到各行各业, 其中就有优秀的企业家
南怀瑾老师在给金满慈夫人的信中说:
佛魔在一念之间,真正手眼通天的明师是旷代难求。这种说法对致心修道的人来说要常怀警示之心,我们现在的时代是名师满天飞,是真是假不是过来人又如何清楚呢?对此事古今有一个基本的选择标准:法脉传承清晰和社幷会公认。在我们汉地,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公认的高僧是民国时期四大高僧——虚云、印光、太虚、谛闲(倓虚法师的师父),都是宗通说通类型的全才。在佛法实修方面虚云老和尚影响更大,汉地现在的佛教界的翘楚大多与虚云一系有关。
好慈悲啊!象他那种被称为百年难得一遇的圣贤僧,在公开的场合或可能公开的东西里几乎是不称赞自己弟子的,在偶读虚云法系谱时发现了例外,在传法得法弟子的表信偈中,对绝大多数弟子的言辞是说他已见性,唯独对净慧法师是大加赞赏,称其是“宗门大将才”,慧导苍生。
更为难得的是虚云法师在云居丈室把禅宗五家衣钵传承给当时只有19岁的净慧法师,是虚云法系中继承五家衣钵的唯一一人。为了大家更好了解虚云法师心中的净慧法师,特同大家一起欣赏虚云老和尚给净慧法师的传法偈。
虚云老和尚传给净慧法师曹洞宗法脉的偈语:
复性净慧
“一枝秀迪云门峰,岂比寻常草本同,
自是大觉志坚固,森森永荫法门荣。”
( 1952 年传付于云门丈室。)
为了大家对比虚云老和尚给净慧法师的偈语与给其他弟子偈语的不同,选录一首其他偈语供大家参考:
“心空空处许谁知,魔佛现将正眼窥,
一点春光空里现,昙花一朵烁高枝。”
2、倓虚法师 -- 能阐老和尚为天台宗四十五世传人
天台宗从来都是理论实践并重, 天台宗弟子如海涛法师等人真正实践了人间佛教
能阐老和尚的诸位弟子, 多数都在推动佛法积极入世
能阐法师,俗姓朱,幼读私塾,天性慈悲、聪慧,16 岁投济宁市汶上县蜀山寺出家,后随师至济南净居寺听天台巨擘倓虚法师讲经,倓虚法师慧眼识英,遂携往青岛湛山寺做侍者三年,一九四一年周叔迦于北京开办中国佛学院,能阐法师闻讯前往,从学三年后复转回湛山,仍从倓虚法师处受教,期间法师得到倓虚法师传法为天台教观四十五世传人,赐法名心道,四八年法师步行至上海,并坐轮渡至香港,五 0 年能阐法师闻国内解放,乃抱爱国热忱毅然回国。老和尚一生修复中兴梵刹十余座,说法讲经百余坐,助印经书数十万册,弘法利生,度众无量,是当代高僧之一。老法师一生道行卓绝,行持孤峻,戒如冰雪,心若神珠,抚众安僧,兴修伽蓝,宏愿悲深,梵行高尚,以慈悲的言行,完美的道德品行,赢得了僧俗四众弟子及社幷会各届人士的尊崇和敬仰,能公上人为推动山东省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太虚法师 -- 首先提出人间佛教
太虚法师提出的人间佛教被称为激进派, 与印光大师为首的保守派, 形成思想上的冲击
当然, 高僧大德之间都是唱双簧演戏给我们看, 你看他们在吵架, 其实他们光光相映, 相摄无碍, 互相骂完回头见到互拍肩膀哈哈大笑, 你却着了道:"他俩不和"
抗战期间, 禅门大德虚云老和尚和持戒严谨的慈舟大师, 二人共避难于某寺
两位耆宿共住, 彼此倒也相安无事
一日慈舟大师依律领众诵戒, 虚云老和尚的徒弟在一旁好奇观看, 也想如法泡制
请示虚老时, 虚云老和尚两眼一瞪说: 你管那个老妖怪在做甚. 门徒只好息心修禅
又隔几日, 虚云老和尚带众禅修. 慈舟大师的弟子问师父: 我们可不可去参禅
不料大师双眉紧锁, 喝道: 一心持戒, 莫管那个大妖精
----------------------------------------------------------------------
佛法入世是一件阻力很大的事情
表法是个大学问, 说话做事不要和世俗对立、抵触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以前贾宝玉对他屋子里挂的这幅联很讨厌, 后来忽然看明白, 就出家了
-- 圆融无碍
这个世界没有敌人, 一切都是帮助自己修正自己内心的错误
比如要对人说我放下富贵名利, 就要演一个我可以得到这些, 我也可以放下这些
而不是让别人觉得我"没本事所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精神麻醉自己、失意者的精神寄托, 这就是佛教徒"
一定要表一个积极进取、承载的法, 把自己的婚姻、家庭、工作、生活打理得至少让社幷会、亲人、同事认可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决定了自己能影响多少人学习佛法
这也是自己理解佛法后真正的实践
-- 你能相信一个婚姻常吵架父母常生气工作常纰漏的人佛法修为高吗
能行才是真明了
我们不是去改变谁
想控制改变别人的, 都是标准的小天魔, 佛也不能改变一个人
我们只是碰巧有这么一些因缘聚合, 然后去演一个幻法, 影响一些人
我今天就开玩笑的对同事说
达摩祖师找准慧可大师, 只度这么一人, 就让禅宗法遍天下, 老和尚如果看准大企业家去度化, 事半功倍啊
清末民初,佛教界分为保守派和激进派,两派都是佛教界泰斗。
激进派最初是以仁山法师为代表,以后才轮到太虚法师。
保守派最初是以印光法师为代表,以后才有圆瑛法师这样一个保守派浪尖上的人物。
激进派主张人间佛教、主张创立佛学院。
当然,这是高僧大德之间唱双簧演戏,让大家不落两端。
虚云老和尚在这样的一个挑战面前,似乎是倾向于保守,但跟激进派也有所妥协。他是择善而从。激进派对佛教有利的,我还是接受。他是以传统的东西为主,同时又接受了当时激进派的某些做法,比如说创办佛学院(他在鼓山、南华寺等地,都创办了佛学院),并且他还邀请了当时激进派里边最有名的大醒法师到鼓山去讲课。这是不可思议的。大醒法师是太虚法师底下四大弟子之一。
到了当今这个时代,民国三虚的弟子都在积极推动佛法入世,倾向人间佛教。
=================================================
南怀瑾
注意!普贤菩萨是讲修行的,如何去修呢?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找个茅棚,找个清净的地方,或者说我要闭关。闭关是享受,闭关从某一方面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住在里面,什么事情都不做,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修行好办。大菩萨的入世修行才难,你要在人世间做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做个尽责的好父亲好丈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担负妻子儿女的痛苦,而且要咬紧牙根有苦都不说,一切如梦如幻,于此痛苦中,一心清净,不起恶念,处处利他利人,这才是真修行,这才是普贤菩萨的‘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修行法门。可不是吃饭把碗筷一丢,什么事情不做,跑到这里来打坐、听经。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注意!这一段非常重要,此是禅宗心印,也是密宗的大手印,普贤如来、金刚萨埵 心法。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佛又重新吩咐,告诉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要依此修行,要懂得‘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四句话,这样才能永离颠倒妄想梦幻空花。
到这里,佛已经传完了法,把金刚萨埵 之心法传给了普贤菩萨。
现在,我们再回转过来,讨论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所代表的意义。普贤菩萨在佛法中代表行愿,学佛容易行愿难,悟了道以后,要去修行,所谓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起心动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为。所谓发起慈悲心,必须要实际做到,天天坐在家里的佛堂里讲慈悲,你慈悲了谁?那是人家慈悲了你。行菩萨道要具备大愿力,所以普贤菩萨所代表的坐骑是象,印度的象等于是沙漠中的骆驼,背负一切重担,替人类做最劳累的工作,行菩萨道乃是为众生挑起他们的苦难。
慈悲行愿是很痛苦的,发心做好事,要先准备挨骂,事情做好了,人家还诽谤你,说你是为了名为了利,你听到这些,心里要像吃冰糖一样的舒服,管你怎么误会都可以,我都不在乎。我们常说任劳任怨,任劳容易,任怨则难,请你帮忙劳苦一天,累死了都愿意,假如你听到说这件事就是你帮忙帮坏了,这下子你受不了了,老子非揍你不可。任劳容易任怨难,行菩萨道要任劳任怨。
那么,普贤菩萨何以能够做到?因为他晓得埋怨也好,恭敬也好,一切如梦如幻。他不受骗,骂我,误会我,我不生气;赞美我,恭敬我,我也不会高兴,这些都如梦如幻。所以,佛对代表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传梦幻法门,其用意即在此。
[ 本帖最后由 廉而不刿 于 2011-6-19 12:2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