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462|回复: 39

[原创] 来布施网做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学是圆满的大智慧的人生哲学!
如果不快乐,一定是学错了!
如果不健康,一定是学错了!
如果没有钱,一定是学错了!(不追求世间福报的例外)

我们是来布施的,布施是最有价值的投资。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一切布施,法布施第一。知道“山河大地皆自性化现”,并不是学佛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需要通过“幻法度幻众”,来积攒功德聚。江湖中有句话:“欠下的早晚要还的”,自己的因缘众生度不尽,想成佛,门都没有!
您来布施网不是做义工的,而是借这个平台度尽自己的因缘众生的。看似错综复杂,其实是佛菩萨巧设方便。




感恩时空内外的一切,感恩过去一切因果,感恩使我得遇佛法,得遇善知识教诲的一切缘起。
感恩一切因缘护持我修习大乘佛法,并结善果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把我的一切因缘转为佛缘,愿把仇恨和情痴皆转为大菩提心!



[ 本帖最后由 弘亮 于 2011-5-13 18:40 编辑 ]
发表于 2011-5-1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的帖子

发表于 2011-5-13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普贤行愿品》的一段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
   
于贫穷者,令其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
   
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发表于 2011-5-13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抱着“尽本份”的心去做好事


作者: 证严法师     时间: 2011-04-19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诫我们的心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有智慧的人,所带走的是觉悟了之后的有情。


  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能“舍”也就有“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以消除烦恼就是慧。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份,也不会产生怨恨心;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
发表于 2011-5-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5-13 19:21 编辑 ]
发表于 2011-5-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布施是救护心灵与外相的良药,缺什么你就去布施什么,比喻在网站中,如邪淫重,就多发戒邪淫的帖子,如不慈悲,就多发赞扬放生的帖子,如持戒难的,就多发如何持戒的帖子,如般若不到家的,就多发般若经讲解的帖子......哈哈,来网站为的是修行,不是显摆,



  自己获益自己知,


  自己尊严自己树,

  自己修行自己得,

  自己造业自己受。”




引用摘录于我们来布施网是来干嘛的?《也谈布施》中的解释





发表于 2008-6-28 21:28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liuxuyang




布施论坛原帖全文: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30075&highlight=%B2%BC%CA%A9%CD%F8

发表于 2011-5-13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佛教义工 (转)



  什么是佛教义工?是一群践行佛教忘我境界、慈悲济世精神、自利利他情怀的菩萨行弟子。



  忘我境界的实践,即对佛教“无我论”从理论的抽象到愿行的具体过程,从自私自利的社会浮躁中回归自心,找回自我,做生命的主人,明白佛教诸行无常的真义,体察生命本无自性,无我可得。观生死无常,以深切的出离心,在生活中践行佛法。此时不再计较个人得失,心系法界众生,可谡将此身心奉尘刹,以六度的布施波罗蜜多,庄严自性,提升暇满人身的价值,成就无上法门之基资粮位。慈眼观照世间,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以报恩心,慈悲护持三宝,感恩众生,呵护自然,纯正社会风化,关爱弱势生灵,皆菩萨之所为。


  义工没有一定的什么事,一定的什么时间才去做。义工是哪个地方需要人,就到哪个地方去;义工是救急、奉献。


  做义工也是一种修行,能不能成功没有关系,只想到要帮助人家。这种心,就是标准的菩萨心肠,就是大修行。做义工就是菩萨行,就是在度众生。如果,我们老是想到自己有苦有难,总是希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来救自己,这样子的话还是菩萨吗?要学做菩萨,是要把自己的问题放在一边,把人家的问题、苦难挑起来,常常想到人家有苦有难,就会救苦救难。


  因此,如果要使我们的社会、人间更好一点,生活环境更安全一点,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要多付出、多努力。当义工,福慧双修,如果你是为了赚取工资而去扫地、工作,这不算是修行,只是为了糊口,为了生活而工作;当义工,不论做多少都是修行,都是在修福、修慧。


  行六度的菩萨行者,我们称之为义工的,佛教中称为菩萨行者。菩萨行者,便是修行六度法门及四摄法门的发心菩萨,六度的内容,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正知见)的六个项目;四摄的内容,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个项目。以此二门尽摄一切善行功德,故在《仁王般若经》卷上,有“六度四摄一切行”的连用语。在中国大乘各宗,便有使用六度摄万行的语句,例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就有这样的句子说:“诸方说,六度万行,以为佛法。”


  菩萨行,即是众生成佛的正因,《维摩经.佛道品》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其中的第二句“所行无有涯”,便是说成佛之道当具万行。然后《维摩经》又于菩萨行品中说:“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菩萨能够在净而净、处秽则秽而不受污染,所以不尽有为;菩萨仅是应彼而动,于“我”无关,所以不住无为。“不尽有为”是心无染著,但仍在凡夫的环境**同生活,“不住无为”是虽已解脱,但却不会逃离众生的生死苦海。因此,菩萨行品又说:“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随顺,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这都是指菩萨当修一切行。


  三宝弟子在皈依典礼中念诵四弘誓愿,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初发心菩萨,发了菩提心,便是具备了成佛的正因。因此,凡夫发心,便成初发心的菩萨,便已具备了六度万行的正因。虽不能于一时间万行具全,只要尽力去做,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萨行了。


  凡事尽心尽力去做,做义工,也就是发心担任菩萨行者,就要学习佛菩萨的精神,学着受苦受难,学着尽义务、尽责任。


  把义工的精神,带回自己的生活环境,在家里用义工的心态来服务你家里的人,义工就是菩萨行者最好的成长历练。在单位当成是义工来服务其他人,在社会上用义工的态度为大众服务。若能人人如此,社会才真正的祥和。但愿我们把做义工的风气带起来,以此净化社会风气,建设人间净土。



发表于 2009-12-24 13:34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常随佛学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85205&highlight=%D2%E5%B9%A4
发表于 2011-5-1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做义工的义工    星云大师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为你做事呢?”有人如是问我。



  我想这是因为我从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总是先做“义工的义工”,所以我的义工就很多了。



  传统观念里,人有士、农、工、商等群类的区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近来“上班族”、“庞克族”、“原宿族”、“无壳蜗牛族”、“顶客族”等等名词纷纷出笼。自古以来,有一类族群贡献良多,却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义工”。“义工”以服务人群、造福社会为目的,因此虽然没有领薪,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是无价的;虽然默默耕耘,但是所得到的喜悦却是无穷的。他们无所为而为,让人生起无限的敬意,所以我先“做义工的义工”,为他们服务。


  过去我每次要麻烦义工写标语,写传单时,总是事先将笔纸找妥,并且安置座位;如果请信徒来浇花植草,我也都把水桶、水管准备齐全,还要告诉来者水龙头、工具箱在那里。到了用餐时间,我热心招待他们吃饭,不断为他们准备茶水、点心;到了回家时,也不忘慰问辛苦,赞美他们的成绩,甚至一路送到门口,看着他们身影远去,我才放心。



  四十多年前,我在宜兰开办慈爱幼稚园时,请杨锡铭先生担任美工,事先我就准备好彩笔、颜料,在他进行画图时,不时为他沏茶、煮面。他为幼儿们做义工,我就为他做义工,如同仆役般守候在旁,视其所需,随时为他服务。杨居士那时是一个军中的中级校官,不久之后自动皈依在三宝座下。



  当时,另外一位朱家骏先生负责编辑救国团的《幼狮杂志》,版面设计新颖,标题引人入胜,突破陈年窠臼,在当年台湾的杂志界无出其右者,因为在此之前,他为我助编《觉世旬刊》和《今日佛教杂志》。记得每次他一来,浆糊剪刀、文具稿纸早已一应俱全,井井有条地搁在书桌旁边,甚至晚上睡觉,连枕头、被单也都是新洗新烫,干净整齐地叠在床铺上面。本来我是师父,但当他开始工作时,我好像侍者一样,侧立左右,听从吩咐,半夜时分,寒气逼人,我就泡热牛奶,准备点心,为他暖胃疗饥。他一面为我工作,一面编发《幼狮》,声名因此大噪。在他的引介之下,后来我得以和当时文化界的名笔如:郭嗣汾、林海音、何凡、哑弦、梅新、公孙嬿等人结识,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则以他出众的才华,一定可以为教界贡献更多。



  二十多年前,佛光山刚成立时,邱创焕先生担任中央党部社工会主任,拟请张培耕先生出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但因他是我推荐,受到守旧者排斥,后来不得已由我敦聘张培耕先生为佛光山主任秘书。记得那时,我经常如同书僮一般任凭差遣,为他取笔拿纸,因而他一生都心甘情愿地跟随我办事。



  三十多年前,我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时,请李新桃小姐专职负责,每隔三五天,我前往视察时,也总是帮她写信回函,整理庶务。后来她随我出家,法名慈庄,现在佛光山海外道场的开山建设,都有赖她的筹办规画。



  其实,杂志的美工、编辑都是我的专长,写公文、定计划的秘书业务,我也不是不会,然而在当义工的“义工”的同时,灌输佛法的理念,等到一切都已经上了轨道,我不但可以分一些心力去别处弘法度众,无形中更为教界培养了许多人才。



  在佛教里,鬼子母因为佛陀令僧众为她施食供养,所以后来成了佛教的护法灵祗;关云长由于智者大师为他说法安心,是以发愿生生世世守护伽蓝。可见要“做义工的义工”,固然必须为他们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设身处地,为对方切身的需要考虑周全。记得翁松山先生当年在宜兰时,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油漆工学徒,我见他极其聪明,所以请他雕刻佛像。我不但经常去他工作的场地,在旁建议指导,赠送各类相关艺术书籍,并且买机票邀他到欧洲考察,当他的旅游向导,观摩各国艺术技术,现在佛光山许多殿堂的庄严佛像都是他巧手慧心的杰作,他也因此成了声名远播的艺术家。



  阿娇女士有心为佛教做事,碍于家庭经济不佳,必须在外兼职赚钱谋生,我知道了以后,为她设法安家。如今她不仅申请入道,作了佛光山的师姑,而且每天发心烹煮美食供养大众。




  永均宁可辞去朝山会馆馆长之职,为我驾车,经常不分昼夜,南来北往,穿梭在市街公路上。常常全车的人都已昏昏入睡,我恐怕他开车枯燥,撑着沉重的眼皮,找了许多话题和他闲聊。一回一答中,几年的岁月过去了,他载着我出外弘法,不知跑了几百万里的路程。因为他常听我的说话、看法多了,以他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已当上佛光山人事监院,而且胜任愉快。




  我不但衡量各人的能力、背景,给予不同的工作,更不时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考量他们的衣食是否充足?就如同军队中说,“带兵要带心”,所谓带心就是最好做他的义工。我认为如果要感激别人为你工作,为你忙碌,并不是表面上寒暄虚应,物质往来,而是从内心付出真诚的体贴、关怀,为他解决问题,给予种种尊重、方便,彼此的善缘才能维持长久。



  许多人说我聪明圆融,说我通晓人情世故,知道轻重缓急。其实我生来笨拙,一无是处,如果勉强找出自己有那点长处,那就是我从小喜欢作“义工”了。回想童年时,父母几个儿女当中,我最乐意料理家务;同龄的孩子里,我最能与人为善。从工作中,我不但获得许多珍贵的友谊,更学到基本的做事程序。少年出家以后,我发心作务,香灯、司水、典座、行堂样样做过。在行堂时,我揣摩如何快速地为大众做最好的服务;司钟时,我设想如何敲出好听的钟声,让冥阳两界有情皆能得到法喜;典座时,我体会如何运用有限的配料煮出大家都喜爱的菜肴;编写刊物时,我费尽心思撰写有益人心的文章。十九岁那年就读于焦山佛学院时,我曾经建议学院展览佛教文物,从构思到宣传,我都一丝不苟的计划筹备,展出时,果然功不唐捐,吸引了百万人潮参观。展览完毕,收拾善后时,回想整个过程,深深体悟到发心工作的最大报酬就是学习到智慧与灵巧,感受到当“义工”所得到的代价--结缘和欢喜,无与伦比。



  刚到台湾时,我在中坜落脚。每天清晨微曦乍露,我就得起床拉着板车,走十五里的黄土路,到市场叫醒菜贩,备办八十人份的柴米油盐,再匆匆赶回寺。早餐以后,我快速将环境清理整洁,又到井边打六百桶水,供全寺住众使用。日间还要负责厕所的清扫工作,那时缺乏刷洗用具,所以常常都用双手将垢秽扒尽。寺里有人往生了,我帮忙装在木箱里,抬出去火葬。每逢秋收时期,我挑着担子,穿着木屐,替常住到各处收租。那年我才二十三岁,每天劳役如此繁重,可是义务发心,其乐无比。虽然有人嫉妒说闲话,但我一直十分感谢寺主的收留,给予我工作的机会,成就我担当的能力。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一位专司知宾的陀骠比丘,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也欢喜地提着灯笼,为其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日后再也用不着打灯笼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圆满,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为人服务的同时,心灯通体明亮,法喜充满全身,自认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古德有云:“欲为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又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在佛门里,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务中开悟见性,例如:



  雪峰禅师在洞山座下担任饭头;
  庆诸禅师在沩山座下担任米头;
  道匡禅师在招庆座下担任桶头;
  灌溪禅师在末山座下担任园头;
  智通禅师在洞山座下担任直岁;
  晓聪禅师在云居座下担任灯头;
  稽山禅师在投子座下担任柴头;
  义怀禅师在翠峰座下担任净头。



  还有石霜禅师的筛米,云岩禅师的制鞋,临济禅师的栽松,仰山禅师的牧牛,洞山禅师的种茶,云门禅师的担米,玄沙禅师的砍柴,赵州禅师的扫地,丹霞禅师的除草,懒融禅师的典座,印光大师的行堂等等,无非都说明了工作的意义在于扩大自我,服务人群,提升生命的价值。舍义工和劳动之外,还有什么最好?



  我虽然没有历代高僧的深厚夙慧,但是在奉献工作中,我领悟到许多待人处事的方法原则,发愿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发心服务的人。所以过去我在佛学院担任院长时,总是在每次出坡前集合学生,为他们讲解这次劳动的意义以及工作的内容、做事的诀窍等,让他们在工作当中,体会到更多的佛法,达到解行并重的学习效果。后来,我在佛光山举办活动时,也都在事前、事后召开讲习会议,让参与的人不仅能怀抱法喜在佛门服务,成就他们广泛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义工”的层次。



  这些善因善缘,使得许多信徒,甚至平常在家里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被人服侍得无微不至的董事长、阔夫人们,听到佛光山举办活动,便千里迢迢专程赶来当“义工”,甚至心甘情愿自掏腰包,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西来寺帮忙寺务,有的还穿着围裙,卷起袖子,在斋堂里行堂端茶,在厨房里洗碗拣菜。那种发心,那份认真,比起梁武帝以九五之尊,三进同泰寺,舍身为奴;汉宣帝在未登基前,以太子之贵,入寺作役,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将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将程序繁复的活动办得轰轰烈烈。



  释迦牟尼佛色身虽已入灭,但法身常住灵山,以诸神通力化导众生,是娑婆世界里的“义工”;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是茫茫苦海中的“义工”;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热恼炼狱里的“义工”;阿弥陀佛以七宝莲池、八功德水、道路平坦、树木罗列庄严极乐净土,可以说是净土世界的“环保义工”。由于诸佛菩萨常住世间,精进不懈地做诸佛事,黑暗的世界才有了光明,我们凡夫俗子福薄德浅,在承受庇荫之余,岂能苟且偷安,贪逸恶劳?所以我一直觉得,佛门“义工”除了替三宝服务以外,更应该效法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精神,在世间上为广大的有情布施欢喜,先做好义工的义工。



  在这种理念下,我创立国际佛光会时,不断地呼吁各个协、分会的会长、会员们,应该积极举办各项有益社会人心的活动。在大家携手合作之下,四年来成绩斐然,获得社会大众的一致肯定。例如在学校附近护送学童过马路的“爱心妈妈”,不知获得多少父母的感激;在医院里帮忙排队挂号的义工,不知协助过多少老年病患;到偏远地区为人义诊的“友爱服务队”,不知解决多少贫苦人家无钱就医的问题;在万丈红尘中设立的“读书会”,不知带动多少家庭共创书香社会。其他诸如植树救水源活动、净化人心七诫运动、特殊学生游艺会、废纸回收保护环境活动、到监狱戒毒村帮助受刑人等,都是在各地会员义工的积极推动之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为民风日益恶化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流。例如:今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一百万人的佛学会考,光是义工就有三万多人。



  近年来,我常收到各地来鸿,有的感谢佛光会的善行义举,有的邀请佛光会共同协办公益活动。对于真正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不管大小巨细,我一直认为是“义”不容辞的“工”作,因此一概不加推辞;至于一些赞美过誉,则愧不敢当,因为我们不过是在做“穿针引线”的“义工”,将各种好因好缘结合在一起,为开创人间净土而尽一份力量罢了。



  一些事业有成的信徒常对我说:等到将来退休以后,要来佛光山当义工,服务大众。其实做“义工”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作个不“退”转菩萨、不“休”息菩萨。人身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布施之乐,唯布施人自知、自觉、自证。



口念慈悲心悭贪,祈求弥陀亦徒然!


病入膏肓固疾症,法药存世万千千。无始劫来病死根,医不自治莫奈何!

愿我常服阿伽陀,温寒凉热在其中。见思尘沙及无明,起死回生绝无忧。





发表于 2006-11-15 18:21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方圆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7939&pid=997794&page=1&extra=#pid997794

发表于 2011-5-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了~

好的 我的人生就从布施网开始了
我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目标
就现在啦啊哈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何以故 + 1 非非很有爱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5-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来布施网不是做义工的,而是借这个平台度尽自己的因缘众生的。看似错综复杂,其实是佛菩萨巧设方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07:49 , Processed in 0.262339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