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182|回复: 38

[原创] 菩萨戒 增戒有感——诸佛菩萨,以大慈悲而为体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得有机缘在黄梅祖庭受菩萨戒,非常高兴。
  第一次受戒时,因为来去匆匆,没有听到法师开示,甚至几年时间都不知道正确的披衣、抽衣方式,直到这次到黄梅四祖寺,禅宗祖庭去。
  一共呆了5天,前面三天,每天两次普佛,一次拜忏,上午下午都有法师开示。开示包括日常的威仪、修行、戒律等。
  而收获最大的,除了增戒之外,就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受菩萨戒,增进的是慈悲心。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慈悲而为体性
  外在的仪式、行为,都是为了长养自己的大慈悲心,并令他生大慈悲心。

  其次,寺院每次用斋后,都会排班到大殿,唱《华严经》上的四句偈: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我们也跟着念,每念一次,信心就坚固一次。

  整个法会非常殊胜,异常清凉。感恩顶礼上净下慧老和尚!感恩顶礼诸佛菩萨、诸善知识!
  愿尽未来际,不复舍离菩萨净戒,乃至成佛!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3 收起 理由
非非很有爱 + 1 学习~~
摩訶羅 + 1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
至善佛缘 + 1 随喜赞叹。感恩布施分享。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的获益是威仪。
 
威仪不仅仅是出家佛子的功课,在实践之后,发现也是在家居士的重要功课。只要行为举止符合正确的威仪,则身心安泰淡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14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发表于 2011-5-1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2# 的帖子

“三业作佛事,四仪为道场”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法语






不可思议的行、立、坐、卧四威仪——回家人老师如是说 【文章整理:自性光明】


原帖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75311&extra=page%3D1






学一点佛门威仪——于细微处受益无穷 【文:等持】


全文地址: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14883&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5-1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001.jpg
发表于 2011-5-14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002.jpg
发表于 2011-5-14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顶礼上净下慧老和尚!感恩顶礼诸佛菩萨、诸善知识!
  
愿尽未来际,不复舍离菩萨净戒,直至成佛!

发表于 2011-5-14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禅的四句口诀

摘自净慧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1933年生,虚云大师弟子。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总结出来生活禅有四句口诀。这四句口诀是什么呢?



第一句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这是我们学佛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往往不能够把信仰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往往不能在生活当中去落实信仰,往往是把信仰与生活打成两截,以为我到庙里去的那一刻是信仰,回到家里就是另外一回事。在家里的佛堂里是在信佛,上街买菜、待人接物就是另外一副面孔。这就是信仰没有落实。如果是一个真正把信仰落实于生活的人,那他一天廿四小时分分秒秒都在修行。所以说这是一句口诀,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句口诀就是“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你不要认为只有上殿才是修行,在禅堂里打坐才是修行,到庙里来烧香拜佛做佛事才是修行,在家里早晚诵经才是修行。如果是这样,我们修行的时间就太少了,一天廿四小时,和尚在庙里早晚上殿顶多两个小时,其它的时间怎么办?居士们当然有一些年纪大的人,一天可以拿着珠子念阿弥陀佛。年轻的人要上班要工作怎么办?有办法,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自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一天廿四小时分分秒秒都住在当下,就是分分秒秒在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修行人,才真正能够与佛法融为一体,才能成就法的人格。安祥禅的倡导者李耕云先生就讲法的人格化,要把法来人格化,那就是说 我们时时刻刻要安住在佛法当中,修行在佛法当中。所以这也是一句口诀,这句口诀很管用。 只要我们能够记住它,慢慢地去落实。一忘记了就提起来,提起来就能够落实。



第三句口诀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佛法不能关在寺庙里,佛法不能跟世间法打成两截,佛法与世间法不能分家。要晓得离开世间法没有佛法,世间法只要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它本身就是佛法。六祖大师有四句话我们大家都背得过,甚至于背得滚瓜烂熟,但就是不能够去落实它。这四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说离开世间法要来觉悟佛法、找到佛法,就等于在兔子头上找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它如果有了角的话就不成其为兔子了。佛法离开了世间就不是佛法了,就没有佛法了。



佛法在哪儿呢?佛法就在平常的穿衣吃饭日用施为等一切具体事务当中。这一点很难理解。我们往往觉得这不是佛法,是世间法。但什么是佛法?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世间法,但也都是佛法。我在这里讲,大家在这里听,这是什么呢?是世间法,但也是佛法。只要我们用佛法来理解它,就算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了。



如果不能把佛法融化于世间,以为佛法就在山门里,或者我们有意识地把佛法关在山门里,那样佛法永远不能发扬光大。在传播佛法、使佛法融化于世间这样一个大问题上,我们做得不够,非常不够!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基督教、天主教学习,他们巴不得大家都能够懂得上帝造人的道理。于是他们就抓住一切机会来传播他们的教义,这种精神实在是可嘉。我们 和尚或者居士,有三个人来问就不耐烦,只是说你好好来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给他讲道理。 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法师们,人家一问多了脸就红了,或者回答不出来,或者不想回答。我们要改变这种态度、这种做法,否则我们佛教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第四个口诀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这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的,因为离开了大众就没有个人。这个道理大家应该说都是能够懂的,但往往懂得道理不等于就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做。 怎么叫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在团体中,这个社会像网一样,我们是网里面的一个小网孔,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网,到哪里去找个人呢?我们个人就好像是大海里的一 滴水一样,如果把这一滴水从大海里孤立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这滴水就干涸了。个人是非常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我是众生的一份子,我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大众。佛都说“我在僧数”,说“佛在僧数”,佛是僧团里面的一份子。佛说法的时候也有一个比喻,就是说那滴水不能离开大海,离开大海那一滴水就会干掉,个人不能离开集体,个人离开集体是一无所用。




这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诀。我再重复一遍: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要使我们的痛苦得到止息。痛苦从哪里来呢?痛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是什么呢?明就是觉性,明就是正见、正知、正念。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不断地培养这种觉性,以观照当下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的觉性,使这种观 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要这样,做到平常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用现代话来 说就是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当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至我们的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至我们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性能使我们的心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瞋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至意业的清净。勤修三学,化解并淡出三毒,净化三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完成。




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的任务就是要净化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绝不能离开世间法,绝不能离开生活。离开了生活、离开了世间法,禅修的断、证——禅修要断什么证什么——便成了无的放矢、空中楼阁,没有一个着落之处。所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发表于 2011-5-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戒为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净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发表于 2011-5-14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感恩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07:46 , Processed in 0.299981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