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84|回复: 0

直接(立即)知道的艺术(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接(立即)知道的艺术(一)

转自 隆波田动中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直接(立即)知道的艺术(一)
隆波甘恬 著
吴师兄   翻译

译注:本版本是在原来的“直接知道的艺术”升级版,在章华寺的禅修法谈中有学员问隆波甘恬“知道”和“觉知”是什么关系,长老的回答是当下的知道就是觉知。供各位在阅读时参考。
敬礼三宝,敬礼那些资深的僧侣和法的道路上的同伴。愿所有在家居士与法兴盛。
    你到这儿听到是言语,如果你记忆这些言语,那么你将会得到一些虚假的东西。但是还是有必要进行宣教。通过言语来获得智慧和记忆是方便的,它方便于教导和理解。
    老师是无所不在的,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好、坏、善、恶,所有人都知道。比如说,我们知道愤怒和痛苦是不善的。我们知道,但我们仍然愤怒和痛苦。现在,在真正的教导中我们要自己教导自己,来获得真正的理解。我们可能从别人哪里学到一些东西,记忆它们很容易。但是真正的教导来自自己。
    在今天的法谈里,我们都是朋友,精神上的朋友。在这个场合里,我们都成了修行者,我们可以一起禅定和练习。这件事是好的与善的。在真正的教导中,我们必须自己教导自己。即使在谈话与倾听中也是这样,练习培养觉性。
    除了培养觉性,没有其他事情是中心,要觉知,纯粹的觉知。以直接和立即的方式觉知,直接和立即的觉性。直接的感知身体,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要全然的觉知,即不提前也不落后。这被称为真正的教导。
    让觉性环绕,让它与身、心一起。让觉性看到心,当有念头,不要阻止,让觉性拥有完全的看的机会。至于身体,直接和立即的觉知,纯粹的知道。使用和寻找任何能够使你身体拥有觉性的方法。直接、立即的知道。
    但有些人不是这样做的,我过去也是这样的:我不是直接、立即的了知。我放着它去了解其他东西,念头出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使用理智思维,判断对错:“像这样就是对的”。喜恶出现了。

    为什么像这样练习?知道那些有什么意义呢?比如说,我们觉知的时候,我们问:我在觉知吗?这是觉性吗?这种知道是知道、觉知还是念头?有的时候,我们是在思考而不知道什么是觉性所以总是存在着分别心。关于对错的思维和认知会干扰练习,因此无法纯粹的练习。
知道 知道 知道 知道 觉知
    当你开始练习的时候,你不应该使用判断和思考分析什么是对和错。不要这样。立即的知道,使用任何使你能够觉知身体或念头的方法。不要专注。
    在你没有体验到对错之前不要思考对错,在你没有“达到和看到”之前不要考虑“达到与看到什么”(译注,意思是不要在发生之前去想象是什么,而是在发生的当下去体验是什么)。
    不是这样。当它是错的时候错,是对的时候对,你存在的时候存在,当你看的时候看。
    直接的觉知,不要专注和使用判断。你不需要思考,从现在开始也没有必要思考。当觉知于身体和念头很长一段时间后,“看”就自动自发了。
    它不是思考,它被称为“择法”(DHAMMA-VICAYA)或或者是“如理正意”(YONISO-MANISIKARA),它认知,智慧的知识或者智慧自然升起。这被称为直接的练习,比如说,我们举起胳膊或者手,立即知道。感知胳膊移动,感知手的移动,感知动作。
    实际上,这个方法在以前不是这样的,在过去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练习的。但是隆波田改造了它,使它容易操作,在过去它被称为“动-停”的方法:把手放到膝盖上,翻掌然后心想或默念:动,当动作停止的时候,就这样停动停动 停…….. 。就像一个咒语一样,在脑子里不断复述。这种方法不是直接的和立即的。其中还有语句妨碍了对于这些动作的直接体验。
    隆波田通发展了这个方法,去除了这些念诵,立即的体验,无需使用语言概念而觉知,只是感知。要这样做,我们知道、知道、知道,感知的特征就是具体的知道,但它不是那种很严肃的知道。我们知道、知道、知道、知道(老师同时进行演示)像这样知道,不要固定在任何事情上。
    有些人专注的知道,他们专注与跟随运动,这使得觉知变成了一个具有时间长度的(连续)东西(而觉知应该是短暂的,一下一下的)像这样练习,就会变成一种静坐禅定(而实际上是不应该这样的)。它会使人感到不舒服,或者僵硬(胸部憋气),昏睡或者全身紧张。
    立即的知道就是快乐的清晰的知道。知道、知道。

    在一组活动中,知道14次,这就是纯然的觉知。不要有任何隔离,让觉性与身体接触,让它们真正互相联系。当你以这种方式知道,你就变得熟练了,每个人都会变得熟练。
    当有了体验的时候,体验,体验,比如说,当我们的手与什么建立起联系的时候,我们肯定会变得熟练了。
    我过去曾是一个音乐好手。音乐就是一种手与笛孔或者琴键建立联系的艺术。当手指与笛孔建立关系,最美丽的旋律出来了。当我们过于追求而变得专注的时候,旋律就不会那么好了。如果我们在想该是第几个笛孔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演奏好,因为手指的运动必须恰到好处来产生声音。
    保持觉知和与身体直接、立即的接触的练习是一种艺术。那里不需要判断,要纯粹的知道,清晰和清醒的知道。与感知建立联系是一种艺术,你将变得熟练而且你会清晰的知道。
    真正的接触和感知身体不是普通的知道,它就是修行。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有了收入,当我们不是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浪费了很多精力。
    当我们通过思考,专注或者强迫来知道运动的时候,我们浪费了很多精力。有些人花力气来进行正式的座式和行走禅定,他们的脸很苦,很紧张,这太沉重了。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它不是沉重的,相反,它是轻松的,舒服以及令人愉快的。像这样练习会让人忘了时间。
    但是有些人太用力了,那就不是直接和立即的了。觉知从一开始就是快乐和立即的,它自己为我们把事情解决,它使人能够逐步清晰的感觉和记忆。
保持中道,向内同时也向外观察,不要进入也不要出来。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跟着母亲去种西瓜和豆子,当要下雨的时候,母亲开始播种,她通常说:如果人吃了,那是功德,如果鸟吃了,那是礼物,如果鸟吃了,那是功德,如果人吃了,那是礼物。这种态度使人感觉放松。
    没有这种态度,我们就会想东想西的做事,考虑得失。这浪费精力,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在那计较:“我已经练习这么久,还是没有什么觉悟”。一些人得到了智慧了,对他们来说很容易。
    如果人陷落到这种思维中,就会把事情搞成一团糟,结果是我们的念头、迷在练习。我们练习但仍然迷惑。
    有的时候知道有的时候不知道,有的时候与“知道”在一起,有的时候不在一起,有的时候做错了有的时候做对了。就像在一个山洞里,当你陷入念头的时候,你怎能看到念头?
    当我一开始练习的时候,隆波田对我说到小屋子里去,关上门。
“它已经关上了,师傅”。
    他问,“你看到外面吗”?“看不到”。
     “如果你想同时看到里面和外面,怎么办”?
     “开门,师傅”。
     “好的,打开门”,我打开门,站在门口的中间。
    隆波田问道:“你看到外面吗”?
    我说是。“你看到里面吗”? “是”
     “就是这样,像这样做”。
    说完,他就消失了。
这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立即的知道。不要陷入念头,不要寻找,不要成为。
    不要成为那个对或错的人,不要成为那个得失的人。如果这样的话,就像在我们的前面放上一层屏幕妨碍我们的观察,没有了立即和直接。
    没有开放,就没有发现。
    只是觉性,而非意图获得或者成为什么。
    去尝试,立即的知道,稳步前进。立即知道,不要猜测什么是对错,不要寻求获得或者不要什么,没有什么要得到,没有什么要去除。没有什么对的,没有什么错的。如果是纯粹的觉性,就没有对错,没有什么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只有纯粹的觉知。
    给觉性完全的机会。就像种稻米,如果我们种的不好,它不会生长,辣椒,茄子以及水果也是这样,它们都需要正确的种植。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种植就对了,那儿会有平衡,根会繁衍,植物会自己生长。如果我们种植的不对,根就不会茂盛,它就可能会折断,风吹的时候,它们四处晃动。我们不得不重新种植,结果是它们不会长的好。
    去尝试,我教导不是只为了告诉你信息,而是为了让你们练习。我们来到这里,就必须尝试和练习。
直接和立即的练习。
    有一次我从新加波回来在Hahtyy停留。一个人带来一个西方人来看我。这个西方人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我说:“没有必要教导我什么,告诉我怎么做就行了!我已经知道很多东西,所以最好告诉我怎么做而不是什么理论教导”。
“你认为怎么样”?
我认为这很好!。所以我告诉他如何开始:
业意味着行动,它意味着去感知。
“你知道翻掌的运动吗”?
“你知道手臂的升起吗”?
知道 知道 知道!
    我让他这样练习了半个小时,然后我向他展示了如何经行:“知道你所走的每一步”,他每走一步,我都用手在他手臂上敲一下:“像这样知道,像这样知道”,知道、知道、感知。我让他这样走了半个小时,然后我叫他做座式的手部动作。通过身体的觉知,他把握到了觉性,我问他:“刚才,你觉知了身体,你的心想到其他事情吗”? “没有”。 在当下发生的时候立即知道。(One is right here, one “你曾这样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吗,比如说一整天”?“从未有过”。“一小时“?“从未有过”。他刚刚学到这个。我就是这样教的。
    这一点就是我们泰国佛教徒所缺乏的,而不是其他东西。这是佛陀成就的地方。
    这是佛、法、僧生起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特质。我们必须在此地让他们生起,这就是他们的诞生地。成为佛陀的状态的诞生地,如实知道。不要破坏这种状态。
    而且我们拥有机会,像这些场所(禅修地),我们不是因为跟随潮流而修行。我们不宣扬做别的什么。仪式,做功德等等都不是正确的方法。为了与真正的觉性一致,必须修行,像这样修行。我们要互相鼓励修行,像这样生活。
    佛教的活动应该以这个方法开始,我们不能否认它。我们需要地方和环境,我们要互相鼓励前来这样练习。早上和晚上都有法谈与练习,这就是鼓励。我们就以这样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练习。我所说的不是为了(让你)记忆而是为了(你的)练习。把它融入到身体与心念的修行,接触自己。
    当我使用觉性这个词,我们在听到的同时感觉和知道它。我所谈论的存在于我们身上,就在那儿,在所有人那儿。
我谈得越多,我们越看到自己。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看到我所谈论的。比如说,感知,我们都在感知,即使我们不做什么特别的。如果我们变得熟练,我们不需要在通过手臂来做动作,我们只是坐在那儿。感知早已在那儿:我们可以感知眨眼,我们可以感知呼吸。
    那种了知眨眼的知道,它的本性就是感知,它就是觉性,那种了知呼吸的知道的本性就是感知,它就是觉性。即使我们不做什么事,那儿也有觉性,无论我们在那儿,即使坐在那儿,也有觉性。
心灵之友,内心的智者,修行的道路和成果
    愿我的言语成为你的心灵之友,觉性是我们的心灵之友(KALYANA MITTA)。
    与它们在一起,与智者在一起,我不是说与这个或那个人在一起,这也是好的,但他们都是外部的智者,真正的智者在我们里面:觉性!试着与觉性在一起七天。直接的知道就是:与智者在一起。你明白吗?
    当佛陀第一次阐述他的教导(DHAMMACAKKHA PAVATANA SUTTA)给他五个弟子,Brahmin KONDANYO打开了他的法眼,达到了初果。他是佛陀的第一个出家弟子。几天之后,其他四个也打开了他们的眼睛。佛陀指出修行的两个极端模型,是不应该学习的。真正的道路是中道,它是心灵的道路,心灵的道路也被称为八正道,八正道就是觉知。
    觉性或者那个知道、看到、观察到的能力就是中道。任何保持觉知的人都是走在中道上的。中道是一个工具,就像一个帮助你前行的交通工具。如佛陀提及中道,KONDANYO是在培养觉性。最后,佛陀陈述了无我的教导:(那个能够知道、看到、观察到的能力)
佛陀问:色蕴是恒常的吗?答案是否。
佛陀问:无常的东西具有价值吗? 回答是没有。
佛陀问:有任何事物应该被攀缘为我或我所有吗?回答是不应该。
佛陀的这种教导方式(问答),而不是直接的教授是(为了)让人们自己去看。这是让人们看到实相的教导,人们自己教导自己。别人可以教导知道(的知识)但是“达到”必须靠自己教导自己。
    你现在可以这样做吗?你的身体拥有觉性了吗?尝试一下。在行走的时候,感知它,感知它。
    有的时候会有念头。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觉知,觉知!专注知道肢体的动作。当觉知在的时候,还会有念头升起吗?你能这样解决问题吗?你能把念头变成觉知吗?你可以。当觉知一旦升起,念头就会停止。所以,好好知道身体的动作。

    当念头升起的时候同时知道身体。这种知道就是教导自己的正确方法。经常这样教导自己。
    念头越多越好!但是有些人关注于念头的对错。它们认为念头是错的。关于念头,要看到念头,念头没有对错,只有看,看到念头、知道念头。当一旦感知到念头,所有的东西都结束了。当看到念头的时候,技巧升起。这个看到念头、经常看的状态是一种艺术。
    就像看一个人的脸,当你第一次看到某个人,你有可能会会忘记,当你看到许多次的时候,你会变得熟悉,这不是简单的知道。你知道他的性格,为人,是否应该与他交往。
    有些人看到念头,认为这是不对的,认为升起念头是错的。这是错误的理解,是不对的。它与我在隆波田师傅村庄的小山上的庙宇的早期练习(经历)很相似。
那个时候隆波田希望我待在那儿,那儿有很多人在修行。我和另外一个和尚在经行,他处在我的下面。他累了,做了下来,我听到奇怪的声音,啪啪。他用拖鞋搧自己的头。我走过来问:“你在干吗”?他说:“心总是在思考,我不知道为什么,它大概疯了”。
    这不是看到念头,他陷入了念头。他由此惩罚自己。像这样,是走错了方向。就像种下稻米又把它们拔出来,,它不会生根发芽,不会有什么成果。因此,当念头升起,不要考虑它们的好坏,只是直接的看。
    念头是有用的,我们会去看它,它本身没有错。念头升起,很好,我们将会看到它与觉知它。以快乐的方式知道它。看到快乐,你,哦,看到痛苦,哦, 热 哦, 冷 哦
    这是内观禅定(毗婆奢那)的微小模型(观无常)。这才是成为一个禅定者!
    如果你成为那个对错的人,那么”你”就诞生了,你就陷入了,你仍然迷。没有“人”知道。觉性是中性的。它可以应用到任何事情,它是绝对的公平和适用于任何事情。
    我们不是来找吹毛求疵的:“我不喜欢错的”,“ 我喜欢对的”, 我喜欢“知道”,我不喜欢“不知道”。 不是这样的!
    如果那样的话,觉性就不会繁荣,它就会总是被分别与分离。
    你是否理解我所说的?你是否意识到这点?当你觉知时你是否感到高兴,当你不觉知的时候,你是否感到难受?当它是错的你感到难受,当它是对的,你感觉良好。
    过去,我在SUGATO森林寺庙里帮人们小参。会有很多人来练习。
一次,我问一个姑娘怎么样,她说,“今天早上很糟糕,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很紧张,和昨天不一样。今天真是一片混乱”。我对她说:“这不是一个禅修者说话的方式,试着以另外的方式说”。她想了一会,说:“今天我看到心在思考。我看到心的紧张”。对,这就是说的方式。
    在一开始,她陷入了,但随后,她看到了,她变得聪明了。这个词“我是”是不好的,这个词“我看到”很好。你理解了吗?
现在的各位,你们是“成为”还是“观察”。这就是区分的点,内观(毗婆奢纳)在这个点上进行区分。分离。事物开始融合被,分解至空。直到没有自我的存在。
    达到中道以及道果的方法就是这样。它存于我们自身。它会指引我们道路。中道是存在的。中道就是观察、看。身心中升起事物,由于它们的升起,我们才能观察和看。你明白了吗?
    尤其是心,心中会升起很多供我们去看。在最后几天有喜悦吗?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喜悦了吗?
    你看到苦了吗?
    它们升起供我们去看。
    高兴?你看到了吗?不满呢?
    这就是中道。
    看到就是中道。达到中道和道果的方法就在这儿。看到而不牵涉其中。事物生起就是为了我们去看。有些人感到紧张  你看到紧张了吗?有些人感到无聊  你看到无聊了吗?有些人感到念头。你看到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5:45 , Processed in 0.1294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