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47|回复: 28

[佛教文化] 如何发菩提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如何发菩提心出家在家,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禅、律、密、净、教,就是修学菩提心。心印递传,迄至於今不坠。然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 那么未发呢? 未发菩提心,绝对不能往生! 不但不能往生,念佛、参禅、持咒、读诵、礼忏等等,所修的一切善法,皆是魔业。 这个问题很严重了!这些年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参禅得定开悟的,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学密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由几亿到今天的十几亿,半个多世纪,仅仅成就了六个人。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行持决定在某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於是引发了人们对释尊本师一代时教的根本——发菩提心的重视。 众生之所以能成佛,释尊本师在《大般涅经》指出有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同具成佛之正因。唯有发菩提心,有早有迟,有引生有受持,有精进有忘失,有淬励有升华,有懈怠有退转。所以,众生欲成就道业,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在缘因,就是能否发菩提心。 有许多同修说,他们很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这是老实话,他不是发不出来,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菩提心!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译为悟;唐朝以后称新译,译为觉。两字意义差不多,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 菩提心即觉悟心。其意有三:第一是始觉。你心中生起念佛之心时即是觉悟成佛的开始。第二是随分觉。为报四重恩,随缘随时随地随分随力广行劝化一切有情发菩提心。第三是究竟觉。心中生起的念佛心是始觉,念的阿弥陀佛是本觉,始觉合本,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 《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大乘起信论》也讲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齐发为菩提心。义趣同《观无量寿佛经》完全相同。 当代佛门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宗心要》说,菩提心是大智慧、 大慈悲、 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上说皆净宗心要,行者至要,往生正因。 释尊本师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又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中告诉我们,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一者,於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於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於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於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於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着世论,於菩提心,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於诸如来,捨离诸相,起随念心。 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心相。诸位同修要知道,每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具足这十心。这十心中具足一条,其它九条皆具足。如果你说有九条,还有一条有点问题,你就十条都没有了。所以不能把它看作十个,它是整体的,是一体的十面,是菩提心的十面,一条都不能欠缺! 《无量寿经》谓菩提心又叫无上心。那么什么是无上菩提心呢?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中,一语惊天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师以前的祖师大德们,从来没有这样说过。 所谓深信,《弥陀经要解》中举出六样,即有名的“资粮六信”。大家一定要知道,六信如若缺失一信,就必将丧失今生“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机缘。 首先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这叫信事。只信到这儿,此信太浅,为什么?菩提心生发不起来,念佛也只是磨磨嘴皮子,练练嗓子,如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绝对不能往生!黄念祖老居士常说,极乐世界是一所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录取的标准都是共同的,不管你学什么法门,你先去发菩提心,否则,一切都是戏论! 信事还要信理。理是理体,是法身,从法身流出报身、应化身。理体也就是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你湛寂光明的自性,一切法从此生,从此流出相,流出用,释尊本师成道时所证即此,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时所证的最高境界亦如此。 一切法门,都是为这一件事。 清彭二林居士在他的《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说:“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这是大智慧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佛就是证这个,成就这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你一念介尔之心,又叫菩提心!《华严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信释尊本师叫信他。这些年,信他信得太低了。信的都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许多人都信“仙人”指路,说某人跟某某佛某某菩萨有缘,跟某某佛某某菩萨没缘,这位能供,那位不能供等等。都是不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心不从他悟。 正如释尊本师在涅槃时说:“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这叫信不具。”现在很多很多人都犯一个毛病,总觉得有个心,心外有个佛,甚尔有千佛万佛,大家都看到,有很多人家中都是圣多香炉多,这都是不解心佛无二无别,於是心外找佛,愈找离佛愈远。 释尊本师第八千次来到我们这个人间示现八相成道,唯一大事因缘,就是向我们畅叙他和诸佛的本怀,没教我们别的,就教我们发菩提心,一个方向,一个劲儿,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我们应当听话,才是尊师重教,不只是上供嗑头,上供嗑头是纯皮毛的表现,真正的供养礼拜,是接受本师的教化,依教奉行。 《涅槃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释尊本师慈悲地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与究竟成佛无异。但若将两者比较一下,发成佛的心不难,发菩提心难,长养心更难。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有的人发菩提心后,步步顺,一顺百顺。有的人就来了障碍,或是生病,或是破财,或是来些个什么事,好不容易有点进展,修持有点得力,又来点什么干扰,或被人毁谤侮辱,或来些其它的拂逆的事,就懈怠了,退了下来,又遇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过两天心又凉了,如此进进退退,像世人们扭大秧歌似的。 其实,这是初发心时,“心佛众生”自然“磨合”的过程,自心他心,密通冥应,感应道交的力量有强弱的差异而已。只要你不忘失菩提心,以忍辱坦荡菩提心,以妙音滋润菩提心,以戒行坚固菩提心,以精进升华菩提心,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信他还要信自。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黄蘖有一部书叫《传心法要》说: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识佛,于是向外求觅,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著了相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甚至盼望哪一天得个什么法,灌个什么顶。现今有人就是贪境界,求通求变,想什么特异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决定跟道是相悖的,这是禅宗大师黄蘖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在《修心诀》中开示说:“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言心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常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如蒸沙做饭,只益自劳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这些话痛快淋漓,把今天乃至尽未来的一切行持,说得非常明白,非常透彻,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 五祖弘忍大师跟六祖惠能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若明自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则成佛,直截了当!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释尊本师教导菩萨的第一句话就是: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现在大家都是菩萨摩诃萨,应当怎么样呢?应当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觉。在哪里成正觉?就在众生的心念之中。为什么?因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离不开每个众生本有的自性。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决定不是你心外的一个佛,他就是你自心的佛!对此你若能信并敢於承当,你与十方一切诸佛初发心时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证自心。你念佛,佛是谁?还是《观无量寿佛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念字从心,原不从口;口念心不念,虽念如未念;饶你念一生,也不当一声! 故念佛是心在念。 这个能念的心就是菩提心,又叫佛心;作佛是心在作,又叫心佛,故古德云:一声佛号一声心。所以,能念所念,能作所作,就是你自己的自性。 不信自性,就不能信自,又怎么能正念真如呢? 这话又怎么说呢?凡愚不了自性,不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所以,我们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都要从自性中修起,依照自己的真性去修行。当我们自己的佛心与心佛起相应了,就跟阿弥陀佛潜通佛智,就连上线了,就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会常常有好信息,你就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渐渐暗和道妙,巧入无念。 那么,无念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呢?无者无二相,佛法是不二法,无二相,实者连一个相也没有。念乃自念自,自己念自己的真如自性。 诸位要知道,真如自性起佛念,才是真念,它不是眼、耳、鼻、舌生出来的念。真如是念的本体,佛念则是真如之妙用。相用不能离体。念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念自己心中的真佛,若念出自己心中的真佛,心体离念,那个真佛就是你自己! 这种境界密宗称之为母子光明会。净宗永明大师谓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旦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三身的佛:法身、报身和应化身。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又称宝王三昧。它又分“理一心”和“事一心”,六通自然现前。那个水平太高了,你不一定能做到。另有个境界,它叫“念佛心打成一片”,简称“功夫成片”。请大家特别注意了。这里说的“念佛心”就是菩提心,“功夫成片”就是“念佛心”跟阿弥陀佛打成一片,这个境界也有通力,但较低点;也有九品,中上品以上就可以生死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自在是什么呢?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天下太平,想在这个世界再住些年,也不碍事,这也叫任运往生。有人问这要修多久才能得到?真正用功的人,顶多三个月就得到了。三个月没见效,再往上修,只要你不断增进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三年五载决定成就。 再有信因信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般的因果,现在很多人都把它忘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没错,但还是一般因果,模糊笼统,故现在有很多很多人都在念糊涂佛。 为什么呢?权教都是先因后果,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先修因,后证果,故要三大阿僧祗劫。实教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时,念阿弥陀佛法门即是。 这是释尊本师和十方一切诸佛亲证的境界,是如来的果地,我们下手就从果上修,所修即果。因在哪里呢?因不离果,果不离因,因果唯是一心。 此心无相有名。 以无相的心,修无相的果,能修的无相,所修的无相,无相与无相合为一体,便证菩提。 同修们一定要知道,一切有相的因,无论它是多么善的,都不是成佛之因。 有相的因,只能结有相的果,轮回的果。 那么,什么是无相有名的心呢?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间,唯一真实。不在内,不在外,无形象,无色彩,非过现未,非香味触法,觅之了不可得。你若能究竟明了,就见性了。为什么?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所以,你发菩提心之时,就是成佛之时。因为当念就圆成了。《华严经》上讲:“无菩提心,行即分散,不能成就一切佛法。”又说:“捨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如藕益大师的话:念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在末法时期,信必须还要深入,我们生起的信,一定要和我们的真如本性相应,也就是说,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实信心,才是实信、真信、深信,才是净信。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劝发菩提心文》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如藕益大师的话:念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在末法时期,信必须还要深入,我们生起的信,一定要和我们的真如本性相应,也就是说,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实信心,才是实信、真信、深信,才是净信。 华严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见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这里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八样事情。何以故?无为法绝诸相待,无两个:有、无,一、异,生、灭,去、来。我们一般说的有,都是一个相对观念的有,是有为法。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见有见无,都不能见道。经上说,心要清净到相当程度,才能体会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凡夫执有,轮转六道;二乘执空,不能见性。何以故?如来的心光,不是有,缘起性空;亦不是无,性空缘起。非是有见,非是无见,不落边见,你这个有无就离了。 离于一和异。比如波浪与水一体,不是异;但千波万浪,与水亦不是一。所以,不见一相,不见异相,就离开了一异。 离于去和来,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没有来相,去相,若有来相,必有去相,都是自身,同一体中,说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我们说往生,还是对凡夫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不离一念菩提心,所以就没有什么去来了。但是,也不妨有去来,所以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身没有去来,也没有生灭。用生灭心,看一切法都有生灭。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用不生不灭心,看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来心,无去心;不生不灭——无生心,无灭心,如是不一不异,即是一心。 这个事实,大乘八地菩萨,定功深,可以看得很清楚。佛说宇宙万有假相之生灭,只在弹指间。一秒钟可弹指四次,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业果生灭连续的现象,所以一秒钟的生灭相续恰好是两个十万八千。可见,凡夫一念之中的妄想多如空中的微尘,故招无量烦恼。念佛念到一定的境界,也可以见到这个境相。即能了解《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才能体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乃是真语、实语。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离开了上面讲的八种见,对立的观念,好恶的观念,都会淡薄了,得失之念更淡薄了,烦恼可以减少百分之八九十。 知道了事实真相,我法二执不难破除了。我执是烦恼障之根源,破了我执,就破了见思烦恼,就出了六道轮回。法执是无明之根源,破了法执,就破了无明,就圆满成佛。 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远离了病根,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整体显现,这是入佛正信,你就可以在一切时处见如来了。 现在信佛的人多,信正的,特别是真正实修实证的,太难太难见得到了。为什么?其实太多的人并不图成佛,更没想度生。能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就好!能混个人模样儿,发个大财,弄个名声,更好!管他下辈子哪辈子的?! 《无量寿经》得善本,本逢胜缘,奈各地寺院,有谁听闻有人系统讲习发菩提心?居士们中又见哪位善知识传授如何发菩提心?时至今日,发菩提心这样一个无上乘佛教的基本名相,都被滥用得面目全非了。例如某居士说发心向寺院捐钱,某居士说发心供养法师,某寺院发心举办放生法会,某某发心做这个,某某发心做那个等等,非常可惜,这都不是真实发心的相貌,都在那儿咬文嚼字,寻枝摘叶,捨本求末。 更有甚者,还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蛊惑人心。如有人自称是圣、是神、是菩萨、是佛;有的四处做广告,声称自己在什么什么圣地,得某某佛某某菩萨亲传了他个什么法了。其实,这些都是骗子!释尊本师早就告诉我们,时下至五十六亿七千万年间无佛住世! 现在很多一些地方,“仙人”多,“托儿”多,专事给别人“指路”,引荐“活佛”、“活菩萨”,其实都是冒牌货,“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现在“妖通”不见少,“鬼通”也多起来了。有许多许多念佛人,矜躁卜度,希冀玄妙,计功求速,瞻顾得失,喜欢远外求学,相中观佛,声中求法,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此皆不悟如来真实义呀! 有谁想问个为什么吗?其实这些现象很好认识。行人各自因不一样,缘不一样,果就不一样了。 有福方真干,无缘枉劝人。 就拿禅宗说,禅宗又叫心宗,唯传见性法。怎么传?禅宗有句名言:“张口就错,有念即邪。”固从本以来,“佛佛唯传其本体,师师密付汝本心”。所以又叫“默传吩咐之法”。你能从这里悟出点什么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20 编辑

古大德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有门。”若须了四依法,即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若依言语文执,必失真宗。 所以,要知道,佛法是心法,佛语是心语。我们要练内功,心不要游于外,不要向外头去用功。非常可惜,许许多多人都爱著色著声。 其实无始劫以来到如今,众生都是被色声所迷所累。现在有些人梦多,在梦里听到一些声音,这些声音,都是声尘,决定不是什么圣音!《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是有能听、所听、能看、所看等等的,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著相,还没有体悟到“诸相非相”,还没有认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本具的佛性怎么会自然显现呢?! 现在回过头来说,问题完全出在他自己,他把自己的闻机给颠倒了,心外取法去了,上了外道了。怎么办? 很简单,他只要把自己的闻机转过来,不去追逐那些个声尘,返回来闻自己本有的自性。说白了,就是不去听什么声,去听谁在听,听的是谁呀。禅宗叫这为离心意识参话头。诵经、持咒和念佛的精妙关键之处都在这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8 16:08 , Processed in 0.23407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