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11|回复: 6

[大德开示]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圆因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圆因法师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

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

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

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

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

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发表于 2010-7-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9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7-21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发表于 2010-11-1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怎样转烦恼为菩提----净慧法师


什么是烦恼?烦恼是从哪里来?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怎样转化去除烦恼呢?
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
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要想断出这种欲望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
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


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

菩提之路
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
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
发表于 2010-11-16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愿一切大善知识慈悲哀愍,长久驻世


愿念佛禅法脉昌隆,利益无穷


愿正法常住,楞严不灭



愿世界充满无私的爱,愿所有的家庭都成为幸福的佛化家庭,愿所有的佛子们团结一心共同弘扬大乘佛法,影响我们的因缘众生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证菩提。

愿我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法界一切众生对无量劫来做的一切不知感恩、报恩的因果都忏悔,如业力果报实在要成熟,也要在法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阿弥陀佛与观音菩萨护持下的八功德池的莲花中成熟。

愿我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愿法界一切众生从当下这一刻始,对一切感恩报恩,生生世世乃至无量不可思议劫永感佛恩、父母恩,永报佛恩、父母恩,永远护持佛陀正法,永不失感恩报恩的心,永不失菩提心。
发表于 2011-2-11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9 20:57 , Processed in 0.13297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