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0|回复: 2

[大德开示] 入出息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此将简要地解释一位禅修者如何通过入出息念来禅修,我们主要根据《中部.入出息念经》来解释。在该经中,佛陀说:“诸比库,修习、多作入出息念有大果报、大利益。修习、多作入出息念能圆满四念处。修习、多作四念处能圆满七觉支。修习、多作七觉支能圆满明解脱。”

在此,佛陀解释修习与培育入出息念能圆满四念处,修习与培育四念处能圆满七觉支。因此,佛陀表示修习与培育入出息念,能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现在,我们将根据《清净道论.入出息念论》、《韦沙离经》及注释,对《入出息念经》逐节逐节地解释应如何修习。

佛陀在该经中教导了十六种方法,让我们来看看佛陀的解释:“诸比库,在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禅修的地点:佛陀教导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指出了适合修习入出息念的地方:安静之处。这样的地方很少噪音和干扰,如此才容易让心平静下来。但假如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则必须学会无视所有的噪音和其他干扰。如果能把任何地方都当成林野、树下或空闲处,则任何地方皆能修习入出息念。

禅修的姿势:佛陀教导比库“结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指出了最适合修习入出息念的姿势。虽然可以也应该在任何姿势中修习入出息念,但坐姿通常是培育深厚定力的最佳姿势。坐着时,还必须保持身体自然正直:既不过于挺直或僵直,又不过于放松。正直且舒适的坐姿可使人长时间地禅坐而不会导致身体绷紧或疲劳。

专念于呼吸:佛陀又教导比库“置念于面前”,指出他应把心念确立在鼻头或上唇一带的呼吸上。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出息念,即专念于呼吸。专念于呼吸即注意经过鼻头或上唇一带入与出的气息。入息时,他知道入息;出息时,他知道出息。这就是如何专念地入息,专念地出息。

当心念跑开时,他应平静地把心带回呼吸,而不应对妄想感到烦躁。如果他很难让心保持在呼吸上,可以用数息:1.入息与出息,他数“一”;2.下一个入息与出息,他数“二”;3.下一个入息与出息,他数“三”;4.如此数到“八”。他如此数息,直到心能平静地安住于呼吸时,则可停止数息,只是专念于呼吸。解释此导论之后,佛陀继续教导了四组四法。

对于第一组四法,佛陀教导说: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在此,入出息念圆满第一念处——身随观。佛陀在此教导它以证得入出息禅那,属于止。

修止:在《中部.入出息念经》里,佛陀首先教导比库了知呼吸的长或短而入出息。当他对呼吸的念力提升时,这是自然发生的:他自然知道其呼吸有时长,有时短。不过,呼吸长或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平静地觉知其长或短。接着,佛陀教导比库觉知全身而入出息。

对于“全身”,佛陀的意思是指呼吸的整个过程。这种觉知也是自然发生的:当他对呼吸的念力进一步提升时,他自然知道每一个经过鼻头或上唇一带的入息和出息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同样地,呼吸长或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在一切时中,都觉知每一个入出息的整个过程,觉知呼吸从开头、中间到结尾的整个过程。

最后,佛陀教导比库平静身行而入出息。对于“身行”,佛陀的意思是指经过鼻头一带的入出息。呼吸的平静也是自然发生的,因为当他对呼吸的念力提升时,呼吸会变得愈来愈微细,愈来愈平静。此时,他只需尝试在一切时中都专念地觉知微息即可。如果他能这样专注微息一段够长的时间,例如两或三个小时,他的定力将比以前变得更深,最终还有可能见到禅相。

三种禅相:对于不同的禅修者,禅相的出现方式也可能不尽相同,因为不同的人对呼吸的心想也不尽相同故。有些人的禅相可能像雾一般出现,有些人的却可能像烟一般出现,另一些人的像棉絮,或只是单纯的光等等。

不过,在刚开始时,禅相通常都是灰色的,那是“遍作相”。当定力提升时,它会变白,那是“取相”。当定力进一步提升时,它会变得明亮且清澈,那就是“似相”。入出息似相,是基于入出息而产生,它是安止定的目标,即入出息禅那的所缘。

五禅支:当禅相初次出现时,它很容易消失。只要他持续地专念于呼吸,当定力进一步加深时,禅相就能维持愈来愈久。当禅相与呼吸结合,并且其心自然地固定在禅相上时,他就无需再注意呼吸,而只专注禅相。

当他的定力变得愈来愈深时,禅相也会变得愈来愈明亮。这明亮的光也称为“智慧之光”。继续专注入出息似相愈来愈长的时间,他将能体验到安止定。它首先将是入出息的初禅。

如果能维持初禅大约两或三个小时,他将可以尝试辨识五禅支。一旦他从禅那中出定,即把心念,放在有分心所依止的心脏的地方,那是心处色。有分心是明亮和光明的,看上去就像在心脏里的一面镜子,称为“意门”。当禅修者辨识意门时,将能看见入出息似相就出现在那里。

接着,他再辨识五禅支:1.寻:把心投入于入出息似相。2.伺:维持心投注于入出息似相。3.喜:喜欢并对入出息似相感到高兴。4.乐:体验对入出息似相的快乐感受。5.一境性:让心专注于入出息似相这一目标上。他先逐一地辨识禅支,然后再一起辨识五个。

下一步,他再练习初禅的五自在:1. 当他希望时即可自在地入初禅。2. 如所决意的时间自在地安住于初禅。3. 能自在地于所决意的时间从初禅出定。4. 出定后能自在地让心转向于初禅的禅支。5. 能自在地省察初禅的禅支。

四种禅那:之后,为了证得入出息的第二禅,他应省察初禅的缺点,以及第二禅的优点:一者有寻和伺两个粗劣的禅支,而另一者则无。他决意去除这两个粗劣的禅支后,再专注入出息似相并进入禅那。当他从禅那出定,并发现只有喜、乐和一境性三个禅支时,则证明他已成功地证得入出息的第二禅。

然后,他再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同样地,他通过去除喜禅支而证得只有乐和一境性的第三禅,通过平静乐禅支而证得只有舍和一境性的第四禅,并练习所有禅那的五自在。随着禅那的进展,他的呼吸变得愈来愈平静,愈来愈微细。到了第四禅,他的呼吸停止了。这就是身行的完全平静。

修止时的菩提分:当禅修者证得四种入出息禅那时,他即是在修止。这意味着他确实地在修习三十七菩提分:专念于呼吸身属于身随观。专念于作为禅支的乐受和舍受属于受随观,专念于广大心属于心随观,专念于入出息似相和禅支等法属于法随观。这属于修习四念处。
?
再者,致力于去除欲贪、嗔恚、昏沉睡眠、掉举追悔、疑这五盖等不善法,并致力于培育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等善法,是属于修习四正勤。再者,通过强烈的意欲,或者强烈的精进、心或观来证得禅那,属于培育四神足。


再者,对入出息念拥有很强的信心,意即坚定地相信通过注意呼吸可能证得禅那;持续地致力于专注入出息似相,专念于似相,专注于似相,并觉知于似相,这属于修习五根。用这些方法来修习它们时,也是在修习五力。

再次,专念于入出息似相,审察似相,持续地致力于专注似相,喜欢专注于似相,以轻安之心对待似相,专注于似相,并中舍地看待似相,属于修习七觉支。最后,明白入出息似相是正见,把心投入于似相是正思维。

事先受戒以避免错误的语言、行为和生计,则是正语、正业和正命,致力于专注似相是正精进,专念于似相是正念,拥有禅那则是正定。修习这八法即是在培育相当于八支圣道的八种要素,不过在这个阶段它们还是属于世间的。这就是如何通过入出息念来修止,即是在修习所有的三十七菩提分。

修观辨识的对象:禅修者修习了四种入出息禅那之后,现在就可以修观了。因为他通过入出息念培育了智慧之光,现在就有能力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和它们之因。这些都是修观的对象。

辨识究竟色法:为了辨识究竟色法,禅修者应从四界差别开始修起。他应辨识自身中的四界,也包括呼吸。他可通过辨识十二特相的方法来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1.硬、2.粗、3.重、4.软、5.滑、6.轻、7.流动、8.黏结、9.热、10.冷、11.支持、12.推动。

首先在自己身体中的某个部位辨识这十二特相,然后再移到另一部位。通过修习,他将能很快地辨识全身的十二特相,乃至一分钟大约两到三圈。接着,他再进一步培育定力,遍照全身并把身中的每一特相当成整体来辨识。通过修习,他几乎将能立刻辨识所有的十二特相。

通过不断的修习,他将能辨识到十二特相只是地、水、火、风四界而已。随着对四界的念力和定力的提升,他将发现其身体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刚开始时身体呈现为灰色,接着变成白色,然后变得透亮犹如冰块一般。当他辨识该透亮身体中的四界时,它会发出明亮的光,然后破碎为极快速生灭的微粒,巴利语称之为色聚(色法的聚合体)。但它们还不属于究竟色法。

为了辨识究竟色法,他应在单一的色聚中逐一地辨识四界,接着辨识不同种类的所造色。如颜色、气味、味道和食素。总共需辨识和分析二十八种色法,它们都是不断生灭的究竟色法。然后他再分析外在世界的究竟色法,包括其他众生和无生命的物体。

辨识究竟名法:辨识究竟色法之后,接着再辨识究竟名法。他可以从四种禅那开始:先进入禅那,出定后再辨识呈现于意门的入出息似相,然后辨识禅那心路中的每一个名法,例如在入出息初禅心路中的34个名法:色界初禅的34个名法(1心+33心所)。

1. 心。遍一切心心所:1.触、2.受、3.想、4.思、5.一境性、6.命根、7.作意。杂心所:1. 寻、2. 伺、3. 胜解、4. 精进、5. 喜、6. 欲。通一切美心所:1. 信、2. 念、3. 惭、4. 愧、5. 无贪、6. 无嗔、7. 中舍性、8. 身轻安、9. 心轻安、10. 身轻快性、11. 心轻快性、12. 身柔软性、13. 心柔软性、14. 身适业性、15. 心适业性、16. 身练达性、17. 心练达性、18. 身正直性、19. 心正直性、20.无痴 (慧根),一共有34个名法。

禅修者应有系统地逐一辨识这34个名法。首先,他从入出息初禅出定,辨识在禅那心路中每一心识刹那中作为名法的“心”。然后再入初禅,出定后辨识作为名法的“心”和“触”两者。然后再入初禅,出定后辨识“心”、“触”以及“受”。就这样一次加一个名法,直到最终能辨识初禅的所有34个名法。

用同样的方法辨识第二禅的32个名法、第三禅和第四禅的31个名法。它们都是不断生灭的究竟名法。四种入出息禅那都是色界的心路,它们是纯善的。不过,还有其他类型的名法,所以禅修者还须辨识欲界心路中的各种名法: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中的善、不善名法。之后,他再辨识外在其他众生的究竟名法。

当他到达这个禅修阶段时,必须完成四种观法:1. 他必须辨识自己的究竟色法(内在)和他人的色法(外在)。2. 他必须辨识内在和外在的究竟名法。3. 他必须一起辨识内在和外在的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4. 他必须差别内在和外在的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见到其中并无我、无人,也无众生,只是不断生灭的名色法而已。当他完成这四种观法时,将能证得名色识别智。
帕奥禅师开示 玛欣德尊者中译
发表于 2011-5-25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4:31 , Processed in 0.22837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