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3|回复: 6

[佛教文化] 天台宗名相诠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尊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阿若骄陈如等五比丘转四谛法轮,是为最初之法宝。《法华经》
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即说四谛法也。
何谓四谛?谛,即真实不虚之义。四谛者,即苦、集、灭、道四谛也。一,苦谛。此乃三界
内分段生死苦果。真实是苦,无一可乐,故名苦谛。具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一)三
苦:(1)苦苦。即众生现前之五蕴色身,乃众苦之本。所有过去因中造业所招感之苦报,
均由此色身承受。老子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故名苦苦。(2)坏苦。众生现前所
受种种境遇,即使是乐境,亦是如幻如化,转瞬即逝。乐境一过,悲境即现。所谓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是也。故世界有成住坏空,人间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故名坏苦。(3
)行苦。即第七识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不住,使常寂真性,为行阴所昏扰,不能湛
寂清净,亦是痛苦,是为行苦。(二)八苦:(1)生苦。婴儿初生之时,风吹其身,或衣
物触体,柔嫩肌肤,如刀锥被体,痛苦异常,口不能言,惟有哭耳。是名生苦。(2)老苦
。人生从少至壮,从壮至老,无一能免。昔日朱颜青鬓,而今鸡皮鹤发,老态龙锺,衰病相
侵。是名老苦。(3)四大不调,小病小苦,大病大苦,甚至身患绝症,痛苦不堪,是名病
苦。(4)死苦。临终之时,四大分离,痛苦万状,是名死苦。(5)爱别离苦。人生在世,
对于父母、夫妻、兄弟、姊妹、均有亲情存在,或生离,或死别,何等痛苦。是名爱别离苦
。(6)冤憎会苦。冤家、仇人,或所嫌憎之人,愿其远离。但事与愿违,反而常常相见,
或生活在一起,何等痛苦。是名冤憎会苦。(7)求不得苦。人活于世,皆有所求。或求升
官,而反降级。或求致富。而反损财。或求健康,而反疾苦。是名求不得苦。(8)五阴炽
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有覆盖之义。谓此五者,能盖覆真性,隐而不显。
五阴。即众生妄幻身心。由于不了如幻如化,于色等六尘境上,起贪嗔痴和等分烦恼,如烈
火炽然旺盛,能招未来世苦果。是名五阴炽盛苦。以前七种苦,是果苦。第八五阴炽盛苦,
则是因苦。二,
集谛。集有聚集之义。乃三界内见思二惑之苦因。谓能将此八十八使之见惑,及八十一品思
惑,聚集起来形成业因,招感来世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之苦果。决定真实不虚,故名集谛
。何谓见惑?即见道位所断之惑。乃知见上之谬误邪解所造成之业因。以五利使为主体:(
一)身见。众生因有幻身,故产生我见。执著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是名身见
;(二)边见。因有身见故,生起断、常二见。或执断、或执常,各执一边。断见,如人死
永灭,无有后世。常见,如人永远作人,畜生永远作畜生。是名边见。(三)邪见。知见不
正,拨无因果。不信正法,邪见取理。是名邪见。(四)见取见。前一见字,指我见,边见
,邪见。后取见二字,指执著取见。此为非果计果。谓诸外道,修种种无益苦行,取著我见
,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计已证,是名见取见。(五)戒取见。此为非因计因。谓诸外
道,修种种无益苦行,谬执为戒。误以为修此苦因。可得涅磐妙果。是名戒取见。此五利使
,起惑快,受报亦快,故称为五利使。见惑,以三界四谛分配,共有八十八使。何谓思惑?
分别动念曰思。乃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分别妄想所形成之业因。以贪、嗔、痴、慢、疑五
钝使为主体:(一)贪心。即众生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上,起诸贪爱执著之妄心。(二)嗔心
。即众生于不顺己意之尘境,生起嗔恨之心。(三)痴心。乃指不明事、不辨是非,无有正
智之妄心。(四)慢心。乃指目中无人,贡高自大,轻慢他人之恶心。(五)疑心。乃指对
人对事持怀疑态度,不肯信任,疑虑重重,是非纷起,造诸恶业之妄心。此为五钝使,起惑
力弱,受报较慢,故称为五钝使。思惑,以三界九地分配,共有八十一品。三,灭谛。即三
界外涅磐之乐果。灭即寂灭。乃四果阿罗汉所证之涅磐。由声闻人因地修三十七道品,断除
三界内见思二惑,脱离分段生死,不再入三界生死轮回。若子缚(见思惑)已断,果缚(色
身)尚存,名有馀依涅磐;若进而灰身灭智(灭去色身)名无馀依涅磐。涅磐乐果,真实不
虚,故名灭谛。四,道谛。即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一)四念处。念即能观之智,处即所
观之境。以智观境,称为念处。(1)观身不净。有九想观,文繁不录,需者往检。(2)观
受是苦。六根领受六尘境界曰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当六根缘六尘境时,生
起不称心、不愉快,心感痛苦,名为苦受。如根尘相对境上,生起快乐愉悦之感觉,名为乐
受。但乐境一过,苦境即至,转生苦恼,实非究竟乐受也。如根尘相对,于中庸境上,生起
既非苦亦非乐之感受,名为不苦不乐受。亦称舍受。即使是不苦不乐境地,心感昏扰迷闷,
别是一种痛苦况味。由此可见,根尘相对生起之感受,唯苦无乐,是名观受是苦。(3)观
心无常。心指六识妄心。第六识缘虑尘境时,起种种分别,念念生灭,一刻不停。观此妄心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一起观照,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是名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法即诸法,有情众生,无情万物,总称为法。常观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
生灭无常。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于诸法中,本无我相可得。是名观法无我。(二)四正勤
。又名四正断。断恶生善,故名正断。(1)对已生之恶令断;(2)对未生之恶,使不更生
;(3)对未生之善令生;(4)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三)四如意足。又是名四神足。
由于行者四正勤中之正精进,智慧增长,但定力稍弱,若得此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
则能发种种神通妙用,凡有所求,皆得满足,故名四如意足。(1)欲如意足。发心修习一
切善法,凡所愿欲,皆得满足;(2)念如意足。行人专注观境,一心正住,能使正念时时
现前,念念不舍,是名念如意足;(3)精进如意足。无杂曰精,无间曰进。即专精观理,
不令间杂。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名精进如意足;(4)思惟如意足。思惟者,思惟佛智
正理,心不驰散。凡有所修,若能思惟,所愿意皆得,是名思惟如意足。(四)五根。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有
  二义:一能持义。如树之有根,不会枯死。二能生义。如树能开花结果。(1)信根。即深
  信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2)精进根。既信四念处正
  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3)念根。即惟念正道及诸助道法
  ,一心观想,更无其他杂念,是名念根。(4)定根。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中,念念相应
  ,无有散乱,是名定根。(5)慧根。即修行正道及助道法,能以慧照分明,是名慧根。五
  ,五力。五力即前五根增长,能具足极大力用。(一)信力。即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
  长,则能生起遮诸烦恼,不会邪法所动之力用,是名信力。(二)精进力。即行正道及助道
  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生起除灭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之力用,故名精进力。(三)
  念力。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空有二边邪念,成就出世中道正
  念之力用,是名念力。(四)定力。即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若能定根增长,则能生起破诸
  乱想,发种种事理禅定之力用,故名定力。(五)慧力。即能以智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
  增长,则能生起破除一切邪妄之执、偏小之慧之力用。是名慧力。六,七觉分。或称七菩提
  分。由于前五力中慧力之作用,发无漏智,善能觉了,能生此七觉分:(一)择法觉分。择
  即拣择。即能用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善能简别,何者是真?何者是伪?而不谬取虚伪之法。
  故名择法觉分。(二)精进觉分。能一心精进,修道不倦,慧照分明,不修外道无益苦行,
  精进修持六度四摄等道法,故名精进觉分。(三)喜觉分。喜即欢喜。由于慧照分明,善能
  觉了诸法,安住真境,充满法喜,故名喜觉分。(四)除觉分。即修行时,能断除五利使与
  五钝使,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之法,以智慧破烦恼,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五)舍
  觉分。舍即舍离。即对于现前之境,慧照分明,了知虚妄不实,永远舍除之,不著于境,故
  名舍觉分。(六)定觉分。定即禅定。修禅定时,了知四禅、四空天人及外道所修世间禅定
  ,皆虚妄不实,生灭无常,不生爱见贪著之心,故名定觉分。(七)念觉分。念即思念。即
  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定力太过,易生昏沉,则用择法、精进、
  喜三觉分观照之,令心不沉没;慧力太过,心生浮动,则用除、舍、定三觉分收摄之,令心
  不浮动。能以慧照使定慧均等,故名念觉分。七,八正道。又名八圣道。修行无漏圣法名正
  ,能通涅磐名道。(一)正见。修四谛无漏行观法时。能慧照分明,见理正确,破外道有无
  等种种邪见,修此行观,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名正见。(二)正思惟。即以无漏四谛智,
  观照四谛境,使智观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即以无漏智慧,舍除四种邪命自活:
  (1)方口食。如身作说客,游说四方;(2)维口食。如咒术卜筮,看相算命;(3)仰口
  食。如仰观星宿,推测盈虚;(4)下口食。如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收摄口业,住于一切
  正语之中。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故名正语。(四)正业。修无漏慧,消除身根一切邪业
  ,住于清净梵行之中,不作杀盗淫等不正行为,故名正业。(五)正命。即修无漏慧,消除
  身口意三业中五种邪命:(1)为利养故,诈现异仪,令人信彼;(2)为利养故,自说功德
  ,冀其供养;(3)为利养故,占卜命相,预报吉凶;(4)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5)为利养故,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修行者应住于清净正命之中,以道自活,则能
  增长法身慧命,故名正命。(六)正精进。即以无漏慧,修涅磐道,勤行精进,不疲不怠,
  念念相应,无有间断,故名正精进。(七)正念。即修无漏慧,消除妄想,一心正念真如实
  际佛果菩提,故名正念。(八)正定。即以无漏观慧相应,深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
  有漏禅定,故名正定。修习道谛,能证涅磐妙果,亦真实不虚,故名道谛。世出世间一切诸
  法,不出因果二字。此四谛法,苦即集之果,集为苦之因。此乃三界内世间苦果苦因;灭即
  道之果,道为灭之因。此乃三界外出世间乐果乐因。如来先说果后说因者,意在于令众生知
  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转于张秉全老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

忏悔。忏,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

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有发露已往之罪,改往修来,成就善果之义。据《天台四
教仪集注》所说,忏悔之法,乃有三种:一者作法忏。就是身礼拜,口称唱,意思惟(即作
观)三业并运,一切依照忏法,披陈过罪,求哀忏悔。四明尊者《修忏要旨》说:“作法忏
,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是名作法忏。二、取相忏。就是定心运想,取见瑞相为期,(期
即期望、要约之意)在道场修忏时,或见光见华,佛来摩顶,或梦中见诸瑞相,随见一种,
罪即消灭,是名取相忏。三、无生忏。就是一切罪业,皆从不了自心,妄想而生,若了我心
本空,罪福无相,则一切法,皆悉空寂,罪从何生?《修忏要旨》云:“若了我心自空,罪
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是名无生忏。

三忏之中,作法、取相二忏,属事,无生一忏,属理。

理忏为正,事忏为助。若能正助合行,事理兼修,则无罪不灭,无福不生。《修忏要旨》云
:“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宁可阙于前前,(前前指前面二种忏法,不得亏于后后(指最后
一种无生忏)无生最要,取相尚宽。(取相与无生忏比,尚非急务之意)盖妙观之宗,是大
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泥土,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若仅修事忏,一切五
逆及谤法重罪,或难消除。惟无生忏,无罪不消。《观普贤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
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慧日喻无生忏法也。

又:修治忏法,须运逆顺十心观法,则罪灭障除,功效弥速。荆溪尊者《法华三昧行事运想
仪》云:“忏悔应运逆顺十心云: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一)外加恶
缘(二)不随喜他一毫之善(三)惟遍三业,广作众罪(四)事虽不广,恶心遍布(五)昼
夜相续,无有间断(六)覆讳过失,不欲人知(七)不畏恶道(八)无惭无愧(九)拨无因
果(十)”此为逆(涅槃道)十心。“故于今日,深信因果(一)生重惭愧(二)生大怖畏
(三)发露忏悔(四)断相续心(五)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六)勤策三业,翻昔重过(七
)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八)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
岸(九)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十)”此为顺
(顺涅槃道)十心。前逆十心是所破,后顺十心是能破。行人运想时,先观逆十心次第生起
,后观顺十心次第翻破。《修忏要旨》云:“不明前之十心,则不识造罪之相,若非后之十
心,则不知修忏之法。故欲行五悔,先运十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十二因缘》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它阐明了宇宙间一切生物生灭相续,互相由藉之因果缘
起关系。什么叫因?因就是展转不断能生起果的叫做因。什么叫缘?缘就是互相依赖的条件
,此有则彼有,赖以生起,叫做缘。一切众生六道轮回,都受这十二因缘因果法则的支配,
无一例外。此十二因缘,也有称做《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的。



什么叫十二因缘呢?世尊在《缘起经》中说:“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



十二因缘可分为三世十二因缘;二世十二因缘;一念十二因缘。分述如下:



一, 三世十二因缘。



一,
无明。无明即过去世一切根本烦恼。体即是痴。以迷暗为性,能覆盖真性,对实相及善恶业
果,愚昧无知,无所明了,故称无明。约三道,,属烦恼道所摄。乃无始以来贪,嗔,痴等
烦恼妄惑。



二,
行。行即是造作。乃过去世所造一切善或恶身口意三业。体即是第六意识相应思心所。行本
具善,恶,无记三性。由于无记不感果报,此处所说的行,唯指能招感善恶果报的行。约三
道,属业道所摄。即能依烦恼而引发善恶之业。



三,识。即是最初初投胎之识,此即第八阿赖耶识。由
于过去世惑业的牵引,致使此识在父母交媾时产生
爱染之想,吸入母胎,一刹那间,有了别作用产生,故称为识。



四, 名色。名即是心。乃指仅有心之名而无有形质,
故不称心而称名,。色即色身。从托胎后到三十五日,生长成诸根形状,四肢差别,此时虽
有身根及意根,但没有眼耳鼻舌四根,所以不叫身而叫色,合称名色。此为形位。



五,
六入。又称六处。从名色过四十二日,称发毛爪齿位,生长起毛发指甲与牙齿。再经过四十
九日,称具足五根位。复经一百三十日,六根开始具备,称六根具足的胎中位。到此时节六
根产生眼等诸识,有入尘之用,故称六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六,
触。触乃指从出胎后到三,四岁时,器官接触外境,六根,六尘,六识产生和合作用。但对
顺境,逆境,中庸境,还没有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之感受,故称为触。意为接触而已。



七,
受。受以领纳为性。领衲现前六尘境界,产生好与不好感受。此指从五,六岁至十三岁阶段
,六根与六尘境触时,能清楚纳受前境,对顺境产生好感,对逆境产生恶感,对不苦不乐之
中庸境,产生不苦不乐感。虽能清楚了别,但仍未能产生贪爱之心,故称为受,意指接受而
已。识至受五支,乃现在世五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八,
爱。爱以贪为本,贪有二种:(一)自体爱,爱著己身;(二)境界爱,贪爱五欲尘境。此
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爱男女色相,金银财物等种种胜妙生活资具及淫欲等境
,但仍未能广泛追求。故称为爱。意指嗜爱而已。



九,
取。爱增为取。由爱为缘,贪心发展增盛,生起取著之心,体全是贪。此指从二十岁后,贪
欲转盛,于五尘境,广泛追求,必欲取之而后快。故称为取。



十,
有。有即有业成就之意。由爱取滋润,增长,能引生后有之苦果。换言之,由于贪爱取著转
深,驰求五欲尘境,造成未来世生死种子,必定招感三界二十五有果报,故称为有。爱至有
三支,乃现在世之三因。约三道,爱取二支属惑道摄。有支属业道摄。



十一,
生。生指现在世所造善恶之业,必定在四生,六道中受生。体即五蕴果报色身,由依现在爱
取有三支为因,又引起未来世四生六道中受生,故称为生。



十二,
老死。老死乃指此五蕴色身,业果灭时,身体变坏及至命终,故称老死。生老二支,乃未来
世二果。约三道,属苦道所摄。



此十二因缘,如约三界四谛分配,则无明,行,爱,取,有五支,为集谛。集者,积集招感
之义,谓积集此五支,能招感后世苦果,乃三界之苦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
死七支,乃集谛所招之三界苦果。此即通于三世二重之十二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二世十二因缘



二世十二因缘,即现在与未来二世因果缘起关系,引起生死相续过程。无明与行,是能引现
世业因二支;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之五支;爱,取,有,是能生来世果报之三
支;生与老死,是所生二支。



无明至有前十支,概括为现世因,生与老死二支,属于未来果。构成三界二世十二因缘生死
轮回。



(一念十二因缘)



现前一念心起,必涉因缘,所谓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由于
一念顿具十二因缘生灭过程。故称为一念十二因缘。此理微细难晓。姑举一则见他美色,起
心贪爱为喻:



有一人,见女姝好,萌生爱心,即是无明,不了境界本虚故。爱心滋长,引起业种,即是行
。对彼美色,专心注想,即是识。与识俱起之色想行三蕴,即是名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
贪,即是六入。因六入生求爱心,即是触。领受触心,即是受。贪之不已,即是爱。因爱而
必欲取得之,即是取。因取引生身口二业,即是有。因此生起种种烦恼相续不断,即是生。
爱心转移,变化,即是老。念头幻灭,即是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十二因缘,有顺,逆二种观法:



一,顺观。观察因生死果,复起无明。依于无明,生起行。依于行,生起识。依于识,生起
名色。依于名色,生起六入,依于六入,生起触。依于触,生起受。依于受,生起爱。依于
爱,生起取。依于取,生起有。依于有,引起生。依于生,而有老死。依此顺序修观,称为
顺观门。



二,逆观。观察最初由于一念不觉,生起无明,由业润生,导致生死轮回相续不断。若灭除
此根本无明,则生死相续之锁练,即不断自断。犹如斫树,先断其根。如是观察:无明灭则
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
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修此观法,称为逆
观门。或称还灭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7:49 , Processed in 0.20810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