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窝里斗”的反思
看了《老人忏悔文革时期红卫兵经历 羞愧心情困扰20年》这篇文章,很感慨。我不是政治家,不想从政治的角度去探讨。但我是个行者,自然要从修为的角度去反思,为自己、为国人,也为宇宙大家庭。这是作为一个民族成员、一个国人、一个地球村民、一个宇宙生命的正常反应,很正常,也很平常。
看了这篇文章,敬佩敢于面对自己的老人,在几十年后的忏悔与反思。人,什么都可以欺骗,但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心。我们可以假装忘记过去,但我们却不能抹去潜意识里的自责——无论你如何逃避。
说实话,我对某些国人的“窝里斗”的习气,很无语。当今社会,适者生存,竞争激烈,似乎只有斗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群体之间——斗!单位里——斗!朋友之间——斗!甚至家庭成员之间——斗!.....在网络也一样,论坛里——斗!“名人”之间——斗!QQ群里——斗!......难道除了斗,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当回忆历史,也许我们会说,过去,很多人是被人利用了。也许我们现在也会说,很多时候,人们无意间被某种权利或势力利用了,所以才在迷惑中甘当工具而相互斗争,成为别人谋利的帮手。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被利用?如果没有对生命认真、深沉的思考,被利用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假设真的有人被利用,那利用人者又是利用了我们的什么?
如果我们是真正的修行人,希望修行解脱,那不妨好好反思: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想通过努力解决问题的成分有多少,是否夹杂了想体现自我比别人行的成分?讨论一个问题时,真诚地想表达、想分享自己所得的成分有多少?不管对谁,无论是否理解,先打了再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究其根源,我们这种行为是否有想引起别人注意的动机?如果我们的表现没有引起注意,我们心里是否会有失落感?为什么有异性,特别是感觉具有吸引力的异性在场时尤其激动?为什么反反复复体现后,最终还是难以填补心灵的空虚?我们的潜意识里,是不是有依靠环境折射自己存在的需求?是什么让我们需要向外祈求折射证明自己的存在?难道我们是否成功,不取决于我们自己,而取决于外境?
修行的人不难想到,被利用的是我们的贪嗔痴。——那种与生俱来的,需求被满足与被认可的欲望,是促成窝里斗的元凶。它的动力来自对生命与死亡的无知,以及对性结合的渴求。只不过,当这种欲求表现出来时,已经衍化得很微妙了,所以我们很难认识到。不,在潜意识里,是不愿认识到。我不想贬低任何人,但有如果我们随时表现得很悲愤、很不公,圆睁了两眼,时时准备提拳鼓气大干一场的架势,实在令人难以相信自身的修为,更别说解脱。
如果人人都多一份包容,在交流时少点体现、多点诚恳,就已经显出我们最起码的修为。拼命向外祈求,其实是一种难耐寂寞的颠倒。不向内完善修为,就是向全世界宣布“我是强者”,也不代表我们真的就是强者。
人,什么都可以欺骗,但永远无法欺骗自己的心。不用到外面去找,每个人的道德法庭就在自己心上。如果不好好反思,不能从内心原谅、释放自己,将背负着沉重的负荷,度过对自己来说漫长的一生。如果连做人最起码的美德都丧失了,还谈得上修为吗?认识不到这一点,谈何解脱?
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除非自己愿意,从来没有人可以把我我们的生命,决定我们的去来。
最后,与大家分享我四年前在一个论坛发过的一篇回复的节选: “............人生在世,难免不与各种人打交道。是以宽厚、仁爱、欣赏的眼光看别人,还是以挑剔、刻薄、贬损 的眼光看别人,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境界和修养。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异化、甘愿为人奴驭。...... ...... ......有多少人想过一个道理——一个人身强力壮,风吹雨打都不怕,如果自身体内已经有顽疾了,别人不打自己也会倒。......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不认同的未必都是没道理的,你认可的也未别都如你想象的那么完美。大千世界,万物纷繁,彼此共存,各得其所。.....
很多时候,对待别人的言行,我们不是去看他心态的出发点是善是恶,而是看它和自己的习惯相不相符,稍有冲突,便准备提拳鼓气大干一场。求全责备,吹毛求疵,不能见人之长其实很可怜,因为别人都是豆腐渣只有你是一朵花,最后,立于金字塔尖的你难免不会因“高处不胜寒”而枯萎。从不欣赏别人的人,当然也不会被别人所欣赏。............ 整体是个体组成,完美的个体才能组成完美的整体。母亲有病也是我们的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有责任,不能改变别人,我们去努力感动别人,不能改变事物,我们先完善自己。不从自己做起你凭什么去指责别人。如果你正在努力,必然会明白力行实践的不容易,自然会彼此理解和宽容,怎么还会再往母亲的伤口上撒盐? ............” 有点东拉西扯的,不过这是我的心声,希望看到此文者有共鸣。还是那句话,若不契机者,请别烦恼。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个视频,这个视频 曾感动了很多人 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