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553|回复: 23

[佛化生活] 心中之境与境中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与境,到底是心随境迁,还是境随心转?本来无境,只因心有,若无心即无境。 心随境转,苦不堪言;境随心转,就得自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你的心态就是你的主人。你的心便是你的世界。 做自己,并成为我们能成为之人,这是生命的唯一目的。 境不缚人,而人自缚,我们会去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所面对的事物,如秋风一叶悲几许,然而落叶本非有情物,这也是生命再生长的壮美.所谓妻子之死,庄子鼓盆而歌,庆祝生命再生,这种生命的了然,可称得上心境止止.我们也该培养处心不乱,健康积极的心境,以此求得生命和谐. 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若了心不取境,境无法牵情.人在境中.境在心中,犹如鱼和水,人们很难离开丰美的水去欣赏鱼的.心与境也如此,它们既有区别,又有渗透,是人不可或缺的一体心理状态.人生除去基本生存问题,就是要时时面对这种心理状态的选择.人们难以了知世间万物,于是就会在意识深处情不自禁用虚妄见解,颠倒的爱恨去面对世界.人类做为承载高情商的动物,也许创造宇宙人类是让他融万物心境于一体. 我们内心中的知识纯粹都是烦恼:比较、分别、我慢、嫉妒、障碍、人我是非、世间杂事……纯粹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如果你没有得到自己内心世界的接受和认可,那么不论你在外在世界取得多么令人瞩目的成就,你都不能让自己感到真正的快乐,幸福和成功!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生命就是你的反射。 内心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而外在世界不过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子而已!我们永远也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影子来改变自己,而要改变我们影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自己,而改变我们自己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的内心世界能够和谐的运转,我们就能在外在世界里获得我们想要的一切健康,幸福,快乐,成功和财富,反之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谐运转的话,我们将失去我们想要的一切! 追求真正美好生活的最基本的秘诀就是克服任何阻碍你去满足内心真实渴望的消极影响,包括来自你的亲人,朋友,工作伙伴或是其他人的压力!所以我们永远要为自己而活,我们要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要我们做什么,而不论这个“别人”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 你的内心有一种智慧,他明白你是谁,你要去哪里,你要做什么,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目的,并且你是唯一能左右这一切的人。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只是浪费,只是在摧毁我们的生命,因为当我们没有方向的时候,我们越努力,我们就会越迷茫,即使我们在努力中取得了常人都为之惊叹的成绩,我们的内心依然会感到迷茫,困惑和彷徨!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东西,即使我们拥有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内心也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和和谐! 你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不然你就永远只能在痛苦迷茫中挣扎!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个地球,而人内心的欲望就是地轴,内心的信念则是太阳。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围绕着自己内心的欲望作着永不停歇的自转,和围绕着自己内心的信念作着公转!我们内心的欲望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方式,我们内心的信念则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轨迹,而我们自转和公转的和谐程度也就是我们内心的信念和我们内心欲望的和谐程度则决定了我们内心世界运转的和谐程度! 让你的行为跟随你的信念,让你的信念跟随你的目标,让你的目标跟随你的价值观,让你的价值观跟随你的心! 首先内心世界和谐运转的本质就是永远围绕着自己的内心旋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获的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就要永远追随自己的心,而不要被现实所套牢!换句话来说,如果我们要获得我们想要的一切幸福快乐和成功,我们就必须依照自己内心的渴望来行事,而绝不要因为现实世界而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而依照自己内心的渴望行事的法则就是明确自己内心的渴望,然后对自己的渴望下定一定要的决心和坚定必胜的信念! 人都在寻求安心,可是心在何处,境又在何处?我们在寻找心的时侯,犹如诛宝放在家中,而向外寻找,可得吗?人们的思维惯性总在利用一种不存在的概念来解释一种存在的现象,因而有时会自迷而难以自拔. 自然界变化无穷,而人类的思维意识也变化万千,人们很难去达到对万物的了然,因而在经验上就会产生,许多心与境的矛盾与纠缠,所以产生了无尽的痛苦.这种意识矛盾的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极其深刻的哲学. 人的心灵才是掌握自己命运真相的钥匙。外在的一切表现只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样子,反映的只是自己的心性,其实外在的境并没有怎么样,而是内心的世界还不够圆融,当我们能通达这一切,我们还是在努力、在创造、在竞争,但是同样的生活却已不再起烦恼,虽然还是那样的忙忙碌碌,然而目的不同,角度有别,随之境随心转,外在的世界也相应变化,变得更美、更好。回归生命,就是向内看,发现自己的心灵,觉知自己生命的状态,而非怨天尤人,对环境耿耿于怀。 请谈谈心与境的关系,什么是内境、外境? 境,就是我们思想起的幻境。一个念头起,就有一个影子。心就是境,境就是心。没有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没境了。果能把心境消光了,就好了。‘心境顿消溶’就是一下子心和境都消光了。打坐时,能念所念一起脱落,心与境都没有了。内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思想,外境就是山河大地。‘方明色与空’并明白这就是我们自己本性的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 对境如镜,回到内心世界 好好地看里面,才能看到外面. 没有好好地看里面,所有的外面都是障眼法! 1. 世间是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触所成.世间不在外面,世间在我们心裏面,没有办法取相的都不叫世间.不断回来自己,知道所有看到的外面,都是自己裏面的投射,一直回来自己内心世界.不是否定外面的世界,而是说外面的世界,必定是透过裏面的世界来理解,我们唯有净化裏面的世界,才能净化外面的世界. 2. 「世间没有别人,世间在裏面」,「没有别人」是看到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别人是我们的取相和取角,我们也是别人的取相和取角.当自(心)他(境)互相回流,心跟境也是互相回流.看别人的感受如何影响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感受也如何影响别人的感受.尤其是夫妻之间,好朋友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他的苦受乐受对自己的影响,自己的苦受乐受对他们的影响.你有苦受,爱你的人能不苦吗 你有乐受,爱你的人能不乐吗 他的苦受影响你的苦受,你的苦受影响他的苦受;他的乐受影响你的乐受,你的乐受影响他的乐受.外面的又变里面,里面的又变外面,但不论里面或外面,都离不开内心的取角. 3. 每个对别人的认识都是「我的」回向.别人是「我的」别人,不是别人的别人,都是以自己的参考点投射出来的别人.更亲切地讲,每一个别人(念头)都是「自己生的」,都是「我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二,已生是境,未生是心,心是世间的开始 1. 对境如镜,对待每一个境界,都看成一面镜子,照见内心的不平衡,看到自己的不足,境界是最好的提醒.一个人从他的反对者身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从支持者身上学到的多很多.面对激情的呼唤,零造作,零抗拒地体验,只有感谢与惭愧.这也可以是一种洗涤与脱落.好好体验,没有几个人愿意这样互相呼唤. 2. 世间是我们内心的解释,是我们内心的取相,你今天之所以苦,是因为你的取相而感到世间苦;你今天之所以乐,是因为你的取相而看到世间乐;你的苦乐就是世间的苦乐,世间的苦乐就是你的苦乐,感觉你我是不分.你微笑,世间跟著你微笑;你定世间跟著你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三,内心没有噪音,外面不会有噪音 1. 身上有吸引蚊子的东西,蚊子才会来咬.身上有吸引苍蝇的东西,苍蝇才会来亲近.如果没有,蚊子苍蝇就不可能亲近我们.一切都来自裏面啊!唯有好好的看裏面,好好的观察裏面,好好的接受裏面,好好的消化里面! 2. 看到世间(别人)就看到自己,接受世间就是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就是接受世间.出世间的态度很单纯,就是要把外面的声音当成是里面的问题,把看不顺眼的,听不顺耳的,都看成是自已里面的问题还没有消化.问题是你把自己固定住了(身见),把自己局限在动弹不得的观念中.当心包太虚的时候,我不再是我,这个问题就淡掉了.看到外面的树,树就是你;看到路上的一只狗,狗就是你;看到老鼠,老鼠就是你;看到天空,天空就是你;看到有人翘脚抖脚,他就是你;看到有人闯红灯,他就是你!用这样子的心情来改善世间,才可以减少对立. 3. 灵活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要我是他,我也会跟他一模样」,真正了解他,完全接受他的身,口,意,能这样,才是了解他,接受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四,还会想要,世间就在外面 你还想去那里,那个地方就是在外面.不是说不可以去,去是为了让那个地方内化进来,这是目的!还会想要对外追求,表示世间还在外面,跟你还有距离.一切的体验不过是为了明白世间本来就在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五,一切造作都回到自己身上 比如大家分工做事,当看到有些人在偷懒,内心生起对话:「为什麼我在做,你却不做 」这样的念头,不但会影响到别人,也即刻回向到自己身上.自己回向给世间的,总是立即回向给自己,仰天吐唾,还堕自身,如影随形,丝毫不爽! 深深的体会!世间没有别人! 外面那个人就是我,就是镜中的自己呀! 修行周记:心与境(镜) 「世间没有别人,世间在裏面」,「没有别人」是看到每一个别人都是自己.别人是我们的取相和取角,我们也是别人的取相和取角. 当自(心)他(境)互相回流,心跟境也是互相回流.看别人的感受如何影响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感受也如何影响别人的感受.你的苦乐受影响他的苦乐受;他的苦乐受影响你的苦乐受.外面的变里面,里面的又变外面,但不论里面或外面,都离不开内心的取角(相). 每个对别人的认识都是「我的」回向.别人是「我的」别人,不是别人的别人,都是以自己的参考点投射出来的别人.更亲切地讲,每一个别人(念头)都是「自己生的」,都是「我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周记内容:已生是境,未生是心,心是世间的开始 1.当境界升起时,纪录自己的反应为何,取角为何; 接著对方的反应,与我们的反应交融之后,又形成了新的境. 而我们的心,能灵活应对,一直安住在慈悲喜舍上,对待每一个境界,都看成一面镜子,照见内心的不平衡,看到自己的不足吗? 2.修行是一个转弯,是一个重新取角,重新对待.练习之后,会看到所有的境是世间的结束,所有的心是世间的开始.境界发生了,就已经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要用什麼样的心来对待 看到自己当下的不如法,就归零!重新回到法的作意来,过去就让它过去,现在剩下的就只有法.已经发生了就是业(对待)!还没有发生的都可以是法(绝待). 一个人从他的反对者身上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从支持者身上学到的多很多.面对情境的呼唤,零造作,零抗拒地体验,只有感谢与惭愧.这也可以是一种洗涤与脱落.愿意这样互相呼唤,好好体验,惺惺相惜. 愿以清静的身口意,感谢众生的供养和护持! 境由心生与心由境生?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对景物的好坏评判,是由人的心情的好坏决定的。 心由境生,是指心情的好坏,是由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 国人一般是既赞成境由心生,也承认心由境生。并不把两者对立起来,往往认为不同的情景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离乡背井远离亲人的人,在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时候,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的他,看到的是树和藤,不是绿油葱葱,而是老枯的,听到鸟叫却是昏鸦,望着回家的路是古道,就是骑的马也是瘦的,就是无限美好的夕阳也在无奈中西下了。相信任何人在他乡思念亲人的时候,对景色都会这样看的,哪怕是最美的景色,也唤不起他的情致来。 中国传统的人生四大喜事,又是典型的心由境生,当你在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时,还会有什么烦恼不快吗。相信任何人遇到这样的环境都会笑眉眼开,心情愉快。 境由心生还是心由境生,这是一个古老的而又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不过它的命题是由佛教首先提出的。 佛教在肯定境由心生的同时,也承认心由境生的,但是在两者谁轻谁重,谁主谁次问题上,肯定的是前者。它认为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我想不仅是佛教徒,就是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一番思索的。人们很少把这两者尖锐的对立起来,普遍看法是两者都存在。问题是谁主谁次上就产生两者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境由心生是主要的,其决定作用的,一种认为心由境生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毫无疑问,心与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究竟谁是主要的,这就要认真分析境是什么?心是什么?如果境是环境,那么心便是心情;境是客观,那么心便说主观;境是物质,那么心则是精神。这里就可以看出两者本质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这实际又是一个哲学的根本问题,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人,就会认为心由境生是主要的,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人,就会认为境由心生是主要的。 不可否定人的精神对客观的影响,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影响,但是对人的精神,人的生活态度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客观环境。为什么在一个相同的环境里,人们会有一个主流意识,普遍观念,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将会决定大多数人的意识,是因为“心由境生”。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不随人们主观意志要求而存在的。人们对环境和形势的分析准确与否,将决定自己的行动成败。即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悲观失望。当企业处在大发展的时期,你却认为处于低谷,必将失去发展的机遇;当企业处在低谷的时期,你却认为可以迈更大的步伐,必将事与愿违。例如某地一个小刊物,初办时期热情高涨,人气还说得过去,可是慢慢产生了骄傲情绪,结果人气下降,服务低劣,管理混乱,可是各位编辑、版主却“境由心生”,个个自我感觉良好,踌躇满志,他们对文章的录用和优劣的评判,毫无标准,完全凭个人恶好。对不同观点,不是严厉斥责,就是冷嘲热讽,甚至是漫骂连篇,好端端的栏目成为几个人调侃骂街的场所。已经陷入这样危险境地,却其乐融融,相信如不及时改进,到了关门之时才“心由境生”岂不晚矣。 作为生存者,在对形势分析,调查研究,制定决策的时候要“心由境生”,客观准确把握好形势,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在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则要“境由心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饱满热情,才能做好工作,把握好人生。 人应该向哪里祈求?应该向你的内心祈求。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我们的宝藏在哪里?在你的两个耳朵之间的地方,你应该向你的头脑,向你的内心世界祈求。心灵是一个更伟大的心灵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伟大的心灵,我们称之为“宇宙的心灵”。“宇宙的心灵”拥有无比的力量,无所不在,我们无法窥得它的全貌。它是能源,是智慧,历史赋予它各种名称神力、泉源、荣光、万能的上帝。它被视为是永恒、无限、全能以及全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思考的力量;渴望的力量;知觉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乐观的力量;选择的力量;想象的力量;专注的力量;给予的力量;决心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学习的力量;意志的力量;爱的力量……   在心灵的资产中,这些是最容易为我们所利用的力量,它们就像一块块的砖块,能帮我们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我们能充分发挥这些力量。事实上,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强大的力量,一种能让我们成为想成为之人,成就想成就之事的力量。史蒂文森曾写道:“做自己,并成为我们能成为之人,这是生命的唯一目的。”我们了解自己拥有天赋才能,只是它们都隐藏在表面之下。我们的内心所能成就的事,远非现在所想象。   如何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发现那些被隐藏的资源。一旦你开始了解自己的无穷潜力以及可成就任何事的强大能力,便能看见自己生命中的无限可能。这将为你的生命开创出一个戏剧性的新阶段,秀出精彩的人生。 关于自私:学会付出不图回报 关于贪婪:知足者常乐 关于虚荣:只跟自己的心灵赛跑 关于嫉妒:把它转化为竞争的动力 关于自卑: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 关于自负:谦虚永远受益 关于猜疑:惟有信任才有奇迹发生 关于逃避:接受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关于浮躁:倾听内心宁静的声音 关于完美:尽力就是万岁 你越爱你自己,你的内心就越和谐!你的内心越和谐,你的能量场就越强!你的能量场越强,你就越能把自己想要的健康,快乐,幸福,财富和成功等一切正面的好事吸引到你的生活中! 反之你越不爱你自己,你的内心就越混乱!你的内心越混乱,你的能量场就越微弱!而当你的能量场越微弱时,你不想要的痛苦,罪恶,自卑,恐惧和忧虑等一切负面的倒霉事就越容易乘虚而入! 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我们又要如何才能彻底的爱上自己呢?爱就是让别人感到快乐的善行!爱自己的能力就是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喜悦的能力!因此你越能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你就越爱自己!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你越爱自己,你就越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你越能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你的内心世界就越和谐! 我们又要如何才能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呢?答案是做自己会感到发自内心喜悦的事!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喜悦的事情上!那么到底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呢?一是你的感恩清单,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你感恩的事情!二是最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在你生命中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三是你的兴趣和热忱,最让你感到热血沸腾废寝忘食的事情。四是你的人生目标,你在这个世界上你最想要得到的东西和实现的梦想!这四件事情都是能让我们感到发自内心喜悦的事情!只要我们能让自己的脑中充满以上的四件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0 编辑

建设强大的内心世界 建设强大的内心世界。在领导的言传身教中我领悟到,在当下我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建设我强大的内心世界:   冷静镇定,以平静的心去面对所有的困难;   自我反省,以积极的心去接受所有的不足;   宽容感恩,以感恩的心去对待所有的磨难;   寻找痛苦,以改变的心去寻找所有的痛苦。   或许可以更直接,强大的内心世界就是:   能承受痛苦、能忍受委屈、能耐住寂寞、   能感恩宽容、能承担责任、能扛住压力。 开发外部世界 先开发内心世界来 以体察人、以衣取人、以食观人、以动识人、以言揣人、以习辨人、以心品人、以行知人、以事明人 “记住回家的路”这话有两层意思。其一,人活在世上,总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如果说这是一种走出家门,那么,回家便是回到每个人的自我,回到个人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的生活,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是活得热闹或者忙碌罢了,决不可能活得充实。其二,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次旅行,那么,只要活着,我们就总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没有乡愁?乡愁使我们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终极,灵魂的永恒故乡。 没有人能拒绝物质的生活,同时,也没有人能过纯粹的精神生活,只是在物质主义时代,我们每个人,要记住回家的路,记得返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2:36 , Processed in 0.22261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