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711|回复: 0

知道,觉知和专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道,觉知和专注

转自 隆波田动中禅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hasati

知道,觉知和专注
----- 岩松
    修习动中禅的核心是“知道”。这个“知道”和其它内观方法中的“觉知”有所不同,与其他禅修方法中的“专注”区别更大。

    禅修者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观察自己的身心实相,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种下芒果的种子,收获的自然会是芒果;种下苦瓜的种子收获的将是苦瓜。种下正确的“因”,那么正确的“果”会自然呈现。

    传统的修行方法大都强调专注或者有专注的成分。所谓的专注,是全神贯注、内心不动、费力地集中精神在对象的一点,紧张有压力,没有完全放松,这种心念的纯净是以压抑的方式获得的。

    专注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专注容易使身心产生紧张,因而产生头痛,疲劳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对修行者产生障碍.

2. 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必须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禅修者适应了闭上眼睛,关闭耳根这样的一个安静的环境,一旦回到到现实中就无法适应。佛陀说:“正法是不待时节的,” 也就是说佛陀教导的方法是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来修习的。如果一种修行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以实行,那就不符合佛陀的教导。

3. 用专注这种修行方式容易产生禅相。禅修者在专注的情况下,容易将观念和想象作为专注所缘,可能会看到色彩、影像等禅相。缅甸的孙伦禅师说:“问题是,那些走入禅定领域的人,会以为他们已经成就了什么。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经验却是趋向于变成真实解脱道上的障碍。”

    动中禅的觉知与其它内观方法的觉知有所不同,动中禅强调的“知道”,也就是睁开眼睛,开放耳根,不压抑念头,去轻松的觉知当下肢体的动和停,并且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

    动中禅强调在修行过程中,眼睛要自然的看,耳朵要自然的去听,让念头自然的升起,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修行,把修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

    动中禅借助于知道肢体的动和停来培养觉性,用节奏的变化来打断妄念链,不停的变换觉知的所缘,从而不会把内观修成禅定。

    禅修者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圆满的觉性会自然去做它的工作 —— 灭苦。虽然大多数内观方法没有提到培养觉性的这样的概念,但是没有提到不等于没有。在修习动中禅的过程中,之所以开放六根,这是因为六尘如同肥料一样,为“觉性”这朵美丽的花朵提供养分。如果没有六尘,那么觉性这棵嫩芽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那么传统修行方法中的专注和动中禅的知道有什么不同哪?

    以经行为例:专注行走时,内心专注一点,未觉知旁边发生的现象。而觉知行走时,心是开放的,仍可觉知身旁四周的状况,允许当下任何事物的呈现,并且喜悦地接受当下发生的现象,不去控制,不去反抗,不去改变。

    再以静坐禅修为例:用专注这个方法禅修时,因为心只专注一点,存有紧张状态,若有声音传来,心会不舒服或不喜欢。用“知道”这个方法禅修时,只是接受声音的出现、经过、消失,心只念住清净觉知却不受干扰。

    又如,往返经行时,同样是经行,因不同,果也不同。有一种走得很慢,每一个动作都很慢,不知不觉就走入专注。结果变成了修行专注,而不是内观,身心有一种压力在;另一种虽然能正常地走,但是很注意脚接触地面,无形中心落入了专注,这样容易看到光、影等禅相。而觉知则是轻松的一直知道肢体在移动,不是固定在脚的某一个小位置上,因而不容易产生禅相。

    我们用林崇安教授的一个比喻来结束这个论题吧。“专注如紧握拳头,有紧张、压力,也不能握久,紧握拳头十分钟就会不舒服;而觉知如轻轻地握着拳,不费力,很舒服,要握多久就能握多久。”

    正念动中禅是一个能当下直接深入洞察实相的、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扰的、能令禅修者自动自觉地努力做下去的、能与世俗工作并进的、能把修行变成一种乐趣的、能导致真正的解脱一种修行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5:02 , Processed in 0.11728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