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36|回复: 17

[佛教文化] 天台宗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台宗纲要


本文纲目: 第一章: 天台宗的由来及流传
第一节: 源自印度的佛法
第二节: 中国自创的天台宗
第三节: 天台宗的传承
第二章: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
第四节: 龙树是天台的源流
第五节: 天台宗重禅法修行
第六节: 慧文建立一心三观
第三章: 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禅师
第七节: 慧思是禅修实践者
第八节: 慧思深悟法华经
第四章: 天台宗的三祖智者大师
第九节: 大师的幼年
第十节: 大师从学于慧思
第十一节: 大师的修行与讲学
第五章: 天台宗的重要教义理论
第十二节: 天台止观理论的意义
第十三节: 天台的一念三千说
第十四节: 天台的五时八教说
第六章: 结论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天台宗的由来及流传

  天台宗,代表了中国大乘佛学高峰的佛教宗派,不仅屹立中国佛教史,中国佛学史,甚至中国哲学史数百年,并且在今天的日本佛教界及佛学界都仍是首屈一指的重要宗派,目前正值国内佛学研究及佛教活动复兴之际,天台宗及中国各家佛学都应该被重新挖掘研究,期望于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佛陀的理想透过重新的表达与介绍,向全人类再次提供此一卓越的心灵关怀,以作为人类寻找未来的参考方向之一。而中国的天台宗教义体系,正好能作为介绍佛教精义的良好教材,一方面提供修行成佛的修行理论,另方面提供理解浩瀚佛典的入门阶梯,再者它也说出了佛法眼中的世界真实相状,相信透过天台宗的引介,会是在教理与行证双方面都能提供佛教义理的优良进路。


第一节: 源自印度的佛法

  佛法发源于印度,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佛出身于印度剎帝利阶级,其父为迦比罗卫城城主净饭王,释迦牟尼为长子,故一出生即为太子,他出生的时期相当于中国东周王朝的春秋时期,释迦牟尼佛自诞生、出家修行、悟道、说法而一手建立佛教,两千多年来受尊为佛教教主之名,未有任何疑议,因为他的修行求道过程固然仍受传统印度思想影响,但所悟真理的内涵与格局,确是旷古以来所未见地超逸绝伦之作,在他有生四十九年的说法讲经过程中,他所教诲的思想哲理与修身行谊,内容精深广大,实为最珍贵的人类智慧资产,自其灭度之后,佛陀弟子继承衣钵,一方面继续教团的组织,并进行传教工作,另一方面即集结亲聆说法之弟子,记录佛陀演说内容,并阐发教义,以佛所亲说为内容之书籍称为经,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解经的著作,各有异名,然而随着教义理论的探讨及解释,以及是否佛说经典的认定,佛法真义遂有了争议,于是佛教在印度的传播上便出现了几个不同时期及不同教派,简言之大约可分为: 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及小乘教派和大乘教派,至于大乘教派又有空宗、有宗的分别。由于佛教在印度的传衍已有了众多的派别及不同的经典,故而当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学僧在理解及传授上所呈现的派别林立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中国自创的天台宗

第二节: 中国自创的天台宗

  佛教在印度传衍数百年后即已逐渐地衰退,但是它也已经往南印及北印传播了,甚至,经西藏、中国的西域,而逐步传播到中原地区,最早传到中国内地的记载是在东汉时期,然后随着时代的嬗递,大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境内便已有了为数众多的佛教活动,但是一如佛教早期在印度发展过程中所曾有的教派林立现象一般,佛教到中国的过程也经过许多不同的时期,以及产生许多对佛教教理的不同解释派别,这也就是有名的格义佛教时期,以及南北各家师说的六家七宗时期。

  大约从隋朝开始,中国本土的佛学理论建构工作也已逐步发展了起来,并纷纷建立了中国的佛教宗派,中国的佛教宗派的分派现象,是基于对整体佛教精神重点所向看法的差异所致,并且都有它各自的成立背景,有因佛典传译而建立的教派,如三论宗,也有传袭自印度佛教界的宗派,如法相唯识宗,也有因为对于修佛法门有特殊观点而自成教派的宗派,如净土宗、密宗及禅宗等,当然更有基于对整体佛所说法的理解观点而建立起来的宗派,如华严宗及天台宗等。换言之,天台宗即为在佛法东来之后,代表中国本土佛学修为成熟期并能自成体系之中国佛学宗派。

  中国佛教之传播,自东汉起至隋唐时期,终于发展了自己的宗派,其中的过程是经过无数高僧大德在传译、整理、禅修亲证、扩深义理、宣道讲学等等努力之后才有的成果,到了天台宗等中国宗派出现的时候,才真正进入了创造期,可见佛法东来的过程是多么地不易,也说明近年来日本佛学界及台湾佛教界在未来宣扬佛教至世界各地的工作将是多么地艰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第三节: 天台宗的传承

第三节: 天台宗的传承

  天台宗名称的由来,是以天台三祖智者大师的修行道场所在地「天台山」之名而来的,这颇不类似其它宗派的名字,其它宗派派名,或依所宗经名,如华严、三论;或依所宗论点,如法相;或依所修法门,如净土宗及禅宗;或依所重教义,如律宗等。至于最早正式使用天台名称的,应该是后期天台复兴者,唐朝的荆溪湛然大师,然而造就天台宗之所以能成一代教派,且建构完备教义体系的,则是天台智者大师。大师以法华三昧悟入佛法,从师南岳慧思禅师,慧思是一位在禅法上极有造诣的人,其禅观的传承则来自北齐时的慧文禅师,慧文重禅修,曾由龙树大智度论中领悟一心三观的佛理,并传授予慧思,因之天台的传承系谱可以上溯龙树,而下北齐慧文、南岳慧思、天台智者,智者大师之后,其教团交给智越,但真正整理大师著作且发挥教理的却是灌顶,即世称章安大师者,章安是灌顶出生的地名,大约天台自龙树以迄智者的传承系谱即由章安为慧思及智者之作传而确立规模。

  章安弟子众多,依据天台后世记述其自章安而后的传承,则是由章安传给法华寺的智  威,再传则给天官寺的慧威,再传给左溪地的玄朗,自智威、慧威以至玄朗三传之间近一百年间天台宗在规模及教义上较无建树,直到玄朗弟子荆溪地的湛然大师才又重新提振了天台的声势,湛然又称妙乐大师,妙乐弟子道邃和行满授业于日本传教大师最澄,道邃弟子宗颖教授给日本慈觉大师圆仁,道邃的另一弟子良谞教授日本智证大师圆珍,这也就是中国天台宗流传日本的滥殇。湛然以后,天台又式微了,甚至湛然弟子谁继法统都未能定论。

  天台自印度龙树至唐朝的湛然,历经九传,一般有对于天台系谱作初祖、二祖、三祖  等应数谁的记述,有以龙数为初祖,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有以智者大师为初祖,难以定论,此处暂以慧文为初祖以行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第二章: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

第二章: 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

  天台宗的奠立者是智者大师,但在悟道及教义的传承上,智者得于慧思,而慧思又有所得于慧文,所以我们必须先解明慧文的思想及其来源。慧文成名于北齐,从中国历史上看,两汉之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曹魏,曹魏之后是两晋,两晋之后是南北朝,北方政权先是北魏,再是东魏及西魏,再即是北齐,北齐而后北周,南方政权则迭经宋、齐、梁、陈,北周及南朝之陈国则为隋所统一,慧文即是北齐禅学的大师,慧文因读龙树大智度论而悟得一心三观的观法,此观法历慧思、智者至湛然皆有传解及再开发,是天台重要义理之一,但一心三观究为何义,则需在龙树学中寻找义理来源,此外,慧文以禅法名重北齐,则其作为禅师之身份究为何义,及其禅法之殊胜于何处亦需究明,以下我们先从大菩萨龙树谈起。

第四节: 龙树是天台的源流  我们都知道,中国所传佛法是以北传的大乘佛学为主,严格的说,是当佛法东传之后,中国高僧经过长期检别及义理开创后,几乎都偏向大乘佛法的阵营,还观大小乘义理在印度的发展,显示着对佛陀教义的不同理解程度,更因此有不同经典的宗受之别,它反映出佛陀真实教义的争议现象是有着严重的歧义,其中,小乘教义所依重的是早期集结的经典,而大乘所依之经典则是以各种特殊的方式在佛灭数百年之后才出现,并且经传播般若中观的龙树、提婆,及传播唯识观点的瑜珈行学派的无着、世亲等的说明介绍才兴盛起来的,也就是说,作为大乘佛法所依的大乘经典在一开始出现时就是一件破天荒的事,随后而来的教义创新部份就更不是原始佛教时期的格局所可比拟的,我们现在常识中所有的佛陀教义知识,其实都已经是大乘佛学观点下的产物,我们必须先知道,在佛典初结佛法初传时期,当时的佛陀及佛法的面貌并非大乘观点,同时,佛陀在世时的真正说法内容及行证过程也因此迭经修改,大小乘各家学派,都是在一个完整的架构下面面俱到说明了各家佛法观点,中国天台宗及其它各家以大乘为基础的佛法观点,都已经经过检别,因此后学者也应该知道此一检别选择过程的道理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要先明了龙树学的内涵优胜者为何。佛灭后数百年间,一些比较活泼有创见力的学说观点及教派集团纷纷出现,但是却尚未建立强力的学说体系,更因为各家争论互不相让,佛教阵营遂呈现纷乱局面,龙树自幼聪颖,自认已经精通人间真理,遂过着一种贵族青年的放浪生活,游戏人间,因与友人私闯皇宫***乱行,不慎遭逮,友人被戮,乃痛悟人生无常,遂再离家求道,后经特殊机缘,得见众多大乘佛典,发心苦读,终能成为一代大乘学者。龙树的成就,在于正式建立起大乘教义体系,在各个理论领域中突出了大乘佛法的解说典范,使大乘佛法出现了自己的明确面貌。其中对于天台宗教理行证最有影响的则首在其般若空观的提出了,因为慧文即由此悟入大乘真义的禅观。

  空观的提出,是在佛陀「大品般若经」中,若依后世天台宗的五时教判说来看,般若经的提出,是为破除学佛者的执着心,不论是对四圣谛的执着,或是对自我的执着,佛法最深义是在得获世界最深智慧,期与世界实相同合为一,而实相只是如如真实,若在求佛者心中有一丝毫作人成佛的执念,则不能得最真实的佛法,所以学佛者要建立空的智慧,但是,所谓空只是不执着,不是空无所有,一概否认,所谓空是在一种对宇宙人生态度上的全面放下,没有世俗中人惯有的任何要求欲念,体悟大乘佛法菩萨道精神的生活方式,而勇猛行之,这才是佛陀谈空的本怀,而龙树菩萨则最能体会此点,遂以一部「大智度论」的著作来诠释「大品般若经」,而能让学佛者认识佛陀般若空观的道理,也藉此揭开了大乘佛法精神的面貌。

  另外,对于原始佛教时期学佛者公认的四圣谛教义,龙树也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其中集谛的十二因缘观,龙树则重新发挥而建立一种缘起性空的观点,即对于世间一切存在事物之对待态度,都应该视之为没有存在的绝对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缘而互为所生,故无自身本性的真实性,更进一步言,一个学佛者必须知道世间世事之无常性空之理,对于世事之变化本身视为事物之本来面目,而对变化也不再以变化来看它,在一种绝对平静的观照心中让佛法的智慧自然涌出,这就是龙树在一本专为论难他教所见不究竟的著作「中论」中所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缘起之真义,即对十二因缘论再作深度解释,而不让一般学者陷落于对缘起真义之片面解释,因而再次掉落于任何名相的执着之中,而要扫掉一切在理论观点上对世事实状所建立的说法,使这一个问题定着在龙树的般若中道观中,亦即在《中论》中最有名的一颂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要藉中道实相观法把大乘般若空观的真义表明,即对一切有为无为法都需认识到它只是在暂时作为被认知表述对象时才出现存在,他自身的存有性质仍只是因缘假合中之一个片段式地存在而已,我们必须如此地体贴它的缘起性空假名之深义,如实如如地安置其位,这才是观空之真义,只有在如是之空观中才有佛门真正放下的自在,而不会一边拼命地放下些什么后又一边不自觉地拿起了什么。这是龙树般若空观的中道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天台宗重禅法修行

第五节: 天台宗重禅法修行

  龙树菩萨与天台系谱的慧文禅师的关系在于慧文因读大智度论而领悟一心三观的道理而成为天台禅行的心法,而慧文禅师又是以禅行名动当时的大师,从此由慧文至慧思至智者,都是实际禅修的成就者,那么,禅行是什么,禅修与佛法的关系为何,禅修的理论与实际在天台宗内部的情形为何,这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佛法是一门需要身体力行的教义体系,佛学教义尽管浩瀚无尽,处理天上地下各种问题,但是归根结底,佛法就是要人学佛,在生命的全幅内涵中追求一个完整的佛化人格,当信仰上已接受佛陀教理为天上地下最高殊胜之至理真言之后,接下一步即是要身体力行一番,然而在从事实践之时,却也又是一次再一次的重新建构与修正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佛法至为深奥,必须是在高度的智慧观解下才能有所领悟,因此一般对佛法的学习都有特殊的方式,必须让求佛法者成就自己于某种境界之上才算学佛有得,这种境界便是在一种知识与智能与能力与人格上的完全胜任才算真实,所以佛法的成就是极艰困的,历代高僧大德所穷思力索的便是如何求佛法,然而,佛法本身内容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全幅内涵的真实相状之学问,透过对世界观真相的建构理解,同时就建立起在宇宙中的人生之终极目标,佛陀自身即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高的觉悟者,觉知宇宙真相而找到有情众生的最真实归宿的人,但是佛陀所揭示的世界观太为深奥,尤其是大乘经典中的佛化世界及佛陀人身之境界能力层次都难以以一般知见方式建立理解的真实度,因而需要特别的求道进路,那就是禅定的实践。

  佛陀自己即在菩提树下***七年而后悟道,由于佛法是探求宇宙人生真相的知识,是当时人文知识之外之上的学问,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求得,必须摒除一切人事外缘及知识障见,在殚思竭虑以至言语道断心行路灭之后才能领悟的。而从大乘经典内容看来,其所悟入之世界,也远非亘古以来人类知识范围内之事者,是故只有在禅定修持的某种境界程度之上才有悟入佛所揭示之实相的途径。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高僧都那么重视禅法或能以禅法见长而名流青史之故了。

  简言之,禅法是成佛之道的直接法门,透过禅定的修持与智慧的观解而直接悟入佛所亲证之境界,禅定的功夫下得愈深,则悟入的境界也就愈高,而禅定境界的提高是依着心念修持的净化程度及与佛理教义最高知见的解悟程度而改变的,于是禅定工夫的追求便成为精微高妙之佛义世界实相之领悟与相应此一实相而来的性情人格之精化修持的功夫,因此,重要且有成就之禅师便是能提出禅修法门且有亲证经验的教学者,而天台宗的初祖慧文禅师便是在这方面有所超越的高僧,而为慧思所从学并效习之者。

  依据大乘经典,如法华经及华严经等,佛陀说某一种经典教义之前,都会先进入相应于该种教义义理世界的精神状态里头,例如讲法华经前进入法华三眛,讲华严经时进入华严性海,这意味着法华境界或华严境界的佛法义理是需要先整理严肃学佛者的智慧及人格修养到该境界的场所里之后,才能在入乎其内的如实理解之中而由进入者再将义理内涵以自己亲证之真实所得如实不差地再作表达推衍,这是求学佛法的特殊方式,也是佛法难求及佛理领会程度内涵常有差异的缘故。所以禅定的修持成为追求佛法的根本路线,在专注与净念的情境中由求法者自己进入佛理境界,而所谓悟道,就是进入了如实感受的佛法世界,而不只是文字义理的推敲理解而已。

  此外,对于所证悟的佛法知见,必须寻求相应的修行法门,此即需寻求在禅定修持时当作心念专注的何种调息,因而有着各种禅观学说的提出,即为协助禅修者易于入证禅境之用。而所谓禅法大师者,即为对修持禅定之方式能有亲证而后提出过程理论的人。

  慧文禅师就是在对龙树所传大智度论及中论教义有所领悟的大乘高僧,因解悟龙树传教之若干义理之后,能够自由地发挥其所领悟之内涵更能提出在解释上的新说法,这就是他对于大智度论中所言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三种智慧可以一心中得,以及从中论四句谛中所得一心三观的领悟。

  至于慧思禅师即为对于法华经之解悟能亲证悟入并在智者大师修法华行时能为其印证所入真实者。而智者大师本人则为在深得法华三昧的基础上,再次发挥慧文禅师在空假中一心三观之说证上的境界,而进一步提出空假中三谛圆融观的禅修理论者。并为圆证法华及涅盘教义之深度,而提出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说以为禅观的实相知解而为禅修者提供此一圆融通透的世界实相之禅观内涵。

  由此可知禅观的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是天台宗实相学的真正背景,是一家作为追求佛法的学派宗门对追求之道用心经营提出追求领悟的境界而发表成为佛教世界观样相的诸多思想创见,其骨子里的本来性格,其实只是最朴实基本的禅定修持之理论观点的提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慧文建立一心三观

第六节: 慧文建立一心三观

  佛法最重智慧,智慧最需领悟,但领悟有深浅之别,如何以一心领悟最高真实的佛智,是学佛者永恒的课题,佛陀在《大品般若经》中表述了三种不同境界的智慧,一为道种智,一为一切智,一为一切种智,而龙树则认为到了最终完全理解佛教义时,这三种智慧都会在一心中得到,慧文禅师即对此最有认识,因而发挥到对龙树说因缘法的颂文中,得出在圆满领悟般若空观后,当然同具空假中三观于一心一境中,这便是慧文禅师透过中国最有成就的佛典翻译大师鸠摩罗什所译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二书的最重要收获。即在禅修实践中,对所缘内外诸境的执取态度是同时呈现此境之缘起性空义、因缘假合义、空即假名义、中道实相义等,如此三观并呈,则最相应于佛陀般若教门的真教,也是开中土天台禅观心法的第一轮智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禅师

第三章: 天台宗的二祖慧思禅师

第七节: 慧思禅师是禅修实践者

  无论是在家出家的僧众,禅定修持永远是修道成佛必走之路,因为在禅定修持中的身心状态,才是能超越自我能力的局限性,发展智慧与心性,契合大乘胸怀的菩萨行谊,因此,中土之禅师,莫不在禅功方面下大苦功,而慧思禅师就是最典型苦修禅定之人,也因为大师曾颂读《妙胜定经》,深信唯有通过禅定才能获得智慧,大师就是在这样坚定的态度中,终于获得大成就者。

  慧思禅师俗姓李,他是南北朝时代北魏时出生,河南人士,禅师一生艰苦,但勤修禅定,同时也是法华经在中土最早的信持者。大师一生命运多舛,不隔几年就会遭奸人陷害且多危及生命,惟赖大师禅定力足,及坚定的意志,才得脱离危境,显出大师真是苦行出身,禅师幼年时,常梦见僧人劝他出家,以及与友人同颂法华经,这就佛家业报缘起理论而言,大概就是他宿世因缘的关系吧。大师因此常颂法华,甚至常于土坑中读颂,然不能解悟,内中悲苦,十五岁,正式出家,持戒甚诚,每日一餐,仍专颂法华,大概因为寺中吵杂,他时常在夜里独自到山林中坐禅,并且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最用功的禅坐者,例如他二十岁时,整夜坐禅,持续二十一天,却惹来禅病相扰,致令全身不得舒畅,此时因悟业惑之非,知惑由心起,遂返观自心之病,自除心惑,心惑消失,业力即除,禅病也就无着力处,禅病遂退。可见大师是在切实苦行中用生命的力量去印证佛法的殊胜与真实,并一步步坚实起自己的禅行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节: 慧思深悟法华经

第八节: 慧思深悟法华经

  慧思自幼即与法华有深厚渊缘,曾发苦心颂读法华经,于数年间颂达一千遍,终能领悟法华真义,得法华三昧。就佛僧大德在禅定实修之过程而言,所谓得某某三昧者,即谓在某某佛法的经典或教义上,能达到在自身内在人格上与某某教义完整同等的行持修为,并在禅定发慧的深度上能完全进入该特定智观的理解世界中,能如亲临佛陀宣教道场中聆听说法,也能于自证学力中如佛本怀般地自作教义之推演或代宣本旨,又因佛之任一教门皆代表佛陀示现之某一特定佛法智慧之程度,即任一得证此法门之学道者也必定在禅定之修行与智慧领悟上达到相应之境界,则此时此人之内在质量已可谓有了跳跃式之进境,其内心之喜乐岂可以人间世俗欲求之满足来形容,慧思禅师之得证法华三昧,终于开启天台宗以法华立教之端绪,而使佛陀在法华宣教之本怀得由慧思继传给智顗而终得在中国大乘佛法之藉驾中再度普现于世。

  所谓法华本旨者何也,佛陀本怀也,佛陀一生教学传道,先后讲过无数精义要点,包括宇宙的结构--十二因缘,人生的真谛--四圣谛,最高的智慧--般若空观等,在在都指明佛陀要众生趣求佛法,但是更重要的心愿是佛陀要众生帮助更广大的众生共同趣向佛法,让佛法真正能在永恒的时空中普现在世间所有有情众生的心田中,但佛陀为教导众生欣趣佛法,多以对机教法的各种法门来引导众生,让他们在自己心智兴趣的基础稍稍向上一跳,引入学佛之途,但学佛之途虽多,学佛之终地却只有一样,即成为一位自度度他的菩萨,所以在法华经一开始,佛先住于法华三昧中,待他安祥出定后,便宣讲佛陀一生教法最根本的胸怀,即要众生在现有学佛之基础上都要再跳一步,以成为度人度己的菩萨为目的。一般而言,佛陀以苦集灭道四圣谛教导众生,随法而修得阿罗汉果,即声闻乘圣位,再进一步以十二因缘观教导众生使知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无常之理,得悟人与宇宙的真实命运,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乘圣位,接着再以般若空智教导众生,使能对己对人对事事物物拿起放下,洒脱自在,不执不痴,如实陶泳在佛化生活情调中,与高尚智能层次相往来在最精进的禅定修为中得菩萨果位,以救己度人为菩萨道精神,如此随机接引是为方便法门,若有众生执着现有成就,不知趣向佛陀终极本怀,就不是真佛子,也唯有以发大誓愿,急行菩萨道才能真证佛果,所以佛陀在法华宣讲时刻,一一为已发大誓愿之求道众生摩顶授记,表达佛陀对其誓愿恒心之肯定,相信他日此子终将因切实笃行菩萨救人慈悲心愿,而在次次苦修之实践过程中坚实自己成佛作祖的全面条件,最后终成佛果。而成佛即是所有求佛者的最终标的,但是如果不真得佛陀本怀,不知求佛的最真目标就是让娑婆世界亿万众生同成佛道,而自行陶醉在三乘果报之中者,则永远只能停留原地,甚至退转所证境界,这是所有求佛者所当谨戒的,而当其人知佛本怀,且急切行之时,则其成佛之路便已打开,否则便永不可能成佛,而当人人皆以自度度他精神行菩萨道时,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切有情众生同证佛果之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而求道者成佛的途径也就因而只有一种可能,是故法华又是阐扬一乘成佛的经旨,故众生不求成佛则已,若欲成佛必走法华之路,其它法门只是接引入道,真正最终成佛之路则只此一种而已。

  直至慧思禅师体悟法华教义深义之后,天台一系莫不秉此精神,为佛用功,宣扬法华精神,并依法华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说,及一念三千的性具实相学,当然,这都有待慧思之后的智者大师来创造了。
第四章: 天台宗的三祖智者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6:29 , Processed in 0.30515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