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03|回复: 2

[大德开示] 如是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入内在的觉知,就能了解肉身是虚幻不实的,百年之内即会消失,同时也能感受到第二层意识身,第一层身体有内和外,第二层也一样。佛祖讲人有八层意识身,每一层身体犹如一堵墙分为两面,穿越时空,也即穿越各个不同的意识层次,惟独第一层身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体。实际上每一层身体,就它本身的时空而言,都是一个实体,比如第一层肉身,就本身而言是一个实体,就第二层身体而言(也即第二时空)则是虚幻不实,第二层就第三层而言又是虚幻不实……

穿越第一层身体,见到第二层身体后(这时你在中间),就会获得许多自由,像是晚上做梦一样,可以随便穿越第一层身体所在的时空(也即不受娑婆世界的阻碍)。静坐或是做梦时,能够离开身体的,能够出现在你面前的,能够教你学习的,都是第二层身体。

随着禅定的加深,自然可以进入第二层身体,只要你动个念头就可以离开肉身。因为念头本身单独就可以达成,六根起作用靠的就是念头。就修行的次第而言,第一层肉身的突破是很困难的。肉身也即物质,肉身想离开物质世界是非常困难的,因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强大的吸引力,而第二层身体与第一层身体之间就不存在引力。通常身体休息后,还在起作用,或打坐时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就是第二层身体。

影响第一层肉身的,接收信息的,或是被暗示的,主要是第二层身体;一旦第二层身体接收到了信息,自然会反应给第一层肉身。


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病患,聪慧与迟钝,都是第二层身体接收到的信息(多生多世接收的)反应给了第一层肉身。这也就是为什么自信的人容易成就的原因(真正的自信同时也是自知)。因为自信的人已经发动了第二层身体的力量,来帮助第一层达成。通常所说的改变心态,转变观念,指的就是第二层身体,然后再通过第一层身体体现出来。

进入第二层身体以后,第一层身体自然消失。当进入的时候,要把身体空掉,全然地进入;当要出去的时候,也是全然地希望出去。进入第二层身体,也就见到了第三层身体。第二层身体与第三层身体非常相似,都是透明的玻璃体。

从第一层身体一直到第五层身体,它们的大小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它们是五根的再现。第六层身体(意识身)大如宇宙。第七层、第八层已经超越了宇宙的大小,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可以比喻,大的时候包容太虚,小的时候连针尖也容不下。

前五层身体的进入犹如机械运动一样,所用的方法变化并不大。但是第六层身体已接近灵性的身体(只是接近),要把多生多世修来的力量用上才能超越它。

超越第七层就更困难了,多数修炼人都停留在第六层上,因为误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前六层通常延伸向四面八方,根本不会往上延伸(也即横向的关系)。

只有当你达到身心都空掉时(也即前六根皆关闭时),才能进入第七层身体,而后灵性的力量才会向上升。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修行的法门要观想力量从头顶上出去的原因,但是在观想力量从头顶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前六层的功夫修完,否则会出现意外,很难处理。前六层的力量都是向下流,第七层是往上流,往往在这个层面上会出现问题,过此则无妨。

第七层是最大的我执,好坏善恶全部由第七层在分别审查,超越第七层才算得上是一个圣人,凡夫俗子的习气和特性才逐渐消失,但第七层的超越如同佛一样——希有难得。

前七层都低于人性,随时有可能变成异类、傍生,所以进入第七层还不够。走出第六层墙,即见到第七层墙;进入第七层墙,走出第七层墙,方见到第八层墙。必须超越七层,做圣人才有把握。穿过七层后,慈悲、智慧、无我……圣人的品质都会出现,一切都平等,无二无别。


七层以前的我都没有中心,都被外物所转。用第七层的我执分别一切,与六层的拣择分别,导致了一个修行人无法进入灵性的层次,成为一个完整的圣人。

然而超越第七层实非易事,它是一个没有方法超越的时空层,稍一使用方法就加重我执,修行人通常讲的“顺其自然”,只有达到第七层才谈得上。你可以通过努力,借助某个方法修完第六层,可是第七层已经超越了所有的方法,古人所讲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指的就是第七层阶段的修行。

第八层身体算是终极,它已经超越了因果世界,穷尽了源头,见到了本来,达到了来的源头,去的归所。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再做什么,无备无用也无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宇宙万有既存在它里面,又消失在它里面,此时,觉与不觉都不重要了。

修炼的人必须突破三关——初关、重关、末后一关,功夫才算究竟。初关要明心,空掉世间的功名利禄,三界的无常要识透,乃至修行的路途也必须明了,还须了知真如、真心及祖师语录(俗称见地)。功夫的成就全靠见地的正确与否,明心的人在理上已全部通透,只是没有验证而已。
重关要见性,是踏踏实实地做功夫,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亲履本地风光,是见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我”。重关靠的是定力,是实实在在的修证。见性以后每天都能和功夫打成一片,天天都在三摩地中,山河大地皆是如来,风声鸟鸣皆是法音,昼夜六时皆在受用。

末后一关(又称牢关)也即打破生死的牢笼,能生死做主,来去自由,不受业力的牵引,到此方称得上智慧无碍,方能到外边行菩萨道,接引众生,锻炼自己的心性。不明心,不见性,又如何锻炼自己的心性呢?别骗自己了!

三关必须要证悟,若是解悟,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也即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破三关靠的都是定力,没有禅定功夫,绝无可能透过三关。初关是明白果子,重关是见到果子,末后一关是摘到果子吃到嘴里,可以分享给众生,可以开山做祖,广施法果。

修道之人若慧多,虽见佛性而不能了了分明,也不算究竟;定多而慧少的人也无法眼见佛性;只有定慧相等的人,才能无障碍地时时亲睹佛性。

学佛之人如果明心明得透彻,很快就能眼见佛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会失去,而无法眼见佛性。修道,见道,养道,最后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区别?在八地菩萨以前都要有意提起观照,时时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当进入八地以后,念念入道,永不间断。达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刚开始时虽然没见道,念头也没入道,但在行为上应该勉强自己符合道。行为符合道,也能促进念头很快入道,由勉强进入安详,从有为进升到无为。

当进入第三禅,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赶不上三禅的喜乐,尽管如此,还得超越,不能贪恋它,心若有贪即入魔境。每一种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梦中未必能做主;在梦中能做得了主,在临终时又未必能做主,临终时的昏迷要比梦中的更加昏迷。平时入定就是训练死亡,在临终时走,犹如在定中走。

修净土法门要懂方法。“阿弥陀佛接引我,阿弥陀佛接引我……”这是用一种有为的方法在修炼,与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见性,学法无益,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权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乱,永不间断,能如此,很快就能产生定力,何愁不能见弥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声声念醒主人公——觉照。觉照非本来面目,但也不离本来面目。

无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无念,也即无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

念而无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过后无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是何因?乃是妄念不息,随境而入。若定力够,随便出入也无妨。念头起时不跟随,天上人间任你选。什么念?贪嗔痴慢疑等等之念。

所谓的“着魔”,实际上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着造成的,不住六尘,一切魔境如何产生呢?

能够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头。

除魔境——先无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无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见心。

纵然有因,如果无缘,因也不会成熟。好比种子如果没有阳光、水份、土壤,绝对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命里面有,但是不给它机会,或是机会有了又躲开,事情也不会成功。有因,未必会有缘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无意当中种下的。

初显觉照→养成觉照→无所不照→进入不动地

初悟见道→绵密养道→炼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佛号;持咒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把咒语提起来;参禅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觉照。觉照不断,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无生,也无灭,有生有灭的,是头脑的妄念。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无住;若真无住,天上人间任你自在遨游,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

功德圆满时,也即念念分明时,也即如如不动时。

念念分明时,也即无所不能时。

无所不能时,也即战战兢兢时。

战战兢兢时,也即功德圆满时。

何时无需修炼?亲见本来面目以后,无需执着修炼,但还要保持觉照不失。何时觉照不失?进入八地菩萨以后,就无需有觉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与不失了。

通过第六意识修炼,念佛、念咒、诵经、观想,就是把清净的种子传给七识,再传给八识收藏起来。一旦把第八识打开,生生世世收藏的种子都会利用上。


六识动了念头,五识就会去做,七识就要分别,七识喜欢的,就送给八识这个仓库收藏起来。

六根关闭,五识自然不会去造业,七识也无有东西去分别,八识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坏,爱你恨他,皆是七识的分别,把七识打死了,一切都变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就是降伏第七识,使之不分别,不执着,这样八识才能变为大圆镜智。

逆着修炼,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八识变为大圆镜智。

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如果不修炼,六识是造业的根,五识是造业的工具,七识是造业的策划者,八识是窝藏犯。

觉照功夫一旦培养起来,便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照便是寂照,进一步达到如如不动地。

理事不二,那是针对圆满者而言。凡夫者,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不融,也无法融为一体。会说者未必会做,但要想做事通达,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达者无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显,与《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亦不能分,本体是一,不是二。前后念断,照体朗然,灵明不昧,无处不是我,即如如佛,即无住处涅槃,即不生不灭,即唤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观想……无非是培养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方能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没被唤醒者,皆是心外学佛;心外学佛者,皆有分别;有分别,即造业;有业者,必然要轮回。

无念者,并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无住;若有住,即是随念转;随念转,即非做主;倘若不随念转,虽在中阴,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念转,不被境牵?上座时在心上锻炼,下座后在事上锻炼。心态的锻炼靠功夫。何为功夫?理通为学问,放下为功夫。耳听终难会,离言方能知。能知的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能所双亡,根尘俱空,前后念断,了了分明,你道是个什么?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随缘任运,自在逍遥,和光同尘,过而无痕,有缘则显,无缘不见,不见非不见,而是见之不识。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觉与所觉)究竟是个什么?说了即不中,知道还不是,是万物,即非万物,从门(六识)入者不是自家财富,须自作自受。如何做?无情能入。何为无情?耳听终难会,眼(心眼)处方得知。何处是眼?昼夜不寐者是也。为何不见? 只怪相逢不相识,处处皆是,皆不识,到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

佛陀修行的历程是: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圆教的境界。

小乘教——住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住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无所有。

大乘终教——住非空非有。

大乘顿教——住即空即有。

大乘圆教——住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绝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定力是在烦恼中修出来的,不能经受环境考验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无心不算定,必须做到对镜无心才算定。在清静的环境中修行,犹如温室中的嫩草一样,根本无法面对旷野中的狂风暴雨及烈日严寒。在温室中修行只是暂时性的,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出温室)能在红尘中起大用,不被红尘所转。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经书读得少,而是读得太多;不是没有环境,而是环境太好。外在的经读得越多,内在的心经越出不来;环境越优越,内在的潜能越沉睡。

能否受用靠根基,见性不能告诉你。

随境能出入,方为自在人;百花酣睡时,我已笑枝头。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住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发表于 2011-4-2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

修行,起初最大的困难是难以降伏杂念。怎么办呢?不仅是现代修行人,古人也同样会有杂念。那么古人又是怎么降伏它的呢?大家都读过《六祖坛经》,经中有“无念”二字,真正的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念念无住。既然是念念无住,那么有念头又何妨呢?如有一念住在上面,这就是障道法。有念不住,就是六祖所讲的无念。

如何做到有念无住呢?在禅宗里有个词叫“七觉支”,它告诉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觉念”,随时随地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曾比喻过:第一秒,产生杂念,第二秒,觉知。不会延续到第三秒就消失了。再产生杂念,还是这样去念念觉知。如果有了妄念未觉察到,说明已随念头跑了,即是被念头所转,而未转动念头。佛门里讲的“转念”、“转变习气”实际上只是个觉知而已,倘若做到每个念头都能觉知,新的业障就不会构成。之所以又造了新业,就是因为你随着念头跑下去了,即未念念觉知。所谓“守本真心”,也就是在一念之间能够觉知而已。“做得了主”,也是一念觉知,“临终不迷失”还是指一念觉知。“悟”与“迷”之间,同样是指一念觉知。不论你是何宗、何教、乃至哪一法,在起步修行时,都是妄念纷纷。惟一要做到的,就是把觉知训练出来。

通常大家都是把事情做完了,才觉知,才悔恨。即平常所说的“事后诸葛亮”。佛教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有了“因”,因的延续,就有果出现。凡夫是当因出现时,没有看到未来的果,而一个觉者可以通过这一念起因,就能看到未来的果。
有因必然会有果。如果能在念头产生的同时,觉知跟上来,这一念的因就不会延续成果。因为这一念觉知就意味着没有把种子种进阿赖耶识。

通常大家不相信三世因果,但不会不相信昨天、今天、明天。今天就是昨天的果,同时又是明天的因。之所以今天大家聚在了一起,是因为昨天约好的;明天要到哪里去,又是今天决定的。今天是因,明天是果;上午为因,下午为果;前一小时为因,后一小时为果。你只要动了念头,就会有果。至于果的出现形式,完全由你的觉知来决定。因为头脑生生世世形成了一种惯性,所以总喜欢围绕习气考虑问题。而在习气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未被唤醒。有时是处于醒着的状态,可又不会利用他。在座的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几十年来都是一直用头脑考虑问题。现在修学佛法,还是用头脑去修。灵性的东西不是靠头脑修出来的。头脑也只是灵性的一个影子,就如水中的明月只是天上明月的投影。
曾经有人问过我,觉知是不是本来面目?觉知不是本来面目,但也从未离开过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即指佛性)。实际上圣人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一念之间,“觉”与“未觉”之间。“觉”即觉知。凡夫是随着习气走,而圣人是让觉知指着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自己训练到随时随地能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时,才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如果说你的念头还觉知不到,师父即使教你一个方法,你用起功来还是很困难,因为你整天都在妄念中度过,没办法熄灭妄念。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要先把身体治好,才能工作。一个妄念很多的人,修法是没办法修进去的。只有先修掉妄念,上升一个台阶后,才能修法。降伏了妄念,才是修法的开始,才可借助某一个法修下去。再进一步,才能入道。这就是禅宗所讲的三步曲:觉念、择法、修道。如果师父给你一个方法,上来就修,你会感到无法入手。过去传统修学的这条路上,当一个师父教弟子修法之前,先让他诵一部经或者是持一个咒语要几万遍,几十万遍。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于诵经、念咒、念佛,把其散乱的心收敛回来。密宗先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也是一样。过去在禅堂里一坐就是几年,不讲修行,就让你参话头,乃至看到起心动念处。因为你的心太散乱,再好的方法传给你,你也无法与这个法融为一体。但现在的修行人都求快,巴不得一年、二年都能开悟成佛。好多人以为开悟或成佛后就算大功告成。什么叫开悟成佛?如果从最平实的角度讲,能够时时刻刻觉察到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就算觉悟,能够亲见自己本来面目就算成佛。(此见是心眼见,非肉眼见。)
你没有明心见性,看不清自己的习气毛病,不知业力所在,很难下手修炼。通常所说的盲修瞎练,指的就是心眼没有打开。如果心眼打开,见到了自己的佛性,你所做、所想,自然会符合道。按宗下讲:明心见性后,才是修行的开始。才能让生生世世的习气毛病一步一步拔除掉。如按教下讲,明心见性后,可以告一段落。
“一切唯心造”是对大修行人讲的,初学佛者根本达不到。所谓“唯心造”那是因为你已降伏了心。所谓“被物所转”,还处在起心动念的阶段。一个人妄念多,心很散乱,这与他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刚学佛的人,环境对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什么过去、现在许多修行的人,都要找一个人烟很少的地方去修行?因为面对五颜六色的红尘,他没有办法当下切断六根,只能通过环境来切断六根。无论你离开复杂的环境,还是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刚开始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要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叫动?什么叫念?
动是指波动,在止的基础上荡漾了一下。念是指继续延续的意思。只有通过由粗变细,由细变无(念是粗、动是细)。就完全成了一个平静的湖面,清澈见底。

之所以你做不到能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那是因为你没完全放下自己的身心。怎样才算把自己的身心放下呢?当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全身心完全投入到这件事情上,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杂念会逐渐减少。另外,一个人的念头多,与没有放松也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把两条腿盘起来,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且能够持久。比如说绕佛、散步。虽然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但不持久。时间一长容易使身体绷紧,产生杂念。现在你说,盘腿很累,那还是因为不能完全放松自己的身体。只能通过睡觉来放松。过去的高僧大德们不需要睡觉,就是通过盘腿静坐,完全放松身心。只有在身心完全放松以后,微细的念头以及刚刚荡漾产生的动,才能察觉。动对修道来说不可怕,因为它还没有力量形成因,也就不存在果。一旦念头已经产生,就已经构成了因。因是种子,是种子早晚有一天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有些学佛的人,总担心经常不考虑问题,是否头脑会越来越迟钝?实际上恰恰相反。一个人反应慢是由于妄念多、太散乱。如果平时不考虑问题,一旦出现一件事情,就会和这件事情紧紧扣在一起。如果有杂念,思想就会顺着杂念走掉,哪怕是1、2秒的走开,你对眼前的事情处理就缓慢了。过去修净土的人,为了不散乱,通常采用金刚念佛的方法,嘴念出声,入耳根,再渗入到心灵里。完成金刚念、金刚诵后,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即瑜伽念、瑜伽诵(默念、诵)。因为这时耳根已降伏了。为什么古人教孩子念书要出声?要高声朗读?就是为效果好,通过耳根渗透进去。之所以学佛修道这么久,没有亲身感受到什么是道,根本原因就是心太散乱,连半分钟的一心不乱都没出现过。哪怕是半分钟出现,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古人讲的万物同一体,是一种什么感受。即便是有了这半分钟的感受,下次用功时,还能回忆起这半分钟的感受,再走进来,乃至延续下去。比如十几年前曾登过泰山,现在还能回忆当时登泰山时的感受。顺着感受摸下去,会慢慢地登上泰山。这就是记忆。经历过一次就会有记忆,下次就容易

造化为什么给我们记忆?就是为了让好的事情继续下去,因为你有记忆,会把好的带到未来。事情没有两全其美,既然有记忆,同样,坏的事情也会带到未来,带到生生世世。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不让信徒做坏事。只要有记忆,必然会带到临终、带到来世。基督教讲,临终时上帝来审判你!实际上是自己审判自己。临终时,一幕幕全都出现。之所以你现在有福报,有报应,都是你自己前世做的,把过去的好事、坏事,带到了现在。这就是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除非你像刚才讲的:觉念、修道、再走出来(超越了五行,跳出三界),才不受这些规律的束缚。从道里边走出来,就超越了五行,不存在记忆和非记忆。“洗业障”就是把头脑里过去录进去的不好的念头给清洗掉。

好多学佛的人说,最好不要有记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享受,看你怎么去运用。入道的感受,哪怕是一分、半分钟,下一次用功时同样还会出现。你真的有心去修炼,这种感受随时会出现。只要出现一次,下次捕捉还能捕捉到。几次三番下来,就可随时捕捉到。随时都在道中,都能修道。有“记忆”就能捕捉“道”,这个方法是不是很好?但掌握了这个方法,未必能管住你的习气毛病。八地菩萨才不需要“善护念”,能念念入道。

真的渴望入道,有七天就能掌握了这个诀窍。古人有七天就开悟的,那是因为通过记忆,捕捉到感受,七天中通过无数次的进进出出,把方法掌握了。几天把四禅八定走完了。不一定从一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八定可在刹那间走完。佛经中叫做“狮子迅三摩地”。目犍连尊者进入狂龙鼻孔,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因为用的是心念,心念超越虚空。过去认为光速最快,现代科学证明:念头的速度是光速的几亿万倍。

你们住在这里,如果细心观察,会感觉到为什么在很远的地方放炮,你屋子里的玻璃会震动?因为空间的空气是一个整体。你修炼到和宇宙成了一个整体,就能与六道众生沟通。因为你的心太散乱,把你和整体(宇宙)隔离开了。

记笔记很容易养成思想集中的习惯,因为一打妄想,就记不上,跟不上了,甚至连续不下去。只有高度集中,才能把对方的话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密宗里修行的方法,对治散乱,用训练呼吸的方法。深吸一口气,马上把呼吸憋住,既不呼也不吸半分钟,慢慢捕捉。一天训练几十次下来,很快能捕捉到入定的实际感受。因为快入定时,也是不呼不吸。在入定时,突然有个动静出现,会感到心脏就像掀动了一样,就像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样,这是正常现象。





感恩本文发布者:一剑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468&pid=977339&page=1&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23:21 , Processed in 0.18165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