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31|回复: 1

[大德开示] 发自内心的布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51 编辑

对某些人来说,布施为其天性——他们乐于施舍,施舍不成反而不乐。尽管人们布施时显然有可能行事愚昧,但总的来说,布施是善行、有福德之举。这一点大约所有宗教皆予承认:在基督教中,我们被告知,施比受更有福。在伊斯兰教中,对于把部分财产施舍给穷人,也有着正面的教诫。 然而我们也许应该在本文之首,开诚布公地讨论可能令不少人不安的一点:对僧伽的布施。有一段经文居士们也许时常听诵乃至于自诵,在其中僧伽被形容为“世间的无上福田”,意谓布施僧伽的福德是无可比拟的。当然了,听闻或共诵这段经文的居士们,并非人人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不过在那些听得懂的人当中,西方佛教徒或佛教同情者们,有时对这个概念的反应是某种程度的义愤,认为这些词句颇不得当,甚至更糟! 实际上,对一些至少部分受基督教路德教派影响的人来说,这令他们回想起马丁路德当年所反对的教会弊病,“善行”在当时的流行观念中尤指供养僧侣阶层,后者至少在某些情形下习惯于无所事事,并且腐化败德。这等芥蒂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适当的解释应该能排除障碍,使之不至久存,条件是,只要僧伽明显地行道正善。 传统的佛教社团由四众组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尽管原始比丘尼僧伽已经消亡,梵行女性依然存在,生活与尼众几乎无异,所有迹象表明她们的人数将会增加。前二众与后二众的关系乃是相互共生。毕竟,僧伽有一件无价之宝可以相赠,那就是法宝。正如《法句经》所说:“法礼高于一切”。 如律而活,为证悟而不断精进,是僧伽成员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惟有如此行持,他们才担当得起“世间的无上福田”之称,否则他们不仅亏欠自己,也亏欠了护持他们的居家众。一位不能够守戒的僧尼应该,并且在某些情形下必须离开僧团。至少在部分程度上,这可视为对滥用居家护持者之慷慨的代价。 如前所述,根据圣经,施予比承受更有福。值得注意的是,对犹太基督教中那句难行的告诫“爱你的邻人,一如爱你自己,”慈心禅给出了一个成就它的切实法门,并且对这句圣经名言,佛教还能够赋予一个明白的技术性解释。假若我们得到某件可爱的事物,这在佛教中被认为是果报(异熟),即过去福德的果报。该果报持续期间固然美好,不过当它终结时,该福德就耗尽了。 然而,施予却是一件善业,对施主来说,将会产生某种愉快的回报或者说果报。如此看来,施明显地比受更有“福”。确实,这种福是“为世间行福德”,因此仍完全是世俗而有限的。然而,由于我们的一切行为皆构成习惯,布施一次,使我们倾向于再次布施,因此果报倾向于累积。当然,这个善业之王还能够引生其它的结果,布施被列为十项波罗密资粮之首,甚至先于戒德,并非毫无道理。毕竟,一位道德不佳者也有可能布施! 在一本流行的巴利文入门阅读小册子中,已故的霍纳博士挑选了十个本生故事藉以解说十大波罗密,其中的布施波罗密采用了野兔自我献身的故事。不过奇怪的是,这类主题中传诵最广的毗桑塔罗本生故事,至少对西方心态来说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在故事中,菩萨布施了一切所有,最后包括了自己的妻儿——人们也许会想,此故事之寓意殊为可疑! 不过在泰国,该故事专门被挑选出来,时常作为对居家人开示及特别阅读的主题。 布施是发自内心的行动,我在前文提到,有的人乐于为布施而布施——只要该施予有智慧两相平衡,则堪称为善事。当然,也有人不愿布施,这些人与口不言“请”、“谢谢”、“对不起”等的,常常是同一群人。对于这类人,慈悲梵住禅定有益于开放其心智。 最近在英国,我们有了一桩发心布施的大好事例,其来源出乎不少人的意料。摇滚明星鲍勃盖道夫有感于埃塞俄比亚饥民的艰难处境,组织了那场全球直播的盛大义演,募得几百万英镑善款——以这种方式,得现代科技之助缘,这项历史上至为壮观的布施之举,触动了几百万人的心灵,不仅跨越了不同的政治与宗教间的隔阂,而且也跨越了对此种娱乐形式成瘾者与反对者之间的鸿沟。 勿庸赘言,布施须谨慎为之,如同一切业,应服从中道原则。譬如教养孩子时任予所欲,断非良策。与近来某些时兴理论相反,对一个宠坏了的顽劣子弟偶尔挫其滥求,危害甚少!当然,若期望某种回报——哪怕是重生于某个天界——也非是最高形式的布施。那种布施基本上根植于贪和执取,因此业力价值有限。 实际上对施主来说,真正的利益在于,自发的布施行为是克服贪执的绝好方式。那正是毗桑塔罗本生故事的寓义。我们西方人想的却是被菩萨“牺牲”了的不幸妻子与家庭。尽管故事结局自是皆大欢喜,他们又回到了菩萨身边!不过,故事的动机是视妻儿为执取之对象,并将其为执取之对象而放下。实际上,这个故事尽管妇孺皆知,现代学者们却认为它原非佛教故事,而是把它不甚善巧地演绎一番,赋予了佛教的寓意。 我们越思考布施的问题,它的各个侧面越显示出来。我们看见,布施有多种形式,有善巧者也有不然者。我们不妨以经典中一个有趣的故事结束本文,讲的是一桩不甚善巧的布施。《长部.弊宿经》中,我们读到不信死后生命续存的怀疑论者,弊宿王子与尊者鸠摩罗迦叶之间的一场辩论。在听了这位比丘一系列高明的比喻之后,弊宿宣布归依,决定布施“沙门、婆罗门、行路人、乞丐、穷人”,命年轻的婆罗门郁多罗组织分发。郁多罗抱怨说,他被召去布施的衣食如此劣质,连弊宿本人都不愿碰。弊宿终于准他施予“如我所食、如我所着”的衣食。 在经文的末尾,我们被告知这两人死后的果报。弊宿颇不情愿地作了那次布施,他的确重生于天界,不过是最低的四大天王天,住在空荡荡的色里沙迦天宫。在那里,他接待了尊者伽梵婆提的来访,这位阿罗汉习惯于午休入定时前往低等天界,于是此事被传回人间。然而,重新安排布施、施予时发自内心的郁多罗,则生于更高的三十三天。 或许西方人之中,少有人会以重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为目的而布施,也许有人所求的唯一回报是缓解良知:即对某种特别需求的觉知——埃塞俄比亚饥民为突出例子,人们觉得假若不给些什么,自己不能够心安。比起重生天界的期望,这自然要好些,不过心安的购买,或许有时也过于容易了些。最好是把施予本身作为其报偿,仅此而已! 作者:坦尼沙罗尊者
发表于 2011-3-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2:51 编辑

心安、无愧,行一切善法! 直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行一切幻善法影响自性因缘幻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9 04:22 , Processed in 0.20466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