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2|回复: 3

[大德开示]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三个彼此相关的名词。

‘心’,有真、妄。妄心是指烦恼,真心是讲的智慧。所谓妄心,即是人类的意识作用。而所有人类的意识作用都是主观的,有利害、得失的判断或观念,都不是真的,所以叫烦恼。唯有离开意识的作用,外在的环境和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加上自己主观的、判断的,那才是真的,才是智慧。也就是说,离开自我中心及主观判断之后,存在于纯客观的状态,才叫智慧,亦即是真心。真与妄,两者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在于有我和无我。
妄心,又分成含有分别执着的意念作用的‘意’,和没有分别作用的、生命的主体或本体的‘识’。也就是‘意’识和‘本’识。


一般常识或心理学,只承认人类及高等动物如象、马、牛、猴、狗等有意识的作用,而否定低等动物如毛虫、蚯蚓等也有意识的作用。但是,由佛教的立场来看,则承认它们都有意识的作用或识的本能。高等动物,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以及生命持续的本识,具备两个层次的识;低等动物虽然没有分别的意识作用,但它们确具备基础的本识,否则便不可能成为流转生死的生命。


佛教的主要目的在度人,要帮忙人类去妄识而存真心,去烦恼而证菩提,以修行而使意识的作用变成智慧,也就是去意识和本识而仅仅存下了智慧的真心,不受业力影响而得自由、得解脱。能够体验到真心即是智慧的作用,那就叫作‘开悟’。


佛教既然把识分成本识和意识,本识是一切的人,一切的动物,甚至最低等动物都有的,而意识则是由本识而产生的,所以由本识基本的立场来看,众生是平等的。因此,佛教的慈悲,除了要救济人类,还要帮助所有有识的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禅宗对意识的看法


禅宗通常不用意识这个名词,经常所用的是‘心’字。他们讲的佛心,是指的真心,是智慧;而他们讲的众生心,是指的妄心,是烦恼。


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明什么心?见什么性?明真心,见佛性。众生的心,由于有自我的意识、自我的立场和自我的观点,便不能客观,所以是黑暗的。明心,就是脱离自我中心以后所显露的智慧,即是真心。真心显现后,才能见到人人本具、众生皆有的佛性。


由禅宗的立场来看。通常不管是真、是妄,都叫作‘心’,不叫‘识’,也不叫‘意’。因此,禅宗的语录等文献,都是在讨论‘心’的问题。对于一个还没开始修行的人,他心里是不安定的,心里的不安定则表示有烦恼,发现有烦恼时就希望能够从修行的方法上得到帮助。这个修行的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观心,这些都是从妄心着眼的。在这次你们为我的演讲而作宣传的广告上有‘初心’二字,是指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智慧光明的真心。


因此,只有理解禅宗的人才能知道禅师们在不同场合所讲的同一个‘心’字,是指的智慧心呢?还是妄念心。在修行的过程中是属于妄心,而修行的目的则是真心。所以,不论是基础、过程、目的,都可用一个‘心’字来表达。


但是,西方的心理学仅仅用 consciousness(意识)一个名词,就没有办法说明佛教整个过程里边的那个‘心’字了。西方的心理学以及一般人所了解的意识,对佛教的所谓真心和本识就很难说明。有智慧者的心理活动,是不是也叫作意识?已经得到解脱的人,在以无私的、无我的智慧如实地反映之时,如果还是叫它意识活动,那意识的定义就可能变成很含糊了。如果一定要把解脱者的智慧和一般人的烦恼都叫它是意识作用的话,那就应说成清净的意识和不清净的意识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1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如何处理意识的问题?


西方人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大概是从了解和分析自己的问题做起。禅的方法,则是教我们摆下自己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处理了问题。如何能摆下自己的问题?初步的方法,就是多为他人而少想自己。助人解决问题就是慈悲,慈悲从哪儿来?从菩提心来。发菩提心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我的私欲,解救众生的苦难。当你努力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时候,你自己的问题也会同时消失。自我中心的渐轻渐弱,就是去妄心而明真心的过程,也就是转烦恼而成智慧的过程。


心理医生对待他们的病人,可能要问很多问题,病人在和心理医生谈过一次话之后,可能觉得已把问题解决了。但是,过了几天,他们还会再来。严重的病人可能看了几十年病,还是需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对禅者来讲,不需要知道人家那么多,如果了解他们主要问题在那里时,根本不需要知道他们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只要告诉他们一、两句话,他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所以比较省力。


用禅的原则处理问题,只要是观念正确,原则清楚,便能多多少少的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所谓原则,便是不一定要正面的来给他解答问题,最好是让有问题的人自己来面对它,或者是干脆让有问题的人不管那问题。


如何面对问题?即是告诉自己: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都有它一定的原因。我们不须追究原因,也无暇追究原因,唯有面对它、改善它,才是最直接、最要紧的。如果面对它亦无法解决,或不可能设法解决的话,则干脆不去管它。那就会不了了之,不了即了。
因此,禅宗的祖师们,对弟子们的接引和问答,往往都是答非所问,或者是根本不答,或者以动作来协助他们。


曾经有位禅师,见到一位求法的僧人推门求见,他便把门立刻关上,一连三次都是这样。到第四次时,那位僧人用快动作把门推开,禅师亦以快动作把门关上,正好把那僧人的腿给压断了。本来他是要去问开悟的方法,当腿子被压断时,他已经什么也不需要问了。


另外一则,是关于马祖和他弟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一天,有位僧人请示马祖:‘能不能请您把菩提达摩从西天(印度)带来的是什么告诉我?’马祖说:‘我今天没有这个心情,你去问智藏师兄吧!’僧问智藏,智藏说:‘我今天头痛,你可问怀海师兄去!’僧问怀海,怀海则说:‘这我倒也不会了,你还是去问马大师吧!’僧人又回到马祖面前。马祖骂道:‘你真是个笨蛋!智藏的头发是白的,怀海的头发是黑的。’就这样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从修行的方法来说,禅宗为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离念的方法,另外一种叫观想的方法。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是属于离念法,又叫不立文字的顿悟法,也就是不必通过经验、知识、思考、学问的过程和努力,只要当下把自己放到时间与空间之外,把自我意识的屏障全部抖落,赤裸裸的,一丝不挂的,那就叫作‘心无挂碍’。那也就是‘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


第二种是所谓观想的方法,是用转移意识的焦点,或把意识专注于某一句话、一桩事、一个点、某一个念头。例如用数息观,是注意呼吸的出入,以及呼吸的数目,或者注意小腹蠕动;有的是注意念佛时所念的佛号或菩萨圣号;或者是观想人的身体,从死亡、经腐烂、而到只剩一副白骨,到最后,骨头也没有,只剩下白光。用这种观想法,也可以使人的烦恼和意识渐渐沉淀、澄净,而渐渐产生智慧。


所以禅的方法,跟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的治疗方法不一样。但是,有严重精神病和心理问题的人,可以用打坐的方法作为辅助治疗;却不可希望从治病而要求达到开悟的目的,否则会引发更严重的精神病或心理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知恩 感恩 报恩
感恩一切,因我的存在源于这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2 22:56 , Processed in 0.18267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