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96|回复: 46

[大德开示] 《八大人觉经十讲》--星云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1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自 序
  经 文
  第一讲 八大人觉经的概述
  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三讲 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第四讲 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第五讲 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第六讲 智能为化愚的根本
  第七讲 布施为度人的根本
  第八讲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第九讲 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
  第十讲 八大人觉经的总结
  自 序
  在《八大人觉经十讲》里,我要讲说的都已讲过了,这里就略述出版的因缘吧﹗
  一九五五年冬十月,我在宜兰讲说《八大人觉经》,每天皆会发讲义给听讲者参考,大家对此经都听得颇有兴趣,记得那次还有很多人参加心得考试。
  一九五六年五、六月间,我在高雄市立图书馆也讲过此经,由宜兰慈庄负责油印讲义,高雄慈华用打字印刷分送给听讲者。
  讲说《八大人觉经》的录音,在宜兰民本电台、正声广播公司云林电台,都播出过。
  一九五九年十月,我在台北第三次讲说本经,时间是十天,由就读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吴慈郁小姐,一边听讲,一边参考我昔日的讲义,记录成书。
  云林电台节目组组长李慈雯来信说,有些听众集合了印资,要我把此经的讲解印行流通,刚好,慈郁的记录交来,我就交给佛教文化服务处印行,这就是《大人觉经十讲》出版的经过和因缘。
  《八大人觉经》是佛教入世的圣典,虽然只有三百七十二字的经文,但对人生的启示很大,正如本经所说︰「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九六○年六月于宜兰
http://blog.zgfj.cn/User3/2483/Show.asp?/_articleid/173650.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感恩布施。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 文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能,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燃,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 八大人觉经的概述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
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
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十讲,所以我就将此次演讲的题目定为《佛说八大人觉经十讲》。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佛说本经的因缘

一件事情,总有它的因缘,佛陀为什么要讲说本经?自然也有一段因缘。

佛陀住在只园精舍的时候,有一天在法会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请问佛陀道︰

『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团中,忘记自私,忘记小我,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对众生要绝对慈悲,绝对仁爱,这也是我们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学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会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关于他们如何求得觉悟,进入涅槃,恳求佛陀指导开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欢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说的是实在的话,你所问的是学大人(菩萨)的问题,我为你说八大人觉,可于昼夜,至心诵念,……』

这就是佛陀讲说本经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经文的组织

一切经典开始都有「如是我闻」等的六成就,唯有本经没有,因为本经不是佛陀一会所说,乃是片断的缘故,所以经前序分没有「如是我闻」,经后流通分没有「信受奉行」。

本经经文的组织,虽然和其它的经不一样,但本经仍是有首有尾,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与价值

在佛教里,很多大德都认为本经是最适合在家信众受持的经典,常听人喊「人生佛教」、「在家佛教」的口号,究竟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如何才是在家佛教?一定要提出圣言量来作为依据,在我想,本经就是建立人生佛教、修学在家佛教的一本最好的宝典﹗
佛教,虽然是分在家的与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数;佛教,又分入世的与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着重入世;佛教,又再分现实人生的与来世受生的,但重点也仍是在现实人生。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太虚大师也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佛教里,人生佛教与在家佛教,是有著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这本入世应用的人生宝典––《佛说八大人觉经》,虽然经文只有短短的数百字,但其价值是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指出︰

本经的内容,像航海的指南针,指示人生的前程﹗

本经的内容,像午夜的钟声,惊醒人生的迷梦﹗

本经是认识迷途回归觉路的圣经﹗

本经是在家弟子改善生活的圣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题的解释

佛说八大人觉经

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本为印度迦毘罗卫国的王子,因要了脱生死,救度众生,于十九岁时,毅然舍弃人间不实的王子虚荣,出家学道;三十一岁时,终于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觉,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八十岁时,于娑罗双树下进入涅槃。一切佛经经题均有「佛说」二字,即一切佛经均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此经当然也不例外。

在讲说此经经题的时候,我们先要对「大人」这个名词有所了解,因为这里所讲的大人,不是「大人」、「小人」的大人,也不是指做大官的,或是经营大买卖的才叫做大人。本经不是告诉人升官发财的方法,本经所讲的大人,是指办了生脱死及广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亦即「菩萨」之意。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成我国的文字,是「觉有情」,或「大道心众生」的意思。我们一说到菩萨,有人就会想起供在寺院大雄宝殿中央的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不错,观世音、地藏都是菩萨,但这里所讲的菩萨大人,指的是进入佛门已经发心学道的菩萨。

你们或许要问︰人,怎么可以称做菩萨?其实,菩萨不是画像,不是光供在三宝殿里给人供养礼拜的,菩萨是象征著活泼泼的人生,有无限的热情,有无量的悲愿,能够自利利他的才是真正的活菩萨。

世间上只要多一个人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多一个菩萨。菩萨分很多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阶位菩萨。观世音、地藏、文殊、普贤固然是菩萨,是十地以上的妙觉菩萨。但若是发心办了生死、度众生大事业的人,也可称做菩萨,不过,这只能称做初发心的菩萨,或是才有信的菩萨。

此经有「八」条修行成佛的方法,是办了生死、度众生的「大」事业的「人」所应该「觉」悟的「经」典,所以叫做《八大人觉经》。

说起菩萨的觉悟,这就要讲到佛教的心要。佛教,就是要使众生觉悟之教。佛陀为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无非要令众生入佛知见,无非要开导众生觉悟之路。觉是迷的反面,众生流浪生死,轮回六道,迷失了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曰迷;现在若能知道轮回是苦,生死可畏,觉悟到要照此经八条大人修学的法门去实践,此谓之觉。

把佛陀说的这八条欲令众生觉悟的道理集合起来,名曰「经」。经就是径的意思,径就是路的意思,照著佛陀指示的路径去走,就能达到了脱生死、自在安乐的境界。凡是道理之所以能被称做经︰在上要契合历万劫而不磨灭的真理,在下要契合千万变化的众生根机。本经是佛讲说的,而且也是发心的众生所能修学的,所以经名为《佛说八大人觉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译人的考证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本是印度的梵文,把梵文译为汉文,一定要有译者,翻译本经的译者,就是后汉沙门安世高法师。

后汉是朝代名,就是我国光武中兴的后汉;安息国即是现在的波斯;沙门通指学道的人,华言「勤息」,意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之谓。后汉是指安世高出生的时间,安息国是指安世高出生的地方,沙门是指安世高的身分,安世高就是翻译本经的译者。

法师安世高,亦名安清,本为安息国的王子,继位以后,终日劳烦的政治生活,使他极不自由,同时更感到富贵荣华的不实,于是让王位给他的叔叔,他就披著袈裟,出家学道。法师生有语言天才,通晓三十余国的语言,尤其精通汉文,博览群经,而且能听懂鸟兽的语言,一生神异的事迹很多。在汉桓帝的时候,他从安息国来到洛阳,翻译的经典共有一百余部,今日所流传的大概只有三十多部。法师所译的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辞而不华,质而不野,在我国初期翻译经论的历史上,安世高法师被誉为诸师之冠,可见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序文的宣讲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东晋时的道安法师把每部佛经都分作三分,就是所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流通分如脚。道安法师这样分判,大家都称赞说︰「弥天高判,今古同遵。」可见这分判的高明。

本经,不是一会所讲的,但本经也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完整。

上面的四句经文,就可把他看作序分,做为本经的开场缘起。
做为佛陀的弟子,早晚应该有固定的修持功课。在佛教里,各个寺院中大都以《楞严咒》、《弥陀经》作为早晚必修的功课。其实照本经的序分来看,要推行人生佛教,要改变身心的气质,以《八大人觉经》作为早晚称念的课诵,那是非常确实妥当的。

本经虽然可以作为在家信徒早晚受持的经典,但出家弟子更是要受持。为佛弟子,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不管出家在家,只要发心信佛,皈依三宝,依佛教而行,皆名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的弟子,要以至诚恳切的心,没有虚伪,没有杂乱,不分春夏秋冬,不问白昼夜晚,把这八项菩萨所应觉悟的事理绵延相续,时时系念,或是高声诵读,或是默念于心,这就是最好的修持。

佛弟子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等七众弟子,这七众弟子都应该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经》,但研究本经的内容,在家的佛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来受持更为适合!

我们现在把《八大人觉经》的八觉,列表如下,以后我们就按照列表来讲解,希望大家至心受持:(表一)

  八大人觉  

  1.世界观:  (1).器世间---国土危脆
              (2).有情世间--世间无常
              (3).五蕴世间--四大苦空

   2.人生观: (1).多欲为生死的根本
              (2).知足为守道的根本
              (3).精进为降魔的根本
              (4).智慧为化愚的根本
              (5).布施为度人的根本
              (6).持戒为节欲的根本

    3.结论:大乘心为普济的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佛教的世间观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八大人觉经》说明修学菩萨道、办了生脱死事业的人,应有的第一觉悟。

在这一段经文里,也可以说,就是总指佛教的「世间观」。

经文里,「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的是「无常观」,「四大苦空」说的是「苦空观」,「五阴无我」说的是「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说的是「不净观」,我先来讲说「世间的无常观」。

世间,就是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

所谓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宇」,上下四方的空间是「宙」。我人生存在这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之中,实有对世间认识的必要。

世间,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因为我们不知道世间是无常的,而引发对世间错误的认识,把世间的一切执为实有,贪恋、执著,但谁又能战胜无常呢?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智度论》也说︰「世间无常,如水月芭蕉,所作满三界,无常风所坏。」世间上的富贵荣华,固然象是三更大梦,就是我们每天盥洗珍惜的身体,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间、身体、心理都在活动,都在变化,都在不停的迁流,「桑田沧海、沧海桑田」,这世间上的一切,哪一样有永恒性?哪一样有实在性?

「无常」就是世间的真实,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间既是无常的,国土是危脆的当然不用再说。国土不安曰「危」,不实曰「脆」,别项不说,就拿台湾及日本的地震来说,每一次大地震,财产的损失,生命的死亡,都难以数计,像这样的国土不就是危脆的吗?

我们把世间的无常观解说清楚了,现在再解说四大的苦空观。
我们常听到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也会说一句「四大皆空」的话,不过这四大,不是一般人所误解的「酒色财气」叫四大,不是说一个人不贪酒色财气,就叫做四大皆空了。其实,四大苦空,是佛教对世界本质上的说明。

所谓「四大」,就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原素,大至世界、人生,小至一花一草,莫不由四大种的原素结合而成的。这四大原素就是地、水、火、风。地是以坚硬为性,水是以潮湿为性,火是以温暖为性,风是以流动为性。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哪一项不是仰赖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结合而成的?拿人来说,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潮湿性的水大;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那就要病了,甚至四大分散,那就是死亡了。人是如此,花草也是如此,比方说,一朵花的成长,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要有适宜的「水」分,要有温暖如「火」的阳光,要有流动的空气和徐「风」,若是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成长开放了。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体,为什么要说是苦空的呢?哲学家老聃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在就是众苦积聚而成,在我们的心里上有贪瞋痴烦恼的痛苦,在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在世间上有风灾、水灾、震灾、兵灾等等的痛苦。苦,紧紧跟随著我们;苦,紧紧的控制著我们,我们就是在苦中讨生活。

有些人常听到佛教说苦呀苦呀的话,以为学佛就是学吃苦的,或者学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佛教是快乐幸福之教,我们是为了离苦得乐才信奉佛教。

信奉佛教的人,应该先要认识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乐。如果在苦中不以为苦,或是在苦中还以为是乐,这样的人,怎么肯修学佛法呢?

知苦,就是入道之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7 15:48 , Processed in 0.277647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