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23|回复: 22

佛家养生的目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家养生的目标(1)





     佛家养生的首要境界,即第一福长寿。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降临在自己的面前,也许今天或明天,也许十年二十年......随时会有灾难降临到我们的身边,如车祸、地震、海啸等,这些都是太可怕的事情。“朝不保夕”也许真的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写照。佛陀在《四十二章经》就告诫过弟子们“人命只在呼吸间”,意即一口气上不来,人便会丧命。人生是如此的无常,让我们深深地醒悟,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而普贤菩萨亦在《佛门日课》里提醒我们: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我们因为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了。因此,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也是解脱苦海的第一步。

    佛教讲的“生命无常”,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如朝露,短暂得很。活一百岁,看是长寿了,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比如我们现在都几十岁了,回想当初,就好像刚发生一样,几十年一下就过去了。所以快得很。佛看我们就好像朝生暮死一样。我们这里一百年,在天人看来,只是一会儿工夫。假如我们在兜率天,那里的一天,就是我们这里的三百多年。我们这里一个人能活四百岁吗?假如有,也很少,不过在他们看来,也只有一天哪!人生苦短,很快就要走了,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好好用功修法,以期了生脱死,对得住自己来这个世上走一遭吗?佛讲的种种警策的话,都是给我们敲警钟,让我们赶快用功,不要错过这难得的人生!因此,不要再执着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不是我们自己,它只不过是我们住的房子,真人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见闻觉知的性能。要保护这个性能不被客尘烦恼所沾染。客尘烦恼,就是我们“色、声、香、味、触、法”。“客尘”就等于是灰尘,它不是主人,所以叫客。我们粘在上面,要享受,要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而不择手段,那就坏了。

    所以佛教就是要我们明白“因果轮回”、“生命无常”的道理,从而改造人生,做一个真实的人,做一个符合人格的人,更由此而超越人成佛。人生是不久长的,须赶快放下来,不要追逐物境,让我们回归原来的一丝不挂、净裸裸、赤洒洒的净境,以免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我们现在都是颠倒妄想而不自觉。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悟道之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不自觉呢?都是因为妄想颠倒执着之故而迷盖了本来。我们现在都是在妄想、颠倒、执着之中。佛警策我们要一切放下,等于当头敲我们一棒,叫我们赶快梦醒。

    那么识得无常因而皈依佛门的人会因修道而长寿么?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找到佛门弟子长寿的例子。如中国当代著名的得道高僧离欲上人,一生建寺弘法,化度甚众,住锡四川乐至报国寺前后达五十余年,于1992年4月预知时至,安祥坐化,享年105岁。离欲上人晚年身体仍然很健康。他虽然年龄大了,但仍神清气朗,耳聪目明,步履轻健。离欲上人长寿的秘诀在哪呢?他活着的时候曾告诫门下弟子云:古时候,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减少,并能健康长寿。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断除妄念延寿增禄

    全部的佛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断妄心。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自能健康长寿。妄念,又可称为“妄想”。人世间的每一个人,从早晨睁开眼睛开始,脑筋里不断想着各种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都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象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止。这个常常想事的心,就是“妄心”。

    古语说道:“摒弃对爱欲的贪恋,以弃世为安乐,既无所取,也无所存。消灭过去之事,排除将来之事,也不执着现在之事,便能平静地生活。”排除妄念、持有无念真心,没有大小、方圆、长短、善恶、是非、垢净、增减、生灭、断常、来去相等,一尘不染,空空洞洞,这就达到了禅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明心见性。然而,“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佛陀用下面这个故事开示众人:

    有一次,佛陀居住在祗园精舍的时候,跟弟子说了一个富翁与他的四位夫人的故事。第四夫人最为得宠,终日与丈夫形影不离;其次,第三夫人也有魅力,使这个富翁十分欢喜;再其次则是第二夫人,当初富翁贫困的时候,很是相爱,后来逐渐发达就慢慢忘记了;而最不讨富翁喜欢的还是原配夫人,总是差遣她,从不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富翁突然身染重病,临终时,他向最喜欢的第四夫人说:“四夫人!平常我待你最好,时刻不能离开你,如今大夫说我将不久于人世间,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虽然财产妻儿很多,但没有一样可以带走,我请求你陪我一块儿死好吗?”四夫人一听,花容失色,大惊地说:“你怎么可能这么想?你年纪大了,死了是应该的。我的年纪这么轻,怎么可以陪你死?你对第三夫人不错,干吗不让她陪你去?”说完就走了。富翁只好叹着气把三夫人叫了出来,把刚才对四夫人说的话对她说了一遍。第三夫人一听吓坏了,连忙说:“这怎么可以,我的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一样可以改嫁别人,你为什么不叫二夫人陪你去?”说完第三夫人也走了。第三个夫人走后,富翁把第二夫人叫到跟前,对她说了同样的话题。第二夫人一听,连忙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不能陪你去死!第四与第三夫人平日一点事都不做,家中的一切都要我管,我不能弃家不顾就跟你去死呀!不过,看在夫妻一场的情分上,你死的时候,我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听了第二夫人的话,长叹了一口气,又把平日里不理睬的大夫人叫到了跟前,对她说:“大夫人,过去真的对不起你,对你一直不好。但我现在一个人去死,在阴间,一个伴也没有,你愿不愿意陪我一块去死呢?”大夫人一听,不但不惊慌,反而很镇静严肃地回答说:“嫁夫随夫,现在你就要死了,做妻子的我们,应该跟着一起去才好。”富翁听后,感动不已,于是与原配夫人一起拥抱死去了。

    佛陀讲完这个故事,又继续告诉弟子说:“拥有四个妻子的富翁,即是人的灵魂。第四夫人是指人的肉体,故而不管多么爱她,也无法带到死去的世界;第三夫人是指人所持有的财产、物质,故死后也无法带走它;第二夫人是指父母、妻子、他人之间的关系者,所以只有在死的时候远送到郊外,而无法同赴死的世界;只有原配夫人是指人的心灵,即使在生前忽视它,但必须同行到死的世界而无法远离。”


    由此看来,世间万物皆是身外之物,财富、美女、名誉、地位等都不足恃,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切不可挂念于心,徒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束缚。一个断除妄念的人则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心灵平静。只要心灵是独立的、自由的,永.远维持心灵的寂静,保持与灵魂的一致,那么,健康长寿,永葆青春,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长寿还需慈悲为怀

    另外,佛教从第一福的要诀出发,认为人世间的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尊贵如王侯,知识渊博似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难逃厄运,一命呜呼。佛家认为,长寿与“慈悲心”密切相关。

    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以待人一定会有好报。长寿的人,一定是对人类和动物充满慈爱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在佛典《譬喻经》第七卷上记载了一个流传很广的“仁者寿”的佛教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沙弥因救蚂蚁而到了延年益寿。从前有五个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其中一位老师父证得了六神通,他的弟子是一个八岁的沙弥。那老师父因为揣度到小沙弥的寿命只有七天了,于是便想让小沙弥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也算是临死前的一点安慰了。于是老师父把小沙弥叫到自己的面前对他说:“你已离家不短时间了,你的父母一定很想念你,你回家一趟吧,过了八天再往回来。”小沙弥听说师父让自己回家看望父母,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倒也十分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

    在小沙弥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时,刚好天降大雨,小沙弥便躲到一棵大树下面避雨。在树下,小沙弥看到雨水快要流到一个蚂蚁窝中,他急忙用土在蚂蚁窝的周围垒上围墙,使雨水没有流进蚂蚁窝中。随后,大雨停了,小沙弥又接着赶路。

    到了家中,一切都很正常,父母都很欢喜。小沙弥便按师父的吩咐,住到第八天的清晨,小沙弥拜别父母又回到了森林中师父修行的地方。看到小沙弥平安地回来,老师父很是奇怪,经过仔细询问,方知小沙弥因在路上救了一窝蚂蚁的功德而延长了自己寿命。小沙弥听了师父讲了前因后果后,对于“善有善报”这句话更加坚信不疑了,当然也为自己而庆幸。于是努力修行,从不懈怠,并活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

    关于“仁者寿”还有一个故事也很有名。明朝时有一个名叫刘瘏的人,他父亲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司寇”。刘瘏年幼时体弱多病,他的5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了。因此,刘大司寇对他这个最小的儿子的身体十分关心,请了许多算命先生来看相。很不幸的是大家都说他很难活过19岁。

    正好四川有位名叫周士涟的相士来到京城,大司寇就请周相士到家进来给刘瘏算命。周说:“你在19岁那年应有一个很难渡过的厄运,不过请你不要泄气,努力忏悔业障,广积阴德,可能会改变厄运。”17岁的刘瘏听了周相士的话,就决心革除众恶,广行善事。而且以《功边格》和《太上感应篇》作为行为的准则,每天逐条检点反省自己。起了一个善念,他就在东边的墙上划一个红圈圈,去了一个恶念,则在西边的墙壁上记一个黑圈圈。尤其对于杀戒和放生,特别是力行,不敢松懈。这样行了3年,竟然安危渡过了19岁的难关。

    有一天,他坐船要渡过长江,看到渔翁抓了一只大乌龟。刘瘏顿生慈悯之心,就把它买来放生。那只乌龟很有灵性,一直跟在刘瘏的船后送他,跟了五、六里,还恋恋不舍。当天夜里,刘瘏住在客店里,梦见一位穿黑衣又矮又胖的道人对他说:“公子广行善事,3年从不懈怠。现在你已延寿增禄了。但是你的身体一直孱弱,难免要受寒暑的侵袭。贫道现在有术相授,依照奉行,可保平安无病。”说完了,马上就教刘瘏调息的要领。刘瘏醒来,猜到这是神龟报恩。他就依照梦中所学的方法用功,果然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了。

    后来他请周士涟相士再来京城,以感谢昔日教诲的恩情。当天晚上,他和周相士同床睡觉,周士涟睡到半夜醒来,觉得刘瘏鼻子的呼吸非常细微。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周相士就向刘大司寇道贺:“这几年来,您公子的身骨改变太多了,我昨天跟他一齐睡,知道他已经学会了乌龟的呼吸方法,这不仅对健康有利,而且能使福寿绵长,这真是行善的福报啊!”

    后来,刘瘩活到了98岁,子孙后代也很兴旺。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通晓养生长寿之道

    佛教养生长寿之道还包括简单朴素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众所周知,乌龟每天只吃很少的水草而可活上数百年,狮子老虎每天吃下很多肉类,寿命却反而短。佛教提倡素食,这点我们在第七章里已经提到,因此,对于如何食素我们在此就不多说了。但是佛教提倡简单朴素的饮食不光是只提倡素食,还需要反对暴饮暴食,讲求中庸之道,适当地节制饮食,这样才能保持自我的身体健康。如皈依我佛的可撒拉国王巴谢那迪,有一天,带着一名叫乌达拉的少年去拜访佛陀。因国王的食量特别大,患有肥胖病,所以走起路来,显得特别费力。佛陀看到他这种样子,就向国王开示道:“一个人如果能够节制饮食,则非但不会产生烦恼,不会老去,而且可以长寿。”国王听了以后,就与侍者乌达拉说:“从今以后,每当我进餐的时候,你必须口诵这段话。你如果能够做到,就每天赏你金钱。”乌达拉遵奉国王的命令,每次在国王进餐时即口诵这段话,以便国王坚持减食。结果,国王的肥胖症减轻了,身体健康了,容貌也随之变得端正了。节制饮食并不是绝食,少吃东西才能让胃充分休息,减轻身体机能的过度负荷,使生理组织恢复活力,白血球和抗体充分发挥驱除病菌的效能。现代科学也证明了,适当的饮食有利于身体健康。

    《摩诃止观辅行》上说:“吃得少,心知才能清明。”心智清明,修行止观的功夫才能得利,才能运用止观来治病。因此,食无求饱,随遇而安,才能专心修道,锻炼心智。天天讲究美味,贪求口福,则必然会起烦恼心,这样,心地怎会清静呢?所以还是少吃比较自在,少吃对物质的依赖也相对地减少,容易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可为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

    由以上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所认为长寿的因缘可简单归纳如下:

    长寿的因——仁爱心,慈悲或救护所有的动物,尤怜珍贵的野生动物,放生、宣扬放生或戒杀的原理,施舍饮食(请人吃素食或以小米喂鸟)。

    长寿的缘——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夭折的因——杀害动物,虐待动物......

    夭折的缘——时常动怒,暴饮暴食,过度疲倦,结交恶友......


    了解了这些,我们便可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与言行以及生活方式,以期达到长寿的目的。

钱财富足地位尊贵谓“富贵”

    钱财富足并非富贵

    佛门养生的第二重境界为“富贵”。人如果只有长寿而没有富贵,那么一生自也是劳劳碌碌,没有一天好日子过的。然而世人都以为,拥有钱财可以赢得人们尊敬,由富而可及贵,富贵自有快乐,却不知世事无常,千金虽得复散去,是不可以依恃的。以钱财、权势赢得的富贵,不是真正的富贵啊!人们趋奉的是钱财,却不是你这个人啊。这样的人又有何可乐而言?!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竺叉尸罗国有一个叫博罗吁罗的村子。村中有一个名叫称伽拔吒的商人。他曾经修建了一座寺庙,直到现在还没毁掉。称伽拔吒小的时候,家中本来很富有,只是到他长大后,家业却衰败了。他也就因此而饱受贫贱之苦,亲戚们都轻视他,嘲笑他。他一气之下,远走他乡,同伙伴们到大秦国经商。后来获得了许多财富就准备衣锦还乡。这时,他的那些亲戚们听说这件事,各自摆设好饮食、香花、妓乐,在路上来欢迎他。在回乡途中,称伽拔吒穿着不显眼的衣服,走在队伍的前面。他年轻时贫穷,那时年纪小,后来富有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前采接他的那些亲戚们都已经认不得他了,就问他道:“称伽拔吒在哪儿?”

    他回答说:“还在后面。”

    亲戚们来到后面的伙伴中,问道:“称伽拔吒在哪儿?”

    伙伴们回答说:“前面过去的那个人,就是称伽拔吒。”

    亲戚们找到称伽拔吒,对他说:“你就是称伽拔吒,怎么对我们说你在后面呢?”

    称伽拔吒对亲戚们说:“称伽拔吒不是我这个人,他在这些伙伴们中那些骆驼和驴的驮子上。为什么呢?我如独身前来,各位亲友瞧不起,连话都不跟我说。听说有财宝,才来迎接我。因此我说称伽拔吒在后面的驮子上。”

    亲戚们说:“你说什么话?我们听不懂。”

    称伽拔吒回答说:“我贫穷的时候,和你们说话,你们不理我,现在看见我发了财,就摆设物品来迎接我。你们是迎接财富来的,不是迎接我这个人!”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世人多为了钱财而尊敬一个人,其实这种尊敬是不可靠的,称伽拔吒算是明智之士,看穿了世人趋利忘义的劣性,予以揭露。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出,一个人如果单凭着钱财而获得的富贵并不能算得上

    是真正的富贵。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富贵前世定

    人们也许会认为,应当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人们哪里知道,人生富贵,皆是前世与今世修善业而来,自有定数。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只有寿命长而缺乏富贵;有的人却长寿和富贵兼而有之呢?这就是佛家所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劝人凡事心胸要放开一点。不要太刻意追求富贵长寿。因为寿命和富贵不是勉强追求就可以得来的。诸君也千万不要以为寿命是一个定数,生杀之权完全操纵在命运之神的手里。事实上,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决定于我们的慈悲心和自己的作为。既然如此,我们仍可以运用慈悲心和放生的方式来改变寿命。所以我们最好把“生死有命”的“命”解释为佛家所提倡的“因果关系”。这比解释为“定数”要恰当得多,而且境界更佳。换句话说,寿命的长短是有因果关系,而不是无中生有的。

    同样的道理,“富贵在天”也绝不能解释为“富贵是从天上掉来的,”或者“真正的富贵是在天上,应向天上去追求”。这样解释是不对的。佛家认为,人生的富贵,皆前世与今世修善业而来,自有定数。富贵不可妄求,世人却贪欲无穷,攀比不已。其实,固然可以通过修善求得富贵,消除恶报,但人生的富贵皆是前定,是因为我们通过慷慨的施舍,谦卑和恭敬心而种出的富贵因。有了“因”,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助缘(辅助条件),才会结出富贵的“果”来。果就是“果实”或“果报”的意思。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对世人的开示,要求人们消除那互相攀比的妄念,安分于人生。   

    所以把“富贵在天”的“天”解释为 “顺应天理”(即种善因),或遵循自然存在的法则,就远远超过解释为“自然”或“老天爷”了,而且意境也较高了。

    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人须善待富与贵。佛教认为富贵在社会上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是相对的形态,另一种是绝对的形态。

    相对的形态指那些诸如“富甲天下”、“列位诸王”的富贵;绝对的形态指人自身所具有的“身心自在清静”的富贵心态。因为,第一种是有所得的乐,第二种是无所求的乐;第一种是混杂和短暂的乐,第二种是纯粹和恒久的乐。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社会里生活,大至全球,东贫西富;小至国内区域,发展也不平衡,东富西贫;再小至身边境地,各行业贫富悬殊,百业参差不齐;最后小到家庭院里,也是社会的小缩写,贫富相差不言而喻。在人世间,此等现象与社会同存,日月同在。因此,将人和人之间的富贵差别,互相比较,就会产生烦恼。因为一有相比的心理,就造成了竞争和我执,成为一种傲慢或自卑。平民和帝王相比,富贵相去甚远;帝王和天人相比,却又感到自卑和渺小。所以佛经上说“天上指甲的价值胜过人间阎浮提地。天上一音之美,胜过人间帝王百千种乐。”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贪求富贵,不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我们谈论富贵,主要是阐明富贵的根本原因和助缘,教人们多种富贵的正因,而不要一味贪求富贵的果报和享受。

    其实,只要能知足,就可行快乐;至于所享用财物的多寡、精粗并不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都不要因为享用较差的财物而生烦恼心,同时也企盼所有的众生,不要因为财物享用不自在,而影响到高尚的心灵,或者因为缺乏物质而不能安心修行道业;也不要因为贫穷,而妨害了心智的锻炼和阻碍救助众生的慈悲愿。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养生的目标(2)

佛家养生的目标(2)





    布施得福报

    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人们必须行善事,走正道才能使己辈或下辈至富贵也。在佛典《杂宝藏经》里面就记载了一个因前世修得善因而后世得已善果的故事:


    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名叫善光。因为她长得不仅端正,而且聪明伶俐,所以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公主:“你是不是靠我的力量,所以有了美好的享受,博得人们的敬爱?”

    公主答道:“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因为父王您的力量。”

    波斯匿王连续问了三次,善光公主都这么回答。这让波斯匿王大为生气,于是就把善光公主下嫁一个穷人,并且告诉她说:“你现在可以试试自己的业力了!”

    善光公主嫁给那个穷人以后,并不灰心。有一天,她问丈夫说:“你的父母呢?”她的丈夫回答说:“我的父亲曾是卫舍城中最有钱和最有名望的人,在他死后,家运就没落了。”

    公主就和丈夫一起来到她父亲从前住过的旧宅院。他俩在整修庭院时却在地下挖掘到大批宝藏。从此以后,他们夫妻俩又变成了有钱的人。

    波斯匿王听说了这件事,很是惊讶,他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妇女想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迦叶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那位妇女说:‘我已经发愿了,请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看到妻子意志这么坚定,只好勉强答应了。那位妇女因此能顺利地供养迦叶佛。我想,那时候的夫妇就是现在善光公主这一对夫妻。善光的丈夫因为过去曾阻挠妻子的善念,所以许多世以来常常会受贫困之苦。然而,因为他后来还是答应妻子布施供养圣者,才会因妻子而获得富贵。”

    波斯匿王闻之,感触颇深,日后就更加注意自己布施行善行为了。

    佛家从养生的角度认为,富贵是用恭敬心布施财物得来的果报。而福报大小,完全决定于下面这四个因素:一是布施的东西;二是布施的对象;三是布施的心地;四是布施的时间。意思即是在人们布施时要以善意对人,施人以需要的物品,不以自己的贫穷与富贵为借口阻碍布施的善心。佛经认为,凡人看见别人做了崇高的事业,从事高尚的行为,自己心理一定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之事一定要面向给广大人民,要回报给他们!唯此才能功德无量,获得福报。

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日“康宁”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辨起因

    佛门养生的第三重境界为“康宁”。佛教养生之道认为,人们不但要追求长寿、富贵,而且要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才为有福之人。“康宁”的反面是疾病缠身,身心不宁。

    佛典《大智度论》上记载:生病的条件包括有“外缘”(外在条件,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外因”)和“内缘”(内在条件,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外因”)两种。

    外缘是指人们周围的环境即体外部的客观物质,比如受到寒热饥渴;摔伤或碰伤;细菌感染——空气传染、饮食传染、接触传染;饮食材料本身有问题——如毒菇等;食物调配不当——如牛奶和菠菜一起吃有毒等;滥用药物;遗传;食用变质食物等。

    内缘是指人们的内心世界,包括人们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等。比如,喜暴饮暴食;纵欲贪爱;生活方式不当或坐禅方法不对;常发脾气;操劳过度;忧郁烦闷;紧张恐惧;无知及焦虑;心理不平衡和内心冲突等等。   

    内缘和外缘都是使人生病的原因,而内缘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意思是说,人们受内缘的影响而发生的疾病占多数。

    佛家养生之道认为,凡人的吝啬、贪心、不忍都是病症之源,会引起人的心病,身病,带来厄运,因此务必清除掉这类心态、行为和习气。俗称“和气生财”,就是针对这类心态而说的。而佛教它告诫我们要诀是破除吝啬心态,大力拓展无量慈悲心。

    佛典在表达养生之道时,认为“凡病皆缘因果”之说。佛典中把凡人的疾病分为两种,一种为“身病”,一种为心病。“身病”是指身体、肌肉、骨骼、神经和五脏六腑的不适而言。心病乃是指我们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苦恼。

    对于身病,佛典认为其治疗法不应复杂,而且治病有时不要花什么钱,只要治疗时能够对病下药,即可很快奏效。所以在佛典《摩诃止观辅行》的第32卷上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能够很精确地辨别各种疾病的症状。上等的医生只要听到病人的声音,就能知道了得了什么病;中等的医生需要看气色;下等的医生一定要把脉才能够知道病人的病情。而现代的医疗手段越发的高明了,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为病人诊断。因此,一个人的身病大都可以经过治疗而痊愈。

    对于心病,佛经认为,心病主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大致可以归纳为八万四千种,当然不可能尽概其中。这八万四千种烦恼,又名“八万四千尘劳”。佛家又将这八万四千种烦恼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也可以再浓缩为一个“痴”字。“痴”即不明事理,就是无知。也就是无明由于愚痴,所以才会有我执;由于执着有我,所以才有了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

    佛教养生之道对于疾病的分类及其治疗有很多方法,在以上章节我们也有叙述,在此不作赘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1 20:19 , Processed in 0.1980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