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55|回复: 3

[精进共修] 清净的层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9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观禅业处,清净有七: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

这七种清净必须次第地成就,每一层次的清净,是更上一层清净的基础。第一层次的清净相,等于三学的戒学;第二层次的清净相,等于定学;较高五个层次的清净相,等于慧学。首六个清净层次属于世间,最后一个层次属于出世间道。

一切有为法,皆有无常、苦、无我这三相。无常相,是生灭与变易的呈现方式,即在成为有之后,再变为不存在。

苦相,是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的呈现方式。无我相,是不受控制的呈现方式,即人们不能完全地控制名色法。

三种随观,是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三种解脱,是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七清净之分析,戒清净包含了四遍净戒:一、别解脱律仪戒;二、根律仪戒;三、活命遍净戒;四、资具依止戒。

这四种遍清净戒,是依比丘之戒而说的。别解脱律仪戒:别解脱是比丘必须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轻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条戒。

根律仪戒是指以正念防护诸根,在遇到外缘时,不让心执取可喜所缘,也不让心排斥不可喜所缘。

活命遍净戒是有关比丘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方式,不应以不适合比丘的方式去获取必需品。

资具依止戒,是指比丘必须在使用衣、食、住、药四种资具之前、当时、之后,适当地省察运用它们的正确目的。

心清净包含了两种定:近行定与安止定。巴利佛教传统认可两种不同的培育观智的方法。一种禅法称为止乘,包括先修习止禅到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的基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称为止乘行者。

他先修到近行定,或色界禅那,或无色界禅那,然后再转修观,经由确定发生在禅那中的身心现象为名色,并探求名色的因缘,然后再观察它们的三相。对这种禅修者而言,先前获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被视为他们的心清净。

另一种称为纯观乘的方法,并未以修止作为修观的基础,而是在令戒清净之后,直接以正念观察自己所经验的身心变化过程。当观照有力量且精准时,心变得自然而然地,以相当于近行定的定力,专注于恒常变化经验之流。

这种一剎那接着一剎那地将心固定在当下的名色过程,称为剎那定。因为它包含相当于近行定的安定性,这剎那定被认为是观乘行者的心清净,采取这种方法的人也被称为干观行者,因为他修观时没有禅那的滋润。

见清净是依特相、作用、现起与近因辨识名色。见清净因它协助人们,清除永恒之我的邪见而得其名。

通过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组合,在它们之内或背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即会达到这阶段的清净。这个清净阶段也称为名色分别智,因为是依照名色法的特相等分别它们。

度疑清净,是指辨识那些名色法的诸缘。度疑清净是因为它能够去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三时名色法的诸缘之迷惑而得其名。

通过缘起之智,禅修者辨识现在的名色组合,并不是无端端地生起,也不是万能神所造或因灵魂而有,而是因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与业而生起。

禅修者也运用相同的法则,去辨识过去与未来世名色的诸缘,这阶段也被称为缘摄受智。

道非道智见清净:当禅修者如此辨识三地诸行及它们的诸缘时,他把它们归纳为过去、现在、未来的蕴等组别。

随后他依世、相续与剎那,以思惟智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坏灭而无常、可畏而苦、无实质而无我。

之后他依缘与剎那,以生灭智观照那些行法的生灭。当他如此修行观禅时,即生起了:光明、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念、舍与欲。

道非道智见清净,即是通过辨识光明等观之染为进展的障碍,而得以分辨出道与非道之特相。

把行法归纳为蕴等组别:这是在准备培育思惟智,即以观照名色法的三相,来修习观禅的阶段。

首先,禅修者必须把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的色法,都归纳于色蕴。同样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识,归纳于各自的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随后他以思惟智观照,一切行法都有这三相:一、坏灭而无常,因为它们在生起之处即遭受坏灭,而没有转变为其他法或有所遗留;二、可畏而苦,因为一切无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三、无实质而无我,没有我或实质或主宰者。

依世、相续、剎那:‘世’是指长的时间,首先禅修者观照每一世里的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然后再把每一世,分为三个阶段、十年一个阶段、每一年一个阶段、每一个月一个阶段、每一天一个阶段等,直至观照在行走时,每一步里的行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依相续,是指依同一个名相续流或者色相续流。依剎那,是指依剎那的名法与色法。

生灭智,是观照诸行法生灭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时;灭,是指变易、毁坏与消失之时。

依缘修习生灭智,是指禅修者观照诸行法,如何由于它们的诸缘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们的诸缘灭尽而灭尽。

依剎那修习生灭智,是指观照诸行法的剎那生灭。生灭智有两个阶段。在「未成熟」的生灭智阶段,当观照力提升时,十种「观之染」可能会生起于禅修者。

他可能会看到从其身发射出极亮的光明。他也可能会体验到从所未有(极强)的喜、轻安与乐。其胜解与策励增长、智趋向成熟、念变得稳定及舍变得不受动摇。他也可能会对这些体验生起了微细的欲,即享受与执着这些体验。

分辨道与非道之特相:当禅修者体验上述九种殊胜的经验时,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达到出世间道果。他也就可能会停止进展,而只是享受那些体验,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执着于它们。

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将会知道,这些体验只是成熟的观智的副产品。他会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继续提升其观禅之修习,而不会执着于它们。

分辨十种观之染为非道、观禅是道的能力,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行道智见清净:当他如此脱离了那些进展的障碍之后,而继续修行时,他证得了有关三相的一系列观智,从生灭智直至随顺智。这九种观智名为行道智见清净。

以下是组成行道智见清净的九种观智,(一)生灭智:这与观之染生起之前的观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观之染之后,它变得成熟、更强及敏锐。

(二)坏灭智:当禅修者的观智变得敏锐时,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观照它们的坏灭。这即是坏灭智。

(三)怖畏智:当禅修者观照三世的行法的坏灭时,他觉知这些在一切生存地里不断坏灭的行法是可畏的。

(四)过患智:通过觉知一切行法为可畏,禅修者照见它们为毫无实质、不圆满、毫无可取,而只有过患。他也明了只有无生无灭的无为法才是安全的。

(五)厌离智:当知见一切行法的过患之后,他对它们感到厌离,不再乐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

(六)欲解脱智:这是在观照时生起欲脱离一切行法之愿。

(七)审察智:为了脱离诸行法,禅修者再以种种方法观照那些行法的三相。当他清晰地审察诸行法的三相时,那即是审察智。

(八)行舍智:在审察之后,禅修者照见诸行法当中,无一物可执取为我及我的,因此舍弃了怖畏与取乐两者,而对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

(九)随顺智:这是在出世间道心路过程里,于种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称为随顺,是因为它顺着之前八种观智的作用,以及顺着之后道智的作用。

智见清净:当他如此观照时,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的安止定即将生起。”于是,在有分断之后生起了意门转向;随着生起的,是两个或三个缘取目标的无常等任何一相的观智心。它们被称为遍作、近行与随顺。当行舍智与随顺智圆满时,也被称为‘导向出起之观’。

随后,生起了取涅槃为目标的种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种姓,而达到圣者的种姓。在这之后,即刻生起了须陀洹道智;该道智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及开展道谛,而证入了出世间安止定心路过程。
之后有两个或三个圣果心生灭,然后再度沉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后,生起了省察智。

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如是,必须通过修习六清净而次第证得的四种道智,名为智见清净。

关于道之心路过程,于钝根者有三个观智心生起,于利根者,则只有两个观智心生起(除去遍作)。

导向出起之观:这是在出世间道生起之前,已达到顶点的观智。道被称为出起,是因为它从诸行法出起而缘取涅槃为目标,也因为它自烦恼中出来。

种姓心:这是第一个转向涅槃之心,以及是出世间道的无间缘。它被称为‘更改种姓’,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

虽然种姓智与道智一样,都缘取涅槃为目标,但它并不能像道智一样驱除覆盖四圣谛的烦恼。在趋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时,它被称为净化,而不是‘更改种姓’,因为禅修者其时已属于圣者的种姓。

道智:道心同时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在此所提及的这四种作用,是遍知苦、断除渴爱(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尽)、开展八圣道。

于利根者没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有三个圣果心生起;于钝根者则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后只有两个圣果心生起。

省察智:在四出世间道每一者之后,声闻弟子通常都会省察道、果与涅槃,但并不一定会省察已断除及还剩下的烦恼。

如是,最多有十九种省察智:首三道每一者都有五种,而第四道则只有四种。这是因为,已完全解脱的阿罗汉已没有可省察的烦恼。
摘编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发表于 2011-6-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6:28 , Processed in 0.18407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